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的一些介绍:一、古建筑的艺术特点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2.实用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例如,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体现了这种实用性。

3.多样性:中国古建筑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装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性,通过雕刻、绘画、彩绘等方式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二、古建筑的赏析1.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它占地广阔,建筑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山水为背景,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3.寺庙: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其中以佛教寺庙最为突出。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重。

三、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旅游景点

中国传统文化旅游景点

中国传统文化旅游景点
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旅游景点,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景点:
1. 故宫 - 位于北京,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
筑群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生活和艺术。

2. 长城 - 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防御工程,分布在中国北部,是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3. 泰山 - 位于山东济南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中国佛教、
道教、儒家学派的重要圣地。

4. 南京夫子庙 - 位于南京市中心,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街区之一,有众多古建筑和传统店铺,是旅游和购物的热门地点。

5. 西湖 - 位于浙江杭州市,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被誉为“人间天堂”,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传统文化而闻名。

6. 高句丽王陵 - 位于中国吉林省和辽宁省边境地区,是中国历
史上最重要的古代王陵之一,展示了高句丽王国的文化和艺术。

7. 黄山 - 位于安徽黄山市,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有奇特
的山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源泉。

8. 西安城墙 - 位于陕西西安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
墙之一,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

9. 九寨沟 - 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是中国最美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有丰富多样的湖泊、瀑布和彩色湖泊,也是藏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10. 苏州古城 - 位于江苏苏州市,是中国最著名的水城之一,有众多的古典园林和传统街区,被誉为“人间天堂”。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与保护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与保护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与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化的建筑趋势下,中国传统建筑正面临着被破坏和消亡的风险。

因此,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卓越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统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包括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

同时,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许多古建筑被拆除、改建或私自改造,许多建筑文物也被盗窃和损毁。

这些紧急的破坏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中国传统建筑,许多措施已经采取。

其中一个主要的措施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保护。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

另外,国家还通过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推广传统建筑文化等方式来进行宣传和保护。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发起宣传和保护传统建筑的活动,向公众普及传统建筑知识和文化价值。

四、结论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各个层面应该共同努力,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宣传,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古代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谈古代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谈古代⽂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2019-02-28摘要:建筑是⼈类物质⽂明和精神⽂明的产物,在⼈类物质⽣活和精神⽣活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与⽂化关系密切,建筑是⽂化的载体,⽂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化内涵。

本⽂从古代建筑民俗⽂化,古代建筑在现在建筑中的应⽤⼊⼿,探讨中国古代⽂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化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化,中国古代传统⽂化的意蕴反映在当时社会⽣活的⽅⽅⾯⾯。

就建筑⽽⾔,中国古代⽂化投射在其⾝上的特点便是⾃然和谐与⽂化意蕴三者融合成为⼀体。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化、哲学等合为⼀体,中国传统⽂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元、明清7个时期。

直⾄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从传统⽂化的⾓度,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①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

建筑学作为⼀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

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

②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以⽞学、风⽔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③充满了中国⼈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以满⾜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

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化,使⽤⼀种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功能的需求。

④标准化的建筑个体要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式和⼈与⾃然的亲和关系。

⑤以象征主义⼿法表现特定的主题。

在园林中表现意境,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在宫殿建筑中表现政治制度。

⼀些装饰构件与⼩品,甚⾄单体建筑,都成为⼀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建筑艺术与文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进行探讨。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古代建筑是用土坯砌筑的房屋,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的黄河流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建筑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至今,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已成为世界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和近现代时期。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都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按用途可大致分为宗教性建筑、居民建筑、皇家建筑和工业建筑等。

其中,宗教性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佛教寺庙、道教观、儒家学宫和众多的祭祀建筑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讲究格局,侧重于整体气势的陈设,注重对建筑物进行柔和、流畅的处理。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也非常注重造型的比例、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这些细节上的精致处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建筑文化在中国丰富多彩,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等重要阶段,如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等都对中国建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文化体现在建筑学知识、建筑材料及工艺技术、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空间与布局、功能与意义等诸多方面,各种建筑文化元素都体现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文化性格、审美情趣以及历史传统。

四、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中国近代以来的建筑发展也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创造性工作之一。

从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不仅带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改变,更让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得到了新的生命和发展。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技术与理论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关键在于弃其糟粕、扬其精华,重在神似,而非形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历史内涵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

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

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

“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

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

中国古建筑有哪些?一.宫殿城墙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

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

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

代表: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宫,即今北京故宫。

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

居庸关,八达岭长城,二. 锦绣园林苏州四大名园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三. 亭台楼阁四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鹊楼四大名亭: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我国宋代有著名四大书院:1、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

