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钱学森”第一课时语文备课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钱学森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钱学森》教学设计和反思《钱学森》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我们来个知识竞猜,放松一下。
(内容略)二、导入揭题:1. 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去景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值得景仰的伟大人物——钱学森。
(板书课题,并齐读)2. 课前布置大家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谁来帮我们作个简要介绍。
三、检查预习: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了,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吧!2.出示词语,相机正音。
3.谁能把我们刚才读的词选一些填进这段话中:(出示句子)4.指答,齐读。
评:真了不起,不仅会读,而且还会运用,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到位。
5.课文应该读德也不错吧!这样请同学们捧起书,认认真真重温一遍课文,待会儿老师抽两段最难读的请你们试试。
四、感悟语言。
1.同学们读得十分投入,出示两段话:谁愿意来接受挑战?2.细心读书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特点?(写人物语言)这都是谁说的?3.一篇文章的人物往往是最难读的,怎样才能读好呢,我们可以把人物的语言放到课文中去,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五、出示第一段话。
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段话,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2.交流汇报:①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从这句话中,你可以想象钱学森在美国过着怎样的生活……②是的,当时,钱学森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从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他很受重用)③所谓“名师出高徒”,如果留在冯.卡门身边,意味着钱学森将得到(补充想象)④面对恩师的器重,面对安逸的生活,可钱学森却。
⑤他想要干什么?(回国)与美国相比,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争,贫穷、落后,回国意味着他。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1)

《钱学森》识字写字课教学设计南留完小侯萍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额、赴、裕、恳、贡”,能正确美观书写“额”和“裕”。
3.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正确美观书写“额”和“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在2007年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上,有这样一段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你知道这里的“他”是谁?(课件出示课题:钱学森)2.很好,那么会写钱学森的名字吗?那就请端端正正地写他的名字(抽生板书课题)。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钱学森》。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并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正确读词,扫清课文障碍。
请看屏幕,我这里有一组词语,一起读一读。
屈指一算魂牵梦绕劈波斩浪赴美留学冯•卡门运载火箭袒露富裕前额诚恳贡献3.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不加字、不掉字。
4.抽生读文。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1.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没有钱学森这样卓越的才华,不能为祖国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但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书写我们的汉字。
2.出示本课生字,说说怎样识记这些字。
重点讲解“额”和“裕”(1)页字原来是头的意思,后来人们又用页表示书页的意思。
为了避免混淆,人们就另外造出了一个头字,干脆把页让了出来。
不过,虽然页字后来不表示头的意思,但用页组成的字,大多与头有关,如:顶、项、颈、领、额、颊、颅。
(2)“裕”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谷”,一个是穿的,一个是吃的。
吃穿都有了,丰衣足食了,不就富裕了吗?3.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富有魅力,富有内涵,我们怎能不爱它?爱她就要写好她,这节课咱们重点来写一写“裕”和“额”字。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标题:钱学森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贡献;
2. 掌握钱学森的科学研究领域;
3. 培养学生对钱学森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钱学森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的教材和笔记本;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钱学森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钱学森是谁吗?他有什么贡献?请举例说明。
探究:
1. 分发学生教材中有关钱学森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自主阅读并记录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3.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钱学森的主要贡献,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拓展: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钱学森的科学研究成果,如火箭技术、航天科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展示:
1. 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和表达,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钱学森的伟大贡献和为人师表的品质。
作业:
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钱学森的作文,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
2. 要求学生在家中调查了解其他杰出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3. 教师应及时总结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钱学森》教案

《钱学森》教案《钱学森》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多层次地品读人物语言,感受钱学森的“深深爱国情”和“拳拳报国志”。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情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就是――钱学森。
(生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3.俗话说“言为心声”。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钱学森的语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体会“浓浓爱国情”1.(过渡)祖国令钱学森魂牵梦绕,为了这一天,他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了这一天,他日思夜盼,盼了将近二十年。
究竟是什么给予了他无穷的精神力量?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钱学森的语言,想一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钱学森的语言中你读到了什么?2.钱学森的“心声”同学们读到了吗?(生有感情地读两段话)3.(出示第一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段话的呢?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冯・卡门是谁啊?(出示冯・卡门教授的简介)钱学森居然是这么一位科学奇才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从“最得意”和“最得力”中你读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如果钱学森继续留在美国,留在恩师身边,他将得到什么?(生自由说)在这么优越的条件面前,钱学森却说――(生齐读第一段话)5.从钱学森简单朴素的话语中你读到了什么?(一)“我是中国人。
