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肝系病变
总结词
肝阴虚、肝阳上亢、肝火旺盛、肝郁气滞、肝脾不和。
详细描述
肝阴虚会有目涩、头痛、面色暗淡的表现;肝阳上亢则有头痛、眩晕、耳鸣的症状;肝火旺盛常常表 现为面红目赤、口干苦、胁肋疼痛;肝郁气滞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的症状;肝脾不和会有胁痛、 腹胀、便溏的症状。
脾系病变
总结词
脾胃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气下陷。
血分证:里证、虚证、寒证 瘀斑,出血等 多由热邪深入血分,或阴血耗伤所致
三焦辨证
上焦病:心肺病变、温病初期 发热,咳嗽,心悸胸闷等
多由上焦气机不畅,或温热之邪侵袭上焦所致
三焦辨证
中焦病:脾胃病变、温病中期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 泄等
多由中焦气机不畅,或温热之 邪侵袭中焦所致
三焦辨证
下焦病:肝肾病变、温病后期 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 多由下焦气机不畅,或温热之邪侵袭下焦所致
根据脏腑辨证理论,对患者 病情进行评估,包括疾病的 轻重、发展趋势、疗效等。
通过评估病情,可以及时发 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病 情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6
中医脏腑辨证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中医现代化与脏腑辨证
现代科技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脏腑辨证可以借助生物医 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手段,更深入地揭示人体 生理和病理机制,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现代中医诊断学在传统脏腑辨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和技术 ,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诊断方法。
02
脏腑辨证的核心理论
脏腑生理功能
脏腑定义与功能
脏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各有其 特定的生理功能。
脏腑辨证病例分析

脏腑辨证病例分析目录一、概述 (3)1. 脏腑辨证的概念 (3)2.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 (4)二、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4)1. 病因辨证 (5)2. 症状辨证 (7)3. 体征辨证 (8)4. 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9)三、脏腑辨证病例分析 (10)1. 肺脏病证 (11)2. 心脏病证 (12)3. 肝脏病证 (14)4. 肾脏病证 (15)b. 肾结石 (17)c. 肾衰竭 (18)5. 脾胃病证 (19)6. 肠道病证 (20)7. 肝胆病证 (21)a. 胆囊炎 (23)b. 胆石症 (24)四、脏腑辨证与中药治疗 (26)1. 肺脏病证 (27)2. 心脏病证 (29)3. 肝脏病证 (31)4. 肾脏病证 (32)a. 慢性肾炎 (33)b. 肾结石 (34)5. 脾胃病证 (36)6. 肠道病证 (37)7. 肝胆病证 (38)a. 胆囊炎 (39)b. 胆石症 (41)五、总结 (41)1.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 (42)2. 提高脏腑辨证能力的方法 (43)3. 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中医脏腑辨证 (45)一、概述脏腑辨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通过对患者脏腑功能的异常表现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和诊断。
本病例分析旨在通过对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运用中医脏腑辨证的方法,找出患者的病因病机,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以期提高诊疗效果,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
1. 脏腑辨证的概念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于中医的脏腑理论,通过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或经络,进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之一,它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内外环境的统一,强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
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和对脏腑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脏腑辨证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向。
第六章 3脏腑辨证

4、心阳虚
概念:是心阳虚,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 的证候
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临床表现:阳虚+心失温养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闷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5、心阳虚脱
概念:是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温运无力, 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最终目的——将证侯定位在某个脏腑之 上。
例如,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但八纲辨证 只是分析、归纳各种证候的类别、部位、性 质、正邪盛衰等关系的纲领。如果要进一步 分析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必须落实到脏 腑上来,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才能解决。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
① 主血脉 ② 主神志 ③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④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
