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需要的同学赶快下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需要的同学赶快下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需要的同学赶快下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首先感谢郭新帅老师出色优异的讲解,生动的点评感觉受益匪浅,所以从内心开始热爱经济学原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中科大这个理科氛围浓厚的环境里也是该多读点文史类书目。——与2013/6/1。

第一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好的)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施政的结论。他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期望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

1.个体的行为

2.群体内的交互

3.前述两种活动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如果说个体经济行为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那么群体经济合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大量个体计划之间的多种多样甚至互不兼容。

大部分社会互动是由参与者了解并遵守的规则引导和协调的。

市场交换经济的基础是私有产权,即以法律所有权的形式把权力指派给特定个体,明确地界定谁在法律上拥有什么。

第二章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免费品是不用付出代价就能获得的好品;稀缺品则必须以别的东西为代价才能得到。

财富就是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东西。

经济增长并不在于生产更过的东西,而在于生产更多的财富。财富的增长和物质产品的体积、重量和数量增长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们都是以一种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为代价,自愿换取另一种他认为价值更大的东西。

获得某物的成本就是获得它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价值(即为机会成本)

若一个计划或者项目的额外效益高于额外成本,那么就被称为是有经济效率的。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对效率的看法。

当产权是清晰、稳定而且可交换的时候,稀缺资源会倾向于产生一个能反映其相对稀缺性的货币价格,然后决策者就会使用这些价格信息追求(其所认为的)效率。

当有人批评某些价格没有反映特定成本或收益的真实价格因而是“错误”的时候,相当于是在反对决定这些价格的市场过程不合理——并非对“效率”这个概念本身的批评,而是对现存产权制度安排和其所构成游戏规则的批评。

第三章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任何事物都有替代品。

我们的选择依赖于情况。

要紧的价值是边际价值。经济分析本质就是边际分析。

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任意给定的价格下计划购买的数量。

需求法则: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呈负相关。

需求是一个明细表或一条曲线;需求量是某个特定价格下的特定数量。

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4.消费者(需求者)数量的变化

5.消费者口味和偏好的变化。

6.收入变化。

7.替代品的价格

8.一种物品期望价格的变化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平均货币价格的上涨。

有时,幅度相当大的涨价(降价)在开始的时候不会导致消费量显著下降(上升)。是因为发现替代品需要时间。(人们是自身习惯的产物,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发现某种东西有替代品)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百分百÷价格变化百分比

弹性系数大于1则表明需求是有弹性的。小于1则是缺乏弹性。

弹性受3种因素影响:

1.时间(时间越长,需求弹性越大)

2.已知替代品的可及性和相似性(替代品越多,需求弹性越大)

3.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预算中被用于某种东西的比例越小,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就低,需求就越缺乏弹性)

如果价格变化导致总收入与价格方向变化,那么需求必然是有弹性的。同向则是缺乏弹性。

对整个价格范围而言,不存在完全无需求弹性的东西。

大多数物品是稀缺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替代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权衡并作出选择,我们的选择依赖于我们面临的情况,即边际情况,来进行边际分析。

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就是额外的收益和成本,边际分析假设人们的决策是通过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和预期的额外成本作出的,收益和成本都是站在决策者所处的边界上来衡量的。

水和钻石那个更有价值,对于处在城市中的人和处在沙漠中的人不同。

假设你正在拼命准备第二天的注册会计师的考试,而你的女朋友晚上9点打电话要让你赔她聊天,你女朋友再三恳求,你说不行,于是她很伤心,难道注会

比我还重要么?在这个特定的晚上,在此边际条件下,并不是你女朋友和注会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和你女朋友聊两个小时天和看两个小时的书相比,哪个更值得。

需求和需要不同,需求把人们想获得某种东西的数量与他们为了得到这些数量要付出的代价联系在一起。

需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在任意给定的价格下计划购买的数量。

第四章成本和选择:供给的概念

“事物”不会有成本。只有行为(或决策)才有成本。

不存在“客观”的成本。所有成本都是对某人而言的成本,此人要对被放弃的机会赋予价值。

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

机会成本关注的是一项行为所放弃的机会的价值,而边际成本关注的是一项行为会使现在的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的变化百分比÷价格变化百分比

