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和肉鸡胃肠道中植酸降解模式的最新研究进展(续2)
表1.植酸酶在畜禽各类饲料中的应用方法

植酸酶的使用方法(实例)
1.溢多利植酸酶在畜、禽配合饲料中的使用:
植酸酶在畜、禽饲料产品中替代磷酸氢钙的方法:(以每克含5000单位植酸酶为例) 在肉鸡、肉鸭、肉猪饲料中: 每吨饲料添加植酸酶100克生长前期(小、中号料)替代量30-50%;
生长后期(大号料)替代量50-75%,产蛋鸡、鸭每吨饲料添加植酸酶80克替代量50-75%具体
2.
比例折算添加如:配合饲料中每吨饲料添加100克的植酸酶4%的预混料经折算后为每吨添加2500克的植酸酶。
3.浓缩饲料添加植酸酶: 浓缩饲料配方中植酸酶的添加量按在配合饲料中的添加量和预混料在配合料中的添加比例折算添加如:配合饲料中每吨饲料添加100克的植酸酶20%(1:5)的肉猪浓缩料经折算后为,每吨添加的植酸酶为500克;40%(1:2.5)的肉鸡浓缩料为250克;35%(1:2.86)的蛋鸡浓缩料经折算后,
2
以上仅供参考
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参考
2006-02--26
3。
植酸酶的作用及其应用

植酸酶的作用及其应用摘要:磷是畜禽营养物质中功能最多的营养素之一;家畜必须从饲料中得到充足的磷才能维持正常生命和生产活动;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植酸酶的来源、作用,并阐明了植酸酶在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添加植酸酶对其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的影响,以及植酸磷影响植酸磷作用的因素关键词:植酸酶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磷是畜禽营养物质中功能最多的营养素之一;畜禽必须从饲料中得到充足的磷才能维持正常生命和生产活动,单胃动物猪、鸡饲料中植物性饲料所占比例很大,虽然饲料中总磷含量较高,但可被单胃动物利用的有效磷却不足;谷物饲料中磷的主要以植酸和植酸盐的形式存在,绝大多数单胃动物不能充分消化、利用植酸和植酸盐中的磷, 这不仅增加了饲养成本而且,未被动物消化吸收的磷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植酸盐能络合某些营养物质,降低其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率, 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因此,因此就需要在畜禽的饲料中需要添加一种易于被肠道消化的磷饲料;通常添加无机态的磷酸氢钙;但是磷酸氢钙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并且在市场上的价格很昂贵,最近的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取代磷酸氢钙,他可分解植酸和植酸盐,促进饲料中植酸和植酸盐的分解,使与磷及磷酸根结合的内源性酶和其他营养素得以释放和利用,减少粪磷对环境的污染,节省无机磷酸盐的添加;提高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率;11植酸酶植酸酶的来源在自然界中,植酸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相对于植物和动物来源的植酸酶说,来源于微生物的植酸酶作用范围广和稳定性较好,易规模化生产,畜禽日粮中植酸酶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1 有些植物及其加工副产品本身含有较高活性的植酸酶,如小麦和小麦麸本身含有的植酸酶活高达1 193 IU/kg和2 957 IU/kg,且通过发芽或发酵还可进一步提高其活性;2 在饲料里添加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而在畜禽消化道作用的植酸酶有4个可能来源:①小肠内分泌;②肠道微生物产生;③饲料中的内源性植酸酶;④外源微生物产生的植酸酶;其中,外源植酸酶是植酸水解的主要催化剂;3植酸酶的功能节磷我国磷资源并不丰富,磷矿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植酸酶的使用可有效节约无机磷的消耗;据试验,在蛋鸡配合饲料中,每吨添加1008 500〕单位乍的植酸酶,可降低%的有效磷使用,相当于每吨饲料中减少kglttJ磷酸氢钙,节磷潜力巨大;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植物性饲料都含有1%~5%的植酸盐,这些盐的含磷量占饲料总含磷量的60%~80%;由于单胃动物消化道内不含植酸酶,导致其无法或不能很好的利用植物性饲料中的磷,而磷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研究表明,植酸酶能有效地提高植酸的利用率,其可使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率提高60%,粪便中磷的排出量减少40%7;消除植酸对矿物元素和蛋白质的抗营养作用植酸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可与许多矿物元素和蛋白质络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降低了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