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新探索——从《现代文学讲演录》谈起

合集下载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温儒敏(1899-1966),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20世纪新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现代文学改革的推动者和提倡者,拥有深厚文学功底。

他在课堂中讲授一些现代文学名篇,不仅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文学发展历史,而且也让文学精神融入到课堂之中。

温儒敏在讲授现代文学名篇时,他会先讲解名篇的背景,如作者经历,影响下的文学流派,社会状况等,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创作背景。

接着,他会详细的解析名篇的内容,重点讲解情节,分析人物,解读语言,揭示主题,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敏锐的感受作者的境遇与心理。

最后,温儒敏会从每篇名篇身上找到一个不同维度来谈论文学,比如从文学史、社会现实到文学理论等等,让学生们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的价值。

从温儒敏讲授的现代文学名篇中,学生们可以看到20 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思想洪流、文学精神的深刻影响以及现代文学的努力方向。

例如,无论是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围城》和《谁的青春不迷茫》等等,都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20 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们对于社会变革的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温儒敏也将文学元素融入到讲堂当中,他教学时以“故事”为入口叙述文学历史,比如谈及鲁迅文学思想时,会将其它作家的经历与鲁迅文学思想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情节故事中,更加深入的理解文学的内涵,达到一种愉悦的心境。

归纳起来说,温儒敏讲授现代文学名篇,不仅让学生更多的了解
文学历史发展,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部作品的价值,同时也让学生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欣赏文学,体会文学之美。

一名优秀教师必读的书目

一名优秀教师必读的书目

一名优秀教师必读的书目我认为,一个有志于语文教学研究和有所追求的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必须阅读好和反思好以下十六类书目,才有可能真正的成书在胸,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推陈出新,建设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

第一类,教科书。

第二类,语文教育史。

“要有历史的眼光,鉴往知来——读一点语文教育史的书”。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问题与对策》、《中学语文教育史纲》、《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国外语文教学概况》、《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等。

第三类,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了解一点,思维开阔一点。

特别是语文界泰斗三公的著作。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朱光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

陈望道有《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陈望道论语文教育》。

郭绍虞《郭绍虞论语文教育》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吕叔湘《语文常谈》、《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张志公文集》(三)“语文教学论集”《刘征(刘国正)文集》(一)“语文教育论著”陈原先《语言与社会生活》。

张中行先生有《流年碎影》、《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谈文论语集》、《文言读本续编》。

启功先生有《汉语现象论丛》。

第四类,当代名师专著《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于漪、高润华、陆继椿、钱蓉芬、陈钟梁、徐振维、朱兆麟、杨墨秋、过传忠等人的25篇课文的“上课实录”)于漪老师,有《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

中国现代文学绪论讲课稿

中国现代文学绪论讲课稿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义这个学期我们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同学们可能会笑:文学既不像计算机、金融、管理等热门学科那样一毕业就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也不像烹饪,钳工等教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技术。

学文学好像不是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最迫切的事情。

这个观点对不对?从局部看,是对的,学文学暴富的人有,但是整体比例很小。

但是从全局来看,从个人、民族、国家存在方式来看,文学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所代替不了的。

文学是我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人在两个层面上活着:精神的和物质的。

不管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如果只有物质的富裕,精神上是一片荒漠,那么就会引发精神危机,最终走向消亡,即使肉身存活,也是一个空洞的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符号。

所以广州、东莞这些城市虽然非常富裕,但是人们提到他们的时候,总是少了一分敬意,总觉得有一股“暴发户”的味道。

文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精华就存在于文学经典之中。

论语。

庄子,孟子,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曹雪芹,他们的文字记载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喜怒哀乐,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表达的是形象的意识形态。

换而言之,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存在方式。

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红透半边天,就是因为她的心得得到人们的强烈共鸣。

如果你对本民族的文学文化非常了解,非常热爱,那么你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广阔的精神家园。

所以文学发达的民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很难被消灭。

如中国,数度被异族入侵,统治,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被汉族同化。

所以英国一位首相说:宁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帮助我们安身立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也绝对不可以放松人文修养,要做一个有内涵有底蕴的人。

