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抑素对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信号调控网络(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表达调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表达调控【关键词】调控【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异性的促血管再生作用使其在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VEGF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对机体的作用、表达及生成的调节进行综述,并展望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1989年由Ferrara等在牛垂体滤泡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出来的,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也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烈的增加血管通透性物质之一[1]。
1 VEGF的生物学特性 1.1 VEGF的基因编码及种类人的VEGF基因位于染色体的6p21.3,编码VEGF的基因长14kb,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交替组成。
VEGF基因经过转录水平的剪切,可以产生5种不同的转录子,即VEGF206、VEGF189、VEGF165、VEGF123、VEGF121。
1.2 VEGF的受体 V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目前已在血管内皮细胞膜上检出两种具有与VEGF高度特异结合的受体:flt1(fms-like lyrosine kinase)和flk1(fetal liver kinase,亦称KDR),属于Ⅲ型酪氨酸受体,另外flt4也被确认为是VEGF受体,其跨膜蛋白胞外区有7个类似免疫球蛋白功能区,但VEGF对flt4特异性不高。
1.3 VEGF的分布 VEGF在一般正常成人和动物中一般表达水平较低。
一些代谢旺盛、血供丰富的组织VEGF表达水平略高。
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可以过度表达。
1.4 VEGF的生物学作用 1.4.1 细胞质的钙聚集作用VEGF选择性地、直接作用于flt1和flk1两种受体上后,最先看到的生物学效应是细胞质的钙离子增加,几秒钟之内可使钙离子浓度升高4倍以上。
1.4.2 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flk1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选择性地、直接作用于flt1和flk1两种受体,能诱导单核细胞生长。
血管新生概念及其调控因子网络

血管新生概念及其调控因子网络1.1病理性血管新生与治疗性血管新生任何组织损伤后的修复都离不开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组织修复的中心。
血管生成过程包括血管新生、血管发生和原已存在的血管剪切重构形成的成熟毛细血管网。
血管新生,是指毛细血管从原血管以出芽方式形成新血管床的过程。
通常存在于胚胎形成和产后组织正常生长的过程中,成年女性生殖系统子宫内膜血管的周期性反复重建和组织受损后正常的修复也有血管生成的参与。
在这些过程中,血管生成的启动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仅随刺激信号的出现开启短暂时间,然后即被关闭。
所以,体内血管的生长与抑制处于动态平衡,以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当这一状态一旦被打破,即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5]。
在创伤、缺血、炎症、伤口愈合、肿瘤生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等许多病理条件下亦可发生新的血管形成。
血管新生包括以下几个过程[6]:①小血管(常常为毛细血管后静脉)基底膜和基质的降解,参与这一过程的有胶原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②内皮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发生迁移,bFGF、VEGF、IL-8等对这一过程均具有促进作用;③内皮细胞增殖;④在内皮芽生的基础上形成管腔;⑤芽生的管腔相互融合成环状血管分支,形成三维管状结构,允许血流通过;⑥血管周细胞进一步构建血管结构;⑦血管周围基膜的形成。
血管新生性疾病即指与微血管异常生长有关的疾病,表现为血管生成的过度与缺陷。
自1971年Folkman[7]提出:“三维生长的肿瘤2mm×2mm×2mm之后是绝对血管生成依赖性”的观点后,血管生成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飞速进步。
探讨血管生成发生机理和研制逆转血管生成病变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其中,抑制血管新生(抗病理性血管新生)研究与肿瘤的治疗密切相关;而对促进血管新生(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多围绕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治疗展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渐进型冠状动脉闭塞常能形成侧枝循环以改善心肌血液供应,但极少能完全补偿因血管闭塞造成血流量的减少; Carmeliet 等[8]提出了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即通过某些干预,在缺血心肌上调促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或受体,促进新的小血管生长,建立能够有效供血的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也可以形象地称它为“药物促进的心脏自身搭桥”。
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射治疗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6 7