泌浊
病变主要表现:
心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 主神志:心烦、失眠、多梦狂乱、神昏谵语 开窍于舌:口舌生疮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心失濡养 血虚——面白无华或萎黄,唇淡白,头晕目眩
音嘶哑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3、风寒束肺
概念:是风寒外袭,肺卫失宣表现的证候 成因:外感风寒 临床表现:风寒表证+肺气失宣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身痛无
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肺——咳嗽,咯痰色白清稀,喉痒不适
4、燥邪犯肺
概念:燥邪外袭,肺失清润表现的证候 成因:秋季外感燥邪 临床表现:外燥证+肺失清润 外燥——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轻
,脉细无力
心——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基础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强调个体化治疗,未来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有望实现更加精准的药物治疗。
要点三
健康管理的普及化
中医脏腑辨证强调预防为主,未来随 着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有望实现 更加普及的健康管理。
中医脏腑辨证在国际医学领域的影响力
1
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医脏腑 辨证,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中。
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
肾阳虚
小便频数而清长,夜尿多而色清如水,畏寒肢冷 ,腰膝冷痛或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量多、性 欲减退或宫冷不孕等。舌质淡苔白润或胖嫩边有 齿痕。脉象沉迟或沉细无力。
肾阴虚
尿频尿多,小便短赤而黄,口燥咽干,眩晕耳鸣 ,腰膝酸软无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气虚
小便频数而清长、夜尿多而色清如水、畏寒肢冷 、腰膝冷痛或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量多、性 欲减退或宫冷不孕等。舌质淡苔白润或胖嫩边有 齿痕。脉象沉迟或沉细无力。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 化,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从 而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保健
健康调理
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 方面来保持脏腑功能的平衡与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指导
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养生保健,如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调整饮食、运动等, 以顺应自然规律,增强机体抵抗力。
VS
机遇
中医脏腑辨证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 实践经验,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 加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脏腑辨证有望 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随着国 际医学交流和合作的加强,中医脏腑辨证 的国际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THANKS
胃痛的脏腑辨证
中医学-脏腑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01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 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
02
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主传导糟粕,主津液,主血所生 病,开窍于肛门。
03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肺气 闭塞可引起便秘;大肠湿热可影响肺 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咳喘等症状。
肾与膀胱辨证
01
肾的生理功能
分析脏腑病理
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分析脏腑病变的原因和机制,如 肝气郁结、心火亢盛等。
鉴别相似证候
根据脏腑病变的特点,鉴别相似 证候,如心悸与怔忡、胁痛与腰 痛等。
治疗原则与方药
治疗原则
根据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 调理脏腑功能、祛除邪气、补益正气等。
方药应用
根据治疗原则,选择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方药的选择 需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达到个体化 的治疗效果。
优点
脏腑辨证具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够全面分析疾病的原因、病位、病性、病机 ,有利于疾病的综合分析和治疗。
缺点
脏腑辨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疾病的认识存在主观性,对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不够明确和统一,对疾病 的治疗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等。
脏腑辨证的发展方向
研究方向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脏腑辨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脏腑辨证的研究将更 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脏腑辨证的理论和方法。
指脾脏,是主宰全身气 血生化、统摄血液的脏 腑,具有主运化、统摄 血液等生理功能。
指肺脏,是主宰全身呼 吸、调节气机的脏腑, 具有主呼吸、调节气机 等生理功能。
