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危害
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传播与扩散对公共卫生的挑战

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传播与扩散对公共卫生的挑战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传播与扩散是对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存在于空气、水、土壤、食物以及生物体表面等环境中。
它们的传播与扩散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他们释放的飞沫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
这些飞沫中的微生物会悬浮在空气中,在空气流动的作用下扩散到周围环境或被他人吸入,从而引发传染病。
例如,流行性感冒和肺结核等疾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
其次,水是另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
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给人类。
这可能是由于未经净化的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源中,或是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水源受到了污染。
水中常见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和蓝绿藻等,它们能够引发水源性传染病,如霍乱、腹泻病等。
第三,土壤是病原微生物的另一个传播途径。
一些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传播。
当人体接触到被感染的土壤时,可能会引发接触性传染病。
例如,结核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并通过接触污染的土壤引发皮肤结核等疾病。
此外,食物也是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食物中的微生物污染可以是由于不卫生的食品加工和储存条件,或是因为受到肉类、水产品等受感染动物或植物的污染。
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会导致食物中毒,例如肠道疾病。
最后,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生物体表面的接触传播。
人类接触到被感染的表面,例如公共交通工具、门把手等,可能会接触到病原微生物,并将其带入自己的身体。
接触性传染病如流感、肺炎等,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面对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传播与扩散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重视卫生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病原微生物传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开展卫生教育活动,提醒公众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使用药物等,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风险分析

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风险分析1.介绍病原微生物及其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和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不同类型的传染病。
环境污染是指由各种污染源引起的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或其它有害因素,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指在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例如酒店、学校、医院、交通工具等公共场所,以及污水处理厂、养殖场、污染的水体等。
2.分析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染病的传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水、空气、食物和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传染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炎、腹泻等。
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会增加人们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2)免疫系统的负担:病原微生物污染会导致免疫系统的过度负担,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
这将使人体容易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并增加患病的风险。
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
(3)慢性疾病的诱发:部分微生物环境污染与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霉菌造成的环境污染会引发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蚊虫传播的寄生虫可以引发疟疾等疾病。
3.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餐饮和食品加工业:食品污染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形式。
不合格的食品加工和储存,以及使用受污染的原材料或器具,都可能导致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生成和繁殖。
(2)公共交通工具和场所:由于人员密集,公共交通工具和场所往往成为病原微生物易传播的环境。
例如,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会积累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容易造成疾病传播。
(3)医疗机构和护理场所: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和护理场所中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的环境污染。
手术室、病房、门诊等地方容易积累各类病原微生物,对患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动物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存在各种生物危害,这些危害可能会对实验室的动物、工作人员和整个实验室的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展开讨论。
一、常见的生物危害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动物实验室中最常见的生物危害之一,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导致动物感染疾病,甚至对人员健康产生威胁。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常常通过空气传播、器械污染等途径传播。