第五章供给与需求:协调的过程

斯密认为,当一个社会的成员掌握了有效的专业化能力,能在劳动上形成“分工”,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富裕。

市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地方,或是一个东西。市场是买卖双方计划协调(plancoordination)的工程。

【供给量变化只是供给曲线上的点在变化,供给变化指的是供给曲线的移动。】过剩:需求量<供给量(卖方失望)

短缺:需求量>供给量(买方失望)

竞争当然存在,而且与合作一样,竞争在市场过程中也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卖方倾向于和其他卖方竞争,买方倾向于和别的买方竞争,而不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竞争。

竞争过程一直要进行到短缺或过剩得到缓解为止。

市场出清:需求量=供给量(买方和卖方的计划完全协调)

出清价格(marketclearingprice)

商业社会不需要经济学专家使市场出清,而需要有效的游戏规则,允许人们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来买卖交易他们的财产以协调他们的计划。

经济学家的作用在于解释市场过程是如何协调个人计划、生产财富并促进经济增长的。

市场出清的倾向既不是由经济学家和政府计划,也不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控制的。人们的信息和知识是有限的,这一点无法避免,人们通过竞价和合作性的交换追逐各自的目标和计划,市场出清只不过是这些活动的无意后果。

钱能降低交易成本。货币是交换的一般媒介。

第六章无意的后果:供求规律的更多运用

市场出清,或者说系统性的计划协调,是人们在自由市场经济中追求各自目的时无意的结果。

价格上涨反映了市场机制正在起作用:需求的上升和供给的减少会导致价格的上涨。

虽然价格被立法限制住了,但是消费者的真实成本并没有降下来。

稀缺性是不可避免的;而只要让价格上涨,短缺就可以避免。

经济学家的短缺概念集中在货币价格上。只有当货币价格不能在互相竞争的需求者中发挥稀缺品的作用时,短缺才会存在。无论何时发现需要靠非货币成本的提升来配给稀缺商品,这时我们观察到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短缺。

价格上限和下限的设置都是要把财富从市场上的一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只有有效的价格上限政策(即管制价格低于出清价格)才能造成短缺。

劳动的需求并不是完全无弹性的,有时还有很强的弹性,因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劳动力,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总能找到替代品。

没有一家明智的企业在给顾客提供服务上会不计成本。

需求影响成本,而且用某种方式分配医疗资源不可避免——因为如果病人看病的自付额为零,无论多大的供给量都将被需求量远远超越。

第七章利润与亏损

在市场经济中,工资、租金和利息是挣得收入的三种重要形式。而工资率、租金率和利息率代表的是价格;劳动力的价格,出租财产的价格以及信贷的价格。严格来说,我们之所以要支付报酬,是为了补偿别人出让那部分购买力的机会成本,并非源于使用钞票本身。

经济利润的概念包括生产的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即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稀缺资源的价值。

期望的剩余会影响企业家的决策。

在没有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不存在利润或亏损,所以我们认定利润(或亏损)是不确定性的结果。利润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资源要支付给别人的报酬。利润是剩余物,是用收益弥补了所有成本之后剩下来的那一部分,是由于比别人更好地预测了未来并依此行动的结果。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企业家行为分为三种模式:套利、创新和模仿。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家的创新(模仿)都伴有套利的成分。

以货币为单位进行经济计算的体系依赖于某些特定的社会制度。只有当存在劳动分工、生产资料私有制、各种商品和服务都以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货币)进行买卖时,这样的计算才可以实现。

第八章觅价

成本加成理论是指商业企业计算单位成本,再按比例加成。

要想净收益最大化,应该这样定价:使你正好能卖出所有产品。并期望在此价格下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成功地进行差别定价的三个条件:销售者必须能够

9.区分具有不同需求弹性的购买者

10.阻止低价购买者将商品转卖给高价购买者

11.控制不满情绪。

觅价者如何找到他们所要寻找的价格:

4.估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5.确定产出水平,以便能够刚好卖掉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多的产品

