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30个

经典成语故事30个小编通过阅读,认识了许多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多认识成语,用成语点缀文章,还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水平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成语故事30个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大全【十篇】

【导语】精彩的成语故事,对于孩⼦们来讲,不仅可以掌握⼀些简单的成语,同时,孩⼦们通过故事,还可以把握很多成语的意义。
下⾯是分享的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全【⼗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李下 从前有个书⽣,出门去看望朋友。
⼀路上,湖光⼭⾊,令⼈赏⼼悦⽬。
第⼆天早上,他经过了⼀⽚⽠⽥,⽠⽥⾥结了许多⼜⼤⼜甜的西⽠。
忽然书⽣被⽠藤绊了⼀下,鞋⼦掉在了⽠⽥⾥,他想俯⾝去捡鞋,⼜怕别⼈疑⼼⾃⼰在偷⽠,他只好光着脚⾛出去,宁可把鞋丢在⽠⽥⾥。
⼜⾛了⼀程,他⼜来到了⼀棵树下,由于⼀只脚⾛路不⽅便,书⽣只顾看脚下,没有注意到头上的树枝,帽⼦⼀下⼦被挂歪了。
他想伸⼿去改正⾃⼰的帽⼦,⼜怕别⼈疑⼼⾃⼰偷李⼦,他只好歪戴着帽⼦继续上路,宁可李下不正冠。
所以说⽠⽥李下,各避嫌疑,就是这个典故。
⼈们把容易发⽣嫌疑的地⽅叫做⽠⽥李下,把难于解释明⽩的嫌疑叫做⽠李之嫌。
2.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望梅⽌渴 东汉末年的⼀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进时,路上缺⽔,⼠兵们都很⼝渴,快要⾛不动了。
曹操见⼠兵们⼜热⼜渴,纷纷舔着⼲裂的嘴唇,⼼⾥⾮常着急。
曹操让⼠兵们到处去找⽔,结果都空⼿⽽回, 这时,曹操忽然计上⼼来,他驱马驰往⼭头,然后回头⼤声向⼠兵们说,“前⾯有⼀⼤⽚梅树林,那⾥的梅⼦很多,⼜酸⼜甜!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坡,马上就要到梅林了。
” ⼠兵们听了,好像已经吃到了梅⼦,⼝⽔直流,不再感到⼝渴了,⼀齐争先恐后地向前⾏进。
后来望梅⽌渴这个成语故事⽤来⽐喻愿望⽆法实现,只好⽤空想来加以安慰。
3.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个知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化⼈们做善事,以礼让解决纠纷,平息诉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当太守。
有⼀次,他出去巡⾏,经过了⾼陵县,看见兄弟两个⼈为了争夺⽥产⽽⼤打出⼿。
韩延寿见此情景,⼗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贯推⾏的礼义教化的巨⼤嘲讽。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经典成语故事(通用2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成语故事1孟子想到齐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也很希望齐国君王能像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那样有作为。
他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
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齐国。
但他在离开时,心里又是矛盾着的,很想齐王能亲自出面来挽留他。
后来,尽管齐王也亲自到孟子住处见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己,并没有表示要真正留他。
孟子出京城临淄到齐国西南部的昼地后,住了3天才走。
途中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样慢腾腾地,孟子说,我自认为还是太快了呢。
我想齐王也许能最终改变态度,把我召回去。
齐王如果用我,何止齐国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太平。
在回归的路上,又有一个名叫充虞的人问孟子,说:“老夫子现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样子,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嘛。
每过500年必定有位圣君出现,而这当中也必定会有命世之才出来。
从周朝到现在,已经过去700余年了。
论年头,早超过(500年)了;而以时势的'发展来考察之,则现在正该是出圣君贤臣的时候了。
老天爷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么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经典成语故事2一财主大摆酒宴,席间划拳行令,喧声如潮,一个老头因牛肉没嚼烂而卡住脖子,顿时大汗淋漓,翻白眼,众人纷纷为他想办法处理,把老汉左右折腾,老头气得大喊而吐出牛肉。
财主见状要各位回家,说有了前车之鉴,从此再也不吃饭了。
经典成语故事3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一天晚上,庄子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那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欣然自得,轻快舒畅极了,称心如意极了。
这时,他己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而只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20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中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中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简意赅。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简短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简短成语故事:以貌取⼈ 孔⼦有许许多多弟⼦,其中有⼀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善辩。
他开始给孔⼦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仁德⼜⼗分懒惰;⼤⽩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觉。
为此,孔⼦骂他是“朽⽊不可雕”。
孔⼦的另⼀个弟⼦澹台灭明,字⼦⽻,是鲁国⼈,⽐孔⼦⼩三⼗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
孔⼦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于修⾝实践,处事光明正⼤,不⾛邪路。
后来,⼦⽻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有三百⼈,声誉很⾼,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辞判断⼈品质能⼒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品质能⼒的好坏,结果对⼦⽻的判断⼜错了。
” [提⽰]只根据外貌来判断⼈品质能⼒的好坏。
2.简短成语故事:⾃相⽭盾 从前,楚国有个⼈在街上卖兵器。
他拿着⽭说:“这⽀⽭,是天下第⼀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
”他⼜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坚固的,世界上没有⼀⽀长⽭能够刺得穿它。
”有⼈问:“⽤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回答不出来了。
[注释]⽭:长⽭。
盾:盾牌。
[提⽰]⽐喻⾃⼰的⾔⾏前后相互抵触。
3.简短成语故事:掩⽿盗铃 古时候,有个⼈想偷别⼈家⼤门上挂着的门铃,⼜怕门铃响起来。
他想出⼀个办法来。
他把⾃⼰的⽿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
结果被主⼈当场捉住了。
他惊奇地问主⼈:“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说:“你掩住了⾃⼰的⽿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朵啊!” [注释]掩:遮盖,捂。
盗:偷。
[提⽰]⽐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骗别⼈,只能欺骗⾃⼰。
4.简短成语故事:天罗地⽹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费⽆忌的谗⾔,要杀害太⼦的师傅伍奢和他的⼉⼦伍⼦胥。
成语故事100首

