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文详解.pdf
《赤壁赋》课文解析

《赤壁赋》课文解析《赤壁赋》课文解析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知道了本文是明以江水明月为线索,暗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作者经历了从乐到悲,再从悲到喜的感情脉络。
我们知道,文中的主客其实就是作者思想的两个侧面,通过刚才对第三段的分析,我想请一位同学简明概括一下作为客的苏轼所说的悲的内容。
(明确:“三悲”:物是人非[一代枭雄曹操,“而今安在哉”,还是当初的赤壁,而人却不再,一切已归于空虚,令作者生发出无限怅惘之情];生命短暂[思及自己,吾与子更是如蜉蝣,如沧海一粟,悲从中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宇宙无限人生须臾,欲超脱尘世、寻求寄托却不得])苏子之悲其实是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
他们在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
面对这种困惑,有人欲挽住时间的流水,有人想延长生命的长度,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珍惜寸阴。
而苏轼又是如何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愁,转悲为喜的`呢?我们可以看到,从客的“三悲”到“客喜而笑”中有一个“转喜”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并思考作为主的苏轼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
那请同学来说说这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那其中分层的关键词是?恩,找的很准确。
我们以“且夫”为转折点,把第四段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中,苏轼由眼前的水和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
客只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空生“哀”与“羡”;苏轼能辩证的看待问题,知其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是就物与人的整体而言。
作为个体的人会变,而作为整体的人类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那么,作为人类长河中的我即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人类不会消失,那么我也是“永恒”的了。
就如同文中所提到的江水、明月一般。
第二层,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进一步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了“取”。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该取则取,不该取的不取。
结合我们了解的背景和文本,可以知道,作者在这所说的“莫取”之物即为功名利禄,不再执念于此,得不到也不强求。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解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解赤壁赋原文苏轼〔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赤壁赋》课文解读

《赤壁赋》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的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两篇游记,即《赤壁赋》(也称《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作者只是游览时触景生情,借“赤壁”一题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宇宙的感悟。
文章第1段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
他们“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沐清风白露,赏月色天光,情兴生发,信口吟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野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月亮皎洁升起,如同俏丽美人。
与诗中“月出”相呼应的,是作者所见的“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又借诗中“月如美人”的描写,引出下一段作者自作之歌:“望美人兮天一方。
”诗中景与眼中景圆满契合,情感自然流泻,文句一气呵成。
“徘徊”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
开阔的景象也使人心胸舒畅,无拘无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驾风而行,恍惚间仿佛离开尘世,超然独立;又像生出翅膀,飞升成仙。
江水浩渺,心胸广阔,作者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
这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簫声的悲凉。
作者饮酒而乐极,扣舷放歌。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几句整合了《月出》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作者歌中的“美人”与屈原笔下的“美人”意象类似,都是个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这样扣舷放歌是想抒发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与怅惘,同时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也得到了具体化。
怀美人而不见,苏子本已有些失落和哀伤,又有客吹洞箫为作者的歌声作伴奏,箫声凄婉哀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也使苏子的感情陡转,由乐入悲,文气随之跌宕。
高一语文《赤壁赋》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赤壁赋》课文全解《赤壁赋》全解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课文解读

《赤壁赋》课文解读这开头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
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进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读者又通过作者这样精彩的描写,有如亲临其地,与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的良辰美景。
通篇《前赤壁赋》真正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也主要是这开头一段,它正面写了一个“乐”字。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①而歌之。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
①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舷,船的两边。
)歌曰:“桂棹兮兰桨①,击空明②兮溯③流光④。
(歌词说:“桂木做成的棹啊,兰木做成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
①桂棹兰桨:用兰、桂香木制成的船桨。
棹,zhào,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②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
③溯:逆流而上。
④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渺渺①兮予怀,望美人②兮天一方。
(多么空虚迷茫啊,我的情怀,望眼欲穿啊,我思慕的美人,在那遥远的地方。
”①渺渺:悠远的样子。
②美人:比喻内心思慕的贤人。
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于是饮酒乐甚”一句承上,继续写乐。
乐借酒来助兴,酒又增添乐趣。
古人往往痛饮伴随以狂歌,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了。
这里比“举酒属客”进了一步,是“饮酒乐甚”;比“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进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兴所作的歌词。
这种深入一层的写法,并非仅仅为突出“泛舟”时的欢快心情,还主要是为反迭下文感情的变化,以引出一番议论。
关键在“扣舷而歌”的歌词。
歌词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吗?“美人”,即心上的漂亮的人儿,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吗?“渺渺兮余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吗?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虽然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苏轼《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h 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完整word版)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注释汇总(word文档良心出品)