6.制定价格或一组价格(差别定价)以便能刚好卖完产出

第九章竞争与政府政策

只有存在不确定性时,才会产生利润和亏损,如果没有不确定性,利润和亏损就无法存在。

限制竞争者的法律会限制竞争。

对竞争的关注并不等于对竞争者利益的关注。

我们无法确定联合产品各自的成本或者“正确”地分摊联合成本。

掠夺性削价是指把价格降到成本以下,使得对手被迫关门,或者阻止新对手的出现,其意图是在之后把价格抬高,弥补所有损失。

横向兼并:两家炼油企业

混合兼并:一家炼油企业和一家钢铁企业

纵向兼并:一家炼油企业和一家连锁加油站

利益在于有效地销售其产品,并不在于减少零售竞争。

竞争是一个过程,不是事情的一种状态。换一种说法,只有在动态影像而非静画面中才能识别竞争。

第十章外部性与冲突的权利

根据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个体通过权衡期望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选择其行动路径。除非与行动者有关,否则别人的收益和成本不影响本人的决策。

明确的产权是协商的基础

裁定(adjudication),即判定谁拥有什么权利的程序。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初始权利界定,人们就无法通过交换权利以改善自己的处境。

发现产权和创造产权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因为发现或裁定的目标是维持预期的延续性。

裁定,或者说试图通过发现已有权利来解决矛盾诉求的尝试,总是试图避免预期以外的决策或结果。它试图支持和加强人么持有的最普遍、最确信的预期,以此解决产权争议。

稳定的预期是任何庞大、复杂的社会中有效协作的基础。

稀缺品(城市的道路空间)的定价可以减少无谓成本(dead-weightcosts),从而让所有人的境况变得更好。

第十一章市场与政府

市场失灵,指市场过程无法达到某种最优标准。

经济学家在分析市场失灵的同时,也同样有分析政府失灵的道德义务。

增加一个人的利益,就意味着要扩大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行为,收缩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行为。

人们采取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即他们衡量所作决策对自己来说的期望边际成本和收益。

政府拥有对成年人采取普遍强制的专有权利,这一点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成人的强制权将政府和一般家长区分开,人们普遍认同后者在某些条件下对儿童有强制权。

强制是指通过威胁暴力减少人们的选择来促成协作。

说服是指通过承诺扩大人们的选择权来促成协作。

如果我们都接受对大家自由的一定限制和选择的一定减少,我们就都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选择。

搭便车的人:获取收益而不必支付提供成本中的相应份额。

如果人们彻底自私,没有哪个社会能够继续存在。如果要产生社会协作,对他人福利一定程度的真诚关注必不可少。如果人们无法同情、内化哪怕部分他人的经历,在这些人之中,市场和政府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外部性是决策者在制订决策的时候没有考虑在内的收益。

在现代社会,正外部性或溢出收益可能比溢出成本更为普遍。

一般制造者和销售者为顾客提供的收益通常一定会超过顾客为获得此收益所需的付出。

在一个社会里,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交易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

销售者渴望限制竞争,以保护消费者的名义施行政府管制,是消除竞争切实有效的办法。

当信息不值得了解的时候,就出现了理性无知。

民主政治进程之中的逻辑是,将受益集中于组织良好、信息完善、获利做多的少数人手中;而将成本分散到没有组织、信息缺乏也得不到什么利益的个人身上。

政府政策往往会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支配。政府在行为选取上,往往宁可给多数人带来小小的伤害,而不是让少数人极不高兴。

第十二章衡量经济系统的整体绩效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某国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引入GDP是为了估算一个国家境内一段时间内生产的总体流量以及所产生的

收入。

GDP关注的是最终产品,而非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不论这个使用者是家户、企业还是政府机关。购买最终产品的目的不是

为了再出售。

美国的GDP计算的是美国自身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不论拥

有或生产这些产品的是什么国籍、是哪国公民。

GNP是指一个国家的永久性公民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美国的GNP计算的是美国公民的总体经济绩效,不论他们在

何处从事生产。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生产者的附加值=所有生产者的总收入=新生产的最终商品的所有购买值

摩擦性失业,指的是劳动力市场的正常流动更替所带来的失业。

失业人口=总人口-16岁以下或专门机构人口=非专门机构人口-非劳动力人口= 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

平均物价水平变化的隐性指标,叫做GDP平减指数(GDPdeflater)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它衡量的是一个典型城市消费

