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妙喻 趣味盎然——在教学中巧用比喻-论文
巧用比喻促教学.doc

巧用比喻促教学江西宜丰二中彭剑锋比喻是传统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通俗且贴切的比喻如同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能有效地降低学生记知难度,起到变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神奇功效。
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巧用比喻掌握概念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前者是从一定条件下溶液中能否继续溶解某溶质,后者是从溶液中所含溶质相对多少,两个不同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但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于是笔者作了如下比喻,它们好比“吃得饱不饱与吃得多和少”,因为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未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
这样一来,二者的关系便一目了然。
二、巧用比喻突出重点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顺序,可以形象地比作“氢气早出晚归....”,事实证明,它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刻....,酒精灯迟到早退骨铭心的。
三、巧用比喻化解难点教学上化解难点的方法有多种,但比喻不失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之一。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要求,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学生对此很难理解,为此,我特地打了个“调整座位”的比方,众所周知,在“调整座位”的过程中,学生的性别、人数、体重都不会发生改变,它相当..于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疑难便迎刃而解了。
四、巧用比喻感悟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体验认知过程,感悟思维方法,在引导学生解答试题时,巧设比喻,感悟方法,真正体现了“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
如“不用其他试剂鉴别多种物质”,可“顺藤摸瓜....”。
首先找出给定物质中具有特殊颜色..的物质作为已知试剂(藤),然后顺藤..或气味而上,逐个鉴别出其他物质(瓜)。
对解决化学变化中溶液的质量变化不妨“收支结算....”,其中“收入.”是指溶入溶液中的气体或固体的质量。
“支出..”是指从溶液中析出固体或放出的气体的质量,通过“收支结算”可得知溶液质量的变化。
判断盐与碱、盐与盐能否反应要“瞻前顾后....”。
浅谈“比喻”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喻”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比喻”是语文学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但如果能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恰当的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就会使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便于理解接受,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Abstract】”Parable” is in the language academics a kind of rhetoric skill of usage usually.But if ability parable this kind of rhetoric skill fittingly apply to profession lesson teaching in, will make abstract, the abstruse foundation theories become popular easy understand, make student easy to comprehension to accept, make the classroom become vivid and interesting.【Key words】Parable;Teaching;Application“比喻”是语文学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提起比喻,我们通常会与语文学科相联系。
其实,这种思维定势往往会使我们忽视它在其他学科中的作用。
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引用到专业课教学中,效果也比较理想。
职业高中所使用的专业课教材,受教学课时和学生接受能力限制,篇幅较少,但内容的涉及面却很宽,这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教材中使用的许多专业术语学生大都首次接触,有一些基础理论,比较抽象、深奥,但却十分重要,如果纯粹用专业术语对其加以讲解,势必导致课堂上老师讲的天花乱坠,下面学生听的昏昏欲睡。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在课堂中有意用了“比喻”这种手法,将一些专业术语作为本体,将大家都熟知的感性认识很强的事物作喻体,这样就会使传授的知识形象易懂,简单明了,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增强了教学活力,又宜于学生接受。