2. 昆虫在动物实验室中,昆虫可能会对动物实验和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
苍蝇、蚊子等昆虫可能会传播各种疾病,并在实验室环境中引起感染。
3. 啮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仓鼠等)在实验室中常常被用于进行实验和研究,然而它们本身也可能成为生物危害,传播疾病、破坏实验设备等。
二、防治措施1. 严格的环境控制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应该实施严格的环境控制,包括空气净化、无菌操作、实验室内消毒等措施,以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无菌。
2. 实施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一旦发现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环境中传播,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扩散措施,例如对实验设备、器械进行彻底消毒、隔离患病动物等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3. 昆虫控制为防止昆虫对实验室环境和动物的威胁,需要实施有效的昆虫控制措施,例如建立防虫设施、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杀虫、维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等。
4. 动物管理对啮齿类动物的管理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动物笼、保持动物健康检查等,以减少动物对实验室环境和人员健康的威胁。
5. 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也是防治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安全预案等,以应对各种生物危害的发生。
在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中,了解常见的生物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和人员健康非常重要。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与预防控制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与预防控制在日常生活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水源、食物、接触、性传播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引发各种传染病。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给他人。
例如,咳嗽、打喷嚏时,患者的口腔、鼻腔中的病原微生物会随着飞沫进入空气中,并被他人吸入。
2. 水源传播:某些病原微生物会通过水源传播给人类。
饮用水、水果蔬菜清洗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如霍乱弧菌、沙门氏菌等,如果饮用不洁净的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3. 食物传播: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也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家禽、海鲜等食物可能导致细菌、病毒传播。
另外,果蔬被污染或者不洗净也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4. 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者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体传播给他人。
如握手、拥抱、性接触等都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二、病原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1. 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可能污染的物体、场所后,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洗手,可以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2. 健康饮食:选择新鲜、清洁、熟食材,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
清洗果蔬时,要用流动水充分冲洗,以去除表面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
3. 空气流通:保持室内通风,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的浓度。
同时,避免在封闭、拥挤的环境中待太久,减少空气传播的风险。
4. 预防医疗措施:疫苗接种是一种重要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根据个人情况,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几率。
5. 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应该进行隔离治疗,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隔离措施包括家庭隔离、医院隔离等,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范围。
6. 定期消毒:对公共场所、医疗设备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工作,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传播风险。
环境因素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关系研究

环境因素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关系研究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人类常见的疾病,而环境因素在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环境因素与病原微生物感染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温度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影响温度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对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起着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感染力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有些病原微生物在低温下会减慢生长速度,而在高温下则会加快生长速度,并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力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弱。
因此,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发生变化。
