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枷锁
对秋瑾的评价1500字

对秋瑾的评价1500字
答案:秋瑾那种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就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同样充满困难与风险,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
因此,我们需要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
她作为一个生存在封建礼教千年浸淫,备受压迫的女性,敢于打破自己曾经立足生存的腐旧的社会环境,敢于如此冲破自身的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
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当今,我们同样仍需不断解放思想。
因此我们要学习秋瑾,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她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
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
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
当前,我们同样要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
现实社会中,仍存在阳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恶势力和腐败现象仍在滋长。
我们就应学习秋瑾这种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为弘扬社会正义,勇于斗争,敢于献身。
因此,秋瑾依然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
枷锁怎么造句

枷锁怎么造句本文是关于枷锁怎么造句,感谢您的阅读!【词语】:枷锁【拼音】:[jiāsuǒ]【解释】:旧时的两种刑具。
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
【造句】:1、知识哟!只要和你在一起,人甚至在枷锁下也是自由的。
爱尔维修2、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3、只有解除心灵上的枷锁,才能让心灵的宝藏发挥潜能。
4、如果失去了顽强的意志,困难就会给你戴上枷锁。
5、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6、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7、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8、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再枷锁之中!9、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摆脱自身的枷锁,还意味着以一种尊重并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
10、知识是头上的花环,而财产是颈上的枷锁。
11、好的心理是一剂良药,能催人奋进,反之它就是枷锁,使人灭亡。
12、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13、知识哟!只要和你在一起,人甚至在枷锁下也是自由的。
只要和你在一起,人甚至在逆运打击下也是幸福的。
14、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5、教师是一个戴枷锁的职业,我们必须学会自制。
16、我喜欢火焰的放肆和破裂,因为我可以焚烧一切的枷锁,我是整个大地的王,而我哥,却是我心里的神。
惟一的神。
我想让他自由,哪怕牺牲我的生命。
17、幸福出现了轮廓,你却说我的爱已变成了枷锁。
18、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
19、又不知跑到那去了,天不但阴,而还飘起了细雨,在寒意的威逼下,不得不将厚重的冬衣,如枷锁一样,穿在了身上,这样的厚重感,总让人感觉失去了一些自由与灵动。
20、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放弃难言的负荷,方能解开心灵的枷锁;放弃满腹的牢骚,方能蕴蓄不倦的威力,放弃纤朽的诡辫,方能拥有深邃的思想;放弃虚荣的矫饰,方能赢得真挚的友情,爱情。
《河边的台阶》

《河边的台阶》作者:李方园于洛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8期摘要: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印度近代诗歌和短篇小说的发展都做出了独特贡献。
人们对其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在诗歌方面多是研究《吉檀迦利》,在小说方面多是研究《戈拉》。
本文则是重点关注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河边的台阶》,从悲剧体现、悲剧叙述以及悲剧成因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爱情悲剧,体会小说背后的深厚意蕴。
关键词:爱情悲剧;苦行主义;叙述角度《河边的台阶》是泰戈尔早期的一篇短篇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意蕴深厚。
作者通过水涨水落、四季变换,不动声色地为我们讲述了当地姑娘库苏姆和苦行者之间的一场爱情悲剧。
台阶是这个故事的描述者,它见证了库苏姆八岁结婚继而守寡,接着又和丈夫相遇,却惨遭抛弃,最终殉情的故事。
台阶在这里被赋予了人的色彩,它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在讲述爱情悲剧的同时,也揭示了印度童婚制度和苦行主义对人的摧残和压迫。
一、悲剧体现《河边的台阶》是一篇极美的诗化小说,语言清新自然,风景优美宁静,人民似乎也安居乐业。
然而,当我们揭开浮在表面的面纱,就会发现隐藏在“美”背后的悲剧。
小时候的库苏姆是个招人喜欢的小姑娘,她美丽、善良而又天真,但越美的东西撕裂的时候往往会越惨烈。
8岁的库苏姆结婚了,环境的陌生给她带来的是痛苦、压抑,这种痛苦、压抑让她变得孤独而又脆弱。
结婚后的库苏姆正是踏入了悲剧的囚笼,然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她结婚两天就成了寡妇,丈夫的离去使她无法感觉到婚姻的幸福。
当她从婆家回来的时候,却是物是人非,以前的好友也相继结婚,只剩她一人留在恒河边上。
这种今非昔比的无措感更加重了她内心的不适与孤独。
小说中爱情悲剧的高潮是在库苏姆十年后和她丈夫再次相遇的时候。
原来,她的丈夫并没有死,而是偷偷离开当了苦行者。
库苏姆爱上了苦行者,但苦行者知道她的心思之后却让她忘了自己,并且离开了村子。
10年前,她的丈夫为了所谓的“苦行”抛弃了她,使得她受尽孤苦,而10年后他再次选择了逃避。
《社戏》时代背景