2、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

3、嵩阳书院,位于在河南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

4、雎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

四. 寺庙道观1、著名佛教寺庙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寺庙群,洪洞上下广胜寺,佛教南禅发祥地光孝寺,江南名刹灵隐寺、金山寺,正定大伽蓝隆兴寺,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法源寺,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寺庙群,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建筑独乐寺,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的大昭寺,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寺庙群,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宫...2、著名道观老子故里太清宫,以宋代木结构三清殿著名的玄妙观,成都最大最古的道教宫观青羊官,道教全真派第一丛林白云观,福建道教中心武夷宫,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蓬莱阁,神仙聚集之地八仙庵,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重阳宫,正一派华北第一大道观东岳庙,武当山金殿...3、著名的伊斯兰教寺庙1 北京东四清真寺和牛街礼拜寺2 天津清真大寺3 上海松江清真寺4 扬州回回堂及普哈丁墓5 泉州清净寺6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和纳家户清真寺7成都鼓楼南街清真寺...4、著名的基督教教堂1 北京的南堂、北堂和北馆2 海河岸边的望海楼3 天津老西开教堂4 哈尔滨南岗尼古拉教堂5 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6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7 广州圣心大教堂...五.古代都城---敦煌古城、荆州古城、神农坛六.古城镇、民居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1、丹巴藏寨(四川),2、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云南),3、喀纳斯湖畔图瓦村(新疆),4、黎平肇兴侗寨(贵州),5、婺源古村落群(江西),6、丽江大研镇(云南)中国最美六大城区:1、厦门鼓浪屿(福建),2、苏州老城(江苏),3、澳门历史城区,4、青岛八大关(山东),5、北京什刹海地区,6、平遥古城,崇武古城,凤凰古城,乌镇等七. 布达拉宫。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水平和成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随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自从唐代开始,建筑技术和美学理念逐渐成熟,中国的古建筑艺术逐渐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宋代的青砖石料建筑、元代的综合式建筑、明代的宫殿建筑、清代的庙宇建筑等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

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深厚底蕴。

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根源。

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等各个方面,中国古建筑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中国文化的特有风貌和精神内涵。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本身。

其次,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也对于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优美、精致的造型和完备的结构系统,是现代建筑所具备的创新力和美学观念的基础。

因此,在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形成更具中国特色和价值的现代建筑。

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首先,要通过专业的保护技术和管理机制使古建筑得以得到保护。

这包括严格的保护条例、规划建设、工程监理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要加强古建筑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和传承意识。

第三,要加强古建筑文物的收藏和保护工作,建立专业的文物收藏机构和数据库,为古建筑的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总之,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

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

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

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

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

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

《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陵墓等礼制性建筑的地位,大大高于实用性建筑。

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礼制性建筑还有阙、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

不仅如此,礼制性空间还渗透到居住建筑中,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堂”就是渗透在宅第中的礼制性空间,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

从周代开始,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例如《礼记·冬官考工记》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礼记·礼器》中讲:“礼有以多为贵者。

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有以高为贵者。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间”指的是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

“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

《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

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室内陈设也都有严格规定。

甚至对门上的零件——门环,也硬性规定了铜环、锡环、铁环三级,按等级采用。

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体结构的中国古代建筑,单栋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于高大,因此一般由若干栋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组群。

这种庭院式建筑组群不仅与中国传统家族聚居的家庭结构相适应,也同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相适应。

这种庭院式建筑布局,往往是将主要建筑布置于中央或中轴线上,左右布置次要建筑或围以高墙,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正偏构成、内外构成、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礼仪上尊卑等级的意义。

例如北京四合院中,内院的正房为主人房,两边厢房供儿孙辈居住,前院倒座为客房和男仆人住房,后面的罩房是女仆的住房,以及厨房、储存杂物的房间。

这样,就以一种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伦理秩序,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

这种建筑布局造型,不仅是一般家庭建筑的特点,也是宫殿建筑布局造型的规范,紫禁城就是其最集中的代表。

在紫禁城中,前三殿、后三宫等主要建筑都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在主轴线上,又把宫城的主体——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

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建筑,占地面积85000 m2,其中的太和殿庭院,东西宽200 m,南北深190 m,占地面积达38000 m2。

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开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内面积达2370 m2,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

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

按礼制,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

位于中轴线上,从南到北的四个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也各不相同。

午门是整个宫城的大门,神武门是宫城的后门,屋顶采用的都是最高级样式的重檐庑殿顶,然而神武门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比九开间的午门低。

太和门和乾清门在形制上更低。

太和门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顶,比重檐庑殿顶低一级;而乾清门只能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笔者仅从五行学说、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试图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

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采用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的解释都是找些客观原因来说明问题。

如刘致平所说的“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

徐敬直的看法是:“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勉强。

试想,西方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各种社会形态里,他们的国力不比中国强盛,更何况他们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头。

侯幼彬教授用综合推力的理论解释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木结构的起源成因、因袭继承、合理优越、持续远用,即多方面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运用五行学说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就会客观、全面得多了。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

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

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

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

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

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名山,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中国人的建筑观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环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坏它。

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灵,即万物有灵学说,破坏它就意味着对人类不利和带来灾难,如认为山脉即为龙脉,开山采石头就会切断龙脉,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

表面上看是带有迷信色彩,无科学依据。

但实际上到处乱开乱采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贻害无穷。

石头开采后不会再生,而木头砍伐之后则可以再生,所以中国建筑少用石头而多用木头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五行还代表方位、颜色和数字(源于河图),东方属木为青色对应的数字为三和八、西方属金为白色对应的数字为四和九、南方属火为赤色对应的数字为二和七、北方属水为黑色对应的数字为一和六、中央属土为黄色对应的数字为五和十。

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型,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其整体规划布局就暗合了五行学说的规律。

一种脱离传统文化的错误说法是:紫禁城中央三大殿的台基是工字形或倒土字形。

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表面的附会,实际上从五行学说上讲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字,作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中心,这个土字形,绝非偶然,也并非建筑型制问题,因为我国古代的地图方位与今天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看起来正好是一个“土”字,在河图、洛书九宫中,中央(中宫)也均为五属土。

土为中,象征权力,表达了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统治阶级至高无尚,这就是“必居中土”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