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戏剧科诨平议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李渔戏剧理论》李渔,明末清初人。
明亡以前,生活比较富足。
清初,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兵灾战火中,逃离家园。
从此家道中落,他也开始了一生为生活奔波的日子。
《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时年李渔61岁。
关于其戏曲的理论的阐述可称为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李渔编纂戏曲剧本的主要目的是“砚田糊口”,因此喜剧的商业价值是其创作剧本注重的方面之一。
为了博得观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他在剧作的结构、情节、语言、音律和表演等等各个方面精心设计,以期达到观众的胃口。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戏剧这一种艺术形式来说,这是戏曲创作的几个要求之一。
如何能够像庖丁解牛一样时时抓住或延长、改变观众的注意力,这需要剧作家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处理。
一个剧本的演出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要吸引各种各样的观众,这本身就是一场艰辛、激烈的心理搏斗。
而李渔的剧论旨在抓住观众心理方面颇有一番前无古人的见解。
姚斯在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中说,“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关系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反应而存在。
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姚斯把接受者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参与部分,因而创作戏曲时,必须充分考虑作品、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观众作为一个接受群体,一出戏必须得到观众的赞许才能长久生存下来。
一出戏的成功与否,观众是最重要的评判者。
但同样这种作用是双向的,既然对作品反映一般,那说明剧作能引起的注意力确实不大。
李渔在剧论其实很好的考虑到了观众的心理,他把结构放在了第一位。
而文章主要也是从其的戏剧情节结构来分析。
首先看其在戏剧人物和事件的处理上。
李渔在“立主脑”中,指出“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自终,离合悲欢,中其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只为一事而设。
引一人一事,即传奇之主脑也。
”可以看出其认为故事里的人和事情是很重要,他认为确定主人公和主要事件就是“主脑”。
论李渔《风筝误》的戏曲艺术

论李渔《风筝误》的戏曲艺术作者:傅佩佩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剧作家以及戏曲理论家,《风筝误》是李渔所作《笠翁十种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同时也是他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风筝误》体现了李渔在他的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寄偶》中所提出的“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等理论,《风筝误》中“风筝”独特的叙事功能、“科浑”艺术所营造出的喜剧效果以及“宾白”的大量运用把它推上了古代喜剧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风筝误》;李渔;风筝的叙事功能;科诨艺术;宾白运用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和戏曲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更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生于江苏如皋,祖籍浙江兰溪。
他曾在明末参加乡试,不料名落孙山,明清易代,时局动荡,又因家道中落,便无意仕进。
他把自己一生都贡献给了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
他的戏曲小说因故事新颖,结构巧妙,且通俗易懂,一经刊行热销于市场,时常被抢购一空,以此受到了一些达官名仕的青睐、赞助。
李渔有才而自负,是个热爱生活同时懂得生活的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时代下,一方面受到晚明士人懂得自适遗风的影响,不避讳享乐和饮食男女;另一方面他又是极懂得察言观色的文人,在他的好友张缙彦因发思古之论遭小人诬陷被参劾后,他便有意有意避开与政治社会有关的深层问题。
他用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异于常人的人生体验创造出众多优秀的戏曲与小说,从而混迹于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之间,赢得封建官僚们的施与而又保留了一部分的尊严,他所创作的戏曲小说不是要宣扬古圣贤之道而是作为娱乐之用,他曾说:“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忧。
”[1](《風筝误》末出)他还表示说:“不肖砚田餬抠。
原非发愤著书;笔蕊生心,匪托微言以讽世。
”[2](《曲部誓词》)他所作的戏曲小说践行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一、世俗化与娱乐性:李渔的戏曲创作特点李渔在科举失利后毅然放弃走科举荣身的道路,选择“笔耕为业,拟购佳砚代南亩”李渔于是把精力放在了戏曲创作上。
李渔的相关戏曲理论 王芳丽

