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克己复礼+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一 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二课克己复礼1.有子名字叫有若(字子若),比孔子小43岁。
《史记》说“有若状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去世,弟子思慕,就立有若为师,像对待孔子一般侍奉。
2.宰我以宰为氏,讳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
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孔丛子·记义》中记载,宰我出使楚国,楚昭王要送一辆华丽的车子给孔子。
宰我说孔子对奢侈华丽的东西以及娱心乱性的音乐,都不会接受的,替孔子拒绝了楚昭王的礼物。
孔子得知之后,对宰我的做法表示称赞。
在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导致周代的礼乐崩颓,所以,一心要恢复礼乐制度的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说法,意思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
礼,指周礼,其实就是孔子认为正确的社会价值规范。
“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道德上达到的自由自主的境界。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
我们从“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里面包涵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克己”,即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孔子经常用“君子”的标准对照自己,力求完善。
因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仁”与“礼”的化身,“仁”即君子的“质”,“礼”即君子的“文”,文质彬彬的君子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克.己复礼为仁克: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归.仁焉归: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目:____________________(4)非.礼勿视非:____________________(5)回虽不敏.敏: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约束(2)赞许(3)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4)不符合(5)聪明,机智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二课 克己复礼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了尧舜相禅,人民在“圣王”统治之下沐浴德治教化的美好传说。
虽然这一时期的历史今天无稽可考,但是,这一时期的礼乐政教与民俗,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礼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后来周公正是顺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制礼作乐”,一方面为社会生活确立典章制度,另一方面为日常行为制定了基本规范,从而使中华文化沿着“人文化成”的道路大大前进了一步。
春秋时期,历史上出现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周公的一套礼乐制度由于并不为贵族集团所遵守,就只能徒具其表而缺乏实质内容,难以真正体现礼乐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
为此,孔子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鲜明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对居上者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用人不器”等德性上的要求。
与此同时,孔子也对处于与居上者相对关系的居下者的德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事君以忠”“事君,能致其身”等。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悌)”“夫和妻顺”“朋友忠信”等立身处世原则。
孔子提出的这些立身处世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1.字音字形(1)八佾.(yì)舞于庭 (2)觚.(ɡū)不觚 (3)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sān ɡ) (5)钻.(zuān )燧改火 (6)期.(jī)可已矣 (7)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 (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xiǎn )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克,约束;复,回归,恢复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 (3)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4)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 (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 (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诚然、果真;虽,即使;诸,“之乎”二字的合音(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孝顺父母;弟,敬爱兄长;鲜,少(9)曾是..以为孝乎:曾,乃、竟然;是,这 (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 (11)期.可已.矣: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结束 (12)食旨.不甘: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 (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 (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通“措”,放置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接修饰语和谓语中心语 (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示顺承关系(6)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示假设关系5.词类活用(1)觚不觚.:名词活用作动词,像觚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宾语前置(4)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5)野哉,由也:主谓倒装(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7)曾是以为孝乎:介词宾语前置7.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高二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学案-语文版2

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中庸之道作业一、基础知识.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至:到达.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适:亲近.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由:遵循,遵从.乡原.,德之贼也原:通“愿”,谨慎老实解析项至:达到极点。
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必也狂狷乎.,君子亦有恶乎.))(\\(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狷者.有所不为也))(\\(恶勇而.无礼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师与商也.孰贤,子曰:“未可也.。
”))解析项均为代词,“……的人”;项语气词,表感叹语气词,表疑问;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项助词,表停顿语气词,表判断。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无适也,无莫也.乡原,德之贼也.然则师愈与.不得中行而与之解析项中“莫”通“漠”;项中“原”通“愿”;项中“与”通“欤”。
.下列加点的字都属词类活用,其中与“必也狂狷乎”中的“狂狷”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博.我以文.孰能为之大..曾皙后..风.乎舞雩解析项与题干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狂狷:狂放的人,狷介的人。
大:大司仪。
项博:形容词用作动词,丰富。
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名句填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不得中行而与.之与:跟从.小大由.之由:遵从.乡原,德之贼.也贼:盗贼.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讥笑解析项与:交往。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第2课 《克己复礼》

• 克己复礼的具体要求: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 《圣经·旧约》有摩西十诫:传说是神在西奈山的山顶
亲自传达给摩西 的,是神对以色列人的告诫。作为 《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影响深远。它是以色列 人一切立法的基础,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观。
• 佛门有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 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 戒非时食。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 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 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 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 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 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 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 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他人 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后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文物。
•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孔子目睹列国交争, 于是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为本位、以天子 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乐文物,不仅给人从 肃穆庄重的感染力,而且因此而对周初制 度发出由衷的赞叹。本章内容,正是孔子 面对现实而生发的思周情怀,才使他有条 件据鲁而创立儒家学派。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求诸己 Word版含解析