二、湿度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影响湿度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病原微生物的存活和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高湿度条件下,某些病原微生物的存活时间会延长,从而增加了感染风险。
此外,湿度还可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例如,空气中的水滴或悬浮颗粒可以通过与微生物结合而传播感染。
因此,合理控制湿度可以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
三、空气质量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影响空气质量是环境因素中重要的一项指标,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微生物颗粒会增加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
例如,空气中的尘埃、花粉和霉菌等微粒会携带病原微生物并通过吸入等途径感染人体。
因此,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以及定期清洁、通风等措施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四、水质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影响水质是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也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污水、水源的污染等途径进入饮用水,从而导致水源感染,例如霍乱、肠炎等。
此外,游泳池和温泉等场所的水质也会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
因此,保障饮用水和游泳场所的水质安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净化、消毒等方式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与病原微生物感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水质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存、传播和感染风险。
环境变化对病原微生物传播与人类安全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病原微生物传播与人类安全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环境变化对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人类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变化如何影响病原微生物传播、激发人类安全关切,并提供应对策略。
一、环境变化对病原微生物传播的影响1.1 温度和湿度变化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存活、传播和复制。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和湿度增加,促进了一些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如蚊虫媒介的传染病。
例如,登革热、疟疾和寨卡病毒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威胁到更多的人类健康。
1.2 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增加,如洪水、飓风、干旱和森林火灾。
这些灾害破坏了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使人类更容易接触到潜在的致病微生物。
灾区的人群经常生活在不卫生和拥挤的环境中,这增加了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1.3 生态系统的改变环境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中物种分布和相互作用的改变。
人类介入和自然因素的变化,如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资源的不足,改变了物种的适应性和迁移模式。
这使得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增加了新发传染病的风险。
二、环境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影响2.1 传染病的流行风险增加环境变化导致了一些传染病的更广泛传播。
例如,登革热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传播最广的疾病之一,它的爆发和传播与气候变化相关。
这些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2.2 农业和粮食安全受到影响环境变化导致了农作物受到更多的病害和虫害的侵袭,从而使农业和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和干旱使农作物容易受到病毒、真菌和昆虫的感染,导致农产量的下降。
这直接影响到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安全。
2.3 社会不安定与人类健康由于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些地区可能经历冲突、人口流动和社会不稳定。
这些社会现象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传播密切相关。
流离失所、社区分裂和抗议活动可能导致基础卫生设施的损坏,增加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传播与控制

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传播与控制一、病原微生物介绍病原微生物是一种会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会引起不同的疾病,有些能够在水环境中存活和传播,威胁人类健康。
二、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传播途径1. 排泄物污染:人和动物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往往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污水处理不充分或者直接排放会使病原微生物进入自来水、地下水、河流等水源,从而造成污染。
2. 动物死亡:当动物死亡时,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会随着血液、组织流入水中,污染水环境。
特别是在水体污染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很容易成为水中的一种重要传染源,威胁人类健康。
3. 医疗废水:病人化验、治疗等所产生的医疗废水含有病菌,如果不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对水质造成极大的危害。
4. 工业废水: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液或废水中含有各种病原菌或有毒化学物质,如果这些废水直接进入水体,就会对水质造成很大的污染。
5.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会导致水质污染,这是由于污染土壤上的污染物,如化肥残留、重金属、有机物质等,会进入地下水或河流等水源,威胁人类健康。
三、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控制方法1. 消灭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消灭是水处理过程的核心。
