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滑稽列传]

合集下载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文全译 太史公自序]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文全译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课文知识讲义昔在颛顼【音:zhuān xū】,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义:继承】重黎之后,使复典【义:掌管】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义: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义:离开】周适【义:前往】晋。

晋中军随会奔【义:逃亡】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义:作……丞相】中山。

在赵者,以【义:凭借】传剑论显,蒯聩【音:kuǎi kuì】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义:攻占】,因而守之。

错孙靳【音:jìn】,事【义:事奉】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音:áng】为武信君将【义:部将】而徇【义:攻占】朝歌。

诸侯之【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王【义:一并封王】,王卬于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古义:掌握市场的官长;今义:行政长官】。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义:山南水北为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义:南下】游【义:游历】江、淮,上会稽【音:guìjī】,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义:研讨学问】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义:巡行】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跟从侍奉;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故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且【义:将要】卒。

而子迁适【义:恰逢】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句式:状语后置】。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 夏本纪教案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夏本纪教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

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

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

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备课精品:滑稽列传(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等,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备课精品:滑稽列传(课件+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等,

在秦汉时代,优伶、赘婿的社会地位异常 低下,常为人们所不齿,尤其是赘婿,甚至受到 法律的歧视,常被派去戍边。尽管如此,他们侍 奉在君王左右,为君王解闷开心,这就决定了其 特定的优势,那就是“优言无罪”。
“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 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 作《滑稽列传》。 ”
——《太史公自序》
解陛楯郎之困
优旃 谏阻扩大苑囿
(楚艺人)
劝戒油漆城墙
“善为笑言, 然合于大道”
人物特点:
淳于髡 优孟 优旃
聪明伶俐,巧舌如簧,能言 善辩,幽默风趣
滑稽:
滑(古音gǔ)稽,是能言善 辩,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 捷,没有阻难之意.
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记录趣语以见神采 罗列佚事展示个性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轻松幽默寓庄于谐
幽默小故事
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 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 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 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 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 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 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 这支 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振 —— 震 尝 —— 常
芗 —— 香
(5)赍以姜枣 赍 —— 剂 (6)久不相见,卒然相睹 卒 —— 猝
(7)此知可以言时矣 知 —— 智
(8)陛楯者皆沾寒 楯 —— 盾
分析加点字的用法,
(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惊,使动用法,
(2)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
(3)乐极则悲。

