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PPT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 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 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文化是民 族的根)
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
请你说一说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的人物有哪些,理由是什么?
代表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 聃,春秋末年楚国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相传《道德经》一 书,是老子著作的。老 子主张“无为”,希望 社会回到原始社会状态。
老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 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又是大 教育家。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孔子 学生3000之多,其中著名的有72人。 他主张“因材施教”、“温故而知 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 子
战国初期,墨子开创了墨 家学派。墨子名翟,鲁国 墨子 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 进步的,主张“兼爱”、 “非攻”,主张节约、反 对浪费,主张选举贤能。
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邹国人,著有《孟子》 一书。他认为“民为贵、君为轻”, 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 思想。
孟子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 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 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 刻的道德伦理等?
•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表 演上唱、做、念、打并重,表现 力丰富。广为流传的传统剧 目有 《霸王别姬》《群英会》《打渔 杀家》等。

编钟:我国古代击乐器,由悬挂 在木架上的一系列铜制的钟组成。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有六 十四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动 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 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 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不可以说是汉族的)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
①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 容文化上 的差异和个性;②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 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③继承优 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④树 立文 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 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 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3)考查一种言行是否爱国,必须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进行审视,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4.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提示:(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 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成为民 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 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 6、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矛 盾的。 7、中华民族精神有精华和 糟粕之分。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 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 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 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 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 的 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 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 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 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 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博大 精深
注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剖析: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书典 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 强 对 自 身 文 化 的 认 同 、 对 外 域 文 化 的 理 解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其博大精深---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课件上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课件上课
青少年如何弘扬和培育
内容
第一组: 1、中华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 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第二组: 1、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原 因?)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 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为什么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 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 挫折中奋起?(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1.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 重要组成部分。 2.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 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①民族精神地位 ②民族精神的作用
1、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内容 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
中 华 文 化 与 民 族 民族精神 地位 精 中华民族精神 作用 神 不同时期表现
5、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 内容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必要性?) 中华传统美德 精神等。 特点 代 同 ①民族精神意义68页第一二句 时 ②代 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 相 形 ②地位 产生 。 传 成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的 ③作用 发展的重要原因 ③改革开放以来: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 灿烂的中华文化 组成、包括内容 ④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 主法律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 精 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 新精神等大大增强。 特点、地位、影响 髓 魂 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 、 6、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表现? 根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意义 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内涵 71页第一段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涵盖着中国民族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契合中国民族特点的完整系统。

同时,中华文化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渊源。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善良、孝顺、忠诚等品质,这些品质也正是中国人民的集体精神所追求的。

中国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勤俭节约、自强不息、诚信正直、传统美德等价值观念,都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根基。

因此,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中华文化提供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谱系,而中国民族精神则又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高中政治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中华文化阐释力和参与力?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当
代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网络构建
专题纵横
主观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答案
(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 华,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②中华文化具 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尊重其他民族 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 成果,用开放的文化心态来提高阐释力和参与力。③中华民族 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弘扬和培 育民族精神,用我们的精神风貌去赢得理解与尊重。④中华民 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立足世情国 情,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用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来增 强认同,扩大影响。
网络构建
专题纵横
主观题突破
主观题突破
答案
(2)①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 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 传播者和建设者。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发 展和创新的关系。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 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④正确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 化、腐朽文化,提高文化鉴别能力。⑤正确处理好科学文 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 目标。
(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
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对于中
华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网络构建
专题纵横
主观题突破
专题纵横

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执教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累计节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号部分要求同学背诵,其余部分要求同学理解一、考点知识梳理1、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

*2、中华文化的组成(内容)?独具特色的、浩如烟海的、名扬世界的、异彩纷呈的、充满智慧的、完备而深刻的等。

3、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的力量如何?)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之中。

*4、中华文化的特点:*5、中华文化的地位: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

*6、中华文化的作用(影响)?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和中国的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和世界文化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表现):①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⑦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⑧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8、中华传统美德是的精华。