者购物篮中某些特定商品的价格变化。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货币价值或者说购买力的下降。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通货膨胀是产品货币价格的上涨。

通货膨胀产生的问题几乎全部都是不确定性造成的。问题的产生不是由于货币价值下降,而是由于未来货币的价值无法预测。通货膨胀扭曲了市场价格带来的信号。一个虽然高但是稳定的通货膨胀,如果人们对其有稳定的预期,那么它所带来的问题将小于一个虽然低但是难以预测的通货膨胀率。

通货紧缩(deflation)是货币价值或货币购买力的上升。

滞涨:伴随着通货膨胀的经济衰退

GDP的缺陷:

12.忽略了所有非市场形式的生产

13.忽略了非法(黑市)生产

14.忽略了附加的经济价值

经济利润一般低于会计利润。但是在计算GDP时,只有会计利润被用来计算经济绩效。GDP核算当中的利润总量一定是被系统性高估了。

补充知识

大数定律:

是指在随机试验中,每次出现的结果不同,但是大量重复试验出现的结果的平均值却几乎总是接近于某个确定的值。

其原因是,在大量的观察试验中,个别的、偶然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差异将会相互抵消,从而使现象的必然规律性显示出来。例如,观察个别或少数家庭的婴儿出生情况,发现有的生男,有的生女,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就会发现,男婴和女婴占婴儿总数的比重均会趋于50%。

第十三章国家的财富:全球化与经济增长

经济系统是一种社会系统,人们通过它来合作创造资源和使用资源,满足彼此的需求。

思考经济发展的一种方法,是将其视作人、资源和制度的函数。

经济增长的源泉:

15.法治

16.低成本的交通和交流体系

17.资本存量

18.技术进步

19.赶上

20.外国投资

21.外国援助

22.全球化

23.私人投资

24.教育和人力资本

25.知识革新:世界上的贫穷国家缺的不是“物品”,而是“想法”。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石油毫无实用价值,是人类的才智最终发现了让石油为人类服务的方法。

政客们在决策中容易表现出目光短浅和仅关注受益的偏倚,这种偏倚在自己统治位置不稳的非民主政府中更加严重。如果统治者的地位相对稳固(即军事政变的可能性低),那么该统治者很有可能会推行“利益共享”——这意味着他会采用带来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而不是仅仅追求自己的“狭隘利益”,实施只能增加其自身财富和权利的短期政策。

第十四章货币

美钞(Federalreservenote)指美联储发行的钞票,可以看作是银行允诺

付款的票据(banknote),与纸币(papermoney)一词互换使用,其与通

货(currency)的区别在于后者还包括硬币,此外还有支票(check)等其他票据与货币形式。

没有人,甚至是强权政府,能够仅仅通过法令就能使某种东西变成货币。能使某种东西变成货币的,是它事实上作为交易媒介被人们接受并使用。在美国,美钞(Federalreservenote)是货币,不是因为政府说它是货币,而

是因为美国人民在支付贷款和偿还债务时愿意接受它。

我们今天用作交易媒介的东西,几乎全部由有信誉机构的欠条组成。

事实上,(在美国)使用最广泛的交易媒介不是现金,而是支票存款(checkabledeposit):即存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可以通过写支票的方式转给他人。

联邦储备计算狭义的货币存量,也就是M1,是通过加总算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和旅行支票得到的。

M2是M1加上银行中数量少于10万美元的非支票存款(定期存款),以及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份额(即允许初期投资低于5万美元,投资于短期债务工具的共同基金)。

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必须在金库或在联邦储备银行储蓄中持有的准备金的比例。

银行家们通过投资其超额准备金来寻求获利的机会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收取的短期贷款利率。

2012-04-2016:46:15回应

第十五章经济绩效和真实世界中的政治

经济衰退的成本大部分是期望落空的成本

经济衰退是错误累计的结果,是整个经济体系参与者所犯错误的集群造成的。进行投资和生产商品的成本,并没有为随后的市场需求所补偿。成千上万的企业家误读了市场过程提供的价格信号。这些价格信号非但没有提供信息让人们跟好地协调生产和消费计划,反而导致了投资不良和协调不当