成语故事100首1.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五蠹》。
讲述的是宋国有个人偶然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便放下农活,日复一日地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农田荒芜,却再也没等到兔子。
寓意不努力而想侥幸获得成功是行不通的。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人乘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剑落下的位置刻下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沿着记号下水找剑,但因为船已经移动,所以找不到剑。
这个故事比喻不懂得事物已发生变化,仍拘泥于旧观念、老办法处理问题。
3.亡羊补牢: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的缺口,防止其他羊再丢失。
寓意犯了错误之后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说的是众人分酒,决定每人画一条蛇,先画完者喝酒。
有个人率先完成,看到别人还未画完,便给自己的蛇画上了脚,结果蛇反而不像,酒也被后来画完蛇的人拿走。
寓意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5.狐假虎威:来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比喻仗势欺人或借别人的权势吓唬、欺骗他人。
6.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的世界就是全部,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述农民急切盼望稻谷快点长大,用手把稻苗一根根拔高,结果稻苗全都枯死了。
以此告诫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8.对牛弹琴:源自《牟子理惑论》。
指对着不懂音乐的牛弹奏美妙的曲子,比喻说话、做事情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高深的道理。
9.卧薪尝胆:记载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描述越王勾践为雪耻国辱,在床铺草堆以示艰苦生活,并常含苦胆警示自己不忘国仇家恨。
现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10.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
11.买椟还珠: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10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经典成语故事:鱼⽬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他买到了⼀颗⼜⼤⼜明亮的珍珠,经常独⾃把玩,从不让别⼈看。
他的邻居寿量从路上捡来⼀颗⼤“珍珠”,也珍藏起来。
后来,他们俩得了同⼀种病,医⽣说要⽤珍珠粉配药。
他们只得拿出各⾃藏着的珍珠。
医⽣笑着对寿量说:“你这颗不是珍珠,是鱼的眼睛啊!” [注释]珠:珍珠。
[提⽰]⽐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2.经典成语故事:杯⼸蛇影 西晋时,⼀个叫乐⼴的⼈请⼀位朋友来家⾥喝酒,朋友看见酒杯⾥有条蛇在游动,回家就病了。
乐⼴知道后,⼜把这⼈请来,让他坐在原来的位置,告诉他那条蛇是挂在墙上的⼀张⼸的倒影。
朋友如释重负,病也很快好了。
[提⽰]⽐喻因疑虑⽽引起惊恐和担忧。
3.经典成语故事:不寒⽽栗 西汉时,有个叫义纵的官员,性格残暴,⼼肠毒辣。
他在上任的第⼀天,就下令加重对关在当地监狱⾥的两百多个犯⼈的处罚。
那些犯⼈的亲友来探监,都被他抓了起来。
后来,他还觉得不够,就将犯⼈和他们的亲友全部杀死。
⽼百姓知道了都浑⾝打颤,⼗分害怕。
[注释]栗:发抖。
[提⽰]不因寒冷⽽发抖。
形容⾮常恐惧。
4.经典成语故事:愚公移⼭ 传说,古代有个⽼⼈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和王屋两座⼤⼭,⾛路很不⽅便。
他决⼼带领全家挖掉这两座⼤⼭。
有个叫智叟的⽼头,认为不可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死了有孙⼦,⼦⼦孙孙没有穷尽,这⼭却不会再长⾼了,终有⼀天会被挖平的。
” [提⽰]⽐喻做事有顽强的毅⼒,不怕困难。
5.经典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只⼤河蚌躺在河滩上晒太阳。
它张开贝壳,⼀只鹬鸟闪电⼀般扑过来,长长的嘴像剑⼀样刺⼊贝壳。
河蚌⽴即关紧贝壳,把鹬鸟的长嘴夹住了。
在他们互不相让地争⽃时,⼀位渔翁恰巧路过,很轻松地把它们俩都捉住了。
50个成语故事

