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4年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5课时 习题课 教师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教案苏教版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教案苏教版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物质一. 教学目标1.熟悉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2.了解酸碱盐的定义,以及知道酸碱盐之间的转化3.知道物质的量的定义,及其与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重点)4.熟悉溶液、胶体、浊液的定义,并能清楚的分出着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5.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定义,能熟练的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重难点)二.教学内容Ⅰ: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㈠: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可以用一种化学式来表示,纯净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有固定的熔、沸点)。

2、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一定的组成,不能用一种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各物质保持其原有性质(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练习: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B)A.洁净的食盐水B.冰水混合物C.净化后的空气D.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2、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A)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C.一定是纯净物D.一定是一种单质㈡: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㈢:无机化合物1.氧化物的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且显现负价,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为金属氧化物;若为非金属,则为非金属氧化物。

A.氧化物按照是否与水生成盐,以及生成的盐的类型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B. 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C.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练习:1、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A)A.水银、硬水、水B.石墨、熟石灰、生石灰C .氨气、空气、消石灰D .黄铜、醋酸、干冰2、关于氧化物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 .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B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C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D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2. 酸→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3.碱→指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4. 盐→指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 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练习:1、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A 、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B 、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C 、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D 、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2.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D )3.纯净物根据其组碱 酸 盐 酸性氧化物 A纯碱 硝酸 烧碱 二氧化硫 B烧碱 硫酸 食盐 一氧化碳 C苛性钠 醋酸 石灰石 水 D 苛性钾 碳酸 苏打 三氧化硫成和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1)如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填序号) BA.交叉分类法B.树状分类法(2)以H、O、S、N、Na五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填写于下表相应类别中:物质类别酸碱盐氧化物化学式HNO3NaOH Na2SO4SO2(3)从上表酸及碱中各选出一种能相互反应的物质,并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NO3 + NaOH ===NaNO3 + H2OⅡ: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得复分解反应,通常有沉淀、气体或水等物质生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最全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最全版)

高一化学必修I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重点、难点】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解析)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课时1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基础梳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无氧酸是指分子组成中不含氧元素的酸,如HCl、CH4等B.根据溶解性的不同,可将碱分为难溶性碱和可溶性碱C.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碱性氧化物D.有的酸性氧化物都可以与水化合得到相应的酸2.某学生发现实验室中的一瓶无色气体,他想知道是何种气体,经实验测定此瓶气体中只含有C、H两种元素,常温常压下这瓶气体不可能是()A.一种化合物B.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混合物C.两种化合物D.两种单质3.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其中正确的是()A.银、干冰、硫酸、烧碱、食盐B.碘酒、冰、盐酸、烧碱、食盐C.氢气、二氧化硫、硝酸、纯碱、硝酸钾D.铜、氧化铜、醋酸、石灰水、氯化铜4.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则①③所属的类别是()A.①单质、③氧化物B.①单质、③含氧化合物C.①化合物、③氧化物D.①化合物、③含氧化合物5.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为()A.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C.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D.化合、置换、复分解、分解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B.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C.凡有盐参加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7.对于下列反应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2FeCl2+Cl2==2FeCl3(化合反应) B.3CO+Fe2O32Fe+3CO2 (置换反应)C.2KClO32KCl+3O2↑(氧化还原反应) D.H2CO3CO2↑+H2O (分解反应)8.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列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其中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高中化学必修1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强化
教学目标:
1. 回顾和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提高学生对化学基础概念的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难点:对一些较难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备课、复习相关知识点;
2. 学生准备:复习之前的学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者复习一些基础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进入化学学习状态。

二、复习和讲解(30分钟)
教师对化学基础知识做一个系统性的复习,重点讲解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教师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基础概念,如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氧化还原反应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化学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与作业(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参与互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多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导学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习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化学导学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习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化学导学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习题附参考答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导学案(习题附参考答案)目录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含答案)化学实验基本方法(2)(含答案)化学实验基本方法(3)(含答案)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含答案)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2)(含答案)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含答案)离子反应⑴(含答案)离子反应(2)(含答案)氧化还原反应⑴(含答案)氧化还原反应⑵(含答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金属的化学性质(含答案)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含答案)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含答案)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课(1)(含答案)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课(2)(含答案)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1)(含答案)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1)(含答案)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2)(含答案)硫和氮的氧化物(1)(含答案)硫和氮的氧化物(2)(含答案)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复习(含答案)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试剂的存放易挥发类:见光易分解类:常见易挥发类试剂有:常见易分解类试剂有:2.试剂的取用固体试剂的取用(以KClO3,Zn为例进行分析)液体试剂的取用(以浓硫酸为例进行分析)3.固液试剂的加热方法4.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有哪些?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反应类仪器:量器类:其他常用仪器:以上仪器中能直接加热的有:不能直接加热的有:5.常见气体的收集方法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接近空气不易溶于水的:密度接近空气易溶于水的:6.实验室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自学内容】1.实验室安全应注意的问题2.掌握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课堂互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掌握基本实验操作2.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重点)。