指肾脏,是主宰全身骨 髓和阴液的脏腑,具有 主骨髓、主阴液等生理 功能。
中医脏腑辨证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2)主宣发、肃降 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主肃降: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
风寒束肺: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致的证 候。
证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稀白鼻塞流涕,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 发热恶寒,咳嗽气促,痰黄粘稠鼻流黄 涕,口喝咽干,咽喉疼痛,目赤头痛,舌尖红, 苔薄黄。 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银翘散
脏腑辨证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脉、脑、髓、骨、女子胞。
1、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 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 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 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 辨证方法。 2、适应症: 以脏腑病变为主的内科杂病。
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3)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 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生理: 食物、水 胃
病理: 肺失宣发肃降
《脏腑辨证》教学课件

脏腑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负责人体的生命活动;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辅助推动人体各项功能。了解各脏腑的生理特点,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脏腑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受到破坏,就会出现各类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功能失调、结构异常、代谢障碍等,会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了解这些病理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脏腑辨证》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深入探讨中医脏腑理论的精髓,系统讲解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关证候。通过掌握脏腑辨证方法,学员将能够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by Etty Wan
中医脏腑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述
中医学以五脏六腑为核心,认为人体各个器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了解脏腑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诊疗的思维方式和治疗原理。
肝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肝脏主持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多重重要功能。它能调和阴阳、疏泻气机、调节情志、帮助消化吸收营养,还能储存血液并疏泄关节。肝脏健康关系到人体的整体状态,对维护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肝脏的病理变化
肝脏作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其生理功能受到损伤或紊乱时,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代谢障碍、血液淤滞、功能失调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肌肤色变、情绪失常等临床症状。了解肝脏的常见病理变化,有助于中医整体诊断和精准治疗。
脏腑辨证的重要性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症状,明确病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提高了诊疗效果,也体现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思维。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它主要包括五脏和六
腑的辨证。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
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水液。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是五脏之外的器官,承担着
运化、排泄等功能。
胆主疏泄,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分清浊,大肠主传导粪便,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水液。
脏腑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和诊断的方法。
根据
辨证的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苔颜色来判断肺脏功能的健康状态。
如果患者
有咳嗽、气促、咳痰等症状,并且舌苔厚重,可能表明肺脏功能受损。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判断脏腑的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等。
例如,肝脏主
疏泄功能,如果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口苦等症状。
肾脏主水液代谢,如果肾阳不足,可能引起腰膝酸软、畏寒等症状。
总而言之,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辨别患者的症
