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经过近几个月的学习,我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一个非常深入细致的学科,可以深刻地解释市场经济中的许多现象,并且有很多深刻的见解和理论。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我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经济的自由和竞争。
整个市场经济,以及人们在其中的行为,都可以用一些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
例如,价格是一种信号机制,它向供需双方传递信号,使市场能够自动调节。
此外,竞争可以促进效率和创新,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然而,自由市场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形成垄断和不平等收入等问题。
因此,西方经济学并不以支持自由市场为唯一目的,而是试图寻找一种平衡点,以便市场可以最大化效率和公平性。
其次,西方经济学有很多重要的理论,比如说供给和需求、成本和利润等理论,这些理论是深刻的和有用的工具。
他们为我们提供了面对现实世界的方法。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只有通过掌握这些理论,才能深入理解所有经济问题的本质。
此外,这些理论在其他学科中也非常有用,例如公司管理以及公共政策制定。
第三,西方经济学的一大特点是定量方法。
经济学家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处理经济数据,从而推导出有用的结论。
这种定量方法对于预测和模拟社会现象非常有用。
不过,定量方法与西方经济学的哲学传统相矛盾,哲学传统中更注重基于经验和理性的判断,而非计算和预测。
在实践中,定量方法和哲学传统的相互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学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和全球化的趋势。
最后,我认为使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持续的学习来取得成功。
因为这个学科非常广泛,涉及的领域非常多,需要学习者有很好的基础知识和思维功底。
同时,对于许多复杂的经济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某一个理论或模型来解决,而是需要综合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思考。
总之,学习西方经济学,不仅是学习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更是一种方式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虽然西方经济学存在一些缺陷,但我们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批判思考,寻找合适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共7篇)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共7篇)第1篇:西方经济学读后感西方经济学读后感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
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
一、西方经济学分类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
“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
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
《西方经济学》的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的读后感《西方经济学》是一本揭示西方经济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的经济学著作。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学派以及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2000字的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我了解到,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但真正的经济学思想在18世纪以后开始形成。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国富论》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里程碑之作。
书中还介绍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的供给经济学理论。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不同的学派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不同解释和政策主张。
其次,书中详细解释了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理论。
在阅读中,我了解到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有供求关系、效用理论、边际效应等。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也为我们解答了一些经济现象的产生原因。
例如,供求关系理论揭示了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效用理论解释了消费者选择的行为原理。
这些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对我们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西方经济学在实践中的挑战和进展。
尤其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我注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不同体制对经济增长、资源配置和社会公正等方面产生着不同的结果。
这为我理解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状况和问题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通过阅读《西方经济学》,我深刻体会到经济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学科,它不仅关注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现象,还关注个体行为和决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经济学方法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
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通用18篇)

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通用18篇)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篇1在未接触经济学之前,我对经济学充满好奇。
我诧异克鲁格曼总能够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我崇拜那白手起家,在华尔街翻云覆雨的股神巴菲特;我惊叹索罗斯只手掀起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让十几个国家陷入经济动荡。
同时我也对当今的经济制度充满好奇,在这个经济动荡的时代,到底谁会是当代凯恩斯,到底哪种经济体才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中国经济能否在惊涛骇浪之中继续全速前进,这一切让我对经济充满渴望。
西方经济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就用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引出了这一门深奥的课程。
这一堂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由古希腊的色落芬首次提出“经济”,经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保罗·萨谬尔森,凯恩斯等一系列经济学家的贡献,发展到现在多个经济学派。
第一节课我听的极为认真,也是因为好奇,也是因为对这些经济学家很感兴趣。
在接下来的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已没有了第一周的热情,但也并没有失去兴趣。
这是因为经济学既深奥又浅显,浅显的是经济学反应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买卖问题,深奥的是它把生活中的问题用深奥的理论表达出来。
虽然一开始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去学经济危机的案例和各种经济制度,但是我也明白我们现在的知识储备很不足,还没有能力去分析那些问题。
随着课程的进行,我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深,难度也越来越大,有很多很抽象的概念及经济规律。
我也真正了解到要想学好经济学并不是很简单的事,必须要扎实的掌握各项基础知识,熟悉经济术语及其概念,理解经济规律及现象。
有时候也会觉得他很枯燥,有着太多烦人的知识还要我们去反复咀嚼、消化,但是当你真正投入进去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很有意思,用经济的知识可以科学的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理所当然的经济现象。
例如,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越高销售量越多?为什么有些垄断商品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做广告?为什么可有可无的钻石要比必不可少的生命之水还要贵的多?为什么有些不盈的利企业还要继续经营?你也许心里明白所以然,但是你能科学而条理的解释吗?如果你没接触过经济学,那么你就无法准确回答。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收获与体会含思政元素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收获与体会含思政元素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商品和服务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基本问题。
通过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我收获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体会,以下是我的主要体会:1.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观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中包含了很多价值观和原理。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了解了市场机制、货币的作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缺点,以及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等。
这些知识和价值观对我的个人成长和思政教育都有很大的帮助。
2. 理解经济现象和背后的逻辑经济学是一门解释经济现象的科学,通过学习经济学,我逐渐理解了各种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和规律。
例如,供需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价格变动的原因、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趋势等。
这些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原理和规律,比如供求关系、成本效益、机会成本等。
3.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的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是需要理解和运用。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逐渐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可以独立地思考和研究一些经济问题,并且能够预测和解释一些经济现象。
这些能力对我以后的职业发展和思政教育都有很大的帮助。
4. 培养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经济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通过学习经济学,我逐渐培养了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我可以独立思考和决策,并且能够分析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这些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西方经济学课程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经济学知识,也让我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培养了我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我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读完《西方经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于经济学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西方经济学》,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经济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各个时期的经济学家和他们的理论成果。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渊源和发展。