人真正的美来自知性美,气质美,这种美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愈发增添动人的魅力。

我们是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更应该主动的积极的带好这个头。

同时我们也是学习语言类的文科生,语言和文学在一定层面上是不分家的,那么掌握一些文学类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你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中国文学,怎么可能学好语言呢?你们学了《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该知道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你只有把自己所熟知的东西翻译、介绍给别人,才能正真实现文化的交流,才能让别人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学理论韦勒克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读书笔记怎样写关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的读书报告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畅销书。

在近年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资源的清理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四”、鲁迅和翻译理论在现当代文学的重建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韦勒克、沃伦的“外部研究”、“内部研究”等观点显然给了当时的研究者更大的启发。

本文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考古学研究,而是要以《文学理论》为参照,重新观察它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差异性,进而使对现当代文学的反省趋向于历史语境化。

关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有辅助读本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貌似没有,我最近也在看这本书,相比国内的教材来说,外国人写的书好像条理和观点的确不是很清晰,另外翻译肯定也造成了理解的困难,感觉很多话都说得很扭曲,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还在看第一部分,初步感觉是的确很难啃,我问过一些师兄师姐,普遍都说很难懂,我觉得对于这样的书,我们就应该耐下性子,有坚持精神地来看,千万不要指望自己可以很快、或者翻一遍都懂了个八九不离十,而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至少三遍,用心读,这样的书由不得我们囫囵吞枣。

我的做法是一边看书一边写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重要的观点话语(这个是必须的,对于任何一本学术著作来讲观点都是立足点),最重要的是,做笔记的过程是梳理脉络的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笔记本下勾划出每一张章内容里面的具体框架,譬如这一章里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然后再把每个问题细化,看看作者的具体阐述,自己整理出一份笔记来,这样你就会很清楚书里面的具体内容了,而不必每次翻开书又是一阵迷茫。

这个过程完了以后,再对全书进行宏观把握,可以结合刘象愚的序言以及一些其它权威的评价,自己提炼出全书的内核,作者的学术思想的支撑点,就形成了你自己独一这本书的独特理解。

这样,才可以算读懂了,当然日后也常需要温故知新,才不会遗忘的。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我觉得对大多数人都适用。

批“灵学”破“鬼相”:对新文化倡导中“科学与迷信”讨论的回顾

批“灵学”破“鬼相”:对新文化倡导中“科学与迷信”讨论的回顾

“ 科 学 与 迷信 ’ ’ 讨 论 的 回顾
陈方竞
( 汕 头 大学文 学院 ,广 东汕 头 5 1 5 0 2 1 )
摘 要 :1 9 1 8 年 《 新青年 》以陈大齐为主的批 “ 灵学”破 “ 鬼相” ,即 “ 科学与迷信”的讨论 ,由社会现实问题所触发 ,有
明确 的针对性 ,是一场不弱于 “ 批孔”的硬仗 ,具有重要 的思想启蒙意义 ,但论辩 中的 “ 灵学”问题 ,难说可以 “ 盖棺论定”。 陈大齐跻身 《 新青年 》的另一重要 意义 ,是使现代心理学之真正进入中国,并有多方面运用 ,其思想与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 关键 词 :陈大齐 《 辟 “ 灵学 ”》 ;鬼相 念写 ;科 学与迷信 ;现代心理学
第i 1 卷 第 5 期
2 0 1 3 年l 0 月
红河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o n g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1 1 N o . 5 O c t . 2 0 1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批 “ 灵 学 "破 “ 鬼相 ’ ’:对 新 文 化倡 导 中
《 科学方法论 》及第二种 《 迷信与心理 》之 出版 , 迄 今已六月。其广告除本志外 ,并登在京 沪各报 , 为国人所共知。”该期刊 出的 “ 新潮丛书”广告 , 为每一本书都撰写 了广告词 , 《 迷信与心理 》一书 的广告词如下 : 大哲 学 家 笛 卡 儿 主 张人 类 要 有 明 白分 明 的 思 想 ,非先把思想上的 尘垢打扫清楚不可。 中国思想 上积得最厚的尘垢 ,莫过 于迷信 了。大家要有明 白 分 明 的 思想 吗 ?要 把 中 国种 种 迷信 ,得 着 心理 学上 的解答吗?这本 书正等诸君 ! 认识这段话 ,需要走 出一个历史的 “ 误点” : 后 来进入 “ 文学 史 ”叙述 的是 《 新 青年 》的 “ 批 孔 ”和倡导 “ 文学革命” ,为人熟知的还有 “ 双簧 戏 ”、 “ 女子 问题 ”讨 论 、 “ 林 琴南 事 件 ”等等 ; 其实 ,1 9 1 8 年的批 “ 灵学”破 “ 鬼相”即 “ 科学与 迷信”的讨论 ,同样是 《 新青年 》新文化倡导经历 的一场硬仗 ,况且 ,这场讨论 中的 “ 灵学”问题本 身 ,也难说可以 “ 盖棺论定”。