经济衰退是对前一时期累计的错误的纠正。

经济政策就是指利用政府预算使总支出达到期望的水平。

政府的稳定措施不是被不偏不倚的、更不是无所不知的专家们控制着,而是被政治进程控制着。那些制定政策的人考虑自身的利益,并对其感受到的激励做出响应。

民主社会的稳定政策,受到政府官员们相对来说较短任期的显著影响,这些政府官员迫于压力,忽视那些带来短期效益计划的长期成本。

政府少做点,反而可能是对维护经济稳定的最大贡献。更加稳定、更加有预见性的政府政策,给经济系统带来的不确定性会更少。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著。 第一章: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1、欺骗是一种经济行为:更小的成本,更大的收益。 2、行为的动机: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不同的机制会导致人们按照不同的动机行事。案例:以小额罚款来遏制幼儿园家长迟到问题,实际上将取得相反的效果。因为之前人们尽量不迟到是基于一种社会和道德动机,但是有罚款制度之后,人们将用罚款来“购买迟到的权利”,行为将尊崇经济动机。(I:这是行为经济学中典型的锚定问题) 3、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等数学方法来发现欺骗行为的存在。相扑运动也存在欺骗行为(比赛放水)。 4、一个自觉付款购买甜饼的案例,说明欺骗行为是广泛存在的,同时也证明了“人类内在的诚信问题”:“无论一个人有多么自私,他都会坚守一些原则,去维护别人的利益,让别人感到幸福,虽然他可能并不会从中获得什么(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甜饼付款的数据表明,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被人察觉的时候,他仍有87%的概率控制住自己不去做邪恶的事情。(I:未必,如果考虑风险,可能很多人不作恶,只是因为他们觉得从期望上来说,偷一个甜饼的收益是负的。如果不是甜饼,而是钻石,可能这个不作恶的概率会极大下降,因为收益期望极大提高了) 第二章:三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本章主要讨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拥有更多的信息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比如对价格的制定。博弈论的一些基本知识,无新意。 案例1:戴维森·肯尼迪通过公布3K党的“秘密信息”,有效打击了3K党。 案例2:由于有网站将各家保险公司在定期寿险的价格做了详细的搜集和对比,导致了这一项目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得客户,除了降价别无他法。 案例3:地产广告问题,说明: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比较具体而直接的广告语会更加促进消费。 案例4:针对大型约会网站上个人资料的分析:大部分人喜欢吹牛,夸大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相貌和经济收入。自称金发的女性远超出美国的平均水平(大多数人只是染的而已)。 第三章: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本章实际上讨论了两个主题。 主题一:“传统智慧”——人们经常会把那些便利的,以及与我们的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认定为真理,并努力拒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跟我们的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会接受那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尊的东西(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实际上这个概念类似于“信息制造真像”、“知识制造真理”这样的表述,以及培根所说的“族类、洞穴和剧场假象”的综合体。 案例1: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米奇·斯尼戴尔(Mitch Snyder)的人为美国无家可归者奔走,为此他不惜信口开河地捏造了非常夸张的数据,获得了公众的关注。 案例2:亚特拉大警察在90年代前半期也曾经隐瞒大量的犯罪报道,因为他们要改变城市的暴力形象。 案例3:警察通常会制造这样一种假象:警察与之毒贩的对抗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因为毒贩经济优越,设备精良。 主题二:关于毒贩的真实经济情况。贩毒网络基本上和资本主义企业没大区别,甚至和“麦当劳”非常类似。真正高收入的只是金字塔结构顶层的犯罪分子,而小罗罗们的收入,甚至低于美国法定的最低收入标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一起,因为他们非常穷困。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 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至于其特点,你只要认真读过一遍,就绝对能明白。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它的配套参考书,官方有两本,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黄皮,一本蓝皮,我看过,差不太多,有些题很有意思,比较注重考查经济学思维,值得一做。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这书的名气可能比现代观点稍差一些,主要是它的数理推导比较严密,一开篇就是数学基础,而且提了很多中级教材忽略的加边海赛阵等内容,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这本书习题很好,很规范,考研的同学可以做一做。这本书有个版本问题,第六版是比较厚的那本,土黄色封面,第九版是红色封面,第六版是朱宝宪老师译的,新版是他儿子译的,我推荐英语一般的同学看第六版,好一些的直接看北大出的9ed的影印版。 3.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一个是MIT斯隆的教授,一个是Berkeley哈斯的教授,出的书一定不差,这本书我是大二上看得,看的是第四版,人大出的,个人认为无论从作者的文笔,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算一流,这个教材行文非常流畅,看着很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化的例题及习题比较少,不适合应试,所以如果单纯应试,不推荐看这本书,但如果为加强经济学功底,很值得一读。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书早年好像是ccer的参考书,后来为了避嫌就去掉了,但是很明显有偏数理的倾向,整体内容不错,个人认为尤以第十六讲为最佳,我看过很多中级教材介绍GE的内容,但是平老师写的最好。遗憾的是这本书关于博弈论虽有三讲,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有很多同学说十三讲之后看不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看,总想着会不会考,会不会考,如果抱着这个心理,我觉得是无益于经济学学习的,中心做微观的老师很多,这两年题目明显有倾向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那么十三到十五讲都是值得一看的。 再次康桑阿米达……music……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在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了<魔鬼经济学>一书,但一直没有时间认真品读.