上述 机 制 在 国 内外 众 多 学 者 中 已达 成 共 识 , 为许 多 后 并
续 研 究 奠 定 了 一 定 的 理 论 基 础 , 目前 对 于 E 而 S联 合 放 疗 影 响肿 瘤 细 胞 生 存 微 环 境 达 增 敏 作 用 的 临 床 应 用 仍 处 在 研 究
阶段 , tsk 等 l] 出 E I aa _ 指 a 2 2 S可 阻 断 放 射 线 照 射 后 引 起 的 血 管 再 生 , 加 肿瘤 组 织 对 放 疗 的敏 感 性 , 且 可 调 控 肿 瘤 微 增 并 环境 , 除肿 瘤 血 管 网 、 低 间质 液 压 。但 这 一 “ 络 化 ” 消 降 网 机
进 肿 瘤 基 因 的不 稳 定 , 致 肿 瘤 细 胞 恶 性 度 进 一 步 增 加 。低 导
p 环 境 能 诱 导 细 胞 毒 性 免 疫 细 胞 功 能 受 损 _ 。 间 质 高 压 H 1
能 干 扰 化 疗 药 物 在 肿 瘤 细 胞 中 的 弥 散 。 由 于 上 述 特 点 使 得
[ 图分 类 号 ] R 3 . 8 中 70 5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 14 (0 2 0 — 0 6 —0 0 5 7 0 2 1 )2 0 6 3
圃
罴 篓
导致 灌 注 不 足 区域 缺 氧 加 重 , 氧 区 域 的 乏 氧 细 胞 只 有 通 过 缺 激 活 各 种生 长 因字 来 适 应 缺 氧 环 境 ; 时 , 氧 环 境 可 能 促 同 欲
由于 放 疗 杀 伤 肿 瘤 细 胞 依 赖 于氧 自由基 , 自由 基 增 加 与 肿 氧
瘤 内部 氧 分 压 成 正 相 关 , 而抗 血 管 生 成 药 物 可 通 过 促 进 新 生 异常血管趋于 “ 常化” 正 而提 高肿 瘤 组 织 摄 氧 量 , 以 能 增 强 所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4 王蓉 。 原永芳. 纳米载药系统在静脉注射药物中的应用. 国现代应 中
用药学 ,0 0,7 3 :0 2 1 2 ( )2 6 5 马宝花. 5一氟尿嘧啶纳米级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中国药业 ,09,8 20 1
D u ei r. hr e ,0 9,6 5 :17 rgD l ey P am R s2 0 2 ( ) 19 v
2 李大伟. 米 给药 系 统 在肿 瘤靶 向治 疗 中 的应 用. 品与药 品 , O 纳 食
2 1 ,2 9)3 7 0 0 1 ( :5
l 杨凯亮 , 2 陈大为 , 王书典 , 莪术油 纳米脂质 载体给 药系统 的制备 等. 及其评价. 中国药学杂志 , 0 6412 ):8 1 2 0 , (6 18
1 Va evo t . u wi P e aain a de au t no rg—la e e 4 nd ro r J L d gA. rp to n v lai fdu r o o d dg - lt a o at ls fr tpc p tami S .E rJ P am o h r . ai n p ri e o ia o hh n n e o l l c U e u h r Bip am
8 王磊 , 柯红 , 崔洁. 阿霉素纳米 粒对 M P介导 的膀胱肿 瘤多药 耐药 R
细胞株 E/ P多药 耐药性 的逆转作用 . JMR 中国药业 ,0 8 1 9 :4 20 ,7( ) 1
9 张 阳德 , 刘美洲 , 刘东京等. 经血脑屏 障载药 纳米粒 的研究. 中国医
学工程 ,0 7,5 2 :1 2 0 1 ( ) l8 1 郭筒兵 , 0 朱武生. 疾病状态下血脑屏障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途径. 中
微血管状态调节中HIF-1信号通路的参与研究-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微血管状态调节中HIF-1信号通路的参与研究-病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低氧导因子1(HIF-1)与微循环功能中的血管新生以及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HIF-1通过调控下游血红素加氧酶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血管生成。
另外一方面,HIF-1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8等细胞趋化因子影响血管炎症状态。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及糖尿病中的微循环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深入了解微循环障碍的分子靶点,对微循环障碍的治疗尤为重要。
HIF-1作为低氧状态下的适应性调节因子,通过影响血管新生、细胞凋亡、炎症及氧化应激等多种环节参与微循环功能调节。
鉴于HIF-1在微循环障碍中的地位,以HIF-1为靶点的微循环障碍治疗越来越得到关注。
关键词:微循环障碍; 低氧导因子; 血管新生;Abstract: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is closely related to angiogenesis and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HIF-1 affects angiogenesis by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heme oxygenase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dditionally,HIF-1 affects vascular inflammation by regulating chemokines such as interleukin-8. With the increasing evidences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duced b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iabetes,the microvascluar dysfunction treatment is getting important.A deep insight of HIF-1 is crucial in therapy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Keyword: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Angiogenesis ;低氧通常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管稳态失衡,包括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