语文课程性质的历史论争及当代启示

语文课程性质的历史论争及当代启示

语文课程性质的历史论争及当代启示1904年,“中国文学”科目在奏定学堂章程中出现,标志着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

一百多年以来,涉及语文课程性质的论争从未停止。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概括来看,有三轮辩论值得我们提要回顾,反思认识。

一、20世纪前期:文与道第一轮辩论发生在20世纪前期,论题是“文与道”。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一直主张“文与道”统一。

近代,融入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一般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修身、读经、辞章、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课程。

其教学活动虽都是选读文章,却开始有了“文”或“道”的不同侧重,“文与道”的学习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例如,修身、读经的学习重在学习选文内容,重在精神思想教育,专注于“道”的传输与浸润;而辞章、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的学习,却开始注意学习选文形式,注意学习文章及诗词歌赋的相关知识和写作方法,“文”的学习受到关注。

1909年,早期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教科书编辑沈颐在《论小学校之教授国文》中提出,“宜以实用为归而不必蹈辞章之习”,“授以布帛粟菽之文字而不必语以清庙明堂,则真国民教育之旨也”[1]。

即偏重实用性的“文”的学习,这可以看作是语文课程“工具论”的滥觞。

然而,语文教学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民族深层意识融为一体,在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国家常常会要求语文教学实现其教化功能。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清朝末年“裂变”而出的多门语文课程“聚变”为一,语文课程的学习又重新强调“文与道”的并行。

1916年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第三条说:“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其智德。

”[2] 20世纪前期,面临异国觊觎和民族危机,为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振兴之路,有识之士倡导并践行教育救国。

1920年,当国语教育兴起时,蔡元培《在国语讲习所演说词》中又一次强调语文的意识形态意义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作用:“为什么要有国语?一是对于国外的防御,一是求国内的统一。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思考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研究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对象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接受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感受文学作品的娱乐作用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生动形象,优美的文学意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趣味等获得自由的文学享受,进而体会审美主体的自由和自豪之感,这在本质上表现出对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升华。

现当代文学研究之路———逄增玉访谈记录

现当代文学研究之路———逄增玉访谈记录

现当代文学研究之路———逄增玉访谈记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孙晓平:您是何时开始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逄增玉:我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起点,是在大学期间。

我是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就读中文系。

读书期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兴趣,起因是当时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有位蒋锡金先生给我们讲授鲁迅旧体诗研究。

蒋先生是三十年代参加过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人,当时从事诗歌写作,后来协助鲁迅夫人许广平参与鲁迅全集的编纂工作;抗战爆发后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还曾经协助茅盾等人编辑《抗战文艺》,与流亡到武汉的东北作家萧军、萧红和端木蕻良等过从甚密,与楼适宜等人是挚友;后来到苏北新四军根据地,在沙家浜的新四军纪念馆里还有他与张云逸等人的合影。

抗战胜利后随新四军到达东北,东北大学成立后被派到大学任教,当时还有来自延安的吴伯箫、张毕来、萧军、舒群等人一起进入大学,张毕来等人还写过五十年代较早的《新文学史纲》著作。