植酸被植酸酶水解后,络合的营养物质即被释放出来,提高了畜禽对矿物质的利用率及蛋白质、氨基酸的消化率;对Zn2+、Cu2+Fe2+、Mg2+尤其明显,并维持了动物矿物营养的平衡,进而改善了动物组织健康;恢复消化酶的活性植酸可以络合蛋白质,因此会抑制体内多种水解酶的活性;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以分解被植酸络合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并终止植酸对其他消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机体的消化和吸收;Lei等对猪的试验表明,植酸酶可以提高蛋白质消化率另有研究表明,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火鸡对氨基酸的消化率,而且日粮蛋白质水平越低,提高程度越大;这说明植酸和蛋白质络合键被植酸酶打开,并降低了植酸的水平,从而减轻了植酸对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的影响; 2减少磷的排泄,降低环境污染植物性饲料中,三分之二的磷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而单胃动物由于体内无相应的分解酶很难利用,饲料中的植酉鳞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对土壤、江河湖泊、池塘造成严重污染;植酸酶可提高植酸磷利用率30%一40%,即意味着降低了30%一40%的植酸磷的排出量,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2植酸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由于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能合成包括植酸酶在内的多种消化酶,所以植酸酶多数情况下在非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5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由于单胃动物自身不能分泌分解植酸盐的植酸酶,故其不能利用植酸盐中的磷,在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可以有效地分解饲料中的植酸,释放无机磷,提高饲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在加成年公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磷真消化率分别提高%、%、%、%和%P<,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提高%~%;赖氨酸表观消化率提高%~%,且磷真消化率、表观代谢能、蛋白质和赖氨酸表观消化率分别与日粮的植酸含量呈负线性关系;在30周龄海兰白蛋鸡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植酸酶及磷酸氢钙,结果表明,同时添加植酸酶和磷酸氢钙的试验组比对照组产蛋率、蛋重、蛋壳强度及饲料转化率均有提高,且试验组产蛋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在肉鸭基础日粮玉米-豆粕型中添加植酸酶400 U•kg-1,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可改善鸭生长性能,提高胫骨中灰分、钙磷的沉积,提高钙、总磷和植酸磷的利用率,并减少粪磷的排出,同时使血钙、血磷浓度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维持在正常水平;6在低有效磷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植酸酶对肉鸭胫骨、血清、肝脏、排泄物中矿物元素的沉积和利用的影响,指出低有效磷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肉鸭对植酸磷、总磷、钙的利用率,减少排泄物中植酸磷、总磷和钙的含量P<,提高肉鸭胫骨中灰分、灰分中钙、磷及血清中无机磷的含量P<,提高了肉鸭对锰、锌的利用率,降低铜、铁的利用率P<,且植酸酶促进了肉鸭肝脏中锰、锌的沉积,降低了铜、铁在肝脏中的沉积P<;4在猪生产中的应用许多研究证明,猪只能利用玉米中磷的10%~20%,豆饼中磷的25%~35%,表明在猪生长和肥育过程中只有少量的磷被利用,而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则可以显著改善这一状况;9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替代%的磷酸氢钙,可以改善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及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并显著降低了粪中氮、磷的排泄;在仔猪饲粮中添加植酸酶500 