第 1 页 《社戏》时代背景 《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塑造出来的人物。“我──迅哥儿,虽然不能说就是作者,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 这篇作品跟鲁迅早期的其它作品一样,也反映了他的改革社会,必须先清除封建统治阶级加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改造国民性的观点,充满了反对封建的战斗精神。 《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例如刚刚经过了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一九○○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一九○九年至一九一一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一九一二年一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先生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第 2 页
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社戏》通过写“我”看戏过程的耳闻目睹,说明如果不能把人民从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当中解救出来,人民仍旧处于麻木状态,那么一切革新都将是空读。然而希望究竟在哪里呢?在“乐土”上生活的童年伙伴们的身上,因为他们有着美好的精神世界,他们不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为了使我们的后代不再过“辛苦展转的生活”,或者“辛苦麻木的生活”……而过上“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那就必须战斗。如果不是这样,“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本篇作品写作的意图。
鲁迅祝福全文原文阅读

鲁迅祝福全文原文阅读1. 鲁迅祝福原文呼呼、就是这篇了。
《祝福》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优秀7篇)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优秀7篇)金锁记读后感篇一读完《金锁记》后,我有着深深的痛苦,对里面的人物感到深深的悲哀。
《金锁记》主要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中国妇女的精神毒害和鸦片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伤害。
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物,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她想反抗,无奈却受到封建思想深深的束缚。
因为家里贫穷困苦,她嫁到姜家去当残疾的二少爷的少奶奶,因为她贫穷的出身和有着一个残疾的丈夫,所以姜家的人都瞧不起她。
因此她和新来的人格外亲热些,但是刚刚嫁进姜家的三少奶奶兰仙早看穿了曹七巧的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也不大搭理她。
曹七巧在大少奶奶玳珍和三少奶奶面前大声控诉自己的不幸处境,控诉姜家人对她的不好,却没有得到她们的谅解,反而遭到她们的反感。
曹七巧为人小气吝啬,喜欢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在自己的丈夫和婆婆去世后。
她挽了叔公九老太爷出来为他们分家,因为三爷在公账上拖欠过巨,他的一部分遗产被抵消了之后,还净欠六万。
因此在兄弟三人均分老太太陪嫁过来的首饰后,曹七巧大叫吃亏。
曹七巧常常害怕别人贪图她的钱财,对于她心爱的姜三少爷姜季泽,她拒绝了。
她总是害怕别人娶她的女儿是为了财产,以至于她的女儿长安在快三十岁都还没又嫁出去。
她为了自己的利益,劝说姜老太太让三少爷姜季泽快快娶亲,劝说老太太写信给彭家去说二小姐姜云泽的亲,导致二小姐姜云泽对她更加讨厌。
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封建气息的姜家里,她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她已经被毒害太深。
曹七巧也有过自己心爱的人,她也希望有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她曾经爱过姜三少爷姜季泽,甚至在自己丈夫死后也爱着姜三少爷。
曾经,面对着姜季泽对她钱财的贪图,她想无视他的过错,想容忍他的坏。
在爱情面前,她也挣扎过。
在曹七巧临死前,她想回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去,那时候有喜欢她的肉店里的朝禄,有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沉裁缝的儿子。
那时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有幸福的生活。
曹七巧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但她也让自己的儿子长白和女儿长安继续着这个悲剧。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种病态的心理安慰
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遭受社会压迫,却拥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安慰的方法,就是精神胜利法。
每次当他挨打、受尽凌辱,赌博被抢钱的时候,他的精神胜利法就发挥作用了,他通过这种方式,遗忘了痛苦,忘却了屈辱,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感,逃避了现实的苦难。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安慰,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虽然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程度上,让痛苦得到暂时的减轻,但是身体上的痛苦,心灵的创伤,不是通过心里安慰就能够淡化的。
而且,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更存在着一种病态。
它是将自己完全置于幻想中。
当遭遇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时,就选择逃避,进入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幻想中,在幻想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同样让精神胜利法成为一种精神枷锁。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是因为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备受磨难,培养了一种病态的心理,变得奴性,沦为最经典的底层人民。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阿Q”,他们也具有这种病态的心理。
有些人明明是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而取得坏成绩,却一味地抱怨世道的不公,嫉妒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甚至陷入幻想,在自己的臆想中成为不可一世的胜利者和成功者,成为被别人羡慕的对象,心中得到安慰,精神上得到满足,逃避那令人烦恼的现实境况。
他们往往会不思进取,沉浸在精神胜利法的梦幻世界里不可自拔,最终沦为真正的失败者,只能生活在被精神胜利法所禁锢住的牢狱中。
这种精神胜利法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枷锁,我们即使面对挫折和苦难,也不能选择逃避,而是应该应该面对,坚强与之斗争。
《祝福》简介