50个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许由,他画了一条蛇,因为觉得画得不够真实,就在蛇身上加了腿,结果画得太真实,蛇被人误认为是真的,最后被踩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过犹不及。
2. 杯弓蛇影。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张旭,他在一次宴会上,喝醉了酒,看见桌子上的弓和箭,以为是蛇,吓得大叫起来。
后来他清醒过来才知道自己是多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的恐惧是由于自己的臆想而产生的。
3. 杞人忧天。
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他时常担心天会塌下来,结果整天忧心忡忡,无法安心工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杞人忧天是无稽之谈,人们不要胡思乱想,要踏踏实实地工作。
4. 守株待兔。
春秋时期,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等兔子撞死,结果一直等到树死了也没有等到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想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成功。
5. 望洋兴叹。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叫田忌,他在比赛中输给了赵国的人,回到齐国后,看见齐国的马都不如赵国的马,就感叹自己的马太差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望洋兴叹是没有用的,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实力。
6. 水落石出。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水满则溢,溢则水落,落则石出。
”意思是事情经过一番波折之后,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事情的真相终究会大白。
7. 一丘之貉。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人与秦人一丘之貉,而楚人多智。
”意思是楚人和秦人都是同样的狐狸,但楚人更加狡猾。
8.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画龙点睛者,必须慧眼识珠。
”意思是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
这个成语比喻在文章或者事物的关键地方下功夫,使之更加完美。
9. 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出自《汉书·班超传》,“然彼将君子者,胸中有成竹。
”意思是指有把握的事情,心中已经有了周详的计划。
10. 纸上谈兵。
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关于成语故事(15篇)

关于成语故事(15篇)关于成语故事(15篇)关于成语故事11、志在四方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
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
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
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
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
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意思: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详细内容: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这个事故又叫“圯桥授书”。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曾经要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见到一位老翁,老翁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
张良很不情愿将鞋捡上来并给老翁穿上。
老翁让他5天之后再到这里来。
2个5天后,张良都没有赶到老翁之前来到此处。
第3个5天后,张良终于在老翁来之前来到桥上。
老翁交给张良一本书。
张良读了之后,当上了刘邦的高级参谋,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
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
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
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
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
"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
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
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
"张良连忙答应了。
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
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
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
他只好认错。
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
"说吧,拂袖而去。
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
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
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
"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
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一诺千金”成语故事
基本意思:是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也叫千金一诺。
详解形容说话算数,非常讲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比喻自己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通俗一点的理解为: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
在当今的社会,无论你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一诺千金”,显得尤为重要。
详细内容: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
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