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经济学2007
实验经济学_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实验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逐渐崭露头角。
实验经济学通过设计特定的实验环境,模拟现实经济行为,为研究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讨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验证相关经济学理论。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验证相关经济学理论在实验环境下的适用性;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选取了以下三个实验内容:1. 公共物品供给实验;2. 双方讨价还价实验;3. 博弈论实验。
(一)公共物品供给实验1. 实验背景公共物品是指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阻止他人消费。
本实验旨在探讨个体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决策行为。
2. 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组,每组10名参与者。
实验开始时,每位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一个小组。
实验中,每个小组拥有100个货币单位,用于购买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价格为每个货币单位0.5元,且每位参与者最多购买200个公共物品。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参与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均高于200个,说明个体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搭便车”现象。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与参与者人数呈正相关。
(二)双方讨价还价实验1. 实验背景双方讨价还价是现实经济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实验旨在探讨个体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决策行为。
2. 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组,每组5名参与者。
实验开始时,每位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一个小组。
实验中,每个小组拥有一件物品,其价值为100元。
参与者需通过讨价还价确定物品的价格,最终成交价格由两名参与者共同决定。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双方讨价还价过程中,参与者倾向于寻求公平的价格。
当双方差距较小时,成交价格较高;当双方差距较大时,成交价格较低。
(三)博弈论实验1. 实验背景博弈论是研究个体在策略互动中的决策行为的学科。
弗农史密斯实验经济学论文

弗农史密斯实验经济学论文弗农史密斯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对实验经济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实验经济学是一种通过实验来研究经济行为和决策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和市场机制。
弗农史密斯的实验经济学研究成果包括对市场和竞争的理解,以及对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的研究。
他通过实验来模拟市场环境,观察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在他的实验中,弗农史密斯发现了供求关系对价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他观察到,当供应增加时,价格会下降,而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升。
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弗农史密斯的实验还揭示了竞争对市场效率的重要作用。
他发现,竞争可以推动市场向均衡状态靠近,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些结论为我们理解市场竞争和市场效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而言之,弗农史密斯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为我们理解市场机制和经济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并且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弗农史密斯的贡献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实验经济学研究成果将继续影响着我们对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理解。
弗农史密斯的实验经济学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实际经济活动有着指导意义。
他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和政府制定经济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在市场定价方面,他的研究成果表明了供需关系的影响,企业和政府可以根据这些原理来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
同时,他对竞争和市场效率的研究也为政府监管和市场规范提供了理论支持,帮助实现公平竞争和有效资源配置。
实验经济学的方法也在当今得到广泛应用,许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都采用了实验的方式进行。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模拟出不同市场情境,观察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得出有关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结论。
实验经济学的方法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经济学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实验经济学第二讲实验设计初探

37
• 在, ()的实验设计中,实验参加者可以在两个市 场之间进行选择:
• 共有价值拍卖市场 • “安全市场”:该市场中,实验参加者将被保证
17
实验设置()
• 在一个实验里,实验设置是指包括实验说 明、实验的激励机制以及所有实验运行规 则在内的全部实验流程的集合。
• 在实验设计中包含多个实验变量、而每个 实验变量又包含多种状态的情况下,实验 设置也被称作实验单元( )。
18
例子:特定拍卖下的成交效率检验
拍卖机制
保有价格分布
低保有价格 高保有价格 英式 荷式
46
.单盲设计与双盲设计
47
• 单盲设计与双盲设计是保障 “实验的隐私 性”的重要手段,这两种设计广泛应用于 心理学和经济学实验当中。
• 在单盲设计中,每个实验参加者只知道自 己在实验中的角色,并不知道其他实验参 加者在实验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19
➢在实验设计中一种常见的错误是同时变动 多个实验变量,造成研究人员无法解释在 不同的实验设置下实验参加者行为变化的 原因。
20
.跨被试设计与同被试设计
21
• 如果实验参加者只参与一个实验设置下的 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被称作跨被试设计 ( );
• 如果实验参加者同时参与多个被比照的实 验设置下的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就被称 作同被试设计( )。
• 有名实验参加者参与双向拍卖市场的实验, 在实验中人扮演销售者的角色,人扮演消 费者的角色
•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参加者对不同博彩的取
实验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实验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1. 选择题1.1 下列哪项不属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 经济行为模型的构建B. 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C. 参与者行为与决策分析D. 市场经济的政策实施答案:D1.2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什么原则?A. 理性选择原则B. 纯工具理论原则C. 社会公平原则D. 政府干预原则答案:A1.3 实验经济学中的“受试者”是指什么?A. 实验的主持人B. 参与实验的研究者C. 参与实验的个体D. 实验的观察者答案:C2. 简答题2.1 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实验室内外的实证研究,来构建、验证和修正经济学理论模型,以了解人们在各种经济环境下的行为决策过程,并为决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
