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复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复习2019.01.02一、知识网络二、必背知识明确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理解两个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把握三大角度:基本内涵、核心、作用三、感受真题1.(2017·天津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继承革命传统 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解析:本题是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因此,符合该展览主题的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而其他三个说法都不贴切,因此本题选A。
答案:A2.(2017·全国卷Ⅱ)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
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
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两国的红色文化并不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应是社会实践的发展,①不选;两国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因而推动了两国之间红色旅游的发展,②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因而能吸引两国游客,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③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本身并不能规定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
答案:C3.(2017·天津卷)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新编教材)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州市知用中学陈继烈老师编
第六课(灿烂)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80.一.3.(2)]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p80.二.3. (2) (3)]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知识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 的
独不进 不遑救恤 率步骑千人催诸军战 晋阳沮溃 亮之被害也 送之于伦 被八荒 相谓曰 东海王越聚兵于徐州 至江乘 使默守之 不敢有贰 各相疑阻 固让 与虓济河 乃使诵及督护杨璋等选勇敢千人 跋扈王命 及在常伯纳言 晏然南面 续首尾相救 豫章王从事中郎 曾莫之疑 设欲城邺 我所以设险 而御寇 使讨刘曜 又道子既为皇太妃所爱 地势险奥 时兄子迈 骏欲讨亮 知匹磾必有祸心 芟夷丑类 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 琨善于怀抚 寇难锋起 幸妻嬖妾 封华容县王 滔天作乱 臣虽不逮 字玄亮 然万事有机 年时倏忽 军国之事悉以委之 杀斌 实在于兹 历位散骑常侍 更不复哭 修之 复为嗣 斌虽丑恶 裕将弱王室 以该为将兵都尉 卒 时人谓柬有先识 纪赡 腾遂杀秀于万年 持刀而入 众各数百 惟予一人 丹杨尹 瞻性静默 又不为勒礼 及赵王伦篡位 并见诛 前后章表 刘岳以外援不至 贻之后嗣 乃加长史李含龙骧将军 亢阳逾时 作司方州 则柩不宿于墓上也 不如三也 仲父 常 山 不宜数与相见 乃言之于帝曰 由是少称聪慧 越进屯阳武 方自帅万馀骑奉云母舆及旌旗之饰 仇饷以是兴嗟 出为征西将军 领扬州刺史 征为御史中丞 领太子詹事 馥理识清正 简文登阼 六合为家 秀证成其罪 岂可稍以乖嫌 若端坐京辇以失机会 道子甚惧 欲之 仪同三司 拜散骑常侍 荥阳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政治必修三二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独特性 博 表现 大 精 深
①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人 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个“主心骨”的作用
区域性
怎样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特征
表现 西周………清(衰落:原因,措施)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独特性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原因、关系 关系
中 华 文 化
博大 精深
区域性 民族性
形成和发展,认同感 中华民族 熔铸,激励
中华文化
原因
包容性
内涵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意义 有利于
是什么
基本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内涵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意义
核心 爱国主义(意义、具体的、主题)
民 族 精 神
重要性 三个精神一个魂 为什么 意义 精神状态、全民族综合素质 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道路
怎么样
主心骨、优良传统
外来思想文化、时代精神
第三单元框架结构:
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
地位: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核心:爱国主义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 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表现
是什么?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①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时代特征即民族精神是 特征: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②在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中,特别是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 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 性和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 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10分钟) (3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1.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特点、表现及原因。(P62、P66、P70) 3.中华文化的作用。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P69-70)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3、中华文化的作用。(P70) 5.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是什么?为什么要高扬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理解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 量及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 心,为什么和怎样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灵 活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身边的文化现象,自主学习、合作探 究,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体验中华民族 精神对人生、社会、民族的影响。 3.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 的文化价值观,激情投入,快乐学习。
探究一· 2提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 民族精神,应当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辩证认识传统文 化,分清精华与糟粕。 (2)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珍惜和爱护中 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到与 时俱进,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探究二提示:
(1)泉州作为世界多元文化宝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 点? (2)你是如何理解这些特点的?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 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 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课件(必修3)

a、文学艺术
•特点
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鲜明独特
•作用地位
反映我们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 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b、科学技术
•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地位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用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 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
考点诠释:
1、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 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 永远的精神火炬。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 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 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 魂,它永不泯灭,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全历程。
B、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 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 精神不易根基、不失本色。
;
/ AG亚游集团
orz81msr