生长抑素(SST)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激素,表明生长抑素对生成肿瘤血管的多种因子,诸如血管内皮细胞

8AlbiniA,FlorioT,GiunciuglioD,et al.SomatostatincontrolsKaposi′sarcomatumor growth through inhibition ofangiogenesis. FASEB J,1999,13:647-655。
3生长抑素与各调控因子的关系
3.1生长抑素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近年来体内、外的研究表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是一类有效的抗血管生成剂[12]。Danesi等AgNO3烧灼伤诱导的大鼠角膜血管生成模型,体内研究了生长抑素抗血管生成作用,结果发现眼球表面注射奥曲肽10μg/d,连续6天,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明显受到抑制,给予40μg/d,能减少实验诱发的鼠肠系膜新生血管形成。Koizumi等将人直肠神经内分泌癌移植于裸鼠皮下,应用奥曲肽治疗6周,发现奥曲肽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治疗组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Albini等将Kaposi肉瘤细胞皮下注入裸鼠侧腹壁,建立移植肿瘤模型,治疗组皮下注射生长抑素100μg/d,连续20天,结果发现治疗组移植肿瘤的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行移植肿瘤的组织学检查发现:对照组肿瘤组织内有广泛的新血管生成,而治疗组肿瘤组织内仅有少许的新血管生成。上述的研究显示,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是一类有效的抗肿瘤血管生成剂[13,14]。
3PlonowskiA,SchallyAV,Nagy A,et al. Inhibition ofmetastaticrenal cell carcinomas expressingsomatostatinreceptors by a targetedcytotoxicanalogue ofsomatostatinAN2238. CancerRes,2000,60:2996-300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进展张淑芝【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有效的血管形成和血管通透性诱导因子,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维持血管正常状态和完整性、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在正常成人和动物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一些代谢旺盛、血供丰富的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略高,一些病理情况下可以过度表达。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is an essential regulator of angiogenesis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specifically combines with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maintains normal vascular structure,increases permeability of the vascular and promotes angiogenesis.VEGF is low expressed in the normal adult human and animal tissue,but hight expressed in metabolic and euangiotic tissue.【期刊名称】《潍坊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器官发育;组织修复【作者】张淑芝【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也称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一种以二硫键相连的寡二聚体糖蛋白化合物[1],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被广泛研究和关注。
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条件下,VEGF均是血管生成的必须因子,VEGF可维持血管正常状态和完整性、提高血管通透性、促血管生成[2],VEGF对出生早期动物生长和存活极为重要,在成年动物主要表现为对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近年VEGF最受关注的生理功能是其参与肿瘤生长、转移和炎症反应过程。
LncRNA MEG3调节MDM2通过P53信号通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

L n c R N A M E G 3 调 节 M D M 2 通 过 P 5 3 信号 通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
材料与方法
1. 鉴定差异表达的InrRNA和 mRNA 本 研 究 从 美 国 国 家 生 物 技 术 信 息 中 心 获 取 GEO 编号 GSE58294 ( https:///geo/ ) 的 芯 片 信 息 ,使 用 R 包 通 过 分 级 聚 类 分 析 了 InfRNA 和 mRNA的表达谱。筛选标准被倍数变化阈值超过 2 倍和 P<0.05。 2. 信 号 通 路 ( KEGG ) 富 集 分 析 (表 1 )
作者单位:6 1 0 0 5 1 四川,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胡雪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童 同 ) 通信作者:童同,Email: hujx22@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丨年第2 9 卷 第 6 期