“喻”满课堂 魅力无限-2019年文档

“喻”满课堂魅力无限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走进校园已有数年载,这些年来,专业的计算机教师都在不断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有付出就有收获,不难发现,计算机教师己成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供我们参考,本人工作十年来,在借鉴别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丰富着自己的个人见解,使自己不断成长,摸索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此,本人认为“比喻”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不可缺少。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运用“比喻”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准是有限的,而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以学生现有的水平是无法理解的,比如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硬盘分区等,在他们听来都是空洞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让这些知识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呢。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如何巧妙运用“比喻”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软件则不是,它是一种程序,是电脑的灵魂。
打个比喻:硬件就好比我们的身体(包括血液和骨骼等各种人体构成),软件就好比我们大脑中复杂的思想。
如果没有“硬件”,人体就不存在,“软件”更不用说;那没有“软件”呢?那这人最多也就是一个植物人——没有思想。
这样一比输,学生对硬件和软件就有了初步认识,教师顺水推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没有硬件,软件不复存在。
没有软件,电脑充其量只是个裸机。
再比如硬盘分区,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什么是分区,通过把硬盘比喻成一个大房间,人们根据需要和使用功能把这大房间分隔成几个小房间,每个房间发挥不同的功能,这种分隔硬盘的方法我们就叫做分区。
谈“比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比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最常见的修辞手法。
在语文教学中,比喻修辞手法的学习运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遣词造句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这一手法在中学语文中的教和学进行阐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克服缺点,全面了解比喻手法的相关知识以及与比拟、象征、借代手法的异同,以便正确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喻;问题;异同;正确运用“诚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来高考关于“诚信”的话题作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服务行业无不将诚信作为行业行风建设的服务宗旨,更突出的是高考作文中涌现出许多美文,这其中,恰当的比喻给文章带来了客观的姿色,如:“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实,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个海洋……”文章取喻形象,色彩鲜明引人遐思,极为精巧、极具形象感和饱满的感情色彩,构成了文章的亮点。
一、比喻的意义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说明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修辞方法。
打比方的确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好方法,既形象生动,又节省笔墨。
比喻作为汉语中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很早就为人们所重视。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比喻手法虽能广泛运用,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现象:①词类相比。
②喻体感情色彩的忽略。
③与双关语的混淆。
④与象征手法分辨不清。
那么,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做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部分。
本体是指被比喻的事物(甲),喻体是指作比喻的事物(乙),比喻词是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二、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1)词类相比;(2)表示猜度;(3)表示想象;(4)表示举例的引词。
