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5篇)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5篇)

【导语】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道理⼤智慧,通过描写⽣活的⼀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明⽩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整理分享的简短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为⼤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些参考的作⽤,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的后续更新吧!1.简短成语故事:铁杵成针 有⼀天,李⽩在做功课,外⾯来了⼀群⼩朋友,李⽩想:“反正做不完,出去玩⼀会⼉再说。

”于是,他就从窗户爬出去了。

师⽗发现了,叹息道:“哎,孺⼦怎么不可教也!尽管聪明,⼀点就通,可惜⼼不在学习上⾯啊。

”于是,有⼀位师弟想出了⼀个好办法。

练武的时间到了,李⽩依旧⼼不在焉。

趁师⽗不注意,李⽩朝伙伴们做了⼀个⿁脸,伙伴们忍不住笑起来了,师⽗见了,⼀掌就把李⽩打倒在地,不容李⽩解释,师⽗就撵⾛了这恨铁不成钢的徒弟。

李⽩想:“我也不想学,师⽗也不喜欢我,算了回家。

”伙伴们都在挽留他,你⼀句我⼀句,可是李⽩两⽿如同⽣锈根本听不进去,眼睁睁地看着李⽩收拾⾏李⾛了。

其实这⼀切都在师⽗的安排之中。

师⽗把这⼀切的后果都交给了⼀个⽼奶奶去处理了。

李⽩在回家的路上,⼝渴了,看到前⾯有个亭⼦,就绕进去了,问:“⽼奶奶,可不可以给我⼀碗⽔喝。

”⽼奶奶说:“可以,在桌上。

”李⽩这时发现⽼奶奶在磨⼀根铁杵。

天⽣的好奇⼼让李⽩停住了脚步,就上前问:“⽼奶奶,您为什么要磨铁杵?”⽼奶奶答到:“我想要⼀枚针。

”李⽩就更不明⽩了,铁杵那么粗,针那么细,这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啊!李⽩问⽼奶奶:“值得吗?”⽼奶奶答道:“当你把铁杵磨成针的时候,你就会明⽩了。

”李⽩的好奇⼼来了,说:“能给我磨⼀下吗?”⽼奶奶答道:“你这细⽪嫩⾁的恐怕做不了!”李⽩⽓匆匆地⾛了,当他⾛到门⼝时,⽼奶奶⼜说到:“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李⽩顿了⼀下,琢磨了⼀下这句话,懂得了⽼奶奶的⽤意。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学习成语能够更好理解文言文意思,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1- 抱薪救火【成语释义】薪:柴草。

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

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 唇亡齿寒【成语释义】原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成语来源】春秋时,晋献公想派兵攻打虢国。

可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大夫荀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

”晋献公听罢,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见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当时就答应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虞国和虢国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使不得啊。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一、杯弓蛇影。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害怕蛇,每次看到一根绳子或者一条树枝,都会以为是蛇。

有一天,他拿起了一根树枝,突然看到了一条蛇,吓得他丢掉了树枝,转身就跑。

后来别人告诉他,那根树枝只是树枝,并不是蛇,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总是杯弓蛇影。

二、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一个人住在杞国,他总是担心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每天都忧心忡忡。

后来,他听说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担心天塌下来,结果一天真的有一块石头砸到了他的头上,他才明白自己是多虑了。

从此以后,他不再杞人忧天,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

三、画蛇添足。

有一位画家画了一条很漂亮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想要再给蛇加上脚。

于是他在蛇身上加上了四只脚,结果画完之后,蛇就变得很奇怪,不再美丽动人。

画家明白了画蛇添足的道理,意识到有时候过多的追求反而会破坏原有的美好。

四、掩耳盗铃。

有一个人偷了一口钟,他怕别人听到钟声就把钟放在耳朵上,结果自己听不到钟声,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

后来被人发现了,他才明白自己是在掩耳盗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只会欺骗自己,最终还是会被别人发现。

五、杀鸡取卵。

有一个农夫,每天都杀鸡取卵,结果鸡越来越少,卵也越来越少。

最后他发现,自己贪图一时的利益,却失去了更多的好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着眼长远,不要因小失大。

