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 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

b. 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

c. 分析并欣赏诗人龚自珍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b.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c.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理解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b.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a. 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b.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2. 课文朗读与背诵:a.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b.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并理解课文。

3. 课文内容解析:a.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 解读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 生字词学习:a.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生字词。

b. 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字词的使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正确朗读、背诵并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

b.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c. 分析并欣赏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a. 解读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b.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文本。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盒、课本。

教学过程:1. 导入:a. 教师通过PPT展示诗人龚自珍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

b. 简要介绍《己亥杂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b. 学生反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c.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同伴互相检查。

3. 内容解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之美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增进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2.理解和感悟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掌握古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法;4.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片段或词语开门见山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

2. 学习古诗教师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可以利用诗歌中的比喻、修辞等手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朗读训练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读训练,要求学生重点把握韵脚、语气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让学生围绕古诗的情感主题进行情感表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连线或情感解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

5. 小结回顾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回顾,强调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感表达和课堂互动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提供指导。

五、延伸拓展可以邀请学生自选或背诵其他古诗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六、总结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升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之美。

以上是《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华,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也能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练习题: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欣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欣赏诗歌的美,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启发他们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制作课件。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三首诗的韵味和美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三首诗的深层含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歌鉴赏:分析三首古诗的艺术特色,如用词、句式、意象等,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文化背景: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举例解释:
-《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山水的变化多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通过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古诗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古诗的朗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示范、领读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描绘出诗人对远方故土的眷恋。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题西林壁》中的“岭”、“峰”等,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朗读节奏:小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掌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诗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传递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示儿》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古诗创作、角色扮创新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 古诗三首(教案)第四单元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包含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以及“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所选的 4篇课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生在阅读这组课文时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应用。

本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

“语文园地”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积累。

内容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1.会写“祭、乃”等30个生字;会认“乃、熏”等3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哼”;会认读“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少年中国说(节选) 2作者通过描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讴歌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圆明园的毁灭 2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12 古诗三首1.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难点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1.教学时,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铺垫。

2.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

3.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

1.预习提纲(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示儿》《题临安邸》课时目标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教材注释。

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2.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让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

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后,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

“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4.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4)陆游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逐句缩减,领会诗意。

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概括的能力。

5.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

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5)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

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

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

6.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

这65年间的每一天,诗人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另一篇佳作。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

陆游在“望”也在“盼”,一年又一年,陆游已到85岁的垂暮之年,可他还在“南望王师”!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

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

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

)(3)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直到临终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板书:难以瞑目盼望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

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

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补充学习,是对诗人主题情感的补充和渗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呢?(男生齐读《题临安邸》)2.了解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榨;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学生齐读诗。

)3.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试着在这首诗中找到答案。

(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5.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6.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不是)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7.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达官贵人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8.你怎样理解这句诗?(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9.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及权贵)他们建这些楼的用途是什么?(为自己享乐)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还想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课件出示:杭州美丽的风景图片)10.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你们着急不着急?(着急)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又会把杭州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再和诗人一起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啊!那些权贵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1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