U•kg-1能够明显提高仔猪生产性能,改善磷和蛋白质的利用率,且植酸酶的作用效果受饲粮磷和赖氨酸水平的影响,低磷饲粮加酶的改善程度高于高磷饲粮;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研究其对生长和营养物质回肠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降低了断奶仔猪的采食量,提高了日粮中干物质、能量、蛋白质的消化率,改善了回肠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降低了血清中的葡萄糖、血清尿素氮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提高了血清T3、T4和胰岛素水平;11还有学者研究了不同日粮条件下植酸酶对磷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试验组猪的骨骼折断强度均好于不加酶组,但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添加植酸酶组能显提高饲料磷表观消化率P<;植酸酶在水产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改善水产养殖动物对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减少无机磷源添加量,利于以植物蛋白源部分替代鱼粉,同时减少了水体中磷的排放,有利于减轻对水体的污染;王爱民等2007报道,在异育银鲫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植酸酶,提高了异育银鲫对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的利用率,促进鱼体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磷排泄,并以日粮中添加1 000 FTU/kg的植酸酶效果显著;在其他动物方面的应用在獭兔、樱桃谷鸭、鹌鹑的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植酸磷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对饲料的利用率,生产性能都有明显的提高;3使用植酸酶的注意事项3. 1饲料种类及饲粮的组成成分植酸酶只作用于植酸,饲料中有足量的植酸,添加植酸酶才有实际价值;研究表明,饲料中植酸磷含量在0. 2%以上时使用植酸酶才有效;饼粕类饲料中植酸磷含量较高,应用植酸酶可充分发挥其作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植酸磷含量虽不高,但因玉米、豆粕自身植酸酶活性很低,添加植酸酶也有一定作用;家禽日粮中缺乏维生素D和钙时植酸酶的利用率降低,添加维生素D和钙可提高植酸酶的利用率2;3. 2动物种类及年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能产生植酸酶,可以有效地水解植酸盐,因此反刍动物不用考虑植酸酶的添加问题;单胃动物肠道黏膜中的内源性植酸酶及肠道微生物产生的植酸酶活性很差,一般认为成年单胃动物肠道中植酸酶活性高于幼龄动物,猪高于鸡;因为猪的消化道比禽类长,猪进食后需要18~24 h才开始排出粪便,约12 h 才能排完;相比之下,禽类则要快得多,如鸡进食后需要2~4 h开始排出粪便,禽消化道比较短,饲料利用率低,故酶的添加比例或酶活性要求高一些;3. 3酶的来源、含量、活性和稳定性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特异性;不同动物品种和不同生长阶段要求植酸酶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一般消化道前段的酸性环境适合来自于真菌的植酸酶,消化道中段的偏酸性环境到中性环境适合来自于细菌的植酸酶;植酸酶生产所用的菌种及生产工艺对酶活性及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在选择使用产品时应对厂家的生产条件有所了解;在一定范围内,植酸酶含量升高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但当其超过临界浓度时,植酸酶的活性可被抑制;3. 4饲料加工工艺在植酸酶应用过程中,一些饲料添加剂成分对植酸酶的活性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饲料加工储存过程中,液体胆碱和含水的金属硫酸盐都能导致植酸酶部分失活,这可能是水分与植酸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植酸酶与高水分含量的饲料添加剂长时间混合;植酸酶对热、光较敏感,在饲料生产过程中,由于粉碎、预混、制粒及其他添加剂的影响都可能使酶的活性受损甚至变性;使用酶制剂应尽可能减少生产工艺对酶活性的影响,特别是制粒温度最好不超过75℃,以保证酶制剂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在颗粒饲料中应用植酸酶最好选用包膜型等耐高温的植酸酶品种或用液体植酸酶在制粒后喷涂;3. 5温度、水分和pH值不同来源植酸酶的最适pH值不同,植物性植酸酶的最适pH值在4. 8~6. 0之间,微生物植酸酶所耐受的pH值范围比大多数植物性植酸酶要宽,一般pH值在2. 5~6. 0之间,植物性植酸酶的最适温度为47~62℃;另外添加植酸酶的饲料应保持适宜的水分;3. 