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的品质。

随着时代的和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和也在不断和。

*9、为什么要具有民族精神?①是的精髓。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

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

③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

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

*10、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以为核心的、、、的伟大民族精神。

*11、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

②新中国成立后:、“”精神、精神、精神;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③改革开放以来:意识、意识、意识、意识;精神、精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12、如何弘扬、培养民族精神?(笼统谈)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第五、六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五、六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一、知识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特征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传统美德的特点二、知识考点:1、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是谁?答: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答: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哪些部分组成?答: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用几个成语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答: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什么特点?答: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知识网络: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的原因民族精神我传承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二、知识考点: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怎样的民族精神?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答: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4、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

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

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无论海外华裔学者和港台学者,还是大陆学者,虽然在具体价值评判上有所不同,但仍一致认为,中国文化具有超越宗教的情感和功能。

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格调。

一、重人生轻鬼神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非宗教倾向。

自周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不像欧洲历史那样,有“神文”占统治地位的“黑暗的中世纪”。

中国人的入世主义和人生态度的非宗教化,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表证。

孔子之后,儒家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者无一例外地强调人事。

董仲舒有天神论思想,但他的神是为了约束君王的权力而由他自己设计出来的,即所谓“屈君而申天”,他决不是要人去为来世生活而皈依上帝鬼神。

宋明理学虽然援佛道入儒,却并不是汲取佛道的出世思想,相反,他们一个个都责斥佛道的出世思想。

儒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巨大,几乎是中国人的“圣书”,但根本不讲超脱现世、皈依上帝之类的东西。

道家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流派。

道家也是非宗教性的,它与道教不同。

在老子那里,根本就没有上帝鬼神的地位。

老子讲“道”,而“道”是效法自然的,他用“道”架空了他那个时代还较为盛行的“上帝”观念。

庄子有泛神论倾向,但宗教观念很淡薄。

他主张的是人的绝对的自由,对于他,皈依上帝也是不可想象的。

诗人陶渊明是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的人,但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调,所表现的只是“结庐在人境”却能“心远地自偏”的人生境界,并不表现出宗教式的人生态度,他有超脱尘世的思想,可断无贬斥人生的意思,只是与世无争而已。

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无神论思想家,他们极力论证宗教迷信的虚幻性,肯定人只有今生断无来世,强调勉力自力必要性。

无疑,古代中国人也有较浓厚的宗教迷信思想。

中国人迷信“天”、“命”,天命现有些神秘主义成分。

但是,这种天命之论密切地与人世相连接。

在儒家那里,它更多地属于一种道德观念,天、命都指向社会生活。

《苟子》、《周易》中都有“神道设教”思想,想通过确立“天”的权威来推行道德,这种思想是把现实的人世作为人的归宿地,而不是像基督教、印度佛教那样,把人拉向现实世界之外的天国,以求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

即使中国宗教本身,也有一种重视人自身的人文精神隐含其中。

中国自产的宗教主要是道教。

道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很不相同,它不把人的灵与肉绝然分裂开,也不把现实世界和彼岸世界完全对立起来;它不讲灵魂的拯救,讲究的是自己修炼成仙,长生不老。

道教重生,讲究炼丹养生,生命价值在它那里极受重视,成仙便是生命的延续。

中国佛教也受人文思想影响。

中国佛教以禅宗影响最为巨大,甚至,我们可以说,禅宗就代表了整个中国佛教。

禅宗改造了印度佛教。

它提出了人性即佛性之说,这就肯定了现世之人的意义。

它提倡“顿悟成佛”,修养可以不出家、不打坐,这事实上肯定了人的现世生活。

中国的佛教不只有出家和尚,还有不出家的和尚,此即中国特产——居上。

禅宗实在是在中国人文精神影响下大肆廉价地出售通往天国的门票。

二、重整体轻个人上述内容说明中国文化带有突出的人文精神,但是,这种人文精神与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有着严重的差别。