2.2 实验经济学的优势有哪些?实验经济学具有以下优势:- 实验可以精确控制变量,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使结果更加可靠和具有解释力。
- 实验可以重复多次,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实验可以创造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场景,验证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 实验可以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对于政府和企业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3. 解答题3.1 请分析实验经济学对于实施市场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实验经济学对于实施市场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证实,可以评估市场政策的效果和可能的影响。
如何设置市场规则、如何引导市场行为、如何实施监管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实验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
实验经济学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市场机制、参与者行为和激励机制,进而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市场政策。
3.2 简述实验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案例。
实验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市场政策制定为例,实验经济学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不同的市场规则对参与者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影响。
例如,实验证明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提供奖励机制可以激励参与者更好地履行合同义务,这为政府制定奖励政策提供了依据。
另外,实验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评估某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如设定不同的税收政策进行实验,以了解对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影响,从而优化税收政策。
实验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

实验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实验经济学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实验来探究市场机制和人类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经济理论提供实证支持。
本文将介绍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实验经济学是一种通过实验来探究市场机制和人类决策行为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它采用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的方式,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和参与者行为,来探究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和人类决策的理性程度。
实验经济学不仅可以检验现有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还可以为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实证支持。
二、实验经济学的方法1.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可控环境下进行的,通过控制参与者行为和环境因素,来探究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分成不同小组,进行模拟交易或决策,观察市场机制的运行情况和参与者的行为反应。
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实验条件和参与者行为,但缺点是参与者群体较小,代表性不足。
2.现场实验现场实验是在实际市场环境中进行的,通过观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来探究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
现场实验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具有更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但缺点是受到实际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难以控制实验条件。
3.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出市场机制和参与者行为的规律。
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因果关系分析和机器学习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机制和人类决策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经济学的应用1.政策制定实验经济学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支持。
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可以探究政策实施对市场机制和参与者行为的影响,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在碳排放交易政策实施前,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探究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参与者的行为反应,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金融市场实验经济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可以探究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为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支持。
对主观贴现率传统实验估计方法的质疑

对主观贴现率传统实验估计方法的质疑-以实验方法可靠性的角度张兴1[摘 要] 传统的匹配法在考察人的主观贴现率时表明,人的主观贴现率并不恒定,而是呈现“双曲线贴现”模式,即主观贴现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递减。
然而,这种方法的本质也是一种估计复利增长的问题,因此,有理由怀疑改种实验方法得到的“双曲线贴现”模式有可能是由于被试对于复利增长问题的直觉判断偏误,而不是由于人的耐心程度随时间递增的时间偏好。
在文中的实验中发现,避开时间偏好问题,单纯考虑被试对于复利增长型问题的估计时,被试的估计确实发生了系统性的偏差,导致估计出的增长率随时间递减,从而说明传统的匹配法并不是一种可靠的主观贴现率估计方法。
以往的此类实验都没能很好的避免该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 实验经济学;跨时期选择; 时间偏好; 匹配法; 双曲线贴现一、绪论贴现率一直是金融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本的机会成本、市场的借贷利率等等。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还常常用贴现率来解释人们的跨时期选择问题,如消费-储蓄率的决定、节能产品的使用、上瘾行为的分析等。
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使我们发现人的主观贴现率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假设的效用恒定、贴现率稳定的跨时期模型有很大的不同。