387
hybridization (FISH) is used to locale LncRNA and mRNA. MTT and flow cytometry were performed to rherk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Results Bioinfomiatir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1VIF](73 and MDM2. which are strongly expressed in stroke tissues, and the p53 pathway was selected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OGD / R cells, MEG3, MDM2 and p53 signaling pathway related proteins were all up-regiilat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 ally significant (P<0.05). In adrlition, MEG3, MDM2, and p53 pathway-related proteins in MCAO / R mice were also up-regulated (P<0.05). FISH mapping showed that MEG3 and MDM2 were located in the nucleus. Down-regulating MEG3 anfl MI)M2 can enhanc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reduce apoptosis, resulting in a reduction in MCAO/R cerebral infarct siz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EG3/MDM2/p53 signaling pathway axis may provide a more effective cliniral treatment strategy for patients with isrhemir strok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文章编号:1007-8568(2005)03-0212-04・综述・内皮抑素对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信号调控网络孔令春,宋怀东中图分类号:R322.1+2;Q53文献标识码:A内皮抑素是一种存在于血管壁和基底膜上的蛋白聚糖。
1997年O’Reilly等[1] 从鼠血管内皮细胞瘤株(murinehemangioendothelioma,EOMA)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鼠的内皮抑素,经纯化后氨基酸测序发现它是胶原XVⅢ的一个片段,并证实它是一种潜在的内源性的抗血管新生的因子,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此后便受到广泛关注,并对它在不同情况下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近年来,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药理实验发现,内皮抑素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提示内皮抑素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1内皮抑素的生成和结构研究发现,鼠胶原XVⅢ羟基端(C端)的NCl功能域(NCldomain)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靠近氨基端(N端)5kDa大小的三聚体结构域,中间一个富含蛋白水解酶位点的铰链区,和C端22kDa的内皮抑素结构域[2]。
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生长因子刺激下,会分泌大量的前组织蛋白酶(procathepsinL)并转化为组织蛋白酶(cathepsinL),后者能作用于胶原XVⅢ的铰链区切断肽段,从而释放内皮抑素,发挥其抑制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3](图1)。
通过对内皮抑素的晶体结构分析显示,它是一图1内皮抑素生成过程示意图作者单位:200025上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第一作者简介:孔令春(1980-),女,汉族,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心血管内分泌。
个致密分子,由两个二硫键稳定结构,两个苯丙氨酸残基组成疏水侧链突出于分子外侧。
后经研究证实这两个苯丙氨酸残基有高度生物学活性,能与细胞表面的Glypicans结合,后者是一个脂联硫酸肝素类蛋白聚糖家族,并被证实是内皮抑素的一种低亲合力的受体[4]。
另外,它有一段由11个精氨酸组成的基本结构,提供肝素结合位点[5]。
在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再生的实验中,证实该位点参与抑制血管再生[6],但也有实验证明,该位点在抑制VE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移行的实验中并无作用[7]。
最新的研究表明,肝素结合位点不是内皮抑素抗血管新生所必需的,但却能增强其作用[8]。
2内皮抑素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新血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涉及到基底膜的蛋白水解、失去内皮细胞的黏附、基质周围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最后内皮细胞重新黏附形成新的毛细血管。
这个过程对于胚胎发育和出生后各种组织的生长和修复是非常关键的[9]。
在胚胎发育期,血管的发育有两个重要的过程:一是血管发生,包括来自血岛的成血管细胞的分化并聚集成条索状形成初级血管网,延伸至未血管化的组织。
二是血管新生,它是利用已有的内皮细胞和血管芽生或分裂形成新的血管。
