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知识点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1. 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体系贯穿于《论语》全书。
其中,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人不仁,无法立身”。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德观念,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体谅,互相关爱。
义是指孔子所强调的正义和公平,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义来行事,才能取得天命。
礼是指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孔子主张人们要以礼来治国,以礼来修身。
智是指思想的敏锐和明晰,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具备智慧,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信是指诚信和信用,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信守承诺,建立诚信的人际关系。
2. 孔子弟子的思想除孔子之外,《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他们也对仁、义、礼、智、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比如,子路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修身养性;子贡提出“舍我其谁”的思想,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颜渊则强调修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
这些弟子都在不同的角度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发扬和深化。
3. 政治思想《论语》中也涉及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仁政,以仁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爱民如子,体谅百姓的疾苦,并以民为本,实行民本政治。
同时,孔子也主张用礼来治理国家,礼乐之邦,使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孔子也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认为国家应该富强,才能保住国家的疆土。
4. 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学诗,无以言”等教育观念。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主张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他也主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强调教育要以立身为本。
5. 家庭伦理《论语》中也包含了孔子对家庭伦理的思考。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和谐。
他主张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之本,是立身之本。
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妇女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妇女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应该明辨是非,注重修养品德。
5.1《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每条的侧重点是什么?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作者简介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成语积累〉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也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 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
高中语文必修1 名著导读《论语》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
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古代宣布政令或有战事时用的大铃)”“千古圣 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 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孔庙
祭祀孔子 的本庙, 是中国使 用时间最 长的庙宇
孔府
孔府也称圣府, 是孔子的后代子 孙们居住的地方, 历史上,孔子的 后代继承人都被 称之为"衍圣公"。 孔府是孔庙的西 邻,规模相当宏 大,是我国仅次 于明、清皇帝宫 室的最大府第。
生平
先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居鲁国。孔 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贱, 古多能鄙事”(《子罕》)。而立之年开始 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鲁昭 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离鲁 至齐,不为景公所用,不久即归。晋定公时 期,曾为司寇。后去鲁,周游卫陈、宋、蔡、 楚等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见用。晚年 归鲁,从事著述和讲学,整理《诗》、《书》 等古代典籍,并根据鲁史删修《春秋》。相 传孔子有弟子3000,著名的有70多人。
在为人处世上,孔子主张积极入世,反对道 家的消极避世、出世,提倡自爱和爱人。
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 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
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
教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而立之年气,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桃李满天 下”。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 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 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 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学而、为政、八佾 文意通释)》课件

【今译】 孔子说:“[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 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 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①,曰: ‘思无邪②。’”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详。 ②贤贤:第一个“贤”做动词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 个“贤”是名词,即“圣贤”的“贤”,指有道德有学问的高 尚的人。易:轻视,不看重。一说,“易”释为“移”,移 好色之心而好贤德。 ③ 致:做出奉献。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④?”
【注释】①子禽:姓陈,名亢(kàng抗),字子禽。一说, 即. 亢。陈国人。孔子的弟子(一说,不是孔子的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比 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 ②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称孔子。古代凡做过大夫官职的人, 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司寇)。邦:诸侯国。 ③抑与之与:“抑”,连词,表示选择,“还是.……”。 “与之”,给他。最后的“与”,同“欤”,语气词。 ④其诸:或者,大概。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摘要:一、论语十二章简介二、篇章解读1.学而时习之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人不知而不愠5.有朋自远方来6.三十而立7.四十而不惑8.五十而知天命9.六十而耳顺10.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1.吾日三省吾身12.传不习乎三、论语十二章的现代启示正文:一、论语十二章简介《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其中,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被认为是必背篇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篇章解读1.学而时习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传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要将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从而获得乐趣。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在生活方面的态度,主张节俭、朴实,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有指导意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描绘了孔子的人生阶段论,强调人在不同年龄应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提倡宽容、谦逊的品质,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抱怨,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重要性,欢迎远方的朋友来访,体现出乐于交流、团结友善的精神。
6.三十而立意味着一个人在三十岁时应有所成就,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7.四十而不惑人到四十岁,应具备一定的智慧和见识,不再为世俗所迷惑。
8.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顺应天道,履行人生责任。
9.六十而耳顺六十岁时,为人处世更加圆融,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10.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时,人生经验丰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仍然不离规矩,自律自省。
高中语文《论语》文化常识及翻译

高中语文《论语》文化常识及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文化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记录和整理而成。
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学说的核心思想,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论语》的背景和意义《论语》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文化遗产,记录了孔子及其学派的言行和思想,是研究和理解孔子学说的重要资料。
它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探讨的内容涉及人的品德、政治伦理、教育观念等各个方面,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2. 《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和名言《论语》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言,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仁:强调人际关系的道德和善良的品质。
- 孝:指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 君子:指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他人的善意和尊重。
3. 《论语》的翻译和解读《论语》的翻译和解读很多,主要有传统注释和现代学者的解释两种形式。
传统注释注重文言文的解读和解释,而现代学者则更注重对其思想内涵的分析和理解。
翻译《论语》时,需要注意保留原著的意思和风格,同时使现代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对于一些难以翻译的词句,可以适当加上注释或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4. 《论语》在高中语文中的教学重要性《论语》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辨能力。
通过研究《论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等重要概念。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5. 结语《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通过研究和翻译《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同时也能够给予我们启发和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重视对《论语》的研究和理解,以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以上是关于高中语文《论语》文化常识及翻译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宋儒把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 击我们的心扉。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 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 《<论语>十二章》。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学习第四章
状语后置: 于义喻,于利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第四章强调什么内容? 孔子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义利观” 的不同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弘: 广、大,志向远大 而: 表并列
毅: 坚强,意志坚强 以为:把……作为
已: 停止
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
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
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曾子表达了对读书人的要求: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 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的勇气。
学习第二章
固定句式: 如……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论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愠yùn三省xǐng吾身论lún语罔wǎ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时:时常。
(2)不亦说乎说: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6)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3.请写出三个出自本课的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拨:重点理解“故”、“为”等词的意思。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点拨,重点理解“土”“弘毅”等词的意思。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