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执业中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第一站:辨证论治

例题1:谢某,男,60岁,退休。
2010年6月7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
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咳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注:pǐ),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现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突出时间变化,最后总结现症状,此处不要写舌苔变化)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
患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
其病因病机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患者久病脾虚生痰,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这四点都要有,特别不要忘了最后一点中医病证鉴别:咳喘与咳嗽均可见咳嗽症状,咳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以咳喘并作,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咳嗽日久不愈,可转变为咳喘。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
中医证候诊断: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中医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017年上半年海南省中医执业医师: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中医诊断)考试试题

2017年上半年海南省中医执业医师: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中医诊断)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1、患者,女性。
久患胃病多年未愈,症见纳食较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弱。
若患者不思饮食,泄泻不止,脉见弦细数,见于A.阳亡B.阴竭C.气脱D.肾阳虚衰E.胃气垂绝2、疳积上目在调护时尤宜注意A.舒情志B.避外邪C.静养息D.调饮食E.勿劳倦3、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同B.发病年龄不同C.胰岛素基础水平与释放曲线不同D.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倾向不同E.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4、临床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频作,其病机是A.痰浊上壅B.肺气上逆C.肝气上逆D.胃气上逆E.奔豚气逆5、男性,55岁。
5年前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近1年渐感头昏、乏力,活动后心悸、气急。
红细胞数1.5×1012/L,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数3.2×109/L,血小板65×109/L,网织红细胞0.001 (0.10%)。
MCV129fl,MCH36pg,MCHC34%。
最可能诊断是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幼细胞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骨髓病性贫血6、患儿,7岁。
发热4小时,头痛,恶心呕吐,嗜睡。
查体:急性热病容,体温40.5℃。
治疗应首选A.止痉散B.涤痰汤C.犀角地黄汤D.清瘟败毒饮E.新加香薷饮7、某男,56岁,患冠心病多年,3小时前突然出现双下肢剧烈疼痛,行走困难,局部皮肤苍白,查双下肢股动脉搏动消失,双膝以下皮温低,肌力4级,诊断为A.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髂股动脉栓塞C.动脉硬化性动脉闭塞症D.糖尿病性动脉闭塞E.大动脉炎8、气逆证多与下列哪些脏腑关系密切____A.脾、肺、肾B.肝、肺、胃C.肺、胃、肾D.肝、心、肺E.心、肾、肺9、患者,男,50岁。
江西省中医执业医师: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中医诊断)考试试卷

江西省中医执业医师: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中医诊断)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1、患者,女,32岁,已婚。
妊娠2个月,近日因恶阻而恶心呕吐,呕吐酸苦水,不能进食,胸满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滑。
其证候是A.肝胃不和B.胃虚C.胃热D.痰滞E.以上均非2、“大实有赢状”指的证候是A.由实转虚证B.实中夹虚证C.真实假虚证D.真虚假实证E.虚实错杂证3、下列疾病是以形态命名的是A.黄水疮B.麻风C.丹毒D.蛇头疔E.颈痈4、有头疽的病因病机哪项不正确____A.感受风温,湿热之毒B.情志内伤,气郁化火C.肾气亏损,火邪炽盛D.外感风温,风热挟痰E.膏粱厚味,湿热火毒5、经脉有表里关系的是A.手太阴与手少阳B.足厥阴与足少阳C.手少阴与手阳明D.足太阳与足太阴E.足少阴与足阳明6、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导致渴不多饮A.阴虚B.湿热C.寒湿D.痰饮7、根据中医学理论,下列最常见A.里虚热表实寒证B.表里虚热证C.表热里寒证D.里虚寒表实寒证E.表里虚寒证8、针刺浅薄部位腧穴,应用A.指切进针法B.挟持进针法C.提捏进针法D.舒张进针法E.套管进针法9、最典型的神经毒类毒蛇有A.眼镜蛇B.眼镜王蛇C.蝮蛇D.烙铁头蛇E.银环蛇10、以下不属于拔罐治疗作用的是A.通经活络B.祛风散寒C.行气活血D.消肿止痛E.解毒杀虫11、细菌性痢疾的粪便特点是____A.黏液脓血样B.果酱样C.黄色或米泔水样D.血液与粪质混匀E.粪质较多12、黄芩具有而黄柏不具有的功效是:A.燥湿B.泻火C.解毒D.清肺热E.退虚热13、患者近一年来反复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尤以天冷时为甚,检查见鼻黏膜苍白肿胀,可诊断为A.伤风鼻塞B.鼻窒C.鼻槁D.鼻鼽E.鼻渊14、属眼球内容物的组织是A.脉络膜C.晶状体D.视神经E.巩膜15、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是A.自然铜B.苏木C.虎杖D.血竭E.五灵脂16、与气机升降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17、“胃家实”中的“胃家”,其病位是指A.胃B.脾与胃C.胃与大肠D.大肠E.脾胃与大肠18、患者,男,45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胃气上逆