研究表明[8],在鼠胚胎第十天左右的血岛中和第十四天左右的内皮细胞及血管中存在大量的内皮抑素,它能增加胚胎干细胞衍化的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对胚胎干细胞衍化的血管有促进增殖、移行和增加血管量的作用,但它也能加速内皮细胞的凋亡,导致内皮胚芽的退缩,使血管收缩而重塑血管。
在出生后,新血管的形成是通过血管新生实现的。
血管新生是受严格的促血管新生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调节。
促血管新生因子中最具代表性的有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FGF-2),而抑制因子方面则是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angiosta2tin)。
一旦平衡失调就可能导致各种血管新生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脉硬化、肿瘤生长和转移等等。
作为一种潜在内源性的抗血管新生和抑制肿瘤生长的蛋白,内皮抑素能抑制生长因子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猪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牛动脉内皮细胞(BAEC)的增殖[10]和移行[7,10~12],并呈剂量依赖性,对成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hADMC)的作用尤其明显[12]。
同时它也能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8,13,14]。
研究发现[15],敲除胶原XVⅢ/内皮抑素基因可以导致小鼠的视网膜血管退变延迟和异常增生。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眼房水和玻璃体液中内皮抑素和VEGF的含量进行检测发现,在DR的静止期,内皮抑素的含量增加而VEGF的含量降低,在DR的活动期,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内皮抑素的含量不断降低而VEGF 的含量则不断增加[16]。
从而说明促血管新生因子和抑制因子在血管新生的调节中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精细的调控机制。
另外,Moulton等[17]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小鼠模型研究中发现,内皮抑素在不影响血中胆固醇水平的情况下,可使动脉内脂质的积聚减少85%以上,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血管新生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至关重要的。
缺少新的血管形成,就会限制肿瘤的营养供应和代谢,进一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降低转移率。
许多动物实验证实,外源性的内皮抑素能有效抑制血管新生和肿瘤的生长[1,18,19]。
同时研究发现,内皮抑素不会抑制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血管新生,但对新形成的血管有重塑作用[20~22]。
3内皮抑素的作用机理内皮抑素在胚胎期和出生后以及各种病理情况下对血管新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这可能与它细胞表面的结合位点、复杂的信号网络及细胞不同的分化阶段有关。
目前尚未发现内皮抑素的高亲和力受体,但已发现Glypicans是它的低亲和力受体[4],另外还发现它能与细胞表面肝素[5],α[23]5β1受体等结合。
与细胞表面不同位点的结合可能启动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使内皮抑素对血管新生起着相应的作用。
・213・内皮抑素抗内皮细胞和血管的增殖、移行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VEGF的下游信号途径来实现的。
VEGF是最具代表的促血管新生因子之一,它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移行。
研究表明,内皮抑素能直接抑制VEGF2型受体(KDR/Flk21)的磷酸化[24],阻止VEGF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且当内皮抑素与细胞表面低亲和力受体Glypicans结合后,能抑制VEGF的下游信号途径[4],如通过激活丝/苏氨酸磷酸酶PP2A来抑制NO合酶的磷酸化[25],进而抑制NO的合成,而内皮细胞合成的NO是血管新生所必需的,因此内皮抑素能抑制内皮细胞和血管的增殖、移行。
另外,内皮细胞的移行需要细胞骨架的重组和细胞黏附,在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的移行过程中,ERK旁路途径介导肌动蛋白的重组,而MAPK的同源蛋白P38旁路途径则能调节内皮细胞中整合素和蛋白酶的表达。
研究发现内皮抑素与整合素α5β1的受体结合后能同时抑制ERK1和P38旁路途径,发挥其抗内皮细胞移行的作用[23]。
内皮抑素对血管的重塑作用,可能是因为它与原肌球蛋白结合,后者能调节肌动蛋白及细胞骨架从而收缩内皮细胞,进而使血管重塑[26]。
这一机制同时也解释了内皮抑素处理后肿瘤血管的直径减小[13]的原因。
另外内皮抑素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诱导酪氨酸激酶活化,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途径[13],也可能是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相关受体系统中的JAK2STAT途径,下调凋亡抑制因子的编码基因(Bcl2family,Mcl21)、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sDl,c2myc)[27]等等。
但是内皮抑素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并非仅通过上述几条途径实现的,它能通过调控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发挥其促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周期的转化、抗内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和血管形成的作用。
