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IP路由选择算法
路由选择算法

如下图1所示网络,图2是更新前结点1的路由 表
1、路由表中给出了结点1的两个向量Di 和 Si 。 2、经128ms后,结点1收到3个相邻节点(2、 3、4)的时延向量 D2 、 3、 4 ,进行更新运算, D D 得到更新后的路由表。 d 21 2 d 31 3 d 41 1 d 22 0 d 32 3 d 42 2 d 3 d 0 d 2 23 D3 33 D4 43 D2 d 24 2 d 34 2 d 44 0 d 35 1 d 25 3 d 45 1 d 5 d 3 d 3 26 36 46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 态路由选择算法。 原理:让每个路由器维护一张路由表,表 中给出了到每个目的地已知的最佳距离和路径 。通过与相邻路由器之间周期性地相互交换信 息,来更新表中的信息。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 变化时,路由器之间也将及时地相互通知有关 变更信息。
基本思想:每个结点保持两个向量 Di和 Si ; 每隔一段时间(如128ms)相邻节点交换时延 向量;根据收到的全部时延向量修改本结点时 延向量和后继结点时延向量。
终计算出从该路由器到其他目标网络的最短路径
,这些路径就构成了路由表。该算法要求每个路 由器具有唯一的名字或标识。 算法思想:链路状态算法的思想十分简单, 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每个路由器必须: (1)发现与它相邻的路由器,并知道其网络地址;
(2)测量它到达各相邻路由器的传输代价; (3)组装链路数据包(LSP),以便把它所知信息发送给
现代交换技术-第4章分组交换技术

j
固定路由表算法
图4-5 固定路由表算法示例
• 表4-1所示为网络控制中心计算得到的全 网的路由表。
• 该表列出了所有节点到各个目的节点所 确定的路由。
• 实际上,对于每一个节点仅需存储其中 相应的一列即可。
(2)自适应路由选择。
① 故障。 ② 拥塞。
Flash
4.拥塞控制方法
(1)从拥塞节点向一些或所有的源节点发 送控制分组。 (2)根据路由选择信息调整新分组的产生 速率。 (3)利用端到端的探测分组来控制拥塞。 (4)允许节点在分组经过时添加拥塞指示 信息,具体包括下列两种方法。
4.2.4
路由选择
1.路由选择概述
(1)路由选择准则:路由选择的依据,如路 由跳数、状态(链路距离、带宽、费用、时 延) (2)路由选择协议:路由信息收集和发布的 规程和方法,如静态、动态路由法
(3)路由选择算法:如何获得最佳路径
2.路由选择算法
Fixed routing静态(固定) 路由法: uses fixed (static) routing directory (table), which is unchanged during each active connection.
Adaptive routing 动态路由法: uses adaptive (dynamic) directory , which is periodically adjusted according the changing of network conditions. Packets may take different routes. They must be reassembled at the receiving node.
深入理解IP路由选择过程

深入理解IP路由选择过程IP路由选择是指在IP网络中,根据目的IP地址选择最佳的路径来转发数据包的过程。
IP路由选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数据包的快速传输和最佳路径的选择。
本文将深入理解IP路由选择过程。
首先,IP路由选择通常依赖于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用于在路由器之间传递路由信息,以便路由器可以构建自己的路由表。
常见的路由协议有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和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等。
这些协议通过不同的算法来计算最佳路径。
IP路由选择的过程如下:1.路由表的构建:每个路由器都有自己的路由表,用于存储路由信息。
路由表中包含了目的网络的地址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路由表的构建方式取决于使用的路由协议。
例如,RIP协议使用跳数作为衡量路径长度的度量,OSPF协议使用链路状态信息计算最短路径。
2.路由信息的传播:路由器通过路由协议与其他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
交换的方式可以是周期性的更新或在一些事件触发时更新(例如网络拓扑发生变化)。
路由信息传播的目标是让每个路由器都能了解到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以便计算最佳路径。
3.路由计算:路由器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计算最佳路径。
路由计算的方式取决于使用的路由协议。
一般来说,路由器通过比较不同路径的度量值来选择最佳路径。
度量值可以是跳数、带宽、时延等。
4.路由选择:路由器选择最佳路径,并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跳路由器。
路由选择的原则是选择度量值最小的路径作为最佳路径。
如果有多条度量值相同的路径,则可以使用路由器的优先级、路由策略等进行选择。
5.路由跟踪:路由器将经过的路径记录下来,以便跟踪数据包的路由路径。
路由跟踪对于网络故障排除和监控网络运行状态非常重要。