【学习过程】1.初中知识回顾〖探究活动〗学生回答课前预习题目,教师点评〖教师释疑〗指出实验中重点部分〖思考与交流〗(1)下列试剂保存方法正确的是()A.浓硫酸难挥发,可以敞口放置 B.高锰酸钾与有机物可以放在一起残液可以倒入下水道中 D.酒精可C.剩余的BaCl2以密封在无色试剂瓶中(2)下列各操作正确的是()A.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B.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砝码放在左盘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稀释浓硫酸,应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酸中(3)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A.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先加热氧化铜后通氢气B.皮肤上沾有少量浓硫酸时,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C.配制浓硫酸与酒精混合液时,3体积的浓硫酸缓慢倒入1体积的酒精中D.用烧瓶加热液体时投入碎瓷片2.要做到实验安全,应注意遵守实验室规则,了解安全措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等问题。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全册学案(附答案)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全册学案(附答案)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全册学案(附答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一、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

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

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二、本章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与初中的衔接作用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

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

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

3.值得注意的问题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课标内容】.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

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

江苏省2014年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5课时 习题课 教师版

江苏省2014年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第5课时 习题课 教师版

学生姓名:年级:高一任教学科:化学教学次数:教学时间:指导教师:教学模式:小班教学地点:滨湖区万达新区宝龙胡埭校区上次课程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案:1.科学家在研究化学物质时,常常对物质进行分类,以便对同类物质的组成和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下列4组物质:①Ar、Al、H2、NO;②NaOH、NaHCO3、CH4、HCl;③H2CO3、H2SO4、NH3·H2O、H2SiO3;④CaO、SO2、CO2、SiO2从物质的基本分类看,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不属于同一类,这4种物质分别是()A.Mg、Na2CO3、H2CO3、CaO B.O2、NaOH、H2SO4、SiO2C.NO、CH4、NH3·H2O、CaO D.NO、KCl、H2SiO3、SO22.对于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可能是分解反应B.一定是置换反应C.可能是化合反应D.一定不是复分解反应3.常温下,20滴水的体积为1 mL,水的密度为1 g·cm-3,1滴水中含a个水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a B.20a C.18a D.360a4.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p(Ne)>p(H2)>p(O2) B.p(O2)>p(Ne)>p(H2)C.p (H2)>p(O2)>p(Ne) D.p(H2)>p(Ne)>p(O2)5.同温同压下,已知O2的密度为ρ g·L-1,则NH3的密度为()A.17 ρ/32 g·L-1B.32 ρ /17 g·L-1C.32/17 ρg·L-1D.17/32 ρ g·L-16.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的体积最大的是()A.28 g N2 B.16 g O2C.34 g H2S D.3 g H27.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NaCl晶体、BaCO3 B.铜、二氧化硫C.液态的醋酸、酒精D.熔融的KNO3、硫酸溶液8.下列实验或现象与胶体无关的是()A.用半透膜分离蛋白质和食盐B.明矾净水C.用过滤的方法将食盐水中的泥砂除去D.用一束光线区别纯碱溶液和明矾溶液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态HCl、固态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不是电解质B.NH3、CO2的水溶液均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C.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D.蔗糖、酒精在水溶液或熔化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不是电解质10.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 nm~100 nm的材料,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化工、军事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姓名:年级:高一任教学科:化学教学次数:教学时间:指导教师:教学模式:小班教学地点:滨湖区万达新区宝龙胡埭校区上次课程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案:1.科学家在研究化学物质时,常常对物质进行分类,以便对同类物质的组成和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下列4组物质:①Ar、Al、H2、NO;②NaOH、NaHCO3、CH4、HCl;③H2CO3、H2SO4、NH3·H2O、H2SiO3;④CaO、SO2、CO2、SiO2从物质的基本分类看,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不属于同一类,这4种物质分别是()A.Mg、Na2CO3、H2CO3、CaO B.O2、NaOH、H2SO4、SiO2C.NO、CH4、NH3·H2O、CaO D.NO、KCl、H2SiO3、SO22.对于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可能是分解反应B.一定是置换反应C.可能是化合反应D.一定不是复分解反应3.常温下,20滴水的体积为1 mL,水的密度为1 g·cm-3,1滴水中含a个水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A.a B.20a C.18a D.360a4.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p(Ne)>p(H2)>p(O2) B.p(O2)>p(Ne)>p(H2)C.p (H2)>p(O2)>p(Ne) D.p(H2)>p(Ne)>p(O2)5.同温同压下,已知O2的密度为ρ g·L-1,则NH3的密度为()A.17 ρ/32 g·L-1B.32 ρ /17 g·L-1C.32/17 ρg·L-1D.17/32 ρ g·L-16.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的体积最大的是()A.28 g N2 B.16 g O2C.34 g H2S D.3 g H27.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NaCl晶体、BaCO3 B.铜、二氧化硫C.液态的醋酸、酒精D.熔融的KNO3、硫酸溶液8.下列实验或现象与胶体无关的是()A.用半透膜分离蛋白质和食盐B.明矾净水C.用过滤的方法将食盐水中的泥砂除去D.用一束光线区别纯碱溶液和明矾溶液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液态HCl、固态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不是电解质B.NH3、CO2的水溶液均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C.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D.蔗糖、酒精在水溶液或熔化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不是电解质10.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 nm~100 nm的材料,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化工、军事等领域。