教学妙喻 趣味盎然——在教学中巧用比喻

1 计算机存贮容量与运算能力的关系 在讲解 计算机 的内存 与外存的关系 时, 有 一比方 , 内存好 比 人脑 , 所 记忆的信息可 以随时再现 , 而外存好 比人所记录 的笔记 本, 其 信息要经过人脑才 能再现。计算机 的存贮 容量越大 , 所能 记忆 的信息也就越 多, 能做 的运算也就越 多, 功能也就越大 。对 于人也是如此 , 人 的知识愈渊博 , 所能干 的工作也就愈 多。然而 , 实践是 知识的用武之地 , 如能擅于在实 际工作 中, 充分恰 当地发 挥和应用所学知识 , 则其工作能力也就越强 。这 同计算机 的工作 情况 也是 相通 的, 计算机 硬件仅是工作 的基础 , 而软件是工作 的 灵魂 , 有 了 良好 的机器设 备, 还要有优 良的操作 系统和管理应用 软件 , 才能充分地发挥 出机器 的工作潜力 。
3 R L C 电路 参 数 对 频 率 响 应 的 问 题
电路 的三个基本参数 : 电阻R、 电感 L 、 电容C, 对于交流激励 信 号的不 同频率 , 其 响应是各不 相同 的 , 其作用下 的效果可 以 用一 扇门来比喻 。电阻元件对于不 同频率 的交流信号 的阻碍作 用是完全相 同的, 与频率 的高低无关 , 门打开 的程度是一样 的, 不 因频率 大小改变而变化 ; 电感元件对于 高频信号阻碍大 , 门打 开 的小 , 对于低频信号 门打开 的大 , 阻碍小 , 其阻抗大小与频率 成正 比; 而 电容元件其作用 正好相反 , 对于 高频信号是坦途 , 门打开的 大, 对于低频信号 门打开 的小 , 是坎坷途径 , 其阻抗大小与频率 成 反 比。这就好像现实社 会中的人 , 对于不 同的人, 其对待 的态 度 是不 同的。有 的人乐于 助人 , 对所有 的人都是 一视同仁 ; 有 的人
初中数学教学比喻艺术运用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比喻艺术运用论文摘要:有人认为:白天算,晚上算,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是最干燥无味的;丁是丁,卯是卯,数学这课堂的氛围是最缺乏人情味的。
我认为这说法多少也有一些道理。
我们从事数学教育的工作者只要能静下心来,认真去想一些数学问题外的问题,用心教学,以情教人,我想,我们的数学教育肯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喻,是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将语言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它用具体的、大家熟悉的、浅显的去比抽象、陌生、深奥的,这种教学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很好地把抽象的概念、繁复的理论、深奥的观念转化成学生熟知的、易于理解的生活事物。
“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边,片刻就像一小时。
这就是相对论的意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不借助于这种形象的比喻,这位科学巨匠也是很难向学生讲清楚的。
在我们数学课堂中的比喻艺术,主要是指对数学中教深奥、抽象的数学事实,用简单、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事理加以表白和描述,使人顿悟并领会。
由于数学源于社会生产实践,是对其高度抽象的和综合概括,这就为运用比喻艺术手段展现了宽阔的背景。
综合多年的教学心得,我觉得恰当的比喻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利用比喻,加深学生的记忆实践证明,若平铺直叙以至再三强调某一问题时,时间一长,可能这个定义或定理也就极易遗忘或记忆不清。
但在学生刚接触到该定义时,我们若能引用一个精彩生动的比喻,就定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鲜明持久的印记,甚至终身难忘,因此教学中运用好比喻艺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记忆,这显然比那种死记硬背的古板模式要好。
例如,“倒数”定义,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到,但引入负数后,很多学生极易把符号搞错,而且是屡教屡难改。
如“-12的倒数”易漏写符号写成2,或写成12,又与相反数的概念相混淆。
如此问题在初学者中泛滥成灾,怎么办?怎样让这些“受灾生”能及时彻底摆脱这种困境?不能死记硬背,得巧记!第二天,我便作了这样的比喻:求一个数的倒数,如同让人去做一个倒立动作,头脚要颠倒位置,相当于该数写成分数后的分子与分母要交换位置,尤其重要一点就是,人做了倒立后的性别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也就是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否则倒立活动就是一个大活人变性术,社会就要乱套了!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直观通俗易懂,学生的兴趣极大,课堂上笑声不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

小学课文中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十分常用,它使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情感。
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分析本体和喻体,而一直忽视比喻的修辞功能。