六、守株待兔。

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每天都守在树旁边,希望能等到兔子撞到树上。

结果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兔子,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没有结果的,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

七、胸有成竹。

有一个书法家,他在写字之前,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所以他每次写字都非常从容自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才能在做事的时候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八、画龙点睛。

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很漂亮的龙,但是觉得还缺少了点什么。

最后他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就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点睛之笔,就能让事物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20则短篇的成语小故事

20则短篇的成语小故事

20则短篇的成语小故事导语:简短的成语故事,简单而不简约,简短更显精致,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下面是20则短篇的成语小故事,欢迎阅读。

成语小故事1、雪中送炭【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成语小故事2、画饼充饥【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成语小故事3、囫囵吞枣【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成语小故事4、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成语小故事5、草船借箭【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成语小故事6、嫦娥奔月【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成语小故事7、恃才傲物【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

有关成语故事(通用8篇)

有关成语故事(通用8篇)

有关成语故事(通用8篇)有关成语故事(通用8篇)成语故事篇1【一叶障木】是个成语,它所说的故事是楚国有个书呆子。

家里很穷。

一天从书上看到‘‘如果得到螳螂扑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就在树林转,寻找螳螂遮身的叶子。

终于他看到了螳螂遮身的叶子了。

他扑了上去,但是那片叶子掉地上和其它的叶子混在一起了,找不到那片叶子,他只好把全部叶子带回家了。

怎样才能找到那片叶子呢、他只好一片一片放在头上问老婆看不看的见他,最后,他老婆被问烦了,就说看不见。

他乐坏了。

就用叶子遮住自己,来到街上。

当着店主的面拿店里的东西。

店主奇怪极了。

就把他送官府了,当官府知道了原因后,就哈哈大笑,把他给放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感到很有趣。

这么一个故事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让我们一看这四个字,就知道它是什么故事。

这个成语用我们现在的解释是指一个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

所以让我们一起去看成语故事吧。

成语故事篇2《铁杵磨成针》是一个成语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经常逃课出去玩。

有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溜出学堂去玩耍。

在一条小河边,他看到以为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而且老婆婆告诉李白她打算把铁棒磨成一根针。

李白满脸狐疑的看着老婆婆,老婆婆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就笑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之后很感动,从此开始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铁杵一天天磨,就能磨成绣花针;水滴一遍遍滴,就能把石头凿穿。

这说明持之以恒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如果我们也具有这样的'精神,那学习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困难又算得上什么呢?作业写累了,就稍稍休息一下,继续把剩下的做完;钢琴练烦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再坚持把曲子弹熟;跑步跑累了也决不能放弃,坚持过临界点你就会觉得剩下的距离其实很轻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比较少见的成语故事六篇

比较少见的成语故事六篇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分享的⽐较少见的成语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较少见的成语故事 甚嚣尘上 春秋时期,晋国袭击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

楚共王亲率⼤军援郑,楚军趁晋军毫⽆防备逼近晋军前阵,想迫使晋军投降。

双⽅在郑地鄢(yān)陵相遇。

楚王求胜⼼切,虽然遇上了当时军事上普遍忌讳的晦⽇(阴历⽉终),仍命令部队抢占有利地形,准备进攻。

楚王亲⾃登上侦察车,察看晋军动静,太宰伯州犁跟在后⾯。

只见晋军营内⼀会⼉张起帐幕,⼀会⼉⼜撤除帐幕。

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占⼘,求祖先保佑!” 突然,⼀阵烟尘弥漫开来,楚王说:“看,那边喧嚣得厉害,尘⼟飞扬起来了!”伯州犁答道:“晋军正在塞井平灶!”楚王下令说:“好,打吧!” 两军交锋,楚、郑两国阵容不严密,⽽晋军在晋厉公的率领下,攻击勇猛。