6钙和总磷的比例植酸酶提高磷利用率的作用与日粮中钙水平有关,高钙可降低植酸酶的活性和效率;4结语众多的研究表明在畜禽的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可以降低畜禽粪便中磷的含量,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他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环保型饲料添加酶制剂,另外还由于人们对环保的日益关注,生产并使用高质量、功能强、低污染型日粮, 植酸酶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商业价值;目前,植酸酶已经被应用在多种动物饲料中,以蛋鸡料中的应用最成熟;然而事实上,肉鸡、猪以及水产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类饲料对植酸酶产品的高温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植酸酶在生产中必须能耐受制粒过程的高温、消化道的pH值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热稳定性好、具有特异性的高产植酸酶菌株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2月,欧盟发出了磷资源的红色预警,我国专家称中国的磷资源也只能开采20年;伴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加重,原料价格普遍上涨,环保压力日益昭显,国家法规执行力度的加强,这无疑为植酸酶的发展提供良机,相信在未来植酸酶产品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肉鸡和蛋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的研究进展

定性
和家 禽 等单 胃动 物 由于肠 道 中植 酸 酶 活性 微 弱 , 并且 易 被 日粮 中 的某 些 成 分 ( 如钙 ) 抑 制 , 所 因而
不 能有 效 利用 饲 料 中 的植 酸磷 , 要 额外 添 加无 需
机磷 。 因此 , 猪 和家禽 的饲 料 中应 用植 酸 酶 以 在 提 高植 酸磷 的利 用 率 日益 引起 重 视 , 研究 也 不 断
意见认 为 。肉鸡 t 3粮一 般需要 制 粒 以改善 肉鸡 的 生长性 能 。 在热稳 定性植 酸 酶产 品开发 出来 之前 ,
般 在制粒 之后添 加植 酸酶 。这 样可 以 防止制 粒 高温导 致植 酸酶失 活 。来 自美 国马里 兰大 学 帕克
一
义成 为 与会者 探讨 的 中心话 题 。研究覆 盖 了添 加 的植 酸 酶 与 饲 料 中 已 经存 在 的植 酸 酶是 如 何 发 生 反应 的 , 单 一 饲料 和混 合 饲料 中是 如何 反 应 在 的 , 同商业 植 酸酶 的作用 如 何 等 。现 将 主要 内 不
9 . C下制粒 。试 验使 用 R B设计 , 量植 酸酶 33 。 C 测 存 留活 性 ( P A) 体 重 ( Rh 、 WG) 饲 料 转 化 率 (/ ) 、 FG
和胫 骨灰 分百 分 比 ( A) R T 。T T包 括一 个 正对 照 ( C ( S G、 日粮 中分别 添加 0 5 04 %和 P )在 、 F . %、.0 4
植酸酶在猪饲料中的应用

植 酸 酶 在 猪 饲
南美 多星生物技
的影 响 , 主要作用有 : 其 ①维 持和恢 复动物 胃肠 道 微生态平衡 , 证动物健康 生长 ; 保 ②促 进动 物 胃肠 道 有 益 微 生 物 生 长 , 制 有 害 微 生 物 生 长 , 应 激 抑 防 和 预 防腹 泻 、 痢 等 胃肠 道 疾 病 ; 产 生 有 益 代 谢 下 ③ 产物 , 解有害物质 , 分 为动 物 提供 营 养物 质 , 强 消 加
回报 。
饲 用微 生 物 添 加剂 是 一类 无 毒 、无 副 作 用 、 无 毒 性残 留 的新 型饲 料 添加 剂 。目前 用 于 制造 饲 用微 生 物 添 加 剂 的 主要 菌 种 按 使 用 微 生 物 种 类 将 其 分
为 以下几 种 : 芽孢杆菌制 剂 , ① 此类 菌属在 动物肠
道 中零 星存 在 , 由于 其 能形 成 芽 孢 , 具 有 耐高 温 、 故 耐 干燥 、 耐制 粒 过 程 、 消 化道 环 境 的优 点 。目前 最 耐
在 以下 情况 使 用 饲 用微 生 物 添 加 剂 效 果 更 佳 :
即将 处于 应激条件 的动 物 , 运 输 、 疫 接种 、 如 免 天 气 突 变 时 添加 可 以帮 助 动 物安 全 渡 过 应 激期 ; 物 动
多 种 菌 复 合 配 制 而成 ,兼 具 各 单 一 菌制 剂 的优 点 , 可 以最 大限 度地 促 进 生 长 和提 高 饲 料 利用 率 。 饲 用 微 生 物 添加 剂 的使 用 效 果 受 到 很 多 因 素
幼 雏 期 及 生 长后 期 , 助动 物幼 体 及早 建立 正 常 微 帮 生 态 平 衡 ; 差 的 饲 养 环 境 条 件 下 ; 料 营 养 较 贫 较 饲 乏 时 ;刚 服 过 抗 生 素 的 动 物 ;患 顽 固性 腹 泻 的动
植酸的酶解产物依然危害动物生产

24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6年33卷第9期植酸的酶解产物依然危害动物生产刘 华1,2,3(译)(1.PSY 应用研究院,湖南 浏阳 410329;2.湖南加农正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 浏阳 410329;3.湖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在猪的营养中,植酸虽然不是唯一的抗营养物质,但是其抗营养作用被普遍认知。
当植酸被逐步酶解成低分子化合物(五磷酸肌醇、四磷酸肌醇、三磷酸肌醇),这些低分子物质仍然会影响猪群的健康。
因此,迫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是影响日粮营养成分和能量的消化利用,降低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每年由于植酸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预计高达20亿美元。