我认为,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修辞的功能,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而不致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本文试以小学语文课文为例,谈谈比喻的修辞功能及教学策略。
一、比喻的四种修辞功能1、化实为虚,引发想象在小学课文中,随处可见景物描写。
描写景物方法很多,可以使用摹状手法,将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使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一一描绘出来,如一幅工笔画一般,品味这些文字如临其境,这种摹状即为“实写”。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摹了四幅设色明丽、意态生动的风景画,是典型的写实风格。
而有些作者,并不细致描摹景物,而是以一个能勾起无限遐想的物象作比,避实就虚,化实为虚,就像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手法,借助一片留白使画面更见空灵,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如北宋诗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的前两句概写西湖美景,晴雨皆好,四时皆美。
诗眼当在后两句,将西湖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子,西子有多美,无人见得,她的美只存在于传说之中。
相传,西施胸口疼痛,颦蹙双眉,捧心而行。
这本是一种病态,是一种痛苦之状,就一般人而言难以说美(“东施效颦”即是此类),但对西施而言,她在忍受病痛折磨之时都是那样美艳不可方物,那样楚楚动人,惹人怜爱,从中可以想象西施是多么美丽。
将西湖比作西子,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开放了读者的思想空间,诗歌的艺术性也就得到了体现。
又如《山雨》中描写雨声:“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山雨的声音已经通过摹声进行了表现,但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像一曲无字的歌谣”。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论文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
化学的概念、原理有些构人的肉眼无法看到;有些物质的性质也是人们不熟悉的。
化学教学若采用适当的比喻,能达到形象生动、便于理解的教学效果,比用多媒体省时省力,所以比喻的技巧仍然有研究的必要。
运用比喻的教学技巧,要遵循如下原则:科学性、生动性、教育性、创造性。
关键词:生动性;启发性;直观;学习兴趣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66-01在化学教学中,要把抽象深奥、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离不开比喻的妙用。
如果把生动形象、贴切恰当的“比喻”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可增强趣味性、说服性,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中学习。
所谓比喻,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
有些阐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设计出良好的化学情境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定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用比喻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将抽象和具体搭上桥梁,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例举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几个实例,谈谈如何较好地运用比喻以强化教学效果。
一、比喻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实例1、用生动的比喻引入新知识: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是学生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可谓无半点生活经验。
我在这一节借助吃饭吃得饱与不饱来形容:我们这节课先不学知识,先来猜猜老师今天中午有没有吃饱。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中午我到食堂打了一斤米饭,吃了一大碗,你们说我吃饱了吗?于是有猜吃饱的也有猜没有吃饱的,这时我又盛了一小碗吃掉了,你们说我先前有没有吃饱呢?同学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都明白我先前没有吃饱,于是我追问:那么这时我吃饱了没有呢?“吃饱啦”,我微微一笑说:“我又盛了一小碗”,同学们已是哈哈大笑,停顿片刻后我说:“我已是一粒饭也吃不下去啦!你们说我还能不饱吗”至此,学生对于可以通过吃得饱不饱建立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的感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妙喻 趣 味盎然
— —
在 教 学 中巧 用 比喻
孙 怀 明 孙 宇 梁
摘 要: 在教 学过程 中运 用比喻 手法可将课程 变得 生动活泼、 有声有色。本 文通过 列举笔 者从 事教 学活动中厘用教学比喻的几个实 例, 来阐述笔 者对用比喻 手段提 高教 学质量的体会 和看法。 关键词 : 教 学比喻 存贮容量 电路元件 频率响厘