研究发现[27],用200ng/ml的人重组的内皮抑素处理4h后的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HDMVEC)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内皮抑素能在基因水平下调VEGF、FGF、EGF、IGF等生长因子和抗细胞凋亡基因(Bcl22、Mcl21、CyclinsDl、c2myc、iNos)的表达,而且它能下调许多促血管再生的信号通路,包括STATs1/3、Thrombin2Receptor、HIFlα2、Ids1/3、Ap2l、NFkB、MAPK、Ets21、Ephrins。
同时上调抗血管新生的基因的表达,如THBS2l、Vasostatin、Kininogen、・214・AT3、Maspin等。
4临床应用目前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治疗肿瘤病人的方面。
在已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中,一般采用每天一次静脉注射,20min内快速注入或lh内滴注法,28d为一个疗程,剂量从30mg/m2递增至300~600mg/m2不等,没有发现任何剂量限制性毒性作用[28]。
用人重组的内皮抑素治疗21例进展性实体瘤患者一个疗程后,许多病人尿中VEGF水平下降,但是血中促血管新生的因子没有明显变化,个别病人的CT显示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下降,总体来说没有发现内皮抑素抗肿瘤的疗效[28]。
另有15例实体瘤患者接受人重组的内皮抑素治疗,每天20min内静脉注射一次,剂量从15mg/m2逐渐递增至240mg/m2,若干疗程后发现,3例病人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其中一位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肿瘤略有缩小,另两例病情稳定[29]。
HerbstRS等在对25例肿瘤患者进行递增剂量式内皮抑素治疗,八周后,通过PET 评估肿瘤组织的血供和代谢表明,随内皮抑素的剂量增加,肿瘤的血供和代谢明显下降,而肿瘤组织活检发现瘤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但与内皮抑素的剂量不相关[30]。
通过抑制血管新生,调节血管的生长是预防和治疗血管新生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治疗肿瘤患者的一种方法。
虽然内皮抑素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但是它能有效抑制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的动物实验的事实,已使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口,且在初期的临床应用中,人重组的内皮抑素在很大的剂量范围内对人体是安全的,它能降低肿瘤的血供和代谢,并呈剂量相关性,也有部分患者得到了较好的疗效。
这些疗效差异可能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因而在Ⅱ、Ⅲ期临床试验中,可以按患者的肿瘤类型和临床分期分组,进一步观察内皮抑素对不同肿瘤患者的疗效,相信在个性化治疗患者时,内皮抑素能作为一种单一的抗肿瘤药物或联合放化疗等方法,将开拓肿瘤治疗的新手段。
另外,内皮抑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脉硬化等血管新生性疾病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许将来内皮抑素能够用于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1O’ReillyMS,BoehmT,ShingT,etal.Endostatin:anendogenousin2 hibitorofangiogenesisandtumorgrowth[J].Cell.1997,88:277~2852SasakiT,FukaiN,MannK,etal.Structure,functionandtissueformsoftheC-terminalglobulardomainofcollagenXVⅢcontainingtheangiogenesisinhibitorendostatin[J ].EMBOJ.1998,17:4249~42563FelborU,DreierL,BryantRA,etal.SecretedcathepsinLgenerates endostatinfromcollagenXVⅢ[J].EMBOJ.2000,19:1187~11944KarumanchiS,JhaV,RamchandranR,etal.Cellsurfaceglypicansarelow-affinityendostatinreceptors[J].MolCell.2001,7:811~8225HohenesterE,SasakiT,OlsenBR,etal.Crystalstructureofthean2 giogenesisinhibitorendostatinat1.5!resolutin[J].EMBOJ.1998,17:1656~16646SasakiT,LarssonH,KreugerJ,etal.Structuralbasisandpotentialroleofheparin/heparansulfatebindingtotheangiogenesisinhibitorendostatin[J].EMBOJ.19 99,18:6240~62487YamaguchiN,Anand2ApteB,LeeM,etal.EndostatininhibitsVEGF-inducedendothelialcellmigrationandtumorgrowthindependentlyofzincbinding[J].EMBO J.1999,18:4414~44238SchmidtA,WenzelD,FerringI,etal.Influenceofendostatinonem2 bryonicvasculoandangiogenesis[J].DevDyn.2004,230:468~4809RisauW.Mechanismsofangiogenesis[J].Nature.1997,386:671~67410DhanabalM,RamchandranR,SimonsM,etal.Cloning,expression, andinvitroactivityofhumanendostatin[J].BiochemBiophysResCommun.1999,258:345~35211DhanabalM,RamchandranR,VolkR,etal.Endostatin:yeastpro2duction,mutants,andantitumoreffectinrenalcellcarcinoma[J].CancerRes.1999,59:189~19712ShichiriM,HirataY.Antiangiogenesissignalsbyendostatin[J].FASEBJ.2001,15:1044~105313DixeliusJ,LarssonH,SasakiT,etal.Endostatininducedtyrosineki2 