状和体征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这一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脏腑辨证一、单选题1. 症见心悸,兼有口咽干燥,失眠烦热,舌红少苔等,最宜诊断为( )A.心火炽盛证B.心血虚证C.心肾不交证D.心阴虚证E.痰火扰神证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同症状是:( )A.心烦B.舌淡C.脉细数D.失眠E.盗汗3.小便赤涩,灼痛,兼见面赤口渴,心烦不寐,便干,舌红脉数,最宜诊断为( )A.心火亢盛证B.膀胱湿热证C.小肠实热证D.阴虚火旺证E.下焦湿热证4.下列哪项鉴别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最有意义( )A.有无心悸怔忡B.有无面白神疲C.有无形寒肢冷D.是否舌淡脉弱E.有无自汗乏力5.心脉痹阻中,若胸痛以闷痛为特点的是( )A.痰阻心脉B.气滞血脉C.寒凝心脉D.热郁心脉E.瘀阻心脉6.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者,最宜诊断为()A.肺气虚证 B.肾不纳气证 C.脾肺气虚证D.心肺气虚证 E.肺气阴两虚证7.咳喘胸闷,痰多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见于 ( )A.肺气虚证B.热邪壅肺证C.风热犯肺证D.上焦病证E.燥邪犯肺证8.恶风发热,口干咽燥,咳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最宜诊断为()A.风热犯肺证 B.风热表证 C.燥邪犯肺证D.肺热炽盛证 E.肺阴虚证9.下列哪项对鉴别风寒犯肺证和风寒表证最有意义()A.咳嗽的轻重 B.口渴或不渴 C.是否发热恶寒D.是否舌苔薄白 E.有汗或无汗10.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者,最宜诊断为()A.大肠液亏证 B.肠虚滑泻证 C.燥邪犯肺证D.肺热炽盛证 E.肺阴虚证11.寒邪客肺证和风寒犯肺证共同的临床表现为()A.咳嗽痰稀色白 B.形寒肢冷 C.发热恶寒D.咳嗽痰多性粘色白 E.胸闷12.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的共同见症是()A.畏寒肢冷,肢体浮肿 B.食少便溏,少气乏力C.腹部疼痛,喜温喜按 D.脘腹重坠,食后益甚 E.便血衄血,月经量多13.脘腹胀闷,纳呆,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肢体困重,舌淡胖苔腻,脉濡缓,此属()A.寒滞胃脘证 B.寒湿困脾证 C.脾阳虚证 D.食滞胃脘证E.脾气虚证14.患者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此为()A.肝火犯胃证B.湿热蕴脾证C.胃火炽盛证D.血热证E.肠热腑实证15.下列哪项不是肝病的常见症状()A.急燥易怒 B.少腹胀痛 C.纳呆便溏 D.月经不调E.头晕目眩16.面色淡白,眩晕,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无力。
宜诊断为()A.气血两虚证 B.心血虚证 C.肝阴虚证 D.心肝血虚证E.肝血虚证17.对诊断肝阴虚证最有意义的是()A.头晕目眩,胁肋胀痛 B.烦热颧红,手足蠕动 C.月经先期,量多色红D.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E.潮热盗汗,口干咽燥18.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面赤,脉弦劲有力。
宜诊断为()A.肝阳上亢证 B.热极生风证 C.肝阳化风证 D.阴虚动风证E.痰热扰心证19.下列哪项在肝气郁结证中最不可能出现()A.视物模糊 B.胁肋胀痛 C.情志抑郁 D.月经不调E.咽部异物感20.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为()A.情志抑郁,胸胁胀痛,胸闷,善太息B.烦躁不安,胸胁闷胀,惊悸失眠C.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D.头目胀痛,眩晕耳鸣,腰膝痠软,头重脚轻E.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口苦,呕恶21.胁肋胀痛,口苦,泛恶欲呕,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最宜诊断为()A.肝火上炎证 B.胆郁痰扰证 C.肝阳上亢证D.肝胆湿热证 E.肝阴虚证22.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者,常见下列何证()A.肾阳虚证B.肾气不足证C.肾阴不足证D.肾精不足证E.脾肾亏虚证23.遗精2年余,五心烦热,耳鸣,腰痠,舌红少苔,最宜诊断为()A.心肾不交证B.肾气不固证C.肾阴虚证D.肾阳虚证E.肝肾阴虚证24.下列哪项是肾阴虚证的常见临床表现()A.面色黧黑B.滑精早泄C.小便清长D.腰膝痠冷E.遗精盗汗二、多选题1.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的病因常见有( )A.瘀阻脑络B. 瘀血内阻C. 痰浊停聚D. 阴寒凝滞E.气机郁滞2.风寒束表、风热犯肺、燥邪犯肺三表证鉴别要点()A.咳痰性质B.发热恶寒的轻重C.舌苔的变化D.病程的长短E.有无胸闷、胸痛3.下列属于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A.下利粘冻 B.肛门灼热 C.腹痛、里急后重D.便泄无度 E.舌淡苔白滑4.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形成的证候有()A.湿热蕴脾证B.脾不统血证C.脾虚气陷证D.脾阳虚证E.寒湿困脾证5.脾不统血证可见:()A.神疲乏力,食少便溏B.浮肿肢冷C.便血、肌衄、崩漏D.久痢脱肛E.面黄脉弱6.下列可由肝气郁结证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证是()A.肝火上炎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胆湿热证 D.肝阴不足证E.肝血虚证7.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共有的临床表现有()A.头晕胀痛 B.急躁易怒 C.舌红少苔 D.腰膝痠软E.面红目赤8.肾气不固所致的症状有()A.小便失禁B.小便涩痛C.睡中遗尿D.尿频而清E.余沥不尽9.肾病的常见症状是()A.腰膝痠软而痛B.牙齿动摇C.耳鸣耳聋D.水肿E.眩晕三、填空题1.心脉痹阻证根据诱因的不同,临床上常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肠虚滑泻证以、、为辨证要点。
3.食滞胃脘证以见症为辨证要点。
4.肾精不足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为诊断依据。
5.膀胱湿热证,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辨证要点。
6. 脾病常见的症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简答题1.心气虚、心阴虚均可出现心悸,其产生原因和临床表现有何不同?2.湿热蕴脾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3.何谓肝风内动证?4.肾气不固证可表现为哪些方面?5.肝郁脾虚证和肝胃不和证有何异同?五、论述题1.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有何异同?2.试述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证的鉴别要点。