由于是从现代中国历史中走过来的老人,所以蒋锡金的课程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加上当时东北师大中文系也是研究茅盾的重点单位,关于茅盾的选修课我认真听讲和学习,把几本当时研究茅盾的著作都看了。

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里那时还有很多民国时代的书籍可以随便借阅———东北师范大学五十年代的校长成仿吾是早年留学日本的湖南人,二十年代与郭沫若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是创造社的著名批评家。

后来与郭沫若等人一起参加北伐和后来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又是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所以他执掌校长时候有意让随南下的东北野战军的文化人收集关内南方的大量新文学作品,所以我读大学时,没有想到不是新文化和新文学发源地、一向人文不盛的东北的师范大学,竟有那么多新文学典籍,连那时现代文学史不提的周作人、张爱玲和沈从文的作品都有,我尽可能地都找来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已经走过 了近百年 历程 。回望 这个发展 过程 , 最值
得 我们注意的现象是什么呢 ?最值得 我们 深省的问题又
是什么呢? 又表现在 对于既 有理论 的质疑 : ” 鲁迅和 胡适
长 期被认为是中 国现 代知 识分子 的两种代 表, 一个 嫉恶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2— 8
与全球学术的关系是极其微妙而复杂的” 。这些 左, 一个向右 、 完全背离的吗?“ 历史是复杂的 , 人物更是 性 知识 ’ 复杂的” , … 鲁迅也存在“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温情 , 适 研 究本 身就 已经 构成 了对 于新 国学 的再认识与 再探讨 , 胡 亦有面对大 是大非 的激进。可以说 , 种重审 历史 的质 这 疑 态度 , 正是《 讲演录》 最大的特 点。 为新 国学 的建设性价值增添了崭新的一笔。 值得重视 的是 , 一个 优秀的教 学过程 不仅 能够将 前
其次 , 广泛运 用比较 研究的方法 。这 里 的“ 比较 ” 不 沿 问题 引入教学 , 更应做 到引导学生明辨 是非 , 众说 纷 在 是严格意义上的比较 文学意义 上的“ 比较 ” 而是一种 具 纭 的争论 中保持清 醒的头 脑。近几年 , 没有晚 清 , 来 , “ 何 有创造性的研究 和授课 手段 。运用 比较 的方 法 , 将文 学 五四 ” 的呼 声越 来越 高 , 期被 忽视 的晚清及晚 清“ 压 长 被 史 的发展脉络中位 列前后 的文学现 象进行 对比 , 将文 学 抑 的现代性” 了学 界炙手 可热 的话 题。作为现 代文学 成 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崭新 的文学研究现象? 这 一大的学术领域 与其他社 会学领 域对 比 , 在经 典 的作 研究 的入门者 , 在 现 的真 正含 义, 尚未 完全 家所具有的特性 方面进行对 比; 经过比较 , 研究对象 的艺 “ 我们 尚未完 全理解 ‘ 代性 ’ 术个性愈发明显 , 听众也能够加深 对文学现 象的认 识 , 提 弄清文学中的 ‘ 现代体验 ’ 和文 学的 ‘ 现代 功用 ’ 的区别 ,
答的过程 中实现对现代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 。这既表现 在书中随处可见 的提 问: 如在 第一讲“ 文学 史的 ‘ 裂 … 断
中, 开篇就提出的一个引人思 索的 问题 : 中 国现 代文学 “
文学作 品往往是 一个时 代给人们 留下 的最 为生 动 、
最为鲜活 的记忆 。中国现 代文学短 短的 3 , 0年 呈现 出了 璀璨 的艺术成就 , 它既是“ 中国文学史发展中一个极其重 要的承 前启后的 点, 它身上交 织着中 国文化 的悠久历 在
多样化 , 其成果表现 形式也呈现 出多种形态 ,讲演录” “ 便 十年中“ 群星荟萃” “ 、 巨星满天”、叠加着 几个世纪的重 “ 量” ¨ 】 。 j然而 , 过研 究者们共同 的挖 掘与开采 , 经 现代 文
扩大 、 研究格局的进 一步拓展和研 究内容被 反复的关注 , 人们开始陷入焦 年来 , 随着学术 界研 究内容 的丰富及研 究视角 的