nasesignalingthroughtheShbadaptorproteinregulatesendothelialcellapoptosis[J].Blood.2 000,95:3403~341114DhanabalM,RamchandranR,WatermanMJ,etal.Endostatinin2 ducesendothelialcellapoptosis[J].JBiolChem.1999,274:11721~1172615FukaiN,EklundL,MarnerosAG,ckofcollagenXVⅢ/en2 dostatinresultsineyeabnormalities[J].EMBOJ.2002,21(7):1535~154416NomaH,FunatsuH,YamashitaH,etal.Regulationofangiogenesisin diabeticretinopathy:possiblebalancebetween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dendostat in[J].ArchOphthalmo.2002,120:1075~108017MoultonKS,HellerE,KonerdingMA,etal.Angiogenesisinhibitors endostatinorTNP-470reduceintimalneovascularizationandplaquegrowthinapolipoproteinE-deficientmice[J].Circulation.1999,99(13):1726~173218FolkmanJ,KalluriR.TumorAngiogenesis[J].CancerMedicine.2003,19HahnfeldtP,PanigrahyD,FolkmanJ,etal.Tumordevelopmentunder angiogenicsignaling:adynamicaltheoryoftumorgrowth,treatmentresponse,andpostvascul ardormancy[J].CancerRes.1999,59:4770~477520BergerAC,FeldmanAl,GnantMF,etal.Theangiogenesisinhibitor,endostatin,doesnotaffectmurinecutaneouswoundhealing[J].JSurgRes.2000,91:26~31 21BlochW,HuggelK,SasakiT,etal.Theangiogenesisinhibitoren2 dostatinimpairsbloodvesselmaturationduringwoundhealing[J].FASEBJ.2000,14:2373~237622MundhenkeC,ThomasJP,WildingG,etal.Tissueexaminationto monitorantiangiogenictherapy:aphaseIclinicaltrialwithendostatin[J].ClinCancerRes.200 1,7:3366~337423SudhakarA,SugimotoH,YangC,etal.Humantumstatinandhuman endostatinexhibitdistinctantiangiogenicactivitiesmediatedbyalphavbeta3andalpha5beta1 integrins[J].ProcNatlAcadSciUSA.2003,100:4766~477124KimYM,HwangS,PyunBJ,etal.EndostatinblocksVEGF-media2 tedsignallingviadirectinteractionwithKDR/Flk-1[J].JBiolChem.2002,277:27872~27879 25UrbichC,ReissnerA,ChavakisE,etal.Dephosphorylationofendo2 thelialnitricoxidesynthasecontributestotheantiangiogeniceffectsofendostatin[J].FASEBJ.2002,10:706~708・215・26MacDonaldNJ,ShiversWY,NarumDL,etal.Endostatinbindstropo2myosin.Apotentialm odulatoroftheantitumoractivityofendostatin[J].JBiolChem.2001,276:25190~2519627AbdollahiA,HahnfeldtP,MaerckerC,etal.Endostatin’santiangio2 genicsigalingnetwork[J].MolCell.2004,13:649~66328ThomasJP,ArzoomanianRZ,AlbertiD,etal.PhaseIpharmacoki2 neticandpharmacodynamicstudyofrecombinanthumanendostatininpatientswithadvanced solidtumors[J].JChinOncol.2003,21(2):223~23129EderJPJr,SupkoJG,ClarkJW,etal.PhaseIclinicaltrialofre2 combinanthumanendostatinadministeredasashortintravenousinfu2sionrepeateddaily[J].J ClinOncol.2002,20(18):3772~378430HerbstRS,MullaniNA,DavisDW,etal.Developmentofbiologic markersofresponseandassessmentofantiangiogenicactivityinaclinicaltrialofhumanrecom binantendostatin[J].JClinOncol.2002,20(18):3804~3814(收稿:2004-07-23)文章编号:1007-8568(2005)03-0215-04・综述・脑内物质的淋巴引流与脑细胞微环境王国卿,封丽芳,夏作理中图分类号:R322.2+6文献标识码:A△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和交换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间的流动,称为微循环,包括血管微循环系统、组织通道系统和淋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