”生自由说感受。
四年级上册“钱学森”第一课时语文备课

同桌两人一人先读,另一人听。
然后互换,另一个读,先读的学生听。
4、教师抽查课文读通情况。(可抽查)
三、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钱学森在美国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最终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写生字,会默写。
1、学生说生字的笔顺,说对的老师肯定,说错的老师纠正。
复述课文,尽量用到课文中的词语。
同位检查。
四、当堂检测,人人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étóufùyùbēn fùchéng kěngòngxiàn
()()()()()
2、读一读,悟一悟。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三)、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出示)
①从这位高级将领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
②一个师有多少人?当时美国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你们说五个师是多少人?(至少25000人)
从“终于”一词要以体会到,从“应当”可以体会到,由此想到一句名言:。]
独立完成习题。
集体订正,未达标学生教师必须及时真实记录,以便辅导。
2分钟
8分钟
15分钟
或复述
或仿写
10分钟
5分钟
也可用补充习题上面相关内容检测。
板书课题:[钱学森]。
同学们,本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以人物语言为载体,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9钱学森教学设计

19、《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段纯小学张凤凰一、图片导入,初读感知师:(出示钱学森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片。
看,认识吗?(板书:钱学森)了解不?听得出,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钱学森,为了了解得更多,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一篇以“钱学森”的名字命名的课文,去了解他回国的艰难历程。
板书课题号,齐读课题。
生:19、钱学森师:请大家打开课本,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读顺整篇课文。
二、精读品味,理解“劈波斩浪”内涵师:回到大屏幕,课文哪一段写得就是这幅图?生:第一段。
师:这一段描述的就是钱学森回国的一幕。
这段中有一处写他回国感受的句子,哪一句?不着急,快速地默读,仔细地寻找。
生:“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师:钱学森回国的心情,没有太多的语言,只有这么一句话,读“想到......”。
体会到了什么?生:思念、激动、喜悦、归心似箭.......师:钱学森这样的心声是通过哪组词传达出来的?就这么一组小小的关联词,就把钱学森归心似箭的心情淋漓地传达出来出来了,再读。
师:孩子们,前方已经是魂牵梦绕的祖国了,为什么钱学森还觉得坐船慢,还想要坐火箭呢?生:已经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
师:也许大家对这15天没有多少感觉,但是,请大家看,他在什么地方航行了15天?生: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师: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这15天,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吗?生:不是。
师:一直都是艳阳高照的吗?生:不是。
师: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吗?生:也不是。
师:从哪看出来的?生:一个词——劈波斩浪师:教学“劈波斩浪”这个词。
师:从“劈波斩浪”这个词语不难想像到,15天来,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有时会刮起台风,掀起几十米高的巨浪,有时会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大雨倾盆,有时还会出现可怕的漩涡,甚至有时还会遇见暗礁……这就是他这15天来在海上经历的“波浪”。
(指板书)所以,在这15天,在这漫长的15天,他需要躲过巨浪,避过漩涡,小心暗礁,这,就叫——生:劈波斩浪师:难怪对这15天能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钱学森是如此的担忧,难怪前方就是魂牵梦绕的祖国了,他还是如此的心急,孩子们,此时你再读这句话。
19、钱学森(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19、钱学森(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朗读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效果。
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效果。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分段,理清课文脉胳。
一(1)二(2)三(3~4)四(5~6)五(7)
三、分段读课文
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2、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
3、学生描红。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钱学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钱学森》第一课时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5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钱学森说的前一句话,体会钱学森回国的坚定决心,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钱学森语言中包含的爱国之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体会钱学森的语言,感受他回国的坚定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初识钱学森1、教师深情地叙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板书课题:钱学森)让我们响亮地呼唤他的名字(齐读课题)。
刚才老师给大家朗诵的那一段,就是钱学森回国时的情景。
(板书:回国)[评析:教师深情的朗诵文章的第一段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初识钱学森时,就对钱学森充满了好奇,这个日夜想着回国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这么焦急?……一连串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3、初步感知,走近钱学森。
(1)默读钱学森简介。
(课件演示)(2)过渡: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读课文,进一步去了解钱学森。
(3)温馨提示: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b、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或认为写得好的段落多读几遍。
c、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4)检查自学情况a、随机检查课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富裕,赴”的读音和意思。
b、考察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
[评析:高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也不应忽视字词教学,尤其是对于典型的、难以掌握的字词,如对“富裕,赴”的教学,就有必要在课内指导一下。
至于读书,一定要让学生读熟、读透,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书不读通不开讲”。
]二、品读感悟,走进钱学森1、指导学法,布置学习任务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表现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人物的表现包括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出示)。
这篇文章中,钱学森的什么表现最能体现他的特点?(语言)(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钱学森说的话,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感受到写什么?在他的语言旁写写你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示句:“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读读,谈体会,适时引读
(2)再读读钱学森的话,你觉得哪些字眼最能撞击着你的心灵。
交流适时导读
(3)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如果你是在场的一个留学生,你会怎么劝他?