通常采用络合沉淀、氧化沉淀、混凝沉淀等方法,对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消灭。
2. 消除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盛行:通过添加氯气、臭氧、过氧化氢、紫外线等消毒剂对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
但是消毒剂需要正确使用,否则会造成残留或有毒物质的产生,影响人类健康。
3. 加强水环境的监测:对水环境质量进行持续的监测,能够在病原微生物出现前发现污染水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保障人类健康。
4. 加强科普宣传: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宣传,普及有关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传播与控制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从而减少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造成的危害。
四、结论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的传播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治理,并加强公众的环保和健康意识。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04
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呼吸 道飞沫等进行传播,如流感病 毒、结核病等。
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 物品、水源等进行传播,如肠 道细菌等。
空气传播
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 进行传播,如SARS冠状病毒 、麻疹病毒等。
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动物等生物媒介进 行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新发与再现病原微生物的威胁
新发病原微生物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 扩大,新型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如 新型冠状病毒等,给人类健康带来新 的威胁。
再现病原微生物
威胁评估与预防
需要加强病原微生物监测,及时发现 新发和再现病原微生物,评估其对人 类的威胁程度,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 控制措施。
一些已被控制的病原微生物再次出现, 如结核病、鼠疫等,对人类健康造成 严重威胁。
新型检测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新型检测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 检测技术如基因测序、质谱分析 等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得到广泛 应用,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灵
敏度。
新型治疗方法
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研究新 型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 治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
药物副作用。
临床应用与推广
将新型检测与治疗方法应用于临 床实践,并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 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性评估
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其种类和毒力有关,有些 微生物即使少量也能引起严重疾病。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死亡率 、潜伏期、传播途径等,是评估其危害性的重要 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土壤微生物污染
1.♩.定义:一个或几个有害的微生物种群
从 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 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系统 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2.♪.土壤微生物污染的来源
♠.未经彻底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用于施肥进入 土壤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屠宰场和饲 养场污水以及含有病原体的工业废水进行农田 灌溉或利用其污泥施肥
♣.水面吹起的小水滴散发到大气中 ♥.人和动物体表的干燥脱落物 ♦.人和动物呼吸道的排泄
3.♫.大气中微生物主要种类:
八叠球菌、细球菌、枯草杆菌、酵母菌孢子
细球菌
八叠球菌
枯草杆菌
酵母菌孢子
其它致病微生物
如如如:::结结核核杆杆菌菌、 、 、白白喉喉杆杆菌菌、、、溶溶血血性性链链球球菌菌、 、 、金金黄黄 色色葡葡萄萄球球菌菌、 、 、脑脑膜膜炎炎球球菌菌、、、流流感感病病毒毒和和和麻麻疹疹病病毒毒
等等等。。。
4.♬.影响因素
微生物数量与人口密度、动植物数量、土壤和 地面的铺垫情况、以及气温、湿度、气流和日 照等因素有关。 一般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总数远高于室外空气
5.♨.防止大气污染的措施 :
♠.室内通风:通过空气流动、空气稀释和微生物沉降, 一般适用于人员拥挤的影剧院、礼堂、会议室。
♣.空气过滤:用空气过滤器除去含有微生物的尘埃, 适用 于对空气清洁度要求较高的场所,如手术室、无菌室。
1.高温堆肥法 堆温在50℃以上持续5天以上,蛔虫卵死亡率95%以上,大
肠菌群值不大于10-2,并有效的控制苍蝇滋生。 2.沼气发酵法 密封储存30天以上,寄生虫卵沉降率95%以上,在出料池的
中层粪便中不得检出活的血吸虫卵和钩虫卵,大肠杆菌群值不大 于10-4,并应有效地控制蚊蝇孳生,沼气池粪渣可采用高温堆肥 法无害化处理。
巨大的灾难。以下是与水污染相关的致病病原:
病原体
所致疾病
原因
轮状病毒 隐孢子虫 嗜肺军团菌
世界范围婴儿腹泻
常由于河水被污染而暴发流行
隐孢子虫病,急性 小肠结肠炎
军团菌病
污染的食物,水和用具
冷却和管道系统(细菌在水箱和不流 水的管道 形成的生物膜上繁殖)
空肠弯曲杆菌 空肠弯曲菌肠炎
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致病性大肠杆 菌
第九章 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组员: 廖艳嫦、周密、高强、方奇、何建剑、 施宝磊、高彭冲、陈栋、陈棋、董继、邓艳
• 一、概念:
• 微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污
染大气、水体、土壤和食品,可影响生物产量 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 二、分类:
• 1、按污染对象:大气、生氧(O),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并 杀死细菌及其芽孢。
3、二氧化氯消毒法
国外曾一度主张使用此法,用强酸加亚氯酸钠而生成(5NaClO2+4HCl=4ClO2+ 5NaCl+2H2O)。一般认为二氧化氯的消毒作用主要是氧化,遇腐植质等不产生 三卤甲烷类物质同时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但有报道,对亚氯酸盐敏感的人群可 产生溶血性反应。