2022-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求诸己 作业一、基础学问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不舍.昼夜 舍:停止 B .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少,小 C .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 D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 解析 文:文饰,掩盖。
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A ) ⎩⎨⎧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②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③不知其.仁也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解析 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助词,“的”;③④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 .君取于吴,为同姓 B .非不说子之道 C .孙以出之D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解析 A 项“取”通“娶”。
B 项“说”通“悦”。
C 项“孙”通“逊”。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 .学之不讲B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C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D .子将奚先解析 C 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
5.名句填空。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来宾言也,不知其仁也。
”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
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字音字形(1)八佾.()舞于庭(2)觚.()不觚(3)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4)三年之丧.()(5)钻.()燧改火(6)期.()可已矣(7)旧谷既没.(),新谷既升(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重要词语(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郁郁乎...文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______________(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曾是..以为孝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三年之丧,期已.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期.可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食旨.不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字的用法(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粟,吾得而.食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词类活用(1)觚不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有是哉,子之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野哉,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是以为孝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化常识(1)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5)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6)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8.成语积累(1)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是可忍,孰不可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名正言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犯上作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9.名句积累(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克己复礼》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 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 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可见孔子是个非常看重礼的人。那他认为 的礼是不是仅仅是回访阳货之类的事呢?
何为“礼”? 何为“仁”? 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 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 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 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哥哥 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 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 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 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吧!” 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 太庙里面。心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中 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论也!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 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 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 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 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 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 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 居住了。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 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 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 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 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 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 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 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 比较偏远的地方去。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 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 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 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 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二课 克己复礼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B.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D.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有事,弟子..服其劳C.有酒食,先生..馔D.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是哉,子之.迂也A.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B.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D.临之.以庄,则敬4.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A.是社稷之臣也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C.曾是以为孝乎D.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B.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不议:无可非议C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错:错误 D .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老师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投诸.渤海之尾 B.⎩⎨⎧ 是.可忍也是.谁之过与 C.⎩⎨⎧ 八佾舞于.庭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 D.⎩⎨⎧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三年不为乐,乐必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谷既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衣.夫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期已.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 克己复礼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赞许 B .旧谷既没.没:尽 C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中:中间 D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动词,行君道 解析:选C C 项,“中”当“得当”讲。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周监于二代B .甚矣吾衰也C .盖十世希不失矣D .则民无所错手足解析:选B A 项,“监”通“鉴”,借鉴;C 项,“希”通“稀”,少;D 项,“错”通“措”,放置。
3.下列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有是.哉,子之迂也 B .曾是.以为孝乎 C .无乃尔是.过与 D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析:选C A 、B 、D 三项的“是”均为代词,这。
分别为:A 项,“有是”,到了这种地步;B 项,“曾是”,竟然把这;D 项,“是可忍”,这可以容忍。
C 项,“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尔是过”,指责(动词)你们(宾语)。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事,弟子服其.劳 B.⎩⎪⎨⎪⎧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人而.不仁,如礼何 C.⎩⎪⎨⎪⎧ 夫君子之.居丧予之.不仁也 D.⎩⎪⎨⎪⎧衣夫.锦,于女安乎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解析:选C A 项,表推测语气,大概/代词,他的;B 项,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C 项,同为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D 项,指示代词,那/句首语气词,引出后面的议论,不译。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甚矣吾衰也A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B .有是哉,子之迂也C .野哉,由也D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解析:选D 例句为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吾衰也甚矣”。
A 、B 、C 三项均为主谓倒装句,与例句相同。
其中,A 项,应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B 项,应为“子之迂也,有是哉”;C项,应为“由也,野哉”;D项,为一般陈述句。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不顺,则事不成。
(3)君子务本,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而不仁,______________?人而不仁,______________?答案:(1)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名不正则言不顺(3)本立而道生(4)如礼何如乐何二、《论语》阅读(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论语》)材料二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
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7.结合材料一,“克己复礼”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
8.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正确。
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的“周礼”。
(二)阅读下面三则文字,完成9~10题。
①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②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论语》)③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9.儒家提倡的“孝”,其立足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孝”的立足点,可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句概括。
关键句是材料③中“孝之始也”与“始于事亲”。
“身体发肤”是对“孝之始”的落实,材料①是对“始于事亲”的切实阐发。
答案:爱惜自己的身体,尊敬父母长辈。
10.综合以上材料并联系现实,简析孝道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个人在家庭、社会当中都有一个称谓、一个身份。
如何看待自己、家人,儒家提倡的“孝”从情理两方面都予以阐释;如何立足于世,既有时代与社会对个体的评价,也包括个体对时代社会的影响力。
解题既要分角度阐释道理,找准切入点;又须有必要的总结提升。
答案:使人懂得自爱,珍惜生命;能够尊老爱老,构建和谐家庭。
一个人拥有自重敬人的品格,那么他在立身处世时就是一个优秀公民。
如果是一个为政者拥有这样的品质,那么他不仅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美名和荣耀,还能移风易俗,并能垂范于世,改善社会整体风貌。
参考译文:③孔子闲居在家,学生曾子侍坐在旁。
孔子说:“先代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道德品行,以使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相处,无论尊贵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子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座席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去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
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
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殆非碌碌者。
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
士大夫以媕婀①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
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
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
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②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
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
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
而遂投劾以归。
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
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
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
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
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
予得而.论序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
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③于五脏之情者也。
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
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
”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
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
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注] ①媕婀(ān ē):犹豫不决,缺乏主见。
②中官:宦官。
③骈枝: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间稍自激励..激励:激发,奋进 B .为外台之极品..极品:最高级别 C .恂恂..如儒生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D .然存者不能什一..什一:十分之一 解析:选C 雍里先生辞去州郡长官,像书生一样闭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