《登临词二首》
汇报课3.18 登临词二首 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
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
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
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次年,拜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七年,出知江宁府。八年,再相,次年 复罢。十年(1077)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拜尚 书左仆射,改封荆国公。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 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 “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 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澄 江(ché nɡ ) . 斜矗 (chù ) . 嗟 (jiē) . 二、字形辨认 肃肃杀 簇 (cù ) . 鹭 (lù ) . 腥膻 (shān) .
四、名句积累 翠峰如簇 。 ( 王安石《桂枝 ①千里澄江似练, __________ 香》) ②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______________ 。 ( 王安石
《桂枝香》)
③鬼设神施,浑认作、 天限南疆北界 _____________ 。 ( 陈亮 《念奴娇· 登多景楼》) ④小儿破贼, 势成宁问强对 ____________!(陈亮《念奴娇· 登 多景楼》)
箫吹箫 萧萧瑟
竞竞逐 竟竟然
檀檀香 擅擅长
膻腥膻
棹船棹 卓卓越
三、词语释义 肃杀 , 萧索 ①天气初肃 : _____ _____ . 箭头,形容山的峭拔 ②翠峰如簇 : . 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西风、酒旗斜矗 :_____ 直立 . ④悲恨相续 :相继 _____ . 感叹 ⑤漫嗟 荣辱:_____ . 通环 ⑥危楼还 望: _____ . 胡乱地 ⑦浑 认作: _______ . 于是 ⑧因 笑王谢诸人: _____ . 强大的对手,即强敌 ⑨势成宁问强对 : ___________________ ..
登临词二首 演示ppt

登临词二首
古代登临作品通常是在睹物兴情时写 成的,多属“为情而造文”,所以这些作 品往往显得真实、亲切、感人。而登临时 作者心中所涌起的时空感和历史感、生命 意识,使作品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 深刻的哲理性,可以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共 鸣。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
桂枝香
王安石 奠定基调:悲凉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南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
直抒胸臆,总领全文
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
分析南北形势、抗金局势 借古讽今,批判当权者苟安而不进取
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用典,讥讽空有慷慨之言却无实际行动的当权者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报。
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
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
未行而卒,谥号文毅。
唐代各州中送举子赴京应举称解。解送单 上第一名称为解头,即乡试第一名。
文章:《独占鳌头—状元之九:陈亮(南宋)》
主旨:通过记述金陵城古今之盛衰,总结六朝相继灭亡 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南宋)陈亮
陈亮(公元1143-1194年)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 26岁仰慕诸葛亮,改名陈亮,人 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 金华东南)人。他文武全才,赋 性慷慨,任侠使气,被称为豪杰。 《宋史·陈亮传》称“为人才气超 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 千言立就”。擅长政论,气势纵 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
比喻
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
用典,申明登临之意,阐明必胜信心
【精品】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8登临词二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五、词语释义 1.天气初肃 . 2.千里澄江 似练 . . 肃: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峰如簇 . 4.酒旗 斜矗 .. . 簇: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南都赋》 “坐南歌兮 起郑舞” 。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 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 花情” ,又名“鹊踏枝” “凤栖梧” 。
二、背景介绍 1. 《桂枝香》 金陵即今南京市, 六朝古都所在。 从 222 年东吴在此建都起, 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 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 金陵素称虎踞龙盘, 雄伟多姿。 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 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 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 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这首词可能作于当时。
2. 《念奴娇· 登多景楼》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 年), 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 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观察地形。他 根据实际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皇帝上书,提出了一系 列经营南方、进取中原、统一国土的具体建议。这首《念 奴娇》 ,实际就是他这一系列政治主张的形象化。多景楼 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山的后峰有古甘露寺,相传为 刘备招亲的地方。
登临词二首8粤教版课件

唐代中晚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 势逐渐加强,登临词二首也深受其影 响,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 思考。
个人背景
诗人身世
登临词二首的作者身处唐代中晚期,历经了社会的沧桑巨变,其身世之感融入 诗中,使得诗歌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诗人性格
诗人性格豁达开朗,面对困境仍能保持乐观心态,这种性格特点也在登临词二 首中得以体现,使得诗歌在抒发忧愁之情的同时,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02
登临词二首的诗词解析
诗词内容解析
《登高》内容解析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作者登高远眺的场景,通过景色的描绘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感慨。其中,“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写出了秋天的凄清和萧瑟,表 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落寞。
《登鹳雀楼》内容解析
这首诗则通过描写登楼所见,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作者 的豪情壮志。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句,写 出了大自然的恢弘和壮美,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诗词语言特色解析
《登高》语言特色解析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生动,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运用了平 仄和韵律的技巧,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