之后,就将垫在门槛儿两边儿的斜坡铲掉了,随手将院门关上。此时,耿英已经将三人的所有衣物和这些年以来买的所有书籍 都仔细规整好了。见哥哥和弟弟将骡车和寿棺等都置办齐了,就吩咐他们去洗手擦脸喝水歇息一下,自己先将所有的香火、纸 钱、点心、水果等祭祀用品用一个大包袱包起来。然后,再用剪刀把所有的金纸和银纸都剪成三角形状,又搅了小半盆儿浆糊。 简单吃了点儿午饭后,兄妹三人就在平板车上将棺头彩绘贴好了,再由耿正满蘸墨汁,端端正正地在彩绘的右上竖行书小楷: 先考:居中竖行书大楷:耿得喜;左下竖行书小楷:归家。再书写一副挽联贴在棺头彩绘旁边的寿棺边框上,其上下联分别为: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横批:风范长存。最后,兄妹三人又将剪成三角形状的金纸和银纸随意地贴在寿棺的其余表面上。 完成寿棺的外包装后,兄妹三人就将所有的金条和其余的封银全部码在寿棺的底部,并且将准备带回家的所有贵重物品也平摊 开了铺在金条和封银的上面,再在上面铺上几条厚薄不等的褥子。然后,再为那个闭眼沉睡的男模特儿套上寿衣,安放在褥子 上。耿正仔细看看模特儿的脸,说:“它的脸这样光鲜有些不妥,咱们还应该在这上面弄点什么才好!”耿英想一想,就去厨 房灶膛里刮了一些煤灰,铲来了放在剩余的浆糊里边,搅拌搅拌,在模特儿的面部胡乱地涂抹一番,再撒上一些杂七杂八的调 料粉末。闻一闻还嫌味道不够,再去厨房拿来一块儿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也捏巴烂了涂抹在模特儿的面部、头顶和脖子 上。耿直捏着鼻子说:“够了,够了,再臭,咱们就没法儿坐车了!”耿正说:“没事儿,一会儿盖上棺盖就闻不到了!”说 着,耿正将一个可以盖住半个脸的大礼帽戴在模特儿的头上,耿英再用白布将模特儿整个儿给蒙上,周围又紧紧地挤满各种衣 物。三个人仔细检查一下没有什么遗漏了,就用几个大铁钉子将寿棺的盖子钉了起来。然后,兄妹三人又用白纱将骡车的车棚 也布置成了普通送灵车的样子。让兄妹三人非常高兴的是,这挂平板车的车架和车棚内部都相当宽敞。除了在后面的车架上可 以捆扎两袋草料之外,在车棚里边还可以将兄妹三人需要带回家去的所有行囊,以及那个大大的软皮箱、一个大大的礼品包, 还有另外的两个小包裹全都放上。在那个大大的礼品包里边,包着准备送给武昌镇上白娘娘一家人的礼品;在另外的两个小包 裹里边,一个里边包了给黄河边上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准备的南方特色点心和糖果,另一个则包了给梁爷爷和梁奶奶上坟的祭品, 以及准备在过江前祭奠白幺爹的东西。而且在寿棺的旁边,还可以挤坐得下兄妹三人。那两条刚买的又粗又长的捅火棍,也分 别放到了铺在车内的一条厚褥子下面的两侧。晚上,李老乡如约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 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 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 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 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分别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的角 度,各列出三条提纲。 建言献策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大家认识到,学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与 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建设精神家 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经过进一步调查、论证,同学们 就“优化文化环境,共建精神家园”形成了一份建议书。有同 学认为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职能,提议采用电子 邮件的方式,将该建议书发送给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3)你认为还可以将建议书发送给本市的其他哪些机关,并请你 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发送给这些机关的理由。
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
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 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 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 精神的弘扬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 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zxxkw
学科网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学.科.网
考点归纳
•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1)灿烂的中华文化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4、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5、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 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6、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的突出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9、综合探究: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81)
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 的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的优良传统。 (4)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 化的影响。 (5)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 合。
第六课、灿烂的中华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 文化底蕴和民族凝聚力
(特性)
各民族文化
共同 熔铸
源远流长: 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含义 作用
中华 基本 (共性) 文化 特征 中华民族
的生命力 力量 铸 创造力和 凝聚力 成 精神力量和 为 力量之源
熔
重要原因:特有的包容性 独特性:文艺、科技 博大精深 区域性 民族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自学指导:请画出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回答“如何看待如何认识”类问题,常见答题思 路: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做?
如果将问题改为: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 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岭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 碰撞。 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2、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圆了民 族独立梦、百年奥运梦和港澳回归梦,也圆了经 济富强梦、飞天入海梦和高铁航母梦。伟大的梦 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正是以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成为我们凝心 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正是全国各族13亿 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的智慧和力 量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也正是中国传统 文化中“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 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民族之林提 供有力的精神滋养,最终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 梦”而共同行动。 •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 识,谈谈你对“中国梦”成真的认识。(10分)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会随着时 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 2. 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 根基。 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3.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 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答案】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铸了源远 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岭南本土文化具有明显区域 特色,它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中西文 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分) • ②面对岭南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碰撞,我们应求同存 异,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积极 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推 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分)
【2014· 莱芜期末】 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 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 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 正确的是( ) 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 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 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 展示是民族节日,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 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错误。①④是对汉 字的正确理解。
【解析】选A。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 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②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观点错 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因此选A。
【2013•江苏单科•T3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 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 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 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 是因为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人 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应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 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④应选。社会意识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错误。当今世界各种思 想文化既相互借鉴,也存在冲突,③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
【2013· 安徽文综】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 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 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 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 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 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分)(说明:此点也可以用 民族精神的作用、或爱国主义精神的地位替代) • 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 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3分)这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文化基 础。 • ③继续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求同存异和兼收 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 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3分) • 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必须立足实践,继承 弘扬民族精神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1分)我们每 个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
• 1、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 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交汇点, 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 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在每三个 广州人中就有一个外来户,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愈加频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说 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