《祝福》简介《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写作背景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枷锁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想,新的一年,开端,不禁都很多人在默默的低语。
我们的社会,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物欲横流,是现在这个时代最恰合的代名词。
但我们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繁华的街市,水晶般折射的光,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在透过这些光去看世界,隐藏着自己,隐藏着真实的自己,我们把自己厚厚的包裹着,在物质上无限满足着自己,却独独丢掉了精神的意志。
正向《私人定制》中的人,他们因为社会上的种种而埋怨社会带给自己的改变,却从来都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个无法被陌生人轻易触及的世界,不管是健康的人,亦或身患重病的人。
想要当清官“自愿”接受钱色诱惑的司机师傅,坚信可以抵得住诱惑,送礼的时候,却因为“外国领导人”没带礼物而愤怒。
在最后圆梦的时刻说道其实他要是自己真的是身居高位,他未必能抵抗住钱色诱惑。
或许,只有处在那个位置,才能真正体验到那个位置的难处。
社会学老师也说过,我们的社会期待往往与我们的自身期待不相符合,我们自己渐渐被社会所同化,却经常呐喊着社会的不公,我们经常无愧地说:“如果我当了……我一定不会……”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无论是那些他服侍过的落马领导还是司机他本人,都已陷入了一种精神窘境,领导是被物欲遮蔽了双眼,而司机要是是真的领导,他也经受不住诱惑,这就是社会现状。
正如电影中那位最”俗”导演,他什么都有了,但是他却不开心,他宁愿去过“不俗”的生活,而他们坚决的相信,既然已经俗到家,只要是喜欢的就是俗的,不喜欢的就是不俗的,这种一概而论的可笑结论,正是反映了当代社会人类物质极大丰富,却忽略了精神生活。
其实他也是陷入了一种精神窘境,从小就生活在俗的世界里,活了这么久只是越活越俗,俗到至极反而想去寻求雅。
这种精神窘境反映的是社会上层人士的生活状态。
但也讽刺了那些有钱人只注重物质消费的现状。
我们在关注人们陷入精神窘境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性的回归。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懂得宽容,同情和帮助弱者,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情怀才能使整个社会正常的和谐的发展。
私人定制中,我不明白为什么中间插了一个女孩的成人礼,有稽查队要将女孩的“爸爸”带走,这段情节代表了什么,我无从得知。
但我不禁想到,多少社会上层人士只要一查,就会落马,多少贪官,搜刮民脂民膏,自己身价过亿,而不体恤百姓疾苦,而人类就是在这种精神窘境中生活,为了利益,过分地强调竞争。
过分强调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心胸只能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
有时候,一部电影也是一个时代的揭露,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
人类,在这个时代匆匆忙忙,但精神的窘境却没有消失,一个人代替不了另一个人。
因此,“如果我当了……”这种话语也变得毫无意义,你不是他,也代替不了他。
一个人处在的地位,往往会身不由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繁华的时代会出现人类的窘境。
《私人定制》,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是一部“俗”片,没有任何亮点,但那些不屑一顾的人,你们就是挣脱了世俗的枷锁,置身事外的俗外高人吗?俗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之分,当人们真正的领悟了“俗”的本质,或许,人类的精神窘境就会不复存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