是其 中的一种。它 的特 点是 , 学者 多年的学术 积 累与 将 学者较深厚的学术积淀 , 又保 留了授课 时平 易近 人 的交 流方式 ; 既是学者在一段时期内教学 与科 研的集合 , 又用
史和灿烂未 来” 它“ , 又是一 个相 当开放 的面” 短短的三 ,
不 同于一般 的现代 文学史研究著作 ,讲 演录》 《 对现 代文
学的“ 掘宝” 过程体现在 以下两点 :
文学与宗教文化 、 心理 文化 、 传播 文化 、 域文化 等结合 地
起来综合分析 ; 三是重述现代文学 3 中典 型的文学思 0年
首先, 它不是按部就班地讲史论史 , 而是在不断的质 疑中求索 。文学史著作通常对 已经形 成共识的论点加 以 阐释 , 注重既有知识 的传授 , 注重对稳 妥的定论的概括和 总结 ; 讲演录》 而《 则在此基础上 , 更加灵活 、 自由 、 开放地
作者简介 : 韩冬梅 (9 5一) 女 , 18 , 吉林松原人 , 北京 师范大学文 学院研 究生 , 北京 文化发展 研 究院研 究部副主 任, 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 学研究。
1 3O
如仇, 一个宽厚温和 。但 他们 的思想倾 向一定 是一 个 向
种学术内部都具 有其 ‘ 自治性 ” , 新 国学 ’ 种 ‘ 方 ’“ 这 地
提 出一些质疑性 的讲解 。本 书在不 断地质疑 、 问和解 提
潮、 流派 ,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 、 对 左翼 、 两大留学生阵营
等进行了探讨 ; 四是对 现代作 家的经典 意义给 予了 自己 独特的解读 。作 为本书 的读 者 , 同时也作 为刘 勇教授 多 次讲演的亲历者 , 我想 就现代 文学教学 与研究 的某些新 的特点和思路谈一点 自己的体会 。
这样的一个成果 。
掘空间和可能?为此 , 讲 演录》 先表明 的一 个重要观 《 首 蕴藏丰富 , 是一个富矿 , 依然可以掘 宝不断 。 ”
那么 , 如何让听众和 读者来 感受这 一点 呢?如 何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的《 代文学讲演录》 是 点就是 ,如果说现代 文学是一 座小山 ……此山 虽小 , 现 就 “ 却 《 讲演录》 在内容上集中体现了对现代文学热 点与难
点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 一是对文学史 的建 构进 行了反思 , 梳理了中 国现 代文 学史研 究 中的 “ 裂” “ 断 、 统一 ” “ 、 跨 代” 拓 展” 问题 ; 与“ 等 二是对现代 文学进行文化 阐释 , 将
有限的时间和篇幅 内拂去 历史 的尘 埃 , 现代 文学的璀 将
璨与精华展现给听众 , 是《 演录》 这 讲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 00年第 1期 第2 3卷 ( 15期) 总 0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HAI NAN NORMAL UNI VER n- S Y
No 1 2 0 . 01 Ge ea . O n r lNo 1 5 Vo . 3 12
讲演 台上进发的思想 火花用文 字的方式 记录下来 , 有 学的研究已经积 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随着研究群体 的 既
生动流畅的表述 , 新知 、 学广 泛地传播 到社会 , 而 在何方 ?究竟这一“ 将 新 从 拥挤 ” 的学科还有没有新 的更大的开 更长久的发挥作 用。近期 由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出版 的
( oi cecs Sca Sine) l
现代 文 学教 学 与研 究 的新 探 索
从《 现代 文学讲演录》 谈起
韩 冬 梅
(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京 10 8 ) 北 0 0 6
中 图分 类号 : 2 G4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51 (00 一 1 03 0 1 4— 30 21 ) 0 — 10— 3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