苏教版高中选修《〈史记〉选读》教学方法研究

苏教版高中选修《〈史记〉选读》教学方法研究

【 摘要】 选修 的意 义就 是拓 宽 学生 的知识 面 , 不 断提 高 学生对 文 学的 兴趣 , 因为本 身学 习语 言类 的 东西就 比较 乏味 的 , 选修 课 就是 为 了提 起 学 生的 兴趣 , 培 养 学生 的特 长 , 《 史记 》 作 为我 国记 事较 全 面 的历 史记 本 , 把 史记 列 为 高 中的选读 科 目, 有 利 于 学生 们 对历 史 的理 解 , 体会 我 国博 大精 深 的优 秀文 化 , 从 而让 自己修 身养性 , 所以, 对 于《 史记 》 的 学 习, 不 能单 纯 的死记 硬 背 , 而 更要 注 重人 文 性 的
教改・ 教 研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i t o n R e . a r c h
2 0 1 3 年1 1 月 上旬 刊
苏教版高中选修《 < 史记> 选读》 教 学方法研究
张桂 珍
( 江 苏徐 州高级 中学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0 )
学习, 要 以 学生 为主体 , 采 用探 究式 的 学习 , 改 变学 生听 老师讲 的的 学 习和教 学模 式 , 本 文先 阐 述《 <史记> 选读》 教 学现 状 的 分析 , 再 对《 <史记 >选读》 的做 出定位 , 最后 提 出《 <史记 > 选 读》 的教 学原 则与 方 法
【 关键 词 】 苏教版 高中选修 《 史记 》 选读 教 学 方法 【 中图分 类号 】 G6 3 3 . 5 1 【 文献标 识 码 】 A
上 面 的《 <史记 > 选读》 的教 学的 现 状 中提 到 了现 在 对 于 文 言 宣读教 学都 是 以言 为重 . 在 新课 标 下 , 对 于 文言 文 的 学 习 中提 到 不 能单 纯 的 注重 文 言知 识 点的 学习 .而要 注重 两者 的整体 把 握 ,光注 重 文言 文 的知 识 点 的学 习会 导 致 学 生不 会 学会 独 立 的 思 考 问题 , 不会 整 体的 把握 文章 的 内在 精神 , 从 而导 致 学 生死 板 的学习, 缺 乏创 造 力 和 想 象力 。 所 以要 注 重 “ 文” 与“ 言” 的整 体 把 握, 即将 文 言文 中的知 识 点教 给 学 生 , 还 要 留 给 学生 独 立 思考 的 时 间和机 会 . 让 学 生们 亲 自感受 中华 民族 悠久 的 历 史 文化 . 学习 文 言文 中的 主 旨精 神 , 从而陶 台自己 的情操 和 性 情 , 增 强 自己的 民族 责任 感 和 自豪感 。 学会 用理 性 的 眼光 看待 历 史 , 理 性 的评 价 历 史人 物 , 领 会 文化 经典 的魅 力 . 让 学 生们 亲 临 治 国安 邦的 国家 大 事。 ( 二) 讲 授 式 的教 学 在《 < 史记 > 选读 》 的教 学中 不能 采 用死 板 式 的教 学 , 要采用 灵 活 多 变的教 学 方式 ,因为 对 于文 言 文 的 学 习本 身就会 带有 枯 燥 乏味 的特 点 , 但是 如 何 才 能不 使 文 言文 的教 学不 枯 燥乏 味 呢 ? 这 就 需要 文言 文 的课 堂 生动 活 泼 . 尤 其是 对 于选 修 选 读 的课 程 . 他 的 目的本 来 就与 必修课 程 的教 学 目的 不一 样 .它更 注 重 学生 对 文章 的整 体把 握 和 作 者 思想 感情 以及 历 史背 景 的体 会 。感 受 作 者在 当 时经 历 的磨 难 和 我 国博 大精 深 的 优 秀 的 历 史 文 化 . 学 会 独立 的 思考 与 感悟 。 通 过 阅读 思 考 经典 的 名著 。 从 而 能 受到 优 秀的精 神 熏 陶 , 树 立 正 确 的世 界 观 、 人 生观 、 价 值 观 和 积 极 向上 的人生理想. 所以, 要 将 选 读课 堂 上 的 气氛 充 分 调 动 起 来 , 形 成 气氛 活跃 , 学 生 勇 于发 言 的 “ 第二 课 堂 ” , 可 以采 用讲 授 式 的 教 学。探 讨 式的教 学、 互 动式 的教 学等 。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 迁其人件【全册】
太史公自序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报任安书(存目)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 读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63页 0102页 0179页 0260页 0320页 0370页 0453页 0455页 0520页 0619页 0675页 0756页 0794页 0846页 0903页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报任安书(存目) 夏本纪 *河渠书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李将军列传 *孔子世家 屈原列传 项羽本纪 *滑稽列传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赵世家 淮阴候列传 *《史记》与史学 研究《史记》 活动建议

苏教版高中语文高二 太史公自序素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高二 太史公自序素材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素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
读》 "
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

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课文全译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课文全译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课文全译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译注【说明】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传中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如驾车虚左亲自迎接门役侯嬴于大庭广众之中,多次卑身拜访屠夫朱亥以及秘密结交赌徒毛公、卖浆者薛公等;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立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和“却秦存魏”的历史大业。

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系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这也是本传的主旨所在。

诚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值得注意的是,传中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下层社会的几个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传),特别是门役侯嬴,他身处市井心怀魏国,才智远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

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门役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

这反映了司马迁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进步历史观。

信陵君的结局是不幸的,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废黜,以致沉湎酒色,终因“病酒”而死。

这既真实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点,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统治者嫉贤妒能,打击忠良的丑恶行径,可以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

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刻画人物性格,手法多样,如刻画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格,有对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绘,也有借助周围人物的对比烘托。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1]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1]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1]第一篇:【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项羽本纪1]项羽本纪[知识目标] 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能力目标} 1.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2.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思想目标] 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第一课时一.导入1、复习三首写项羽的诗。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明确: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触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病败雄心在。