因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 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 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他要求语言 不能“只要纸上分明,不顾口中顺逆”,不能“观 刻本极其透彻,奏之场上便觉糊涂”,不能“艰深 隐晦”,佶屈聱牙;而应该“观听咸宜”,既“中 听”,又“好说”,宾白要朗朗上口,唱词要明白 晓畅,使观众一听就懂 。李渔指出:“《惊梦》首 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 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 惨淡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 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 所见以起兴,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 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
屋”,那就应该找到一根主线把那些珠子穿起来,找 到一根大梁把那屋架支撑起来,这也就是“立主脑”。 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 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 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 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 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 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为了“立主 脑”,其另一面就必须“减头绪”,这二者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侧面,相辅而相成。李渔说:“头绪繁多, 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 (《荆钗记》、《刘知远》、《拜月记》、《杀狗 记》)之得传于后,止为
无论大关节目,背谬甚多。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 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 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 否,其谁证之?诸如此类,皆背理妨伦之甚者。”李 渔还举出“剪发”、“埋殓公姑”等情节的不合理处, 说明因此而造成了针线的不紧密。 3:“脱窠臼” 李渔对戏剧结构提出的第三个方面的要求是“脱窠 臼”,即戏剧的情节结构绝不能落套,而必须创新。 在《闲情偶寄》的《凡例》中,他提出“戒剽窃陈 言”,说“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二字。空疏自愧 者有之,诞妄贻讥者有之,至于剿窠袭臼,嚼前人唾 馀,而谬谓舌花新发者,则不特自信其无,而海内名 贤,亦尽知其不屑有也”。他认为,人们之所以
试论李渔戏曲_风筝误_中的科诨艺术

收稿日期:2002-09-29作者简介:王建科(1962-),男,陕西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2003年3月第25卷 第2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 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 ocial Sciences )Mar.2003Vol 125 No.2试论李渔戏曲《风筝误》中的科诨艺术王建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 要: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李渔在戏曲中以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戏曲中的喜剧性情境,形成李渔戏曲独特的喜剧性品味。
李渔戏曲《风筝误》中科诨的主要特点是:人物上场时自述式的滑稽语言和动作,属于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科诨,往往采用外交流系统与观众直接对话;每出之中的人物之间的科诨,大多与故事情节结合紧密,构成喜剧性情境,属于内交流系统;李渔以谐音、谚语、熟语等方式构成科诨之“诨”。
关键词:李渔; 科诨; 《笠翁十种曲》; 《风筝误》中图分类号:I 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3)02-0064-04 科诨,即插科打诨的略称,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喜剧手法。
科多指动作,诨多指语言,是戏曲中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
齐森华等人主编的《中国曲学大辞典》“科诨”条曰:“诨指滑稽性的语言。
科与诨连用,。
”[1](P820)上海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科诨”条曰:“插科打诨的略称。
戏曲里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
科多指动作,诨多指语言。
”[2](P33)笔者认为,科诨是滑稽性的动作和语言的合称。
它是戏曲创作、演出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科诨的应用使作品呈现出诙谐、滑稽的风格基调。
在轻巧、幽默中透出一种洒脱,一种超然,呈出一种对世事人情的洞达,成为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李渔一生创作的《十种曲》可以说都是喜剧性的。
李渔古代最具能力的戏剧之王

李渔:古代最具能力的戏剧之王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严循东2011年5月28日提起李渔,如皋人第一印象是:古代最具能力的戏剧之王。
李渔的塑像是如皋文化的一个象征,如皋有李渔路。
做为如皋人,对李渔应有所了解。
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今年正好四百岁。
他幼年生活于江苏雉皋(今如皋),本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李渔的父亲是个中药贩子,家底殷实。
年轻时,为光宗耀祖,李渔醉心于功名,二十四岁考中秀才。
历数中国文化史上成千上万的文化巨人,谁可以称得上戏剧界的NO.1 有人说是关汉卿。
不错,他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救风尘》等名作流传千古,享誉海内外。
但他只是个剧作家,缺少演出实践;那么,唐明皇李隆基应该差不多吧?这位皇上在宫廷里排练节目,组织大型演出,把戏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被戏剧界奉为祖师爷。