这⼀仗,从清晨⼀直打到星星出来才收场。

最后以楚军彻底失败⽽告终。

楚王乘着夜幕笼罩,率领残兵悄悄地逃⾛了。

甚嚣尘上的意思是:甚:很;嚣:喧嚷。

⼈声喧嚷,尘⼟飞扬。

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

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论⼗分嚣张。

【篇⼆】⽐较少见的成语故事 杵⾅之交 东汉时期,有⼀个穷苦好学的读书⼈,名叫公沙穆。

经过⼀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所学有限,想进⼊京城太学继续深造。

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麽多钱作为他⼊太学学习的费⽤。

於是,公沙穆到⼀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

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

有⼀天,公沙穆正在舂⽶,吴佑来到他的⾝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斯⽂有礼,根本不像做粗⼯的⼈,便和他攀谈起来。

⾔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

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前成为朋友。

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

⼀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个穷苦读书⼈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段佳话。

【篇三】⽐较少见的成语故事 ⽩虹贯⽇ 太⼦丹的太傅鞠武,认为太⼦丹的设想并不可⾏,但⼜⽆法劝阻,便向他推荐了燕国⼀位智谋深远的处⼠⽥光,建议太⼦同⽥光祥细讨论之后再决定是否采取⾏动。

简短的成语故事15个

简短的成语故事15个

简短的成语故事15个简短的成语故事15个在汉学文化底蕴中,大多数成语都有其历史典故!下面准备了15个简短的成语故事,一起学习起来吧,让成语变得更加有生命意义!(一)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四)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成语故事(通用8篇)

成语故事(通用8篇)

成语故事(通用8篇)成语故事篇1话说东施效仿西施捂心皱眉,不但没有使自己变得漂亮,反而让大家觉得她丑得可怕,纷纷避开。

由于东施的鲁莽模仿,使得家人们没有脸面出门。

为了家人有脸面、有光彩,东施决定让自己真正的漂亮起来!她四处打探,不停地寻找变美的良方。

终于有一天,她从邻里的聊天谈话中得知越国的X城Y市有一个神医会整容手术。

看到希望的东施欣喜若狂,第二天天没亮,她就驾着马车火速赶往神医的诊所。

千里迢迢来到X城的东施很快就找到了神医,并将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神医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位丑女,无奈地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整容可是一个很大的手术,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手术一旦失败会直接毁容甚至危及生命,你要三思啊。

但无论神医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也打动不了东施那如山岩一般坚不可摧的信念。

于是,他叹了口气:三天之后进行手术,你先调养一下身体。

东施激动地在茫茫人海中都能清楚地听到自己急促地呼吸声,她多么希望能快点进行整容手术啊!第一天、第二天漫长的等待终于结束了。

手术非常成功!神医意味深长地看着已经变得美貌如花的东施,抚着胡须说:可别忘了给手术接口涂抹保养品,如果感到不适马上回来复诊可东施一句也没听进去,头缺像捣蒜一样地摇摆着。

东施回到故乡,村子里的老百姓都吓了一跳。

可不是嘛,光滑的皮肤,纤柔的腰肢,就连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也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哪像原来那个丑八怪。

大家对待东施恭恭敬敬,就连原来比她美上百倍的西施见到她也忍不住低下头东施越来越得意,她开始忘形起来,保养品、保养精华什么的只涂了几天,就被扔进了垃圾推理。

到了后来,虽然感觉腿有点难受,脸颊发热,但被赞美蒙蔽头脑的东施根本不放在心上,幸好父母发现了异常,连夜将她送到神医哪里,才把女儿从生死线上拖了回来。

看,爱美之心虽然人人皆有,但不能为了美丽漂亮而损害了身体,那样只会得不偿失。

成语故事篇2我学过《三字经》、《论语》,最近,我喜欢上了一套新的国学经典——《成语故事》,这是一套有声电子书,是爸爸前段时间从网上下载来的,它可以手动翻页,也可以自动翻页;还可以自己读看,也可以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短篇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们的写作文的素材,平时要多积累。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短篇成语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短篇成语故事(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短篇成语故事(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短篇成语故事(三)亡羊补牢【典故】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短篇成语故事(四)盲人摸象【典故】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

”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

”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

”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

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短篇成语故事(五)守株待兔【典故】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短篇成语故事(六)揠苗助长【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短篇成语故事(七)买椟还珠【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短篇成语故事(八)滥竽充数【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

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

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

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

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

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

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短篇成语故事(九)按图索骥【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