《登鹳雀楼》语言特色解析
这首诗的语言则更加豪放、奔放,通过运用大量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比喻手法,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 负。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频、视频资料
播放、作业提交 等。
教学评价与反馈
要点一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要点二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评价与反馈
2020版高中语文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课件:3.18 登临词二首

下片抨击空论清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 当像东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全词议 论精辟,笔力挺拔,大有雄视一世的英雄气概。
【初读自测】 一、读准字音
二、明确句意(填空或判断正误)
(1)千里澄江似﹒练
练:_白__色__的__绸__带 漫嗟:_徒__然__的__感__叹__
C.《念奴娇》下阕“因笑”三句,承上阕结尾批判六 朝统治者为保住少数人私利,无心北伐,顺势而下, 使上下阕浑然一体。 D.《念奴娇》下阕“小儿破贼”二句,呼应开头“今 古几人曾会”的“此意”,意即有利之形势已成,何 须顾虑对方的强大呢?
【明确】选A。A项,望文生义,“随流水”意为不知 不觉已经逝去,也说明时光之快,而不是“随着流水 逝去了”。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 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王安石曾官至宰相,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 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 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实行变 法。
三、把握大意 下列对本节所选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解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桂枝香》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写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 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华发早生、 壮志未酬的悲叹。
B.《桂枝香》中“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 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 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 物的具体描写。
2.《念奴娇》“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登临词二首.

合作探究:
2、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 壁怀古》这两首词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 感情,但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 别?
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只是悲 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 家个体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却是对 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 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我们说儒家 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人,乃至中 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 个体发展的关照。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 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的精神。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 言,那就要求大家不要只作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 书’的书呆子,而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 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
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 时间,但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 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 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 让悲剧不再重演!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 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 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 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鉴赏要点
1.立意高远。作者不是沿袭传统的登临怀 古,客观地慨叹兴亡;而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 性,用政治家的锐利目光,总结六朝相继灭亡 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鲜明地表 达了自己的政见。 2.善于用典。如, “至今商,时时犹 唱《后庭》遗曲”,将杜牧《泊秦淮》“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略作变通, 新意丰厚。每处援引前人成句,都能浑成妥帖, 都融进了词人自己丰富的新意,犹如经过了化 学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移位或加减。
粤教版选修《登临词二首》word教案1

登临词二首一、桂枝香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加政事,前后两度为相。
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
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
词,所作不多,但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的题目。
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据词意所加。
但从词作的实际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
这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伤今的。
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登临怀古抒慨词。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时的当朝者提出了严正的警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锐利目光和睿智的思辨能力。
(主旨)上片写景。
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目所见。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登临的地点、季节、气候。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化用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澄江静如练”,对所目睹的水光山色作总的静态描绘,纯属自然景观。
“似练”、“如簇”,很简括,也非常形象。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写动景。
写出了人的活动,侧重于人文因素的描写。
“残阳”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西风”照应上文的“晚秋”。
残阳、西风,给人以萧索的感觉,整个景象的氛围以悲情为基调,与下片中的“悲恨相续”相呼应。
第三单元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析技巧] 6.“寻取中流誓”引用了什么典故?祖逖北伐渡江时是 怎样发誓的?