其次,通过阅读《西方经济学》,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书中详细介绍了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大卫·里卡多的比较优势理论、马歇尔的供求理论、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等各个经济学家的核心理论,以及他们对于经济学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核心理论,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不同经济学家的贡献和影响。
最后,通过阅读《西方经济学》,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经济政策、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
通过了解这些实践案例,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西方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西方经济学》,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和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于经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和应用,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_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五篇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_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五篇西方经济学读后感(一)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
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
西方经济学心得体会

西方经济学心得体会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体系,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西方经济学教会了我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
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供求关系的经济形式,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利益追求与社会的资源分配效率是相互促进的。
个体通过生产和交换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
而社会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励个体创造价值,同时通过价格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对我来说,这对理解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认识到价值创造和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其次,西方经济学教会了我如何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我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供求分析、边际效应、成本效益分析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帮助我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例如,在分析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时,我可以运用供求分析的方法,考虑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了解价格对需求的影响。
这样的分析方法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提高了我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西方经济学还教会了我如何理性地做出经济决策。
在经济活动中,个体或组织需要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
而西方经济学强调理性行为和有效决策。
学习西方经济学不仅让我了解了经济学家对决策的理性模型的研究成果,还让我认识到理性决策对个体和组织的重要性。
理性决策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对选择和结果进行评估和比较,最终选择最优的方案。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经验,它让我在经济活动中能够更理智地做出决策,避免因个人情绪或非理性因素对判断产生干扰。
总结来说,西方经济学让我对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会了我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方法和工具,也让我在经济决策中能够更理性地做出选择。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增强,也深刻感受到经济学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
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
一、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
“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
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
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
奥妙在于,一个较小的局部范围内,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相似,外部大环境相对稳定,从而经济过程的可重复性比较大。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假定经济变量的运动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据此研究经济现象如何达到均衡。
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并不一定趋向于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
据此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运动规律。
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为“短边法则”:即经济变量的数值取决于最短缺的因素。
仍以商品价格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并不一定会成为均衡价格,在多数情况下,商品不是供过于求,就是供不应求,只有偶尔情况下,才会实现供求均衡,达到均衡价格。
当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由需求来决定,即所谓“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由供给决定,即所谓“卖方市场”。
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
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以某些经济变量为自变量(不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作为函数的另一些经济变量随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它是一种组合选择分析,其中自变量与函数的不同取值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和前后演替关系。
这种分析体现的是机械论思维方式,它假定其它因素都不变,只有一种或几种可变因素,在此前提下,孤立地研究可变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某种铁定不变的精确关系。
如以需求定理为例,假定其它条件都不变,只有价格与商品需求量在变化,其中价格为自变量,商品需求量为函数。
一般的规律是,当商品价格比较高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少;当商品价格比较低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大。
这就属于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则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规律。
这是一种过程演化分析,其中不同的变量状态之间是一种生长生成、演替进化关系,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前因后果关系。
这里体现的是系统论和随机概率论思维方式,它将各种相关因素看作一个系统整体,考虑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它们各自以及它们共同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并非铁定不变,而呈一种概率关系。
例如,仍以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来讲,若用动态分析,就是首先搜集若干时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销售量)数据,建立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时间序列,从中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轨迹,然后进一步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最后再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
结果可能使人大吃一惊:当商品价格较高时,商品需求量也较高,当商品价格较低时,商品需求量也较低,二者呈同方向变化,民间俗语称之为“买涨不买跌”,与上述需求定理正好相反。
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哪个结论呢?其实,这两个结论都没有错,只是分析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罢了。
目前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普遍采用静态分析方法。
如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以及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原理等,都是静态分析方法的杰作。
4.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普遍应用的基本方法,其要点是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函数关系,研究“自变量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数的增量”的变化,其目的是要确定一个最佳的自变量值和函数值。
例如,在小麦地里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产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样也可能使麦苗致病,甚至可能将麦苗“烧死”,导致产量下降。
那么,施多少化肥才合适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
一般的做法是,将一块试验田分成若干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然后观察比较各试验小区间小麦产量的变化,看一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的增加呈什么规律,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麦产量,这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是贯穿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
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
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边际”原理,都体现了边际分析方法。
三、总结
从个人来说,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分析方法,培养个人的经济触觉,学会利用知识、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学会理性的决策。
但却不可一味地抄书、搬书,要在实际中运用、理解、拓展我们的经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