《前赤壁赋》苏轼壬戌..(x ū 宋神宗元丰五年)之秋,七月既望..(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子..(苏轼自称)与客泛.(漂浮)舟,游于.(介词,在)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 ǔ,致意,引申为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歌窈窕..(y ǎo ti ǎo)之章。
少焉(不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星宿名,今,西班牙著名斗牛游戏)之间。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横.(充满、弥漫)江,水光接天。
纵.(任凭)一苇..(一片苇叶,比喻小船)之.(动词,往,到…去)所如..(所去的地方),凌.(越过)万顷..(指广阔无边的见面)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 (p íng 冯,同“凭” ;冯虚,凭空,凌空。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为“羽化”)而登仙 。
译文: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泛舟,在赤壁之下浏览。
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不起。
(我)端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中“窈窕”一章。
不一会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xi ù)和牛宿之间徘徊。
白茫茫的水雾弥漫江面,波光与天空相接。
听任苇叶般小船 飘向其所去的地方,越过茫茫万顷的长江。
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乘风(而飞)却不知它将留的地方;多么飘逸呀,好像离开尘世而独存,羽化飞升,登上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敲打)舷.(xi án )而.(连词,表修饰)歌之。
歌曰:“桂.棹.(zh ào 船桨)兮兰桨,击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兮溯. (s ù 逆水而上)流光..(在水波中流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心中的情思),望美人..(内心所思慕的人,多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兮天一方。
赤壁赋课文注解共20页文档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赤壁赋课文注解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详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日后一日,指农历十六;望,农历十五日),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点拨】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举酒属.(致意申为,引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于斗牛之间。
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点拨】“徘徊”二字,不只写出月亮令人难以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对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喜爱。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点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无拘无束。
纵.(任凭)一苇..(苇叶般的小舟)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浩瀚的样渺远子。
)。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点拨】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游人感受到的,倒不像坐卧舟中、漂游江上,而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
浩浩乎如冯.(同“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羽化而登仙。
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点拨】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段解】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
(船桨)兮兰桨,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
“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击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兮溯.(逆水而上)流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
(心中的情思),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
望美人兮天一方。
"
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点拨】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不同,所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
余音袅袅..(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
(深渊)之潜蛟,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寡妇)。
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点拨】一曲洞箫,凄切宛转,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引得独处孤舟的寡妇不由得感伤身世而哀哀哭泣。
夸张、想像,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闻其声,凄然泪下。
【段解】一曲洞箫,悲咽低回,感人至深,使感情骤变,由乐转入悲,文章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苏子愀然..(忧愁的样悲怆子。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
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同伴回答:“‘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同“缭连结,”,
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点拨】借着景物、地区的关合,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感叹现实人生。
方.(当)其.
(指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
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滤酒里指,这
斟酒)临江,横槊.
(长矛)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
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葫芦的一种。
)樽.(同“,酒樽”
杯。
)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羡长江之无穷;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挟.(偕同)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长久存在);知不可乎骤.(突然)得,(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
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托.
(寄托)遗响于悲风。
” 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点拨】客的回答,表现出消极悲凉的社会人生观。
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政治失意或生活挫折时,往往陷入苦闷与迷惘。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段解】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由赋自然景物,转而赋历史古迹。
两次发问,使文章泛起波澜。
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慨叹: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流逝)也;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而天地曾.(竟,
简直)不能以一瞬..(一眨眼喻时间,比
短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