越来越多从业人员意识到植酸抑制动物的生产性能,故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其不良影响,而非传统的认为仅仅通过添加植酸酶来酶解植酸以降低饲料成本那么简单。
植酸(磷酸六肌醇)通过与动物生长密切相关的营养素(如Ca、Zn、Fe 等其他矿物元素以及氨基酸)结合(螯合、络合)导致这些关键营养素不能被消化利用。
日粮中的植酸会降低能量利用率,增加动物的维持成本,进而增加了动物的生产成本。
由于植酸的抗营养作用及降低动物生长性能的负面效应,将日粮中的植酸完全降解对提高动物增重、饲料转化率以及降低饲料成本等方面将大有裨益。
最近研究表明,不仅仅是植酸(六磷酸肌醇,IP6)具有抗营养作用,植酸酶解产物如五磷酸肌醇(IP5)、四磷酸肌醇(IP4)、三磷酸肌醇(IP3)也同样表现出抗营养作用。
这些低分子植酸酯已经被证明与蛋白、能量、矿物元素的低消化率具有相关性(见表1)。
植酸酶最初引入饲料工业时,主要聚焦于减少无机矿物磷的添加量来达到降低饲料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传统添加标准剂量植酸酶的主要目的是每吨饲料中通过酶解作用,增加1 kg 可利用磷(avP),即约40%~45%的植酸磷从植酸(六磷酸肌醇,IP6)中酶解出来。
植酸酶市场分析报告

植酸酶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植酸酶是一种酶类生物催化剂,可以有效去除植物种子和谷物中的植酸,提高饲料、食品和饮料的营养吸收率。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不断增加,植酸酶在畜禽养殖和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报告旨在对植酸酶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从植酸酶的定义、作用,到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全面揭示植酸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同时,本报告也将为相关行业及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市场参考和决策依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在本报告中,将会从植酸酶的定义、作用和市场现状三个部分对植酸酶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植酸酶的定义,包括其化学特性和功能特点。
其次,我们将探讨植酸酶在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中的作用,以及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最后,我们将对植酸酶市场的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包括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情况。
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将能够全面地了解植酸酶的市场情况和发展趋势,并为相关行业提供战略参考和市场预测。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全面分析植酸酶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帮助行业企业和投资者了解市场情况,把握行业发展机遇,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通过对植酸酶的定义、作用和市场现状的介绍,进一步加深对植酸酶行业的理解,促进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最终,通过对植酸酶市场前景的展望,为相关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建议。
1.4 总结总的来说,植酸酶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日益重视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植酸酶在农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动着植酸酶产业的发展。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植酸酶产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对植酸酶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并且相信植酸酶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
2.正文2.1 植酸酶的定义植酸酶是一种能够降解植酸的酶类,在生物学上也被称为植酸水解酶。
植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和谷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它会与矿物元素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盐类,从而影响饲料和食品的营养吸收和利用。