真正空闲下来之后,<魔鬼经济学>的续篇<超爆魔鬼经济学>却在不经意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确,仅凭这是比尔-盖茨新建的个人网站上重点推荐阅读的唯一一本书,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迫不及待的读完全书之后,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我对全书的感受:构思新颖,妙趣横生.可谓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作为一个刚刚接触经济学两年时间左右的大学生, <超爆魔鬼经济学>对我的思维方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往所认识的经济学,体会到了经济学除了貌似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外,竟然可以如此的精彩,竟然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思维中的很多缺陷,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独立思考和用打破常规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一.首先介绍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可分为序言和五个章节: (1)在序言中,作者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话题: 话题一: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危险。 话题二:电视提高了印度女性的人权平等意识。 话题三:从环境污染和危险性上看,马车的危害大大超过汽车。 话题四:鲨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致命。 序言以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的提出及回答,奠定了全书的写作模式.即在每章开篇时提出一个令人震惊或古怪的论断,乍看之下,似乎有违情理.随后,随着文章内容的展开,作者就会给读者提供很多基础统计数据,使得作者先前提出的论断显得合情合理. 通过四个问题,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不要完全相信一直在培养你常识的媒体; 二、在大部分问题上,统计学的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主观臆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当你试图比较两种因时间或空间的原因而无法同时存在的事物时;四、要学会发现事物的相互联系(印度妇女通过电视接触到了国外的自由思想)。 (2)第一章:这一章的题目很长,而且还颇具吸引力:“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章讨论的问题和作者将要提出的超出常规的解决方法了.首先,认识了一个很牛的人--内森梅尔沃德.这个孩子被火山和地壳的各种神奇现象点燃后,14岁高中毕业,经过一阵子学习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23岁时拿了一个学士学位和两个硕士学位,之后又晃悠到剑桥去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时,圣海伦火山(位于华盛顿附近)爆发了,由于威力巨大,使得3000英里外的他的大学宿舍窗子上都有火山灰,于是这个家伙开始迷恋上了地球工程学,并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要玩转地球的种子。之后,虽然他很长一段时间在微软当CEO,不过等到赚够了钱以后(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他终于退出微软,自己捣鼓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来。 于是,我了解到一个公司:由Nathan Myhrvold创办的名叫“高智发明”的公司。这个公司很牛,不仅是因为有一个牛老板,而且其成员个个是异想天开又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这本书中,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比如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等。这让我们耳目一新,很有兴趣读完这本看似很复杂高深的书。 这本书主要探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五个问题:欺骗;掌握信息力量的可怕;比如贩毒之类高风险的职业吸引人的原因;后天教育和先天遗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名字的演变。 列维特在这五个方面的出与传统智慧不一致的结论却能让人觉得可信的原因在于其用大量的调查数据说话,通过对这写数据进行分析,老列发现,如果一项政策能够很好的激发人们的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便能够很好的抑止人们进行欺骗,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要表现的比想象中的诚实。 本以为经济学的书应该是枯燥无味、堆砌数字和符号的,但是,这本书却让我认识到其实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哲学,这个学科的价值能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每个经济实体、甚至于每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说,列维特还给我们描述了3K党和房地产商之间的共同点都在于其掌握了一班人所不容易掌握的信息,从而使得人人惧怕3K党,普通人被房地产商忽悠;因此诸位要买房子的同志们大家应该联合起来,打破房地产商所拥有的信息优势,这样才能在与其打交道的过程中占据优势,这个和买卖东西时候讨价还价是一个道理,得让他们觉得你是内行才好,当然这点得需要大多数同志的一致努力,一个人努力没啥用,毕竟卖方市场。这使得文章很有深度。 我对书中的一句话感触很深,那就是”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选择在付出较少代价,以取得更多的利益”。这句话轻易解释出为何现在我们吃的肉是那么不新鲜充满激素,为什么到处充斥着打假,为什么会被不公平对待,这也能用来解释为什么近年来我国的食品问题频频发生。理由就是人们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早已丢弃了良知,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以数据说话,让读者信服。书中分析问题都有数据和事实为基础,这也是经济学本身对经济学家最基本的要求。要养成凡事以数据作为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基石。知易行难,比如现在生活中很多问题很难直接拿出数据分析,从而现在有些所谓的“传统智慧”就非常值得质疑,如书中所说,“金钱并不能帮助人赢得选举”,“每天喝8杯水不能对健康有帮助”,“一根香烟折寿11分钟”。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当然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思维范式,它理解世界的角度,而不是人和我具体的结论。具体的结论,会应为条件、约束、环境和前提的变化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其次,在外生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着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着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