由于宗法制的严重影响,中国文化中崇尚人的价值实际上是崇尚人类的价值、人类的尊严。

古代思想家们所理解的人是整体的人,而个人不具有独立性,个人只是集体肌体上的一个细胞,必须从属于集体,断断不可片刻与集体脱离干系。

因此,个人也没有什么“天赋人权”,个人的权利只能是集体给的。

中国文化不鼓吹个人本性欲望的满足,相反,节欲乃至禁欲的思想却一直很重。

宋明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就很有点禁欲主义的味道。

中国文化也不讲个人自由,强调的是个人必须严格服从集体,即宗法团体。

中国文化也不讲人的平等,相反,道德的功用正在于它能定尊卑、序等级,“忠”、“孝”之德也正是在尊卑等级观念上得以践行。

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把人看作绝对不能脱离整体的人,因而强调人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而忽视个人的权利。

三、天人合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并不是两个截然分离的对立物,肯定人的至上价值并不一定要以是的否定自然本身的独立价值为前提,相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人化于自然之中,自然也溶化于人之中。

这种观念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说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传统。

这一观点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类来说。

天人一德说。

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易传》中提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这是天人合德说的明确表达。

天人一体说。

老子提出,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一切都当自然而然。

庄子希求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主张取消人与自然的区别,认为人应当和自然混为一体。

天人一性说。

《孟子·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心性乃天所赋予,了解自己的本性就了解了天道了。

天人一类说。

这在董仲舒那里表现得最充分。

《阴阳义》篇中还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天与人完全属于同类,天有什么,人亦有什么,反之亦然。

天人一道说。

宋明道学家都持此观点。

二程和朱熹等人的“理”既是宇宙法则,又是人的行为准则。

程颐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

”天地人遵守同样的准则。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突出而又悠久的,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思想是一贯的。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价值,肯定现世人生,怀疑、否定天国世界的存在,主张积极改造现实社会和人自身。

这种人文精神确立了人类的尊严,使全民性的宗教迷狂现象不可能在中国出现,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方面。

传统文化把人看成是不可脱离一定群体的,这有合理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能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但这种观念忽视了个人的权利,也否定了人的自由、平等,把人束缚在等级隶属关系之中,影响了个性的解放、个人自主性的发挥。

在这个问题上,客观公正的态度应是个体和整体融洽的结合,因为人实际上既作为活生生的个人存在,又作为整体的一分子而存在,只讲个人的义务不行,只讲个人的权利也不行,个人既有权利也有责任。

传统人文主义中天人合一思想把自然看作一个大宇宙,把人看作一个小宇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通,强调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甚至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有启发意义;但讲究天人合一和重视人的整体的人文主义却导致泛伦理主义,这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对现实的社会矛盾的真正解决。

我们应当在传统人文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人文主义中的合理因素,发展我们民族的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

在历史进程中沉淀着的中华文化传统及人文精神,有其丰富的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

本文将分别从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发展过程.相互关系.传承情况作出论述。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与人文因素,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及内涵,在世界各个领域上更是独树一帜。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也通过具体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都是文化的一种,对我们今天的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泉和基础。

一.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殷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及阴阳五行思想,对后来德中国文化德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文化的雏形期,思想文化通过社会变革的洗礼,经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对自己学说的提炼,以及对别家学说的吸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雏形。

秦汉是中华文化的定型期,秦汉时期所形成的经济制度.官僚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文教制度及伦理规范,奠定此后中国文化的基础。

秦汉之后,秦汉思想文化风貌,成为后世遵循的楷模。

宋明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强化期,理学是思想文化的基本内容。

加强了封建社会的历史惰性,思想界变成一潭死水,了无生气。

理学思想严重桎梏人们思想,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稳定。

同时,它阻滞了经济的发展,排斥接受外来文化,扼杀,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把三纲五常哲理化,与宗法家族制度相结合,从而在各方面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

从清代到‟‟五四运动‟‟是中华文化的衰败期,也是转型期。

这一时期带有新旧杂陈的特征。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的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历史的脚步主要在战火中进行,思想文化的建设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提到日程上来。

建国后,一个具有现代意识.多维视野.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关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二.传统文明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即儒家经典,它是中国人道德价值的精神宝库,也是人文精神的主要文化载体,这是由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的思相观念所决定的。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