砂壤土对污水中的病毒滤除率高达99.9%;但砂土中的病 毒可透过土层污染地下水。
♣.pH值
pH值低有利于病毒吸附, pH值升高则有利于病毒释放。
♥.气候(包括温度、日照等因素)
在污水灌溉的土壤中,沙门氏菌在潮湿冬季能存活70天, 而在干燥夏季为35天;脊髓灰质炎病毒冬季存活96天,夏 季存活11天。
4.♬. 土壤病原微生物危害人类的途
径
病原体进入土壤后,一般能在土壤中存活一定的 时间,因此在条件适宜时,可通过不同的途径使人感 染发病。
♠.人
土壤
人
人体排出的病原体直接或经施肥和污灌污染土壤, 在被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蔬菜瓜果,人体与污染土壤接 触或生吃这些蔬菜瓜果而感染致病。
♣.动物
土壤
人
患病动物排出病原体污染土壤,然后感染人体,如 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等。
♥.空气消毒:常用的空气消毒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如紫外线照射、各种化学药品喷洒或熏蒸(甲醛、乳 酸、漂白粉等)。
二、水体微生物污染
1.♩.定义: 致病微生物进入水体,或某些藻类大
量繁殖,使水质恶化,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健 康或影响渔业生产的现象,称之为水体微生物 污染。
2.♪.来源:地面的微生物、大气中漂浮的微生
物均可进入水中污染水体。
3.♫.引起水体微生物污染的主要菌种:
(1) ♠.病原性细菌
污染水体的细菌,主要是肠道细菌(大肠菌群、粪链球 菌、梭状芽孢杆菌)和病原菌。污染水体的病原菌主要有: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肠道沙门氏杆菌 (S.enterica)
伤寒沙门氏菌 (S, typhimurium)
♦.严格处理生活饮用水符合卫生要求
饮用水常用处理方法:
1、氯化消毒法
除气态氯外,能用于消毒饮水的含氯化合物有漂白粉(Ca(OCl)Cl)、漂白粉精 (Ca(OCl)Cl)、氯胺(NH2Cl&NHCl2)
Cl2+H2O=HClO+H++Cl次氯酸是强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渗透如微生物细胞壁的能力,可氧化而破坏微生 物细胞中的某些酶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氯如遇腐植质等产生三卤甲烷类物质可 致癌。
·志贺氏菌属(Shigella flexneri)
在肌动蛋白上运动的志贺氏细菌性痢疾 (Shigella flexneri)
·霍乱弧菌(V.cholerae)和El Tor弧菌
电镜下的霍乱弧菌
显微镜下的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 (V.cholerae)
·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coli)
苍白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
(3)♥.病毒
病毒存在于人的肠道,并可通过粪便污染水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
显微镜下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显微镜下的腺病毒
腺病毒 (Adenovirus)
腺病毒结构图
呼肠孤病毒 (Reovirus)
对于病毒性传染病的水型暴发流行,研究较多的是传染性 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在世界各地传播的传染性肝炎, 主要是水体受污染引起的。
组员:
廖艳嫦、周密、高强、方奇、何建剑、 施宝磊、高彭冲、陈栋、陈棋、董继、邓艳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电镜下隐孢子虫形态
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a)
4.♬.水体中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认真做好水源的卫生防护
♣.对污水进行适当的处理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必须彻底消毒
♥.土壤
人
自然土壤中存在致病菌,人体与土壤接触而得病, 如破伤风、肉毒中毒、及某些霉菌病等。
5.♨.防治土壤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措施
防治土壤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措施是对人畜粪和污水污泥进行 灭菌处理,再作肥料使用。
粪便无害化处理 方法很多,可结合当地的施肥习惯和卫生要求,
因地制宜。常用方法有密封发酵法、发酵沉卵法、高温堆肥 法、沼气发酵法 等。
埃希氏致病大肠杆菌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结核杆菌
肺结核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2)♣.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存在于已受感染的动物(如猪、马、牛、狗、鼠)的 尿液内,可以以水为媒介,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引起出 血性钩端螺旋体病。病原体钩端螺旋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一 般细菌弱。
♥.病畜尸体、医院污物处理不当
危险性最大——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 理的污水和污物
3.♫.影响土壤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因
素 土壤并非是病原微生物生存的适宜环境。病原体微生 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受微生物种类,土壤有机质种类 与数量、pH值、温度、日照等影响。主要因素如下:
♠.土壤质地
土壤的粘土含量愈高,对病毒的吸附力愈大,存活时间 得以延长;反之吸附力则小,存活时间愈短。
幽门螺杆菌
出血性结肠炎 消化性溃疡病
食品和水源的污染 水体污染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
地表水污染,饮用水未经消毒净化处 理等
金黄色葡萄球 菌毒素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霍乱弧菌
霍乱
水体污染 饮用水消毒不彻底
轮状病毒 (Rotavirus)
金黄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ureus)
变形杆菌(与肠道感染有关) (Proteus mirabilis)
• 2、按危害方式:病原微生物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
微生物代谢污染
能使人、禽畜和植物致病的微生物, 通称为病原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体、土 壤和食物在环境中传播。
一、大气微生物污染
1.♩.定义:由于微生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
生物生存、人体健康和人类活动受到影响或危害的 现象。
2.♪.来源 ♠.带有微生物细胞或孢子的土壤尘埃
(4)♦.其他微生物
肝炎病毒
有些微生物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但是可以改变水
的感官性状,恶化水质,使水质产生异臭或异味,或妨碍 水的处理。其中藻类污染引起的“水华”、“赤潮”已引 起人们的关注。
硅藻 甲藻
裸藻 绿藻
中国赤潮和藻毒素发生地域
水体微生物污染特别是饮用水源的病原菌污染 可以给人类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