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内容
2024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8篇

2024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8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三、朗读训练1、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朗读方法指导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韵脚读出延长音;③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④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3、进行朗读比赛四、整体感知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明确:1、描写了四幅画面:秋风怒号图、群童抱茅图、娇儿恶卧图、遥望广厦图。
2、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感受秋天1、先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相关句子,然后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
2、把你所想象的场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提示:围绕秋天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的特征展开想象。
六、走进草堂1、走进草堂看到了怎样的情形?找出描写的语句并感受其特征。
2、请位同学给我们当回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当时的草堂。
提示:草堂是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
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摆设极其简陋、棉絮破旧不堪。
七、走近杜甫把你想象中的诗人情形描述一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
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
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正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
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情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2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2、感受意境,体会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进一步体会杜甫诗叙事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难点:杜甫诗作的叙事精炼,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解题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三、欣赏图片四、读课文五、理解赏析第一节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
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
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诗人的心情怎样呢?秋风卷茅板书六、理解赏析第二节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
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
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他在《江畔独步寻花》中写道:黄四 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 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思考:请在不同位置加上“唉”,感受一下杜甫的惨状
和惆怅。
1.(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唉……)何由彻?
4.(唉……)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
由彻?
读懂诗人
你从诗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 书上圈点勾画做批注。
我从 为
(句子)中,读出了一个 。
的杜甫,因
示例: 我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读出了一个 忧国忧民的杜甫。因为杜甫现在身处漏雨的茅屋,穷愁潦倒、凄惨悲 哀,却想要“大庇天下寒士”。诗人要求解除广大“寒士”的痛苦, 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 除痛苦,尽现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
读准诗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 注意:
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 1.为(wéi)秋风所破:被;wèi:
转沉塘坳。
表示目的.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2.丧(sāng)乱:跟死了人有关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 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 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 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
35岁时,他来到长安应试,却遭到小人的谗言,没有得到重用。45岁,安史 之乱爆发,看到人们当时困苦的生活情景,他在《春望》中写道“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59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依然用热辣的泪写道 “战血流依 旧,军声动至今”, 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______急群童盗茅______叹漏雨难眠______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忧国忧民思想重点难点:课型教法:分析鉴赏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幻灯片号:教学过程1、练习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A、本诗以七言为主,B、句式多变,C、节拍有缓急,D、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F、类似楚辞,G、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以游仙诗的形式,L、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结构(一)秋风破屋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二)群童抱茅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安得欢颜独破受冻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水到渠成推已及人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4、小结1、主题:从推己及人中,2、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3、忧国忧民的崇4、高思想。
5、层次分明清晰。
5、升化主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江苏版初三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

初三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 本周教学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的]1、提高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2、把握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简介1、课文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2、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思考1、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在课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三、生字正音记形。
怒号háo罥juàn四、课文分析第1段1、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文句梳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号]大声吼叫。
[三重]三层。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坳,低洼的地方。
3、内容把握提问: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讲解:秋风破屋。
第一段,作者紧扣秋风直写了狂风破屋的情景。
天高气爽,忽然刮起了大风,怒号的秋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又一层地掀走了。
经过长期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的这座暂时安居的茅屋就这样被呼号着的秋风揭破了!被秋风卷起的茅草在空中飞舞,有的飞过江去落在对岸,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的落在塘坳沉到水里。
诗人多么希望能够把这些被卷走的茅草都收回来,再修补自己的茅屋啊!然而,挂在高树上的、沉入水底的,已经捡不回来了,只能把那些落在近处平地的茅草捡回来,以备风停后修补茅屋。
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讲解: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
词练习《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编为《杜工部诗集》,诗歌多反映人民的苦难,揭
露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故称其诗为“诗史”。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
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中心思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
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达了作者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
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原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3
原诗 注释 译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
(风)卷走了我屋顶上
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
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
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
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
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
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
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进。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
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
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
好回来,拄着拐杖,自
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
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
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
来。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恶卧】睡相不好。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
硬,像铁板似的。孩子
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
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脚】雨点。 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
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
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4
停。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
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
漫,屋漏床湿,怎能挨
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宽敞的大屋。【庇】遮蔽、掩护。【寒士】贫寒的士人。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
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
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
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
颜欢笑。
风雨不动安如山。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
动摇,安稳得像山一
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突兀】高耸的样子。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
这样高耸的房屋,(即
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
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
心!
【赏析】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
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
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
“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
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
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
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5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
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
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
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
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
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
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
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
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
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
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
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风怒号.( )(2)高者挂罥.( )(3)沉塘坳.( )(4)倚.杖( )
(5)俄顷.( )(6)布衾.( )(7)大庇.( )(8)突兀.( )
2、解释加点的词。(6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 )(2)卷我屋上三重茅...( )
(3)忍能..对面为盗贼( )(4)归来倚杖..自叹息( )
(5)俄顷..风定云墨色( )(6)秋天漠漠向昏黑..( )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6
3、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
称 ,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
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5分)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2分)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2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3分)
6、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那些?(2分)
7、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3分)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3)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
2、(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7
3、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1)
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
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
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
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
“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
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6、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7、(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
写出三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