植酸酶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

植酸酶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在试验条件下,猪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而使总磷的消化率提高9~24百分点,磷的利用率提高50%~74%,猪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蛋白质及钙质矿物质元素的沉积都有不同的提高。
GLCromwell(1991)报道,500FTU/kg植酸酶使1/3的植酸磷被分解,猪粪磷排出量减少34%一54%。
添加500FTU/kg植酸酶使仔猪平均增质量提高l2%~l6%,饲料转化率提高6%,磷的利用率提高28%~84%。
添加l000FTU/kg植酸酶使玉米一豆粕中磷的利用率提高43%~57%。
Lei等(1993)报道,在体质量为8.18kg的断奶仔猪日粮中用750FTU/kg植酸酶替代全数无机磷后,显著提高磷沉积量,粪中磷排泄量也相应降低(P<0.001),血液血液中同磷和钙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接近正常水平。
但要维持仔猪正常血清磷和钙水平,植酸酶的添加量需达到l250U/kg。
Young等(1993)报道,日粮中添加l000FTU/kg植酸酶,孕期仔猪的增质量速度、磷消化率、血清磷、大腿骨灰分和磷含量等指标与上臂添加0.17%无机磷相近。
Chiang等(1997)报道,用l000FTU/kg植酸酶全部替代体质量为20kg至育成期仔猪日粮中的无机磷,仍可维持仔猪正常生长和骨骸强度。
高春生等(2006)研究植酸酶对(21±2)日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对植酸磷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曰增质量提高,其中1000和1500FTU/kg植酸酶移除组差异显著,平均日采食数目升高,可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磷的吸收,降低料肉比。
陈文等(2006)试验表明,在不同能量水平的仔猪日粮中添加750FTU/kg植酸酶可提高长白×昌明杂交仔猪的生长性能,降低仔猪增质量的饲料精确度效率。
降低仔猪饲粮有效磷则降低仔猪的生长,但增加仔猪增质量的产品质量饲养成本。
0.26%的低钾饲粮中添加750FTU/kg植酸酶,仔猪的生长性能持平或高于0.36%的高磷饲粮。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植酸酶是一种新型的、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的重要酶制剂。
它对提高饲料中磷利用率,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以及减轻高磷粪便对环境水域的磷污染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植酸酶在饲料中的应用现状及工业化生产方法,讨论了其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方向。
植酸酶是一种水解酶,它能将植酸磷(六磷酸肌醇)降解为肌醇和无机磷酸。
此酶分两类:3-植酸酶和6-植酸酶。
植酸酶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
磷在植物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植酸磷,由于植酸磷不能被单胃动物直接利用,从而造成磷源浪费和形成高磷粪便污染环境。
另外,植酸磷还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它在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过程中会与多种金属离子如Zn2+、Ca2+、Cu2+、Fe2+等以及蛋白质螯合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了动物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
因此,开展饲用植酸酶的研究,对提高畜禽业生产效益及降低磷对环境的污染有重要意义。
1 植酸酶的来源及酶学性质早在1907年Suzuki等就在谷粮中发现了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磷酸酶。
第一个纯化的植酸来源于麸皮,研究发现它虽具有植酸酶活性,但植酸并不是它特异性底物。
来源于植物的植酸酶均属于6-植酸酶,最适pH 范围在5.0~7.5,在单胃动物酸性的胃环境中不起作用。
60年代末植酸酶的研究转向最适pH为酸性、酶含量较高的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
许多微生物都能产生植酸酶,尤其在曲霉属中。
1968年Shien等从68个土样中对2000个菌株进行考察发现,在所用的22株黑霉菌中有21株能产生植酸酶。
第一个被分离纯化的植酸酶来源于Aspergillus terreus NO.9A-1,它的最适pH为4.5,最适反应温度为70℃,此酶在pH1.2~9.0均能稳定维持活性。