提示:①祖逖北伐。②我不能收复中原,就好比长江之水, 有去无回。
7.“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引用了什么典故?表达 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示:①引用了“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破前秦 的典故。②表达了词人认为现在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应该 抓紧有利战机,长驱挺进,收复中原的思想。
革开放初期得到佐证:小岗村的几个农民就因为吃不饱肚子想闹 分田到户,不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吗?不过我想,这位大改 革家完全可以开颜一笑了,因为在他之后,中国的改革就从来没 有停止过,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断断续续、艰难险阻的改革中不断 前行的。 好在王安石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就时常跨马骑驴出游山林,忘情山水。虽 然寂寞,如他在《半山春晚即事》中说的“春风取花去,酬我以 清阴”,“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内心很寂寞,不是滋味, 却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 家之列,同时也为临川人、为华夏子孙赢来了骄傲,不愧为天之
骄子。尤其是他的诗,他的近体诗,晚年之作大大胜于早年,在宋 诗之中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绝句之妙,唐 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可见,人生得失,不必强 求,就凭这,介甫先生,你也该含笑九泉矣。 (有改动) [赏析] 这是一篇凭吊王安石的记游散文。文章由纪念馆里王
安石雕像的神态写起,紧扣其“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展开, 推想他矢志改革却无功而退的人生遭遇, 表达了对王安石的赞美与 怀念之情。文章一线贯串,说古道今,极尽散文摇曳多姿之能事。
5. 简析下片“因笑王谢诸人, 登高怀远, 也学英雄涕”中“因 笑”一词的妙处。
提示: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 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这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 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 复神州的实际行动, 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 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 鞭辟入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 石
——
字 介甫,号半山 ,临川人。
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
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
革。神宗即位,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
王安石
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官僚地主的兼 并,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因保守派反对
,新法遭到阻碍。
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
登临送目。
总启全章,领起上 片词意,表明此下 所写是亲眼所见。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
点明登临的地点、 季节、气候
化用谢眺名句, 用比喻对所睹的 水光山色作总的 静态描写
西风,照应晚秋,给人萧索 之感,景象氛围以悲情为主
“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 “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
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 伐,无须前瞻后顾,应该想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起誓, 决心克复中原。这句诗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 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用典:小儿破贼
《晋书·谢安传》载,淝水之战时,谢玄等人的军队击败 了苻坚八十万兵,这时有军书送到,谢安看后不动声色,依 然与客人下棋。客人问他,他才说:“小儿辈已经破贼。”
•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 凝绿。
结合历史理解
• 六朝的风六云朝旧变事随化流时水全时,犹都但唱消《“寒后烟逝庭衰》随草遗凝曲着绿”,流至今水商,女,只有那 郊外的寒冷烟雾体和会到衰作萎者怎的样的野情感草?还凝聚着一片 苍绿。
六朝旧事已随着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 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
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征雄势。
登楼远望, 长江在北面横 出。东西南面 是山岗环绕, 此地正是足与 北方强敌争雄 的形胜之地
此句写作者登 楼所见的景色。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六朝都在此建都,并偏安一隅,统 治者都不思进取,不着意于国家大业而 只顾保护私家利益。
借六朝,讽今朝:只考虑少数人利 益
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动景,写出人的活动,侧重人文因 素的描写。
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澄江 静
翠峰 动 征帆
酒旗 彩舟 动 白鹭
画图难足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下片:怀古,抒发感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 外楼头,悲恨相续。
用典:杜牧的《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后五句为一篇 之眼。“但寒 烟衰草凝绿” 借景抒情,抒 发悲叹之情。
《后庭》遗曲。
4.下片主要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感叹六朝皆以竟逐繁华而相继亡 国覆辙重蹈的史实。讽喻当今统治者。
小结
•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 见。“澄江”、“翠峰”、
•
主旨:
“征帆”、“斜阳”、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
“酒旗、“西风”、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比喻 腥膻,牛羊的臊味,喻指金人的黑暗统治,
带有轻蔑之意。 “管不到”一句由江山形势引出对统治者
“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用典
《晋书·祖逖传》载,东晋时,祖逖曾统兵北伐,渡 江时击楫发誓:我不能收复中原,就好比长江之水,有去 无回!