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下列有关形成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④⑥11.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呈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向两极移动,而胶体分散质粒子只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12.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A.氯化钠固体B.氯化钠溶液C.液态氯化氢D.熔融氢氧化钾13.CO和CO2的混合气体18 g,完全燃烧后测得CO2的体积为11.2 L(标准状况),则:(1)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是______g;(2)混合气体中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L;(3)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______g·L-1。

14.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1)某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MN A是用________(填单位)来表示这种气体的________质量的值;(2)某种气体中存在分子总数为X,XN A是用________(填单位)来表示这种气体的________;(3)某单质的晶体中,存在的原子总数为Y,元素的摩尔质量为A,YN A·A是用________(填单位)来表示这种单质晶体的____________。

15.三氯化铁晶体(FeCl3·6H2O)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净水作用,三氯化铁被称为净水剂,并且具有实用价值。

明矾也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净水剂之一,城市自来水厂常用其在常温下对大量的水进行净化。

(1)如果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三氯化铁晶体和明矾这两种不同的物质化归为同一类物质,请你来进行划分(只要答出其中两项即可):①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类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类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盐水和明矾水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

对这两种液体进行鉴别的方法很多,如果不用任何试剂进行鉴别,有关的方法、现象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6.已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都只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这些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氧化铜、氧化铁等都只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些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而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些氧化物为两性氧化物。

(1)现有七氧化二锰、二氧化硅、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锌等5种氧化物,其中七氧化二锰、二氧化硅、氧化锌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锌可与酸反应生成盐(2)A.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C.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D.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17.(1)判断下列物质在相应条件下能否电离,并说明理由。

①液态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熔融状态下的Na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温熔化后的单质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固体K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 2SO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O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 4NO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Al(SO 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时 习题课1.C2.D3.D4.D5.A 6.D 7.C 8.C 9.D10.C11.D12.D13.(1)7 (2)5.6 (3)1.6解析 n (CO 2)=11.2 L 22.4 L·mol-1=0.5 mol ,假设反应前混合气体中CO 和CO 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y ,则:⎩⎪⎨⎪⎧ x +y =0.5 molx ·28 g·mol -1+y ·44 g·mol -1=18 g 解得:⎩⎪⎨⎪⎧x =0.25 mol y =0.25 molm (CO)=0.25 mol ×28 g·mol -1=7 g ,V (CO 2)=0.25 mol ×22.4 L·mol -1=5.6 L 。

ρ(混)=m V =18 g 11.2 L=1.6 g·L -1。

14.(1)g 一个分子 (2)mol 物质的量 (3)g质量解析 (1)由公式n =m M =N N A ,所以M N A =m N,它表示1个分子的质量,单位为g ;(2)n =N N A =X N A ,表示的是这种气体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3)因为Y N A表示该单质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所以Y N A·A 表示该单质的质量,单位是g 。

15.(1)①都是含有结晶水的晶体 结晶水合物 ②都可以用来净水 净水剂 ③都是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 ④都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盐类物质(任意两项即可)(2)取两种液体各50 mL ,盛在两个烧杯中,在暗室中用聚光手电筒从侧面照射液体,从光的垂直方向观察液体里的现象。

如果在液体里有亮的光柱,该液体就是明矾溶液;如果液体里没有亮的光柱,该液体就是食盐水16.(1)七氧化二锰、二氧化硅 氧化钠、氧化钙 氧化锌(2)C17.(1)①不能 HCl 是共价化合物,液态时不电离,只在水溶液中电离 ②能 能电离出Na +和Cl -③不能 Fe 是单质 ④不能 电解质在固态时不电离(2)HCl===H ++Cl -H2SO4===2H++SO2-4Ca(OH)2===Ca2++2OH-KOH===K++OH-NONH4NO3===NH+4+3KAl(SO4)2===K++Al3++2SO2-4解析(1)HCl属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不电离;NaCl在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KOH在固态时不电离;Fe是单质,任何条件下都不电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