从此以后,陆续从十几种微生物中分离得到植酸酶,其中来源于A.ficcum NR-RL3135(A.niger var.awamori)的植酸酶phyA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在酸性的条件下有较高酶活性,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饲用植酸梅,其酶学性质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 2019年第39卷第03期 总第266期 |猪和肉鸡胃肠道中植酸降解模式的最新研究进展(续2)陈 权 译自Phytate destruction - consequences for precision animal nutrition :15~32张配配 审5 InsP x 异构体的存在和潜在相关性肌醇1,2,3,4,5,6-六磷酸二氢(myo-inositol 1,2,3,4,5,6-hexakis dihydrogen phosphate,InsP 6)在消化过程中的分解并不意味着肌醇被彻底去磷酸化。
含有不同数量的磷酸基团的次级InsP x 异构体广泛存在于胃肠道中,并且它们的浓度也不同。
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首先,部分InsP-P 由于仍然被绑定在肌醇环上而不能用于动物。
第二,一些特定的InsP x 异构体能够表达特定的细胞信号和其他生理功能。
InsP x 异构体变化的一个原因是酶的来源和特异性。
国际纯化学与应用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国际生化学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IUB)基于InsP 6水解的特异性,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植酸酶:3-植酸酶(E.C.3.1.3.8)、4-植酸酶(E.C.3.1.3.26)和5-植酸酶已(E.C.3.1.3.72)。
这种分类是根据IUPAC(1976)的D-构型编号方式基于肌醇的不同而完成的。
细菌植酸酶,例如优先产生D-Ins(1,2,3,4,5)P 5的大肠杆菌植酸酶被归类为6-植酸酶。
基于IUPAC 构型产生D-Ins(1,2,3,5,6)P 5的植酸酶(如大多数植物植酸酶)应该被称为4-植酸酶,但是传统上被称为6-植酸酶(基于L-构型)。
酿酒酵母和黑曲霉的植酸酶产生的InsP 5之前被鉴定为D-Ins(1,2,4,5,6)P 5,根据D-构型,这些植酸酶被称为3-植酸酶。
原则上,属于这一组别的所有酶在动物消化道中都是有活性的,并且有助于InsP 6的降解。
通过研究消化道中降解产物的浓度,我们可能了解不同酶对InsP 6分步降解的贡献。
然而,与InsP 6相反,测量次级InsP x 得出的结论不具有定量性质,并且不能计算分解率。
首先,特定降解产物的浓度会产生一个平衡步骤或两个去磷酸化步骤(从InsP x +1生成InsP x 和从InsP x 生成InsP x -1的步骤)产生。
第二,先前提到的不同植酸酶在它们的降解途中图分类号:S816.7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3-0062-03摘 要:被用作猪和家禽饲料的植物原料含有肌醇1,2,3,4,5,6-六磷酸二氢(myo-inositol 1,2,3,4,5,6-hexakis dihydrogen phosphate,InsP 6)及其作为磷(Phosphorus,P)主要储存形式的盐(植酸盐)。
磷从InsP 6中释放出来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物原料中磷的消化率和满足动物对磷需求所需的矿物磷酸盐的量。
植酸酶和其他磷酸酶能够在动物消化道中催化InsP 6水解,并且参与的酶源自日粮和内源性起源的一个混合物,后者由肠上皮和侵入消化道的微生物产生。
猪和肉鸡消化道内InsP 6的降解程度和出现的降解产物明显不同。
植物本身所含植酸酶的活性是影响猪体内InsP 6降解和P 消化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内源酶的活性在肉鸡体内在含磷原料水解上起主要的作用。
肉鸡利用InsP 6中磷的能力远高于猪。
然而,InsP 6的降解很容易通过补充P、钙(Calcium,Ca)和外源植酸酶来控制。
虽然在确定引起InsP 6降解变化的因素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人们对于多种相互作用的理解还不够充分,无法在行业中的饲料配方上加以考虑。
在全球的磷矿粉储存量有限、由于土壤磷在某些地区的积累引起的环境问题和较高的饲养成本条件下,更好地理解这些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磷酸肌醇;磷酸酶;磷;微生物;黏膜| 2019年第39卷第03期 总第266期 | 63径中并不是唯一的。
虽然相对于最初的磷酸基团它们拥有攻击该降解途径的特殊优先权,但是它们也有可能导致其他InsP 5异构体共同出现的次要途径。
因此,基于易感磷酸酯键的初始攻击而简单配置植酸酶可能是仓促的。
调查消化道中的优势和次优势异构体能够显示出所参与酶的差异。
5.1 InsP 5异构体只有极少数的研究确定猪体内出现了InsP x 异构体。
在一项研究中,当喂给猪含有内在植物植酸酶活性的日粮时,Ins(1,2,3,4,5)P 5是胃和小肠中的主要InsP 5异构体(图5)。
当这种植酸酶因日粮的挤压加工被破坏时,InsP 5异构体不再占主导地位。
在结肠中确定的InsP 5异构体仅受到日粮挤压加工的轻微影响。
在肉鸡上,当肉鸡饲喂不添加磷添加剂的玉米-豆粕型日粮时,Ins(1,2,4,5,6)P 5和Ins(1,2,3,4,5)P 5是嗉囊中分析到的主要InsP 5异构体(图6)。