《龙川文集》、《龙川词》。 • 所作文章,说理透辟,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
昂,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可谓“推倒一世之 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书》)。 • 他的爱国词作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曾自言其 词作“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水心集》卷 二十九《书龙川集后》)。
陈亮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 在他的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 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 越,锋芒逼人。擅长政论文,大 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词 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 甚至比辛更高一筹,但文采略逊 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
《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登多景楼》比较
比较选材详略与表达主题的关系
小儿辈,指谢安之弟谢石、侄儿谢玄、其儿子谢琰。
作者认为,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 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像往日的谢安一 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一旦有利之形势已成, 便当千里长驱,扫清河洛,尽复故土,何须顾虑对方的强大 呢?
这句豪言壮语,对应着一开头提到的“今古几人曾 会”的此意,即收复中原的愿望,恢复山河的抗金之志。
词人怎样写在金陵之所者总想因领穷下?奢片极词欲意而。亡后国句这直一揭根六本朝原统因治。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举其典型,概括其他。“悲 恨相续”概括出像陈朝这样 的事非个别现象,而是先后 发生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对吊古者的批判。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词,所作不 多,但能“一 洗五代旧习”
,不受前人绮 靡风气影响。
• 写作背景
•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 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 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 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 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 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时,面对 江山胜迹,不仅感慨万分,于是写下这 首词。
• 主旨: 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登临词。写
景、怀古都为议论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 己鲜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切心情、 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 写作特色:
1、善于用典。 2、雄辩的议论特色。将慷慨纵横的论辩融 会于热血激荡的诗情之中,诗情与政论熔为一 炉。这是政论的形象化,是形象化的政论。既 有鲜明的战斗性,又有强烈的感染力。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春 天,作者到建康(今南京)和镇江 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
策略。他的《戊申再上孝宗皇帝
书》说:“京口连冈三面,而大
江横陈,江傍极目千里,其势大
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
也。天岂使南方自限于一江之表 而不使与中国而为一哉?”这就 是此词的写作背景。
念奴娇·登多景楼
,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
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文逻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
崛峭拔。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 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 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 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 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危:高。 还:通环。 此意:此时的想法,
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
“云淡”、“鹭起”,依 怀和批判,对当时的统治
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 者提出严正的警戒。
场面,境界苍凉。
•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 写作特色:
“念”字作转折,今昔对
1、善于用典。
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 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 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沉郁悲壮。
可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用典:新亭对泣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初年,从长江以北南渡的一批士大 夫经常到新亭饮酒。周侯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于是大家相 对痛哭。只有丞相王导说: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 无克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 言辞,而无北伐的行为。“也学英雄涕”一句,讽刺尖刻辛辣。
写作背景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 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 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 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 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 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 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 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 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 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 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 政治抒情词。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卓越不凡的观点和坚定的爱国立场。他 坚决要求恢复中原,并指出当前“正好长驱”北伐的胜利 前景。向来写怀古词总不免夹杂一些抚今追昔的伤感成分, 而这是一个例外。他批判了东晋士大夫悲观、失望的情绪, 重申祖逖的中流誓师、义无反顾的决心。这种积极豪迈的 精神,在南宋词人中是不多见的。
小结
2、白描写景。 3、用史实说话,用形
象说话
1、怀古实为伤今 2、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 3、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作业
比较王安石《桂枝香》和范仲淹《苏幕遮》 写景的异同(手法,意境等方面)
苏幕遮 《苏幕遮·碧云天》词意画 《苏幕遮·碧云天》
暗示本首词 是借古讽今。
恢复中原的希望。 作用:这句话总摄
在高楼上四处环望,下文 。
感叹收复中原的愿望,
古今有几个人曾经领会?
鬼设神使,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说江山的形势之 险要,简直是鬼斧神 工所成,是许多人都 把长江当成是天然划 分南北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