总结来说,IP路由选择过程包括路由表的构建、路由信息的传播、路由计算、路由选择和路由跟踪。
不同的路由协议使用不同的算法和度量值来计算最佳路径。
三级网络填空题及答案

第四章网络操作系统1、Novell公司曾经轰动一时的网络操作系统是________,今天仍有6.5版本在使用。
2、Unix系统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________。
4、早期的网络操作系统经历了由结构向主从结构的过渡。
5、Solaris网络操作系统主要运行在RISC结构的工作站和上。
6、Windows 网络操作系统版本不断的变化,但有两个概念一直使用,它们是和_____模型。
7、如果系统的物理内存不能满足应用程序的需要,那么就需要从的空闲空间使用_______内存。
8、SUN公司的Solaris是在_______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Windows服务器的域模式提供单点能力。
10、Unix操作系统的发源地是实验室。
11、IEEE制定的Unix统一标准是。
12、红帽公司的主要产品是Red Hat 操作系统。
13、Web/OS是运行在中的虚拟操作系统。
14、Novell公司收购了SUSE,以便通过SUSE Professional产品进一步发展网络操作系统业务。
15、活动目录服务把域划分成OU,称为。
16、红帽Linux企业版提供了一个自动化的基础架构,包括、、高可用性等功能。
17、内存管理实现内存的、回收、保护和。
18、Unix内核部分包括和控制子系统。
19、操作系统必须提供一种启动进程的机制。
在DOS 中,该机制就是函数。
在Windows 中启动进程的函数是。
20、DOS 的内存管理相对简单,它运行在下,Windows的内存管理相对复杂,它运行在模式下。
21、操作系统通常有4 类组件:驱动程序、、和外围组件。
22、内核的结构可以分为、微内核(Microkernel )、以及外核等。
23、网络操作系统可以分为两类:型NOS 与通用型NOS 。
对于通用型网络操作系统,一般又分为两类:系统与系统。
24、硬盘服务器将共享的硬盘空间划分成多个虚拟盘体,虚拟盘体可以分为 3 个部分:专用盘体、与。
第4章路由协议动态路由

4
4.3 动态路由
• 动态路由协议分为:
– 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 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5
4.3 动态路由
• 4.3.2 距离矢量路由
息到直连的邻居路由器 • 是一种完全更新路由协议
9
4.4 RIP协议
• RIP路由更新
– 通过定时广播或组播实现 – 缺省情况下,路由器每隔30秒向直连的网络广播整个
路由表 – 如果经过180秒,即6个更新周期,某个路由表项没有
收到该路由信息,路由器就认为它已失效。 – 如果经过240秒,即8个更新周期,该路由表项仍没有
– 典型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是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7
4.3 动态路由
• 链路状态路由工作原理
– 通过Hello数据包发现邻居 – 与邻居路由器相互交换LSA(link-state advertisements,
链路状态通告) – LSA是路由器之间发送路由信息的最小数据包 – 每台路由器将LSP(link-state Packets,链路状态数据包
19
4.4 RIP协议
• 使用子网地址配置RIP v1
– 例:给如图所示的拓扑图配置RIP v1协议,假设 使用192.168.1.0/24地址进行网络地址的分配
20
4.4 RIP协议
21
4.4 RIP协议
22
4.4 RIP协议
• 4.4.3 配置RIP v2协议
– 配置RIP v2后,路由器就能发送和接受RIP v2的 更新消息
第4章 网络层5——路由选择协议

“链路状态”说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 “度量”(metric) 。 度量包括费用、距离、时延、带宽等
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 发送此信息。
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state database)
各路由器之间频繁地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所有路 由器最终都能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
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32位的区域标识符(用点分 十进制表示)。
区域不能太大,在一个区域内的路由器最好不超 过 200 个。
OSPF 划分为两种区域:主干区域和非主干区 域。主干区域(backbone area),标识符规定为 0.0.0.0,用于连通非主干区域。
至其他自治系统 自治系统 AS
R1 网1 R2 网2 R3 R5
Traceroute(tracert):跟踪分组从源点到 终点的路径
通过发送小的数据包到目的设备直到其返回, 来测量其需要多长时间。 输出结果包括测试的时间(ms)和设备IP地址。
PING 的应用举例
Traceroute 的应用举例
4.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 — 即非自适应路由选择 ,特点是简单和开销较小,但不能及时适应 网络状态的变化。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 — 即自适应路由选择, 特点是能较好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但实现 起来较为复杂,开销比较大。
