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逐句翻译 路温舒,字长君
关于勤奋读书的小故事

关于勤奋读书的小故事之温舒编蒲形容勤学的典故。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
父为里监门。
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
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之负薪读书形容勤学的典故。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
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之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之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
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之十年窗下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
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
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
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
’”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之学富五车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
文言文《尚德缓刑书》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尚德缓刑书》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尚德缓刑书》选自《汉书》卷五一《路温舒传》。
路温舒,字长君,西汉时钜鹿东里(在今河北省平乡县境)人。
他年轻时为监狱小吏,自学律令,当上了狱史。
县里有疑惑不决的事,都向他请教。
郡太守发现他的才能,就用他为决曹史。
西汉昭帝元凤年间(公元前80年至公元前75年),廷尉解光用路温舒为奏曹椽,守廷尉史。
由于出身狱吏,以后又长期从事刑法工作,路温舒对其中的弊端非常清楚,尤其是对汉武帝以来繁琐苛刻的刑法十分不满。
没过几年,汉昭帝去世,昌邑王废黜,汉宣帝即位。
路温舒认为新旧交替之际是改良的机会,于是呈上这份奏章,列数狱吏的奸恶,揭露刑狱的残酷,希望汉宣帝能放宽刑罚,崇尚道德。
出身狱吏的路温舒,敢于彻底揭穿狱吏舞文弄法的卑鄙伎俩,实在难能可贵。
【原文】尚德缓刑书昭帝崩②,昌邑王贺废③,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④;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⑤。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⑥。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
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⑦,一远近⑧,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内⑨,是以囹圄空虚⑩,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⑾。
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
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⑿,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⒀,大一统而慎始也⒁。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⒂,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千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⒃,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⒄,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⒅,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路温舒的故事_路温舒编蒲抄书的故事

路温舒的故事_路温舒编蒲抄书的故事路温舒(生卒年不详),字长君,钜鹿人,西汉著名的司法官。
那你知道路温舒的故事吗?路温舒的故事又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路温舒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路温舒的故事路温舒家里非常的穷困,一贫如洗。
不说读书连温饱都是个问题,于是他父亲让他帮别人放羊。
路温舒非常的难过,因为他非常的喜欢读书,他不想去放羊,奈何家里实在那不出钱,于是他就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他在放羊的时候并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
他想向别人借书,可是这样非常的不方便,借的书就不能做读书笔记更不能弄脏弄破,有一天他放羊的时候看见一种非常宽的蒲草,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将从别人那借来的书抄在蒲草上,这样就不用担心弄丢弄坏别人的书了。
于是他就向很多的人结束看,并且把它们全都抄下来。
路温舒在抄书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并且还磨练了他的意志,最后路温舒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还做了朝廷的大官。
路温舒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励志正能量的故事,他告诉人们在任何困境中都不能够放弃自己,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都要不屈不挠,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如果路温舒因为要放羊放弃了读书,那他以后也不会有任何的成就。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要坚持,路温舒在抄书的过程中肯定也有许多想要放弃的时刻,可是因为路温舒之真正的喜欢读书所以才能坚持下来。
我们也一样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有再多的辛苦也要坚持。
路温舒编蒲抄书的故事少年时期的路温舒家里其实很穷,父亲不过是当地的一个守门员,没什么钱,但是他非常喜欢学习,没有钱送他去读书,也买不起书让他读,为了填补家用,小小年纪的路温舒不得不替人放羊来赚点钱。
路温舒虽然不得不放羊来赚点钱补贴家用,但是他还是很想读书,而且因为自己没钱买书,只能问人借,但是当时的书很多都是竹简上的,非常不方便,而且厚厚的一竹简也没有多少字,要在放羊的时候读书就很麻烦,有的时候他就在想要是我能够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就好了。
《路温舒传》阅读练习

《路温舒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
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
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又受《春秋》,通大义。
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
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
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
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
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
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B.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C.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D.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代男子或女子读书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对方的字,表示尊敬。
《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王温舒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王温舒,阳陵人也。
少时椎埋①为奸。
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
督盗贼,杀伤甚多。
稍迁至广平都尉。
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
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
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
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
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
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
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
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
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
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
义纵为内史,惮之,未敢恣治。
及纵死,徙为廷尉。
而尹齐为中尉坐法抵罪,复为中尉。
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
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
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
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
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②大豪。
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
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
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
上说,拜为少府。
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
坐法失官。
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
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杀。
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王温舒传》)注:①椎埋:盗墓。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1.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三字经里名人故事

1.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
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
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
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
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
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
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
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1.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2.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
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 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
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读书的成语故事

读书的成语故事导读:书是人们最亲密的好朋友,它教会我们辨别善与恶,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道路,在我们迷迭自我的时候,它总能为我们传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下面是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牛角挂书》篇一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
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
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随月读书》篇二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
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韦编三绝》篇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下帷读书》篇四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挟策读书》篇五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
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策,写书的`竹简。
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
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
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县束里人。
他的父亲做束里的监门,让路温舒去牧羊,路温舒就采集水中的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
学得稍有长进,就请求做小狱吏,乘机学习律令,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
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
又受《春秋》,通大义。
举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太守巡查各县,见到他认为他很独特,委任他担任决曹史一职。
他又拜师学习《春秋》,略知大意。
被举为孝廉,做山邑县丞,因犯法而被免职,后来又做郡的属吏。
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
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元凤年间,廷尉李光审理奉天子诏令而被押的犯人,请路温舒代理奏曹掾,兼行廷尉史之职。
正赶上昭帝去世,昌邑王刘贺(立为天子又马上)被废除,宣帝刚刚即位称帝,路温舒向宣帝上书,建议应该崇尚仁德,减轻刑罚。
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
他是这样说的:“我听说秦朝有十大过失,其中之一现在还存在着,那就是审理刑狱的官吏。
秦统治的时候,轻视文献经典,喜欢武力和勇猛,鄙视仁义之士,尊崇刑狱之官;正言进谏被当做诽谤,指陈过失被看做妖言。
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受重用,忠诚之心、恳切之言都只能藏在胸中,阿谀奉承之声不绝于耳;虚假的赞颂迷惑了心窍,现实的祸患却视而不见。
这是秦朝丧失天下的原因。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现在天下之人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没有战争的危险,也没有饥寒的苦难,父子夫妻齐心尽力,建设家园,然而还没有真正实现天下太平,这是因为刑狱的破坏。
刑狱是国家治乱的关键,死去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肢体被割断不可能再结合。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
《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
现在审理刑狱的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互相驱使,把刻薄当做清明,通过陷入于重罪来博取公正的名誉,而执法公平的却多有后患。
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所以审理刑狱的官吏都希望受审讯的人被处死,并不是因为他们憎恨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保全自己的办法在于让这些人去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
因此,被判罪杀死的人,鲜血流淌满市,因罪受刑的人到处都有,每年处以大辟之刑的人数以万计,这是仁圣之政受到损害的原因。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太平盛世不能实现,问题大概就出在这里。
只要您免除诽谤君主的人的罪责而接受直切的谏言,广开言路,扫除导致秦亡的失误,遵循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
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
那么,太平盛世就能来临,永远和平、安乐,与天地共存,天下之人都会感到无限欣慰。
”宣帝很欣赏路温舒的上书,迁升他为广阳私府长。
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升为右扶风丞。
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
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
当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愿意死在匈奴以报效天子。
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
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皇帝批阅他的上书,转交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询问情况,认为路温舒的进言没有可取之处,就没有让他随行,还担任原来的官职。
很长时间之后,升迁为临淮郡太守,政绩非常出色,死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