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致胃失和降而成。
临床表现,不思饮食,脘部胀痛,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噎膈反胃。
胃气上逆证有虚实之分。
由寒饮、痰浊、食积、胃火等引起的属实证;因久病胃气大虚,乃至胃气衰败,过服寒凉药物引起的胃气上逆属虚。
实证的胃气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表证;若饮食停滞者,则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若肝气犯胃,见呕吐吞酸,胀痛连胁;若痰饮内阻,则呕吐清水痰涎。
虚证的胃气上逆,如脾胃虚寒,则食入作吐,完谷不化,脘腹冷痛;胃阴虚者,时作干呕,口渴,胃脘部有灼热感,苔光剥。
胃气上逆证的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方用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小半夏加茯苓汤等;虚证以扶正为主,温中和胃,方用理中汤等,养阴清热,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味。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致胃失和降而成。
临床表现,不思饮食,脘部胀痛,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噎膈反胃。
胃气上逆证有虚实之分。
由寒饮、痰浊、食积、胃火等引起的属实证;因久病胃气大虚,乃至胃气衰败,过服寒凉药物引起的胃气上逆属虚。
实证的胃气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表证;若饮食停滞者,则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若肝气犯胃,见呕吐吞酸,胀痛连胁;若痰饮内阻,则呕吐清水痰涎。
虚证的胃气上逆,如脾胃虚寒,则食入作吐,完谷不化,脘腹冷痛;胃阴虚者,时作干呕,口渴,胃脘部有灼热感,苔光剥。
胃气上逆证的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方用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小半夏加茯苓汤等;虚证以扶正为主,温中和胃,方用理中汤等,养阴清热,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味。
属于西医的说法也就是说是属于胃动力不足服用吗叮啉往往效果不明显.中成药香砂养胃丸也不错,可以看看!食疗:胃胀气跑光光胃胀气多是消化不良,胃肠运动慢造成的,胃炎、胃溃疡的人常会胃胀气,这里提供2个食疗法,3-5天可以改善情况。
食疗方一:炒谷芽15克,金桔2-3枚(或桔饼)炒谷芽有健脾理气的作用,金桔有理气和胃的作用。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绪论要点: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其次单元问诊细目一: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问汗要点:特别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细目三:问痛苦要点:1.痛苦的性质及临床意义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四:问头身胸腹要点:头晕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六: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问二便要点:1.大便特别(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2.小便特别(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第三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区分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2.望姿势特别(动静姿势、特别动作)的临床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3.望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4.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望皮肤要点:1.望斑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要点:观看痰、涕的临床意义细目七:望小儿指纹要点: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要点:舌与脏腑的关系细目二:望舌质要点: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抖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第五单元闻诊细目一:听声音要点: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意义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咳嗽、喘、哮、短气、少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4.呕吐、呃逆、嗳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口气、病室气味特别的临床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要点:1.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2.切脉指法3.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特点2.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细目三:常见病脉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紧、弦、细、微、濡、动、疾、结、促、代)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按腹部辨痛苦、痞满、积聚的要点3.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第八单元八纲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与错杂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第九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要点: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血虚类证辨证要点: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气滞类证辨证要点:1.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五:血病其他证辨证要点:1.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六:气血同病类证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特点细目七:津液类证辨证1.痰证的临床表现2.水停证的临床表现3.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比较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医护理学辨证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八章辨证【重点难点】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里证候的辨证,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趋向的纲领。
1.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
【特点】: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或痛,微有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2.里证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表现的证候。
【基本特征】:多见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见于内伤杂病之中,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基本特征是没有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病证的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外感病中,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者,属里证。
表证多有头身疼痛及肺系的症状,脏腑症状不明显;而里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此外,辨别表证和里证还应结合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证候的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是感受阴寒之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冷冷清清白划迟)2.热证由○1感受热邪○2阴虚阳亢○3七情过激,郁而化热○4过服辛辣湿热○5久病阴液损耗,所致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热渴红数二便结)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二便、舌象、脉象等对寒证、热证鉴别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