(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

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

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

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二.初步感知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三.浏览预习课文(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第二课时一.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二.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稽列传
学习目标展示
1、学习掌握“淫”“曹”“阑”“赇”“谢”“哀”等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之”“若”“且”“即”“以”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祭祀丧葬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4、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及句中词的特点。

5、感悟淳于髡等人超群的胆识、充满幽默风趣的诤谏艺术。

自主阅读导引
《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

《太史公自序》中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

”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才能。

他们出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司马迁满怀感慨地歌颂了他们:“岂不亦伟哉!”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六艺于治一也。

一:相同。

天道恢恢,岂不大哉!恢恢:广大无边的样子。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淫:过度。

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旦暮:很短时间。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止:停息。

操一豚蹄,酒一盂。

操:拿。

六博投壶,相引为曹。

曹:同辈。

日暮酒阑,合尊促坐。

阑:尽。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

赇:贿赂。

于是庄王谢优孟。

谢:道歉,认错。

优旃见而哀之。

哀:同情,怜悯。

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

疾:急速,赶紧。

优旃临槛大呼曰。

槛:栏杆。

始皇以故辍止。

辍:停止。

2、文言虚词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以:用来。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之:到。

若亲有严客。

若:如果。

马者王这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前“以”,凭;后两“以”,用。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一:乃,竟。

病且死,属其子曰。

且:将要。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若:你。

妇言慎无为。

慎:千万。

我即呼汝。

即:马上。

汝虽长,何益。

虽:虽然。

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虽:即使。

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即:如果。

顾:只是。

3、词类活用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朝:作动词,召见。

王曰:“先生少之乎?”少:意动用法,以为少。

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张开翅膀一样。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贱,贵:意动词,即以为贱,以马为贵。

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

雨:动词,下雨。

难句翻译现场
1、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参考译文:楚庄王时候,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五彩的锦衣,养在富丽堂皇的房屋下面,用没有帐幔的床作席子,拿切好的枣干来喂它。

马患肥胖病死了,庄王让群臣替它办丧事,想把它用棺椁装殓起来,用大夫的礼仪埋葬它。

翻译指点:此句中,“衣”“席”是名词用作动词,“病”也用作动词,“病肥”即“患肥胖病”,“丧”为动用法,“丧之”即“为之办丧事”。

“衣以文绣”“席以露床”“啖以枣脯”三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置之华屋之下”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译时要补上。

2、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参考译文:想要死后家庭富足,又恐怕接受人家的贿赂,败坏法纪,作奸犯科而触犯了大罪,自身被杀死而家庭也被灭绝。

贪官怎么可以做呢?
翻译指点:“身死而家灭”是被动句,要把被动意义翻译出来。

“贪吏安可为也”,是反问句。

疑难追踪探究
1、本文写了一个赘婿,两个倡优。

司马迁将这类被统治者视为开心工具的小人物列入传记,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
这里了几个小人物,地位虽然低微,但他们都有好品质,他们能够为了国家与黎民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能够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能把他们的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顶回去,从而给国家和黎民百姓带来说不尽的好处。

司马迁对他们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岂不亦伟哉!”同时也有对汉武帝时代满朝唯唯诺诺保官保命苟合取容的不满。

2、《滑稽列传》是《史记》中较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和其他人物传记相比,这篇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什么特点?
探究:
有别于其他传记的最大特点,就是轻松幽默,寓庄于谐。

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严肃的史实,而是在写小说,在写故事。

但深刻的思想就寄寓其中。

视野纵深拓展
面对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君王,臣下犯颜直谏,常常会带来性命之忧,所以对臣子来说往往要讲究劝谏的艺术,淳于髡等人就是如此,君王也乐于接受他们的意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也是一个善于劝谏的臣子,阅读体会。

邹忌修八尺有余(1),形貌昳丽(2)。

朝服衣冠窥镜(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
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4),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5),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7),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8),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四部丛刊》本《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
(1)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

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

后又事宣王。

修:长。

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2)昳:通“佚”,美。

(3)朝(zhāo)服衣冠:早上穿戴衣帽。

(4)旦日:明日。

(5)孰:通“熟”。

孰视:注目细看。

(6)威王:齐威王婴齐(?前320),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之子。

在位三十七年,知人善任,改革政治,是个较有作为的国君。

(7)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

(8)期(jī基)年:一
整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