六、病案分析题1.张某,男,16岁,患者于1周前出现心烦多梦,口渴,口角溃疡糜烂,便秘,小便时感灼痛,色赤。
舌尖红赤,脉数。
要求: (1)写出主诉;(2)病性辨证结果;(3)脏腑辨证结果;(4)作证候分析。
2.某患者身体素盛,三天前气温骤高,汗出当风,次日即见咳嗽,发热微恶风寒。
今日上症加剧而来门诊。
症见咳嗽,咯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口微渴,少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要求:(1)写出主诉;(2)病性辨证结果;(3)脏腑辨证结果;(4)作证候分析。
3.患者张某,男,65岁,头痛、头晕6年,近10天来症状较甚。
症见头目胀痛,眩晕,面色如醉,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痠软,步履不稳,如踩棉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要求:(1)写出主诉;(2)病性辨证结果;(3)脏腑辨证结果;(4)作证候分析。
4.某患者,男,48岁。
咳喘5年余,经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曾服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而来就诊。
症见面色淡白,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吐痰清稀,心悸胸闷,神疲乏力,自汗,头晕,舌紫淡紫,脉沉弱。
要求:(1)写出主诉;(2)病性辨证结果;(3)脏腑辨证结果;(4)作证候分析。
答案一、单选题1.D2.D3.C4.C5.A6.A7.B8.C9.A 10.A 11.A12.B 13.B 14.C 15.C 16.E 17.B 18.C 19.A 20.A21.D 22.D 23.C 24.E二、多选题1. BCDE2.ABC3.ABCD4.BCD5.ACE6.ABD7.ABE8.ACE9.ABCDE三、填空题1.瘀阻血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2.利下无度大便失禁神疲畏寒3.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4.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殖机能低下5.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6.腹胀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出血内脏下垂四、简答题1.产生原因不同:心气虚,鼓动无力,故见心悸;心阴虚证由于心阴亏少,心失所养,故见心悸。
临床表现不同:除心悸外,心气虚证常见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或见精神恍惚,或有自汗,或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等。
心气虚证以心悸及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而心阴虚证常见心烦,失眠多梦,或喜笑不休,举止失常,或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
心阴虚证以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为辨证要点。
2.湿热蕴脾证的常见症状有脘腹痞闷,呕恶纳呆,肢体困重,小便黄短,大便溏泄不爽,或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或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3.肝风内动证泛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为主的一类证候,属内风。
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等证候。
4.肾气不固可表现为膀胱、精关、带脉、冲任、胎元等方面的不固。
膀胱不固见小便频数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或遗尿,甚或尿失禁;精关不固,见滑精,早泄;带脉不固,见带下清稀量多;冲任不固,见崩漏;胎元不固,见滑胎。
5.二者都是由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所致,故都有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肝气郁结的表现。
但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腹胀、食少、便溏等症;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
五、论述题1.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的鉴别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的鉴别表2.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鉴别列表如下: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鉴别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面呼吸微弱,六、病案分析题1.主诉:心烦多梦,口角糜烂疼痛1周余。
病性辨证:实证,热证。
脏腑辨证:心火亢盛证。
辨证分析:患者心烦多梦,是因心火炽盛,内扰于心,身不守舍所致;火邪伤津,故口渴,便秘,尿黄;心火上炎则口角糜烂,舌尖红赤;血行加速,则脉数。
2.主诉:咳嗽伴发热、微恶风寒3日。
病性辨证:热证,实证。
脏腑辨证:风热犯肺证。
辨证分析:汗出当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犯病;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咯痰黄稠,鼻塞流涕,咽喉红肿疼痛;风热袭表,卫气失和,发热,微恶寒,少汗,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主诉:头痛头晕6年,加重10天。
病性辨证:热证,虚实夹杂证。
脏腑辨证:肝阳上亢证。
辨证分析:肝肾之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色如醉;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亢阳扰及神魂,则失眠多梦。
肝肾阴亏,筋骨失养,故腰膝痠软。
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则步履不稳,如踩棉絮。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为肝阳亢盛,阴液不足之象。
4.主诉:咳喘5年余,伴心悸1月余。
病性辨证:里证、虚证、寒证、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