(4)面对朋友的劝阻,钱学森诚恳地说-----(指名读)
“学讲”语文备课
课题
钱学森
课时
2/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以人物语言为载体,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发展语言。
3、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朗读品味,体会拳拳报国心、浓浓爱国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口述目标,明确任务。
③钱学森至少赶得上25000人!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④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美国会怎样挽留?(学生展开想象)
⑤事实比同学们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⑥钱学森受尽折磨,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读补充资料)
师生同唱《我的中国心》
引读:“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三、复述课文,积累语言。
(三)、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出示)
①从这位高级将领的话语中,你明白了什么?
②一个师有多少人?当时美国部队的编制分甲、乙两种,乙种师5000人是一个师,甲种师一个师就是10000人,你们说五个师是多少人?(至少25000人)
复述课文,尽量用到课文中的词语。
同位检查。
四、当堂检测,人人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étóu fùyùbēn fùchéng kěn gòng xiàn
()()()()()
2、读一读,悟一悟。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学讲”语文备课
课题
钱学森
课时
1/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写正确、美观,当堂会默写。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课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口述目标。
板书课题:钱学森。
师:今天我们学习[《钱学森》]。本课目标有[三]个。
2、重点指导[“裕”]的写法,教师要范写。
[左右结构,左面三分之一,右面三分之二。右面“八”撇与捺要舒展,同时撇与左面衣补旁要注意穿插。]
3、学生描红、临写。用习字册。
4、集体评价。
5、默写生字。同桌互相批改、纠正。
五、教师小结。未达标学生教师必须及时真实记录,以便辅导。
2分钟
20分钟
3分钟
15分钟
3、再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
同桌两人一人先读,另一人听。
然后互换,另一个读,先读的学生听。
4、教师抽查课文读通情况。(可抽查)
三、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钱学森在美国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最终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写生字,会默写。
1、学生说生字的笔顺,说对的老师肯定,说错的老师纠正。
课件出示:一是把课文读通顺;二是学会生字,能写正确美观,当堂能默写;三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读通课文。
1、认读生字生词、四字成语。
[前额、赴美留学、富裕、诚恳、贡献]
[劈波斩浪、广阔无垠、水天一色、屈指一算、魂牵梦萦]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发现学生读错的字或学生反映难读的地方写在黑板上,读完课文后集体纠正。
从“终于”一词要以体会到,从“应当”可以体会到,由此想到一句名言:。]
独立完成习题。
集体订正,未达标学生教师必或复述
或仿写
10分钟
5分钟
也可用补充习题上面相关内容检测。
板书课题:[钱学森]。
同学们,本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以人物语言为载体,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3、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
二、读书批注,品悟情感。
[1、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课文,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钱学森那赤诚的爱国心,把它划下来,好好地读一读,悟一悟,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一)出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谈谈你的读书体会。适时指导朗读
(2)在美国,跟着冯·卡门,意味着钱学森将拥有什么?回国意味着他将放弃什么?轻声读读第二节体会一下。
(3)再指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