经过这一 由此及彼 、 由表及里 、 由浅人深 的巧妙 比喻 , 学生定
通过这一 自然风趣 的直观 比喻 , 人们对 各元件对 于频率 响应 的差 异, 以及激励 与响应 的问题 , 就会有 了比较深刻 的印象和认
识 。同时活跃 了课堂气 氛, 提高 了学 习兴趣 , 加深了对知识 的记 忆, 达 到了寓教于乐之 中。
3 R L C 电路 参 数 对 频 率 响 应 的 问 题
电路 的三个基本参数 : 电阻R、 电感 L 、 电容C, 对于交流激励 信 号的不 同频率 , 其 响应是各不 相同 的 , 其作用下 的效果可 以 用一 扇门来比喻 。电阻元件对于不 同频率 的交流信号 的阻碍作 用是完全相 同的, 与频率 的高低无关 , 门打开 的程度是一样 的, 不 因频率 大小改变而变化 ; 电感元件对于 高频信号阻碍大 , 门打 开 的小 , 对于低频信号 门打开 的大 , 阻碍小 , 其阻抗大小与频率 成正 比; 而 电容元件其作用 正好相反 , 对于 高频信号是坦途 , 门打开的 大, 对于低频信号 门打开 的小 , 是坎坷途径 , 其阻抗大小与频率 成 反 比。这就好像现实社 会中的人 , 对于不 同的人, 其对待 的态 度 是不 同的。有 的人乐于 助人 , 对所有 的人都是 一视同仁 ; 有 的人
人们 去向往 、 去奋进 , 对于人生 的进取是大有益处 的。然而 , 现实
寓 意深长 , 趣 味盎然 , 贴切恰 当的教学妙喻还有很 多, 有 待于
我们 在教学过程 中进一 步去加于正确地发 挥和运用 。只要我们
擅于观察 、 学 习和运用 , 一定能把教学工作开展 的生动活泼 , 有声
有色 的。 参 考 文献 :
[ 1 】 常晓玲 电工技 术[ MI 电子科技 大学出版社, 2 0 0 4 : 2 , 6 7
作者 简介 : 孙怀 明( 1 9 5 9 一 ) , 男, 汉族 福建惠簧人 , 本科 , 讲 师, 三 明职业技 术学院, 福 建三明 3 6 5 0 0 0
中的事物 总不是那么完美无缺 的, 理想境 界有 时候也是难 以跨跳 的, 现 实与理想之间 总是存 在一定 的距离 。但是 , 只要我们正视
现实 , 勇于进取 、 不断开拓 , 人生 总会有所 收获 的。
一
孙宇梁, 浙江省 湖州师范学院理 学院
17O
中 图分 类 号 : G7 1 2 文献标识码 : C DOI : 1 0 3 9 6 9 / j i s s n1 6 7 2 — 8 1 8 1 2 0 1 4叭 1 2 7
在 自然科学课程 的教 学中 , 对于一些 比较 抽象 、 难以理解 的 概念 、 定律 、 定理等理论 的讲解 , 有 时巧妙地借用现实生活 中相 同 特征 的活生生 的事例 , 来 加以比喻说 明之 , 往往 可以把深奥难懂 的道理 , 具体生动 、 深入浅 出地说清楚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 并 正确加 以应用 。起 到事半功倍 的教学效果 。 下 面仅 以本人在教学 中应用 比喻 的几个例子 , 来谈谈体会和
这对相互 比喻 的对 比教学 中, 起 到了一举 多得 的教学效果 。
2 电 路 中 的 理 想 元 件 和 实 际 元 件
综 上所 述 , 可知在 教学中适 当巧妙地 运用人们熟悉 的事例 , 进行恰 如其分 的比喻教 学, 可使教师 的教 学不仅变得生动有趣 , 而且创 造一种利于学生 学习的轻松愉快 的气 氛。即可提 高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又可加 深对 所学知识 的理解 和记忆, 并加 以正确 地
感想 , 加 以论述 。
通过这一形象鲜 明生动 的对 比教学 , 使学生增加了新的思绪 和趣 味。对于理想 电路元件和实 际电路元件 的异 同, 以及 为何 要 把实 际电路元件理想化之后再来考虑解决现实 问题 , 都 会有 进一 步 的深刻认识 。另一方 面, 对于人们 去追 求美 好的人生 , 也是 大 有鼓励作用 的。达 到教 书育人 的有机结合 , 寓意深远。
4 结 语
会有 了一个新 的领悟 。对 于计算机 的软件 和硬件, 内存和外存 , 存贮容量 与工作能力 的概念和相互之 间的关 系, 就会有 了具体深 刻, 浅 显明 白的理会 。从 这些 相互关系 的比喻 , 也可激发学生学 习掌 握知识的热情 , 调动 其学习积极性 , 以及 使学生在实际工作 要擅于运用和充分发挥所学知识 , 达 到学 以致用 的最终 目的。从
运用 。
理想 元件指 的是 : 纯 电阻、 纯 电容 、 纯 电感 等电路元件 , 它们 只考 虑单 一的 电路参数 , 在现实中是不存在 的, 要做到完全纯净 是难 以实现 的 。实 际中使用 的元件或 多或少地还存 在着其他 参 数。但是 把实际 的电路元件理想 化之后 , 忽略一些 微小 的偏 差, 对 于电路的分析计算 , 可以化难为易 , 使 分析计算简单化 , 其 造成 的计算误差也在允许 的范 围内, 这样对于解决 电路上 的问题 是大有 益处的 , 可 以起 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电路中的二极管 、 三 极管等半 导体器件 , 也常常在理想状态下进行考虑解决 问题 。 在 现际生活 中, 也有类 似的例子 。理想 总是美 好的 , 能激励
趋炎 附势 , 结交权贵 ; 有 的人好强斗 勇, 爱帮助弱者。
1 计算机存贮容量与运算能力的关系 在讲解 计算机 的内存 与外存的关系 时, 有 一比方 , 内存好 比 人脑 , 所 记忆的信息可 以随时再现 , 而外存好 比人所记录 的笔记 本, 其 信息要经过人脑才 能再现。计算机 的存贮 容量越大 , 所能 记忆 的信息也就越 多, 能做 的运算也就越 多, 功能也就越大 。对 于人也是如此 , 人 的知识愈渊博 , 所能干 的工作也就愈 多。然而 , 实践是 知识的用武之地 , 如能擅于在实 际工作 中, 充分恰 当地发 挥和应用所学知识 , 则其工作能力也就越强 。这 同计算机 的工作 情况 也是 相通 的, 计算机 硬件仅是工作 的基础 , 而软件是工作 的 灵魂 , 有 了 良好 的机器设 备, 还要有优 良的操作 系统和管理应用 软件 , 才能充分地发挥 出机器 的工作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