但他只是一个组织者、观赏者,缺少原创,几乎没有流传下可以称道的作品。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李渔都是最具实力的“王”,尽管他活着的时候也曾颠沛流离,也曾穷困潦倒。
●情色小说多,但不是他的代表作明朝于1644年灭亡,其时李渔三十三岁。
他前半生属于明朝,后半生属于清朝。
清朝前期留下过许多著名的文字狱案例。
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们写什么都容易犯忌,只能写写风花雪月。
可以说,李渔致力于通俗小说和戏剧,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原因,更有历史大背景的原因。
真正让李渔名垂青史的,自然不是这些通俗文学,乃是其代表作《闲情偶寄》。
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一部戏曲论著。
该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其中,前三部是讲戏曲的。
其中,李渔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把故事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
而后面五部则涉及养生之道、园林建筑、花鸟虫鱼等。
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从李渔的宾白理论谈清代三部秦腔剧目

从李渔的宾白理论谈清代三部秦腔剧目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论及戏曲的有两部――词曲部和演习部,谈及戏曲诸多要素如结构、音律、宾白、科诨、格局、授曲、教白、脱套等,且多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颇有见地。
其中论及宾白,可谓一针见血,“尝谓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于传注;就物理论之,则如栋梁之于榱桷;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
”又说“常有因得一句好白,而引起无限曲情,又有因填一首好词,而生出无穷话柄者。
”(《词曲部? 宾白小序》)对宾白之于曲的意义,给予充分肯定。
因感秦腔之粗犷浅白,又从李渔之“宾白”部分感受良多,故试从语、文、意三部分谈清代三部传统秦腔剧目,《回府刺字》(乾隆三十年手抄本,焦文斌所藏,《秦腔剧目初考》为《岳母刺字》)、《画中人》(清嘉庆十年老县班立本主雷玉孝记)、《刺中山》(清嘉庆十三年腊月朔日孙朝庆抄)。
其实此三部清代秦腔剧目,作者已不可考,但从剧目语言文字上看,《回府刺字》其语浅显直白,不像是文人所作。
《画中人》本事虽为明末清初石传渠所作传奇《画中人》,然剧目使用的粗言粗语以及方言不少,《刺中山》所引不少诗作描写人物形象,倒像极文人之笔。
此三部剧目在语方面倒符合李渔戏曲理论,但在词、意两方面却有诸多有不同。
一. 语求俏似。
李渔道:“言者,心之声也。
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
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
”李渔从自己创作体会出此一语,现在众多文学理论家亦有不少类似论述。
从《回府刺字》《画中人》《刺中山》看,文人创作与非文人创作之戏曲均非常重视“肖似”。
以《回府刺字》为例,本事见《宋史?岳飞传》《说岳全传》第二十四回,场目仅两回,很短,宾白亦不多,却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如岳母在岳飞身上刺字,白“跪了!”刺完字后,又白“起去!” “这是眉公赐与铁弓一张,你在军前一战而成,看酒来!”送岳飞时,“快去吧,掩门”。
戏曲家李渔是谁

戏曲家李渔是谁李渔是历史上明代时期著名的戏剧家,艺术家,其著作《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戏曲家李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戏曲家李渔的简介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李渔的生平简介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
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
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
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 步 ”二 字 ,就 将 风 流 少 年 的 偷 香 小像 活 画 而 出, 真 乃神 鹤
然如此调笑并非李渔刻意为之, 而恰是小龙愚昧无知性格的 自 然呈现和情 节的必然发展 。他生性蠢劣,对人事一窍不通 ,泾 荷才有隙可钻,用一通歪理将他哄得服服 帖帖 。而若不是泾荷
手妙笔 。 反语 。 奈何天 里的妒妇袁夫人 自报 家门道:“ 身才七尺, 腰仅 两围;窄窄金 莲,横量 尚无三寸;纤纤玉指 ,秤来不上半
议婚嫁 之事, 更是痴话 连篇,丑态百出: ( 副净)……我 儿 ,你如今年 纪长成 ,爹爹要替你娶媳 妇
了。… … ( ) 爹 爹 ,媳 妇 是 什 么 东 西? 可 是 吃 得 的 么? ( 丑 副 净 ) 来说 痴 话 了。 妇 是 个 妇 人 , 来 生 儿 子 的 , 么吃得 ? 又 媳 娶 怎
喜 剧 以笑 为 特 征 ,而 欲 求 笑 闹 ,科 诨 自是 必 不 可 少 。然 而 科 诨 是 否 真 能 起 到 吸 引观 众 、调 动 气 氛 ,乃 至 刻 画 人 物 、推 动
真,甚至还依此作 了一番 “ 明”估算 : 精
泾荷 ,照你起先说来 ,一 两银子一 岁。我 家既送一千 两聘 礼过去 ,他就该还我一千 岁的人 了。明 E 过 门来 ,若是九 百 l 娶
精彩 表演埋 下伏笔。待到小龙上得场来,剧场之 内已是笑倒一 片:但见他 “ 垢面鼻涕” - N痴 状。龙王 问他年龄,只知三翻 ,- 其手 ,再竖一指;问他属相,竟爬到老父背 上去 了:在与他商
传奇 原 为 消 愁 设 ,费尽 杖 头歌 一 阀 ;
何 事 拿 钱 买 哭 声 ? 反 令 变喜 为 悲 咽 。
如此挑 选新妇,婚堂之上 自是一场混 闹:
( 扯 住 看 头 、看 脚 、 看 面 ,大 叫介 )不 要 他 ,不 要 他 ! 丑
相连 , 即于情事截 然绝不相 关之处, 亦有连环细笋伏于其 中, 看
到后来 方知其妙,如藕于未切之 时先长暗丝 以待 ,丝于络成之 后才知作茧之精”2P 】 [( 。 ]2 D 试看 《 中楼》里对泾河小龙的刻画 。《 蜃 婚诺》开场之初, 泾河龙王 自报家 门时,就在 自家所辖之域——泾河 的 “ 泾”宇 上做文章,巧释 自己的不精与儿子的混沌,为下文泾河小 龙的
家扯 他 拜 。 ( 扯介 ) … … [(52) 众 1P15 ]2—2
。 m。 r r t u s团
l1 5
.