1. 工作原理
RIP 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 择协议。
RIP 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 护从它自己到其他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
“距离”的定义
RIP认为一个好的路由是通过的路由器数目少, 即“距离短”。
路由与交换课程设计

路由与交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其配置与管理方法;2. 学习网络层与链路层协议,了解IP地址分配、路由选择、VLAN划分等网络技术;3. 了解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如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等。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小型网络的路由与交换设备的配置,实现网络互联;2. 能够运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网络故障,并进行排查与解决;3. 能够设计简单的网络安全策略,提高网络安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网络组建过程中与他人沟通与协作;2. 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分解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路由器与交换机基本原理:包括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分类,重点讲解路由选择算法、交换机帧转发过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路由器与交换机基础2. 网络层与链路层协议:介绍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等网络层协议,以及VLAN划分、STP协议等链路层协议。
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层协议;第三章 链路层协议3. IP地址分配与路由选择:讲解IP地址的分类、子网划分、路由表的构建与维护,以及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配置。
教材章节:第四章 IP地址与路由选择4.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介绍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方法,包括命令行、图形界面配置等,以及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5. 网络安全策略:讲解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第四章 路由器基础练习题

第四章路由器基础练习题第一题:题目描述:在网络中,路由器起到了连接不同网络的桥梁作用。
请简要介绍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路由器是一种网络设备,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并进行数据包转发。
它在互联网中扮演着决定数据包路径的重要角色,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 数据包转发:路由器根据目标IP地址决定数据包的最佳路径,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它通过查找路由表,识别传输路径,并使用路由选择算法确定最佳的转发路径。
2. 分组交换:路由器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将数据包拆分成较小的数据块进行传输。
这种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带宽,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
3. 网络地址转换(NAT):路由器还可以执行网络地址转换,将内部私有IP地址映射为公共IP地址,以便内部主机能够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
4. 数据包过滤和安全功能:路由器可以配置各种安全功能,例如访问控制列表(ACL),以过滤非法或有害的数据包,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5. 网络管理和监控:路由器提供了管理和监控网络的功能。
管理员可以通过路由器界面配置和管理各种网络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路由协议等。
6. 路由选择协议:路由器使用路由选择协议,如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等,来交换路由信息并动态更新路由表,实现网络的自动化路由选择。
路由器是构建和维护大规模网络的关键组件,它能够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和网络的高效运行。