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经济学原理》有感

《经济学原理》有感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1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6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在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 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通过宏观经济学学习,了解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 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 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下面是WTT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篇1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 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 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 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 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 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 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 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

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 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5篇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5篇 篇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为什么女装的扣子在左边,男装的扣子却总是在右边?”。在支部开展的"三个一"读书活动中,我读到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有些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例被其巧妙的引用来阐明那些乏味、枯燥的经济学原理,使我不由的对该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书中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 所有的事物,如果你从理论层面去解读,就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化,而你运用人们熟知的事例去理解说明,就会让人一目了然。就如同与人沟通时,要让对方理解我们所表达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对方熟悉的事物来举例。比如在统计工作交流中,如果单纯的给企业人员解释报表中指标含义,由于每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个人理解也有差异,很难让企业人员正确掌握。假如我们针对每个单位的特殊性做出解释,或是

利用常见的情况举例,对方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我们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增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生活中许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释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的技巧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应付,就必须对本行业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不仅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篇二: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读物这几年大行其道,2006年的《魔鬼经济学》,2007年的《货币战争》,2008的《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牛奶可乐经济学》等等,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成为一种时尚。这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一种“反其道而行之”。 《牛奶可乐经济学》,原名叫做《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教的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每年都会吸引6000多名学生,他布置过这样的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

经济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业 姓名:李晓坤 专业:金融专业硕士 学号:220130923470

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是对方法的理论探讨,通常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方法的反思,包括方法的依据以及方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经济学方法是人们为了研究经济问题所采取的特定活动方式。而经济学方法论是对经济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反思所形成的一门学说。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以人们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认识方法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们运用怎样的观点考察经济活动,并把认识加工成为系统化的理论结构的方法。表现在经济理论的来源与形成方式、经济理论的结构与发展方式、经济活动的基本认识方法和理论内容结构的安排方法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首先是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提高经济理论水平的基础,其次经济学方法论是正确认识客观经济世界的工具,学习方法论是还全面掌握和发展继承前人经济理论的必要环节。 一、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 科学方法论的领域有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数学方法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推理都具有两个部分:前提与结论。推论关系依存于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按照推理的方向性即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特殊到特殊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分为三段论、关系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等等。 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的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实验、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归纳主义把归纳法作为发现规律、建立公理的最基本的方法。归纳主义认为,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属性,发现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建立经得起客观事实检验的一般性科学理论。但归纳主义并不否认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但认为演绎法只是用来证明已有知识,而不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在重商主义、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

我读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感悟、读后感)