通过消化道会导致出现向Ins(1,2,4,5,6)P 5比例下降和Ins(1,2,3,4,5)P 5比例增加的转换,这表明肌胃和小肠中6-植酸酶的相关性较高。
这种6-植酸酶是由微生物产生的还是由肉鸡肠道黏膜产生的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是正如Borda-Molina 等支持的那样,乳酸杆菌同样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Ins(1,2,3,4,6)P 5也出现在肠道,因为5-植酸酶是百合花粉、假链球菌和月形单胞菌属反刍亚种乳酸菌所需的植酸酶。
然而,最近研究人员在鸡的小肠和人的粪便中发现了假链球菌。
64 | 2019年第39卷第03期 总第266期 |在含低浓度P 的基础日粮中添加磷酸二氢钙后,肉鸡十二指肠/空肠中Ins(1,2,3,4,5)P 5的比例下降,但Ins(1,2,4,5,6)P 5的比例提高,然而在回肠末端中该现象消失或相反。
在另一项肉鸡研究中,向日粮添加磷酸二氢钙会增加鸡回肠末端中InsP 5的总量,其中Ins(1,2,4,5,6)P 5相对增加量最大。
这表明,磷酸二氢钙可以调节InsP 5异构体的形成或降解(或两种作用均有),因为它们对特异性植酸酶活性影响不同。
在日粮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时,不仅InsP 6消失,而且InsP 5的模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猪上,向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150 U/kg 的微生物3-植酸酶会增加Ins(1,2,4,5,6)P 5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的形成,而其他InsP 5的含量则减少。
在肉鸡中,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的效果已经在嗉囊中检测到。
添加3-植酸酶和6-植酸酶会导致Ins(1,2,4,5,6)P 5或Ins(1,2,3,4,5)P 5分别在嗉囊中明显占优势,并且这些差异一直到回肠。
这些研究人员首次指出,以前通过体外研究已知的3-植酸酶和6-植酸酶的主要降解途径也可以在家禽消化道的复杂环境中找到。
5.2 InsP 4异构体研究人员在猪和肉鸡消化道内的肌醇四磷酸盐(Inositol tetrakisphosphates,InsP 4)中可以检测到Ins(1,2,5,6)P 4和Ins(1,2,3,4)P 4。
它们的相对贡献各不相同。
猪饲喂含有极低水平内在植酸酶活性且不添加植酸酶的挤压型日粮后,仅约1%的总InsP 在其胃、小肠和结肠中以Ins(1,2,5,6)P 4 和Ins(1,2,3,4)P 4的形式出现。
然而,在饲喂含有内在活性植酸酶的非挤压型日粮猪中,Ins(1,2,3,4)P 4和Ins(1,2,5,6)P 4在动物胃和小肠中的含量分别占InsP 总量的6%和17%。
当与未添加3-植酸酶的日粮相比时,在日粮中添加3-植酸酶可以提高猪十二指肠和回肠中的InsP 4水平。
Zeller 等发现,肉鸡饲喂不添加植酸酶的日粮后,Ins(1,2,5,6)P 4会出现于其嗉囊中,但不会出现在其小肠中。
相反,Ins(1,2,3,4)P 4主要存在于家禽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
日粮中添加3-植酸酶和6-植酸酶会产生InsP 4的一个特征性模式,类似于InsP 5。
添加源自大肠杆菌的植酸酶能够使嗉囊和前胃/肌胃中的Ins(1,2,5,6)P 4含量显著提高,这种异构体似乎也存在于小肠中。
这种异构体在添加来自大肠杆菌的植酸酶和对InsP 3的较低水解作用下的累积同样证实了在体外使用来自大肠杆菌的植酸酶的试验中获得的类似结果。
相反,添加黑曲霉植酸酶不会导致InsP 4的大量积累,而会导致InsP 3异构体在嗉囊的积累。
5.3 肌醇释放Walk 等发现,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500 U/kg 和1 000 U/kg 的植酸酶后,肉鸡肌胃中肌醇的浓度显著加大。
与此结果一致,我们发现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后肉鸡回肠中的肌醇浓度也显著提高,但这种植酸酶效应可以通过同时添加磷酸盐矿物质得到部分补偿。
日粮中植酸酶含量从1 000 U/kg 增加到3 000 U/kg,肉鸡外周血浆中肌醇的浓度也显著增大。
因此,当日粮添加植酸酶后,原则上InsP 6很可能会在肉鸡消化道中被完全且快速地破坏。
研究人员还没有计算出添加可代谢肌醇的定量相关性。
6 结论更好地了解InsP 6在动物消化道中的降解过程和影响此降解过程的因素是朝着在猪和家禽行业中更可持续地使用磷源和植酸酶的关键。
在植物源性、内源和微生物植酸酶对InsP 6的降解程度上,猪和家禽存在较大差异。
当喂给肉鸡磷和钙含量低的日粮时,InsP 6在鸡消化道中的降解潜力较大。
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不同饲喂和管理条件下产生内源植酸酶的定量贡献。
□□(续完)原题目:Chapter 1 Update on phytate degradation patter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pigs and broiler chickens(英文)原作者:M. Rodehutscord 和P. Rosenfelder(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