第二题:题目描述:解释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区别,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静态路由是通过手动配置路由表,将目标网络地址映射到出口接口,手动决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它的优点是简单、可靠,配置较为方便,适用于小规模网络或特定的网络拓扑。
然而,静态路由需要手动配置和更新路由表,对网络拓扑的变化敏感度较高,需要管理员进行维护和管理。
动态路由使用动态路由协议,自动学习和传播路由信息,能够根据网络拓扑和链路状态动态调整路由表,实现自动化的路由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扩散法的抑制措施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抑制重复分组的数 目: 计数器法 序号登记法。
(1)计数器法
在每个分组的头部设置一个计数器。分 组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计数器就自动加1。 当计数器的当前值达到规定值时(如达到 网络两端可能的最大跳数),就将该分组 丢弃。
(2)序号登记法
源路由器在每个分组中设置一个序号,当分组 经过路由器时,路由器就把该序号在登记表中 登记,当分组再次经过该路由器时,路由器就 不再转发它了。 由于每个分组的序号全局有效,因此路由器的 登记表可能会无限制地增长,这样会占用路由 器的存储空间,同时也会降低查表效率。 为了防止登记表过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为 每个表增加一个参数k,k相当于一个门限值, 表示序号≤k的分组已经登记过,因此不用在表 中保存,从而节省空间。
本章提要
我们从第一章已经看到,IP分组的处理过程主 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IP分组的封装/拆装和IP 分组的路由选择。IP分组的封装与拆装是IP层 按照IP层的下层协议和IP上层协议规范进行的 PDU格式转换。IP路由选择指的是将源主机发 送的IP分组按照一定的策略规则传送给目的主 机的过程。 由于网络构型的不同、路由策略的不同、路由 信息类型的不同,致使IP路由选择是比较复杂 的。因为IP路由性能严重影响着网络的整体性 能,所以,本书用较大篇幅讲述与IP路由选择 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IP路由选择算法和协议。
路由选择必须考虑的因素有2个:网络的通信 量和网络的拓扑结构。 路由选择算法必须随时掌握网络的拓扑结构, 因为拓扑结构反映了网络中路由器的连通性, 任何路由选择算法都不能选择一个不工作的路 由器作为数据的下一跳路由器。 因此,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就根据其对网络通 信量和拓扑结构变化的适应能力做出。
路由选择策略分类
d(A ,r),若路由器 r 与 A 相邻 D(r)= ∞,若路由器 r 与 A 不相邻
Dijkstra算法(续1)
第2步:取一个不在T中的路由器x,使D(x)值 最小(由近及远地进行,例如路由器B)。把x放 入T,然后对所有不在T中的路由器r,用D(r)和 D(x)+d(x,r)中较小的值去替换原D(r)值,即 D(r)=Min(D(r),D(r)+d(x,r)) 上式的物理意义是:路由器r到A的距离可能由 于经x而变小,若是这样,就用经过x的值作为r 到A的距离,相应地,x也处于r到A的最短路径 中了,且x是r的父节点。
2.最短路径的含义
最短路径是指根据某个度量指标计算出的两个 路由器之间的捷径。度量指标不同,两个路由 器之间最短路径往往会不同。度量指标可以包 括: (1)两个路由器之间的跳数 (2)地理距离(公里数) (3)信道带宽 (4)平均通信量 (5)通信开销 (6)队列平均长度 (7)延时
3.路由表的生成
3.定量分析
如图4-3所示,路由器之间链路上的数值 表示容量cij(以bit/s为单位),表的单元格 中数据表示路由器之间链路上的流量 fij(以分组/s为单位)和从源路由器到目的 路由器的路由。例如从B到D的流量是3分 组/s,路由是BFD。表中的路由是由初始 路由算法得出的。
图4-3 算法示例条件值
1.基本思想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算法假定网络中每对路由 器之间平均数据流量是相对稳定的和可预测的, 然后通过对流量的定量分析,再对某个路由选 择进行优化(这个路由选择先由其他某个路由 选择算法给出)。 定量分析的基本作法是:对某一给定的链路, 如果已知平均流量和载荷量,那么就可以由排 队论原理计算出该链路上的平均分组延时。再 由所有链路的平均延时,可直接计算出流量加 权平均值,进而得到整个网络的平均分组延时。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就是要找出网络最小延时 的路由。
C(9,B)
C(9,B)
Dijkstra算法
以D(r)代表A(源路由器)到路由器r的距离, 其值为A与r之间某条路径上路由器之间 距离之和。以d(i,j)代表路由器i与路由 器j之间距离。求解以A为根节点的最短 路径树的算法如下: 第1步:初始化。令T表示最短路径树节 点集合,初始时T={A}。定义:
目的 A A 9 B BA 源 B 20 A 20 E 50 (a) F 20 20 D 10 20 C 10 10 7 E EA 4 F EFA 2 EFB 4 FB 3 EC 2 FEC 3 ECD 4 FD (b) 5 FE 5 EF 4 C CBA D
1 DEBA
B 9 AB
C 4 ABC 8 BC
4.1.3扩散法 扩散法
1.基本思想 扩散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某个路由器收 到一个不是发给它的分组时,就向所有 相邻的路由器转发该分组(发送该分组的 路由器除外),称这种转发为扩散 (flooding)。