叁
甄
日
一
仅 此几 笔 , 河小 龙 的愚 痴 顽 劣 就 已 形 神 毕 现 , 人 绝 倒 。 泾 令
妙喻 。 风筝误 里的才子韩世勋星夜赴约,惴惴 不安步入 《 香 闰之际,“ 俯首潜将鹤步移”1P7,看来令人忍俊不禁,仅 [(4 ]1)
( 副净)怎 么说 ? ( )头发是 黑狗毛,不是金 丝发; 丑 脚是三 寸 狗爪 , 不是尺 二金 莲。就是这副 嘴脸 ,也不 象有一千 岁的。( 众 各 背 笑介)( 净怒介 )胡说 !这样好媳 妇还要憎嫌 , 副 快走过 来 拜堂! ( 丑)你骗我 , 我只是不要 。( 副净)这 怎 么处? 你们 大
曲部 中强 调 的 那 样 ,欲 使 剧 作 “ 俗 同 欢 ,智 愚 共 赏 ” ]5 , 雅 [(4 2口 ) 生 罢 。 ( 净 )胡 说 。 ( )你 不 肯 就 罢 ,还 有 母 亲 在 那 里 ,我 副 丑 央 他 替 我 生 。( ) 发 胡说 。母 亲是 个 妇 人 ,怎 么会 生 儿 子? 净 一
诨 的特 点 作 一全 面 审 视 。
性格特征 ,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埋下诱 因伏笔 。
接 下来 ,丫鬟泾荷为 固宠 求荣,趁 奉命 教导小龙之机 ,向 小龙灌输所谓 的 “ 识妇标准” 道是新妇须如她一样发黄、 , 脚大 、
水 到渠成
天 机 自露
年高方好,且 新妇年长一岁,就值一两银子 。愚昧小 龙信 以为
惟我 填 词 不 卖 愁 ,一 夫 不 笑是 吾 忧 ;
举世尽成 弥勒 佛,度人 秃笔始堪投 。 ]4 [(0 1P3
( ) 丑 我不会 生什 么儿子 , 你既要娶媳 妇与我 , 就央你替我 生 我 这实际就是他的喜剧 宣言 :要让 自己成 为乐世大佛,在寰 宇之 间遍撤欢笑。验 之李渔现存 的十种喜剧,果然本本笑逼人 来 。除 了戏剧情节的精心 结撰 、人物性格的传神刻画之外,这 不能不归功于其科诨艺术之 出神入化。 正如他 在 闲情偶 寄 - 词
一大批文人雅士们以风流自许以放荡为荣赤裸裸地追逐声色犬马好货好色充分肯定人的自然感情和欲望追求自由放纵的个体人格以此反对伦理规范和礼教藩篱从而达到了封建时代的知识阶层在人性追求上所能达到的最大的叛逆度6p79
李 渔 戏剧 科 诨 平 议
李渔是中国戏 曲史上唯一专力喜剧创作的人,他几乎 以毕 生的精力,从 理论 和创作上探索喜剧 艺术的特点 。他认人 都说我是 他生 出来的。( 丑 副净背
叹 介 ) … …[(3 IP1 ] 2)
偌大年纪,竞似 无知孩童,混话连篇,胡搅蛮缠,人物性 情 与其年龄极不谐调,言语行 动荒 诞不 经,令人捧腹。难怪垒 庵 居士称此段科诨是 “ 转愈妙, 愈 胜似 憨哥十 倍”1P1 它在 [(3 ]2)。 博 得满堂哄笑之余,更淋漓尽致地展现 了泾河小龙愚钝鄙俗的
九 十 九 岁 ,我 就 不 肯 要 他 。]2) [( 2 1P 4
剧情的作用,则全看剧作者如何运用 。有人 故意插科 ,硬弄噱 头,看来就如 “ 觅妓追欢,寻人卖笑”2P 】 [( ,忸怩作态,令人 ]5 B 欲 逃欲 呕。 渔剧作 中的科 诨大都 自然浑脱 ,“ 李 承上接下,血脉
则不能不在科诨处 留神;欲令观众 “ 养精益神” ]5 [(4 2P 】,驱 走睡
魔,就不能不奉送科诨参 汤。在创 作实践中,李渔更是身体力
行 ,在 科 诨 艺 术 方 面 进 行 了许 多 创 造 性 的 尝 试 ,取 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成就。本文拟结 合李 渔的戏剧 科诨理论 ,对李渔剧作 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