我读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反映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状况,也深刻揭露了状况背后的规律和原理,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培养缜密的思维和获得更加宽阔的视野。 我来谈谈自己对本书较为感兴趣的部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是一个不管从经济学还是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出的理论。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你从生活中来看,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决定如何配置自己的时间,有一个小时,是用来学习,还是用来游玩?如果是用来学习,是做英语阅读,还是细读经济学课本?我们要做的选择很多,正如高考时选择要读的大学和专业,当大学时光走近尾声时,我们又面临着考研、直接工作、出国留学等多种选择。拓展到一个国家面临的选择,其实比个人的少不了多少,例如“大炮与黄油”之间的抉择,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是要用在保卫国土免受侵犯的国防上,还是要多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这并不易于得出结论。还有效率与公平间的抉择也是我们时常关注的话题。当然了,我们的每一种选择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这就引入了书中提出的机会

成本,即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还是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选择学习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如果我们把上学的时间用于其它事情,这又是另外一个局面。我们选择则做一件事而放弃做的另一件事可以说是我们投入的成本,所以在做一件事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件事是否值得去做。 这本书讲的经济学十大原理通俗易懂,它很有效地联系我们周边生活讲述理论知识,不乏味的同时也不费力。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考虑边际利益可以使我们做出的决策更加明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贸易可以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它既可以使我们享受更多品种的物品,还可以让我们自己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当然也不能忽略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起的积极的调控作用。 经济学原理还讲了更为深入的理论,这在我们学习专业知识时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学习经济学,细读经济学的著作,其作用不仅仅在扩充我们的知识上,还在于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上。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魔鬼经济学》 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萧伯纳第一章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有何相同之处第一章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人们会想尽各种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欺骗他人。从社会道德价值来评判欺骗是可耻,但欺骗也是一门高深的经济学,其中蕴含着许多经济现象与知识。 学校的老师与相扑运动员有何共同之处呢?如果不深入思考,我们是不会从这两个毫不相干的职业当中找到相同之处的。但是如果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你会发现老师与相扑运动员都会因竞争的激烈与奖金的诱惑做一些违反行业的事情。学校老师的工资通常是由老师的教学成绩来评定的,什么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成绩呢?那当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啦!由此会在改卷子时故意提高班上的平均成绩。相扑这个职业中也同样蕴含着相同的道理,由于相扑运动员的工资是由排名来决定的,所以一些运动员会用一些违禁药品或者是贿赂与自己比赛的对方。以让自己获得较高的排名,从而得到较高的工资与荣誉。 从老师与相扑运动员的共同之处,我得出一个比较粗糙的结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几乎是由人类的动机所驱动的,某一项经济活动的利益越大,人们就会越狂热的追逐这项经济活动,(假说动机的大小动机程度决定),也就是说人们的动机程度越强烈,人们就越

有可能采取欺骗的行为去从经济活动中获得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我从以上结论做了一个粗糙的模型:因素有1:动机程度 2:人类经济活动 3:利益 4:欺骗行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 (利益越大,人们的动机程度就越大,经济活动就越活跃。但人们的欺骗行为,是到有一定利益大小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因为欺骗要付出自己的诚信代价;然而到利益足够大时人们又会去考虑自己去欺

经济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艺设091 许婷200911042026 《经济学原理》是马歇尔的著作,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的“市场取决于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四点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吧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为经济学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在这本书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就是价格的变动反应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者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什么是均衡价格呢?在书中,商品的供给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是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他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起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给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于此相反,加入需求小雨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以下,生产也会影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他的命名,是在他问世后有所改变的。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管评价。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吧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惊醒供给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实质上是吧“三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与组织——利润,即吧利润归结于管理收益。 四、外部经济一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吧“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是因为她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 马歇尔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关系。马歇尔认为,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对于单个厂商来说,虽然是外部经济,但是,对某一个产业或者摸个产业集团来说,则是内部经济,甚至对于小厂商来说也是使用的,因为吧全部具有相同性质的中小厂商集合在一定的“工业区”内,而且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就是实现了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这样,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的动态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业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所以,规模效益递增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读书心得体会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5d15332468.html,)/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下面是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一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 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着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

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 第二,有关假说。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