2.特点
当网络的通信量很小时,扩散法可使分组的传 输延时达到最小。 同时,会存在许多条路由供分组使用,而且会 有一条是最佳的。因此扩散法具有很好的稳健 性。 但是,扩散法存在一个显著的特点:网络中存 在大量重复分组——这是其可靠性的代价。重 复分组的数目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不采取 抑制措施,会导致网络出现拥塞现象。
Dijkstra算法(续2)
第3步:重复第2步,直到将所有的路由 器都放入T。
说明
图4-1的(b)→(f)就是Dijkstra算法执行过 程的中间结果,随着路由器加入到最短 路径树中,代表它的圆点由空心变为实 心,以A为根的最短路径树和A中的路由 表如图4-2所示。
图4-2最短路径树计算与路由表
B (1) A (0) (3) G H E (2) F (4) C 目的路由器 (6) (5) D A B C D E F G H (b)A的路由表 下一跳路由器 B B B B B B B
(a)最短路径树,数字代表加入T的顺序
小结
(1)在第2步中,要注意将与某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 器都要放入T中,例如处理完G后,还要依次处理F。 (2)路由选择算法的核心任务是要确定下一跳路由器, 从图4-2可以看出:以A为源路由器的最短路径中的路 由器具有相同的下一跳路由器。 (3)路由表的生成由两大步骤完成,第一是求解最短路 径树,第二步是由最短路径树得出A到各路由器的下一 跳路由器。 (4)由例子中可以看出,B是A到所有路由器(除A以外) 的下一跳路由器,也就是说所有由A转发的分组都要经 过B,如果通信量变化较大的话,B很可能不堪重负而 发生拥塞,进而影响网络的传输性能,可见最短路径 法在通信量不平稳时不好。
路由选择算法
根据路由选择度量指标的不同,路由选 择策略可以由多种具体的算法实现。 常用的静态路由选择策略包括最短路径 法、扩散法和基于流量法。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包括距离矢量法和链 路状态法。
4.1.2最短路径法 最短路径法
1.基本思想 在最短路径法中,数据沿着到目的网络 的最短路径传送。每个路由器有一张路 由表,表中包含去往任一目的路由器的 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和距离等路由信息。 路由表在整个网络初始化配置时生成, 并且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固定不变。 当网络通信量相对稳定且拓扑结构固定 不变时,采用最短路径法是最好的。
4.1.4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
前文介绍的两个有代表性的算法是针对网络拓 扑结构设计的,在路由选择时没有考虑通信量 的影响。这类路由选择算法会把大量的通信量 汇集到最短路径的某一段上,尽管别的路径很 “空闲”,例如图4-2中,A到B的通信量很大, 从A到C的分组仍然要走路径ABC,而不走 AGEFC,尽管AGEFC很可能要比ABC空闲。 可见,好的路由选择策略既要考虑拓扑结构又 要兼顾通信量。下面,我们介绍这样的一种算 法—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flow-based routing)。
D
1 ABFD
E 7 AE 2 BFE 3 CE 3 DCE
F 4 AEF 4 BF 3 CEF 4 DF
3 BFD 3 CD
8 CB 3 DFB 3 DC
定量分析的步骤
第1步:计算链路总流量λi。 下面由fij来计算链路i的总流量λi。 注意: (1)链路i的总流量λi是指各路由经i的流量之和。 例如链路AB的总流量 λAB=9(A→B)+4(A→C)+1(A→D)=14,即λ∑ f i= (2)链路是有向的,即AB和BA是两条链路。本 例中流量是对称的,即XY流量与YX流量相等。 链路的总流量如表4-1所示(8个链路)。
4.1路由选择策略及算法 路由选择策略及算法
发送主机经过域名解析处理得到了目的 主机的IP地址,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发 送IP分组。但在发送前必须要知道将IP 分组发给哪个路由器(我们称这样的路由 器为下一跳路由器)。确定下一跳路由器 的工作由路由选择算法和协议完成。
4.1.1路由选择策略 路由选择策略
第4章 IP路由选择算法
本章提1.2 4.1.3 4.1.4 4.1.5 4.1.6 路由选择策略 最短路径法 扩散法 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4.2 特殊的路由选择策略
4.2.1 分级路由选择 4.2.2 移动主机的路由选择 4.2.3广播路由选择 4.2.4组播路由选择
在最短路径法中,任一路由器都要知道去往其 他路由器的下一跳路由器(当然其他算法也要 这样,区别在于确定下一跳路由器的方法不 同)。 根据图论原理,网络中的路由器必然是一棵最 短路径树的节点(源路由器是根节点),所以制 作某个路由器中路由表的实质是求解以该路由 器为根节点的最短路径树。 下面,我们介绍Dijkstra提出的方法,如图4-1 所示。已知网络拓扑和路由器之间距离,我们 求以A为根的最短路径树。
2.实施基于流量路由选择的条 件
从基本思想可以看出,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必 须具有以下已知信息,才能给出正确的路由。 (1)网络的拓扑结构:有了它,才能知道链路的 数量。 (2)路由器i和j之间的流量fij。 (3)路由器i和j之间链路的载荷(容量)cij。 (4)初始路由算法:给出待优化路由。 在流量和拓扑结构相对稳定的场合,这些条件 容易满足的。这也正是静态算法适用擅长的场 合,也是把该算法作为静态算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