大量的实验试图探究人真实的贴现模式,其中匹配法(matching task )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上个世纪末研究者发现人的主观贴现率并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时间呈递减的趋势。
Thalar(1981)[1]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试(主要是大学生)填写推迟到未来一个月/一年/十年得到多少钱相当于现在得到15美元,被试填写金额的平均数分别为20、50、100美元,通过计算就可以得知,相对应一个月、一年、十年的被试的主观贴现率分别为345%、126%、19%,随着时间急剧递减。
本文试图以另外一个视角来解释该种最重要的估计方法——匹配(matching )方法得出贴现率递减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时间偏好(人对于近期和远期收益的耐心程度),而是由于人的计算能力发生系统性的偏误。
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

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在经济学领域中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来测试经济学理论和假设,并获得相关数据和结论。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实验方法的定义与特点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在控制条件下进行严格观察和测量,以验证假设、推理或剖析原理的正确性。
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 控制条件:实验方法通过人为设定实验条件,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使得实验具备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2. 随机分配:实验中的实验对象会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和对照组,以消除可能的偏倚。
3. 可控变量:实验方法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处理方式,控制和观察变量对结果的影响。
二、经济学中的实验分类在经济学领域,实验方法可以分为实验经济学和实验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分支。
1. 实验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是对个体经济行为进行实验研究的领域,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经济环境中做出经济决策的规律和机制。
例如,实验经济学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经济变量,研究人们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购买决策、合作与竞争行为等。
2. 实验宏观经济学:实验宏观经济学是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领域,主要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制度对经济体系稳定性和效率的影响。
例如,实验宏观经济学可以通过构建和模拟经济系统,研究不同政策措施对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经济学实验的设计与进行经济学实验的设计和进行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 确定研究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要研究的经济现象或行为。
2.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研究问题,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变量等。
3. 实施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进行处理或对照。
4. 收集数据与分析:记录并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获得实验结果。
5. 结果解释与推理: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推理,得出相关经济学结论,并与理论模型相比较。
《实验经济学简介》课件

商品市场实验通常涉及生产者、消费者、中间商等参与者的行为研究,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观察和分 析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水平、交易量等指标的变化,进而解释和预测真实商品市场的运行规律 。
公共政策实验
总结词
公共政策实验是实验经济学在公共政策 制定和评估方面的应用,通过模拟政策 实施的环境和效果,评估政策的可行性 和有效性。
VS
详细描述
公共政策实验通常涉及政策制定者、利益 相关方和公众参与者的行为研究,通过控 制实验条件来观察和分析政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后的效 果指标,如政策覆盖范围、实施成本、社 会效益等,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04 实验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 前景
实验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实验设计难度
实验经济学需要精心设计实验,以模拟真实经济环境,这需要大 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
实地实验
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实验,通常涉及真实的 市场和参与者。
公共政策实验
通过模拟政策环境来评估政策效果和影响,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02 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实验设计原理
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的目标和研究问题,确保实验设计有 针对性。
控制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随机抽样
详细描述
例如,研究工资谈判和工资决定因素 ,通过实验模拟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谈 判过程,观察谈判行为和工资决定因 素,分析市场均衡和效率。
商品市场实验案例
总结词
商品市场实验案例主要研究商品市场的价格形成和供需关系,通过实验模拟商品市场的 交易来揭示市场规律。
详细描述
例如,研究商品价格变动和消费者行为,通过实验模拟商品市场的交易过程,观察价格 变动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市场均衡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理论与现实世界: 实验经济学及其发现实验经济学2007,10,26交流报告材料 经济学实验的争论与实验可行性 实验经济学的历史 经济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实验设计 实验经济学的发现:理论与现实是否一致 实验经济学的进展与评论 贝克尔(G.Becker):经济学研究的三阶 个段。
第一阶段,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 消费结构,(传统市场学);第二阶段, 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 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第三阶段,经济 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 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固守着经济理论难 以实验的思维定式。
萨缪尔森,《经济学》,“一种发现经济法则的 可能方法就是通过被控制的实验。
不幸的是, 经济学家不容易控制其它重要的因素,因此无 法进行类似化学家或生物学家所做的实验。
他 们一般只能像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一样借助观 察的手段。
”实验经济学及其目标 实验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 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 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 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阿尔文·罗思(1995a) 归纳为三类: “对理论家讲述”:当存在多种理论时,通过简单的实 验来比较和评估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
当仅存在一 种理论时,找出此理论可以解释实验数据的条件,并 检验理论的效力。
“寻求事实”:当不存在任何理论时,通过实验来发现 某些实际规律。
“在国王耳边轻语”:通过经济理论的相关实验来获 取数据和结论以供决策者参考。
实验经济学的历史—简单回顾 Thurstone(1931)消费者个人选择(效用函数)的实 验被认为是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实验经济学研究。
Thurstone让实验参与人进行假想,在一组商品(帽 子,大衣,鞋子)中进行选择。
记录下被实验者的 具体选择并画出一组无差异曲线。
Wallis and Friedman(1942) 批评了Thurstone的工 作,因为无法鉴别实验对象是否真实表达了他的偏 好,而且也没有面临真实的选择境况。
他们指出,实验必须使得参与人在类似真实条件下 做出真实的选择。
这一观点对以后的实验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早期 工作还有Rousseas和Hart (1951),Mosteller和 Nogee,(1951),以及阿莱(Allais,1953)。
张伯伦……史密斯 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张伯伦(Edwards Chamberlin),也是实验经济学的先驱. 1948年哈佛大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模拟 市场的实验。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是买者和卖者,对被 实验者指定价值和成本参数来检验市场理 论。
个人知道自己的商品价值与成本,交易允 许讨价还价。
张伯伦……史密斯 46组实验: 多数实验结果是交易价格低于 市场出清时价格。
张伯伦认识到,市场并不总能出清,经常 出现这样的情况:手持许多货币的买者无 法买到商品,因为能以低价够提供商品的 卖家都已经用低于市场出清水平的价格出 售完了商品。
这项实验很粗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 足够的重视,但是是方法论上的重要突破。
Tomas Schelling, 2005 谢林(1957): 两个参与人之间分配100元. 每个人写一个要求得到的数字。
如果两人 总和小于100元,按个人要求给报酬。
如果 两人要求之和大于100元,则双方什么也得 不到。
这个实验后来被改编成最后通牒博弈实验 (Ultimatum Game),成为检验讨价还价理 论的最重要的实验。
Siegel和Fouraker(1960),第一次引入 真实货币激励,使参与人的行为与最后收 益挂钩,还比较了不同收益激励下参与人 行为的变化。
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2 –Vernon Smith "for having establish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s a tool in empirical economic analysis, especially in the study of alternative market mechanisms" “Traditionally, economic theory has relied on the assumption of a "homo economics", whose behaviors governed by self-interest and who is capable of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Economics has also been regarded as a nonexperimental science, where researchers –as in astronomy or meteorology – have had to rely exclusively on field data, that is, direct observations of the real worl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however, these views have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have emerged as a vital component of economic research and, in certain instances,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basic postulates in economic theory should be modified. This process has been generated by researchers in two areas: cognitive psychologists who have studied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sts who have tested economic models in the laboratory. This year’s prize is awarded to the innovators in these two fields: Daniel Kahneman and Vernon Smith.”Vernon Smith 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实验经济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己步入主流经济学行列。
Vernon Smith早期在实验经济学中的研究为实验 经济学的方法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实验经 济学的基础,发明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法,为对经 济学进行可靠的实验确立了标准。
强调货币刺激和按照重复路径设计实验的重要 性。
除此以外,对市场机制和投机买卖活动进行了检 验。
Vernon Smith, 2002 1962年,政治经济学杂志,竞争市场行为的 实验研究,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 代表作, 1982年, 美国经济评论,作为实验 科学的微观经济的基础, 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概括: 建立了经济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济分析中, 尤其在选择性市场机制研究中成就突出。
价值诱发理论和并行原理 Induced-value theory 价值诱发理论,指的是实验主持人可以用 适当的报酬手段(通常是用本国货币),诱导 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的特定角色的特性,使 其个人先天的特性尽可能与实验无关。
设计实验的五项规则 使用报酬手段诱发经济主体特征应满足的 条件。
Vernon Smith提出了有关满足有效可控微 观经济试验的五项规则. 1.单调性(monotonieity)。
实验参与者认 为报酬量越多越好而且不存在饱和状态。
实验参与者严格地愿意增加报酬手段,对 于所有的i是单调递增的。
设V(m,z)是表现实验对象偏好的函数,其 中m是报酬量,z是其他无法观测到的因 素,则当 m1> m2时即有 V(m1,z)> V(m2,z),当V对m可微时,有偏导数>0。
这个条件容易满足,只要用货币作为报酬 手段即可。
2.突显性(Salienncy)。
实验参与者所得到的报 酬,必须与实验参与者以及其他实验参与者行动 有关,它必须由实验参与者所理解的制度或实验 中约束实验者的规则所决定。
即实验参与者行动 与报酬的关系,应该能突出显示实验主持者所考 察的制度,实验参与者应理解这种制度关系。
在 实验中,实验参与者行为与其获得报酬有有显著 性联系,足以向外界传递信息。
“出场费”的报酬形式不满足突显性,个人报酬与 行动无关。
如果在“市场实验”中按每个人的“利 润”给予报酬,则可满足突显性。
3.优超性(dominance)。
在实验中实验参 与者的效用变化来自实验报酬,除此之外 的其他原因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如同真实世界做出的经济决策一 样,在实验中每人仅获得自己决策应得的 报酬。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则实验者就达到关于 经济主体特征的控制。
有了突显性,实验者可以在实验参与者行 动与报酬之间建立明确的关系;有了单调 性,实验者可以利用报酬手段实现自己的 动机,有了优超性,实验者就可以忽略其 他事件的影响而在实验室中实现所选择的 关系。
实验者将原来没有价值判断的对象与报酬 手段之间建立的关系可以自由选择。
但是,优超性条件通常最难实现。
因为偏 好V以及其他因素z也许是实验者无法观 测。
要满足优超性条件,可以在具突显性的报 酬△m增加的同时,让比较明显的z因素保 持不变。
在实验中,实验对象通常关注其它的实验 对象的报酬,因而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控 制,如保持实验对象报酬的私密性,就可 以实现这些因素相对不变(中性)。
例如,实验参与者经常关注其他实验参与 者的报酬,常常将别人的报酬与自己的报 酬加以比较.如“最后通谍博弈”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