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考传统文化题分类透视

合集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的中考数学试题评析

基于传统文化的中考数学试题评析

基于传统文化的中考数学试题评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考试中,数学作为一门必修学科,占据重要地位。

中考数学也是重中之重,考生们都具备一定基础,熟练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并且要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

有许多数学试题都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我们通过这些试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从小就被灌输“尊师重道”的思想,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中考数学试题中,也不乏尊师重道的体现。

比如,在一道题目中,题干就是“尊师重道”几句话的含义,考生要通过计算,从这几句话中找出推论,从而解答问题。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让考生能够巩固数学知识,也让他们受到传统价值观的熏陶。

另外一种传统价值观就是“节俭”。

在中考数学试题中,也体现了这一传统价值观。

比如,有一道题目是让考生根据已知的条件,用最少的花费去购买产品。

考生需要利用数学分析技巧,运用最少的物品来达到最大的效果,从而得出最优解。

这种节俭的思想,也能在中考数学试题中体现出来。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勤奋努力”的思想。

在中考数学中,许多试题都运用到“勤奋努力”的思想。

比如,有一道题要求考生用最少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考生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知识,还要努力思考,尝试多种解题技巧,才能找到最佳解法。

这就是传统价值观中“勤奋努力”的体现,它有助于考生掌握数学知识,完成考试任务。

综上所述,中考数学试题虽然基于传统文化,但它涵盖的知识点更加广泛,不仅仅是古代的文化传统。

考生们要积极掌握基本数学知识,还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理解,才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 类型1 传统文化主题(已校)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 类型1  传统文化主题(已校)

1. 【2021·遂宁】(无图片,只校未折)阅读《古人去哪里找“热搜”》,完成12~15题(11分)古人去哪里找“热搜”李方恩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运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

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

②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

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

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

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

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

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

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

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

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

《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

A 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

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

这部书费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都失传了。

B 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注意,此处没有之一。

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名臣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

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说,从文字形成以来所有的著作,你们都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弄成一部书,不要嫌多。

20XX年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大全_2

20XX年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大全_2

20XX年中考试题分类汇编大全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26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25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24高明的大自然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23德化白瓷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22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21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20酸碱食品与健康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19奇特的电子生物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18日全食17中华鲟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16洁身自好的莲花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15卫星撞车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14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13绚丽的蝴蝶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12姓氏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精编-说明文阅读11专家破译欧洲远古文字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10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9科学家发现删除记忆方法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8迎接氢能时代的到来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7历史上的汗血宝马6绿色技术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5“绿色产业”完美转身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4鸟儿为什么歌唱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3我国的太空植物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2“长信宫”灯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1漫谈桂文化。

中考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中考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中考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圣诞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答案:B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项与印刷技术有关?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答案:D3. 以下哪个成语与“诚信”无关?A. 一诺千金B. 言而有信C. 一言九鼎D. 朝三暮四答案:D4. 以下哪部作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红楼梦》B. 《悲惨世界》C. 《哈姆雷特》D. 《百年孤独》5.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的传统艺术?A. 京剧B. 油画C. 书法D. 剪纸答案:B6.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A7.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A. 尊老爱幼B. 勤劳节俭C. 诚实守信D. 个人主义答案:D8.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不包括以下哪一位?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答案:C9.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的传统乐器?B. 琵琶C. 钢琴D. 笛子答案:C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哪一项与航海技术有关?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又称为______。

答案:过年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______。

答案:殿试3. 中国的传统戏曲种类繁多,其中以______最为著名。

答案:京剧4. 中国的书法艺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______。

答案:草书5.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吴承恩6. 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以画山水、花鸟、人物为主的是______画。

答案:国画7.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______。

答案:屈原8. 中国的传统医学,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被称为______。

答案:中医9.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以木结构为主的是______。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类(有答案)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类(有答案)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类1.[2019·扬州]汉字是世界上最具诗情画意的文字。

某学校开展“珍爱汉字,传承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说文解字]请观察下面三个与“止”相关的金文字形的变化,参照解说,填写表格。

金文见形辨义止单个脚趾的造型,表示停留的意思走脚趾造型上有一个甩开臂膀、快速前进的人形,表示跑的意思奔(2)[看图赏字]在“翰墨飘香”活动中,主持人展示出三幅书法作品。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作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谈谈其书法特点。

(3)[文字应用]学校将于5月20日上午9点,在报告厅组织习字社全体成员参加“汉字听写大赛”。

下面是小强拟写的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修改。

①内容上:②格式上:2.[2019·扬州联考]中国的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生活的浓缩。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戏曲,校文学社组织同学们参与以“走近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走近直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4月28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游园》在瘦西湖上演。

众多观众一起邂逅了这场青春情深的牡丹梦。

伴随着琵琶丝竹之声,盛装的“柳梦梅”和“杜丽娘”缓缓走向舞台,昆曲特有的吴侬软语将观众带入那个悠远的世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随着蹁跹的水袖,大家的思绪流连在《牡丹亭》至真至情的世界里。

3小时的演出,浓缩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华,演员们倾其真情的演绎,留给观众的是撼动人心的美,惊艳了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1)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20字,不含标点)[推介讲座](2)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昆曲与扬州的渊源,校文学社拟邀请语文组王老师5月16日下午2:00在学校报告厅为七、八年级师生做昆曲知识讲座,小李同学拟写了通知,请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一:,修改意见:错误二:,修改意见:[分享体验](3)小李同学想分享走近戏曲的快乐,推荐爸爸妈妈去大剧院观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游园》,但爸爸妈妈认为看戏没意思,不如看书。

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主题(含解析)

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训练(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主题(含解析)

1.[2021·重庆B]综合性学习(8分)九年级1班将举办“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知“和”】①写出两个含“和”字的成语。

(不得使用本题涉及的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②用与“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补写对联。

(2分)上联:将相和有容乃大成经典下联:口口口邻里相让传佳话(2)【用“和”】在活动中,有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

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特拟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请你给下面的规则补写两条。

要求语言简明。

(4分)【答案】(1)①(2②(2分)六尺巷(2)(4 分)围绕“升级议事规则”来谈,语言简明,每条2分。

示例:①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其意图。

②互相尊重,就事论事,不使用侮辱性字眼。

③能包容不同观点,择善而从。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

(1)①题考查成语积累,按要求,写出两个含有“和”字的成语,不能使用本题出现的成语,正确书写即可。

②考查对联知识。

根据“邻里相让”可联想到“六尺巷”的故事。

(2)题考查“和”的应用。

根据要求,制订班级议事规则的目的是“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要求拟出两条,围绕“积极面对”“文明”“尊重”来回答,语言简练即可。

2. [2021·重庆B]综合性学习(8分)九年级1班将举办“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知“和”】①写出两个含“和”字的成语。

(不得使用本题涉及的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②用与“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补写对联。

(2分)上联:将相和有容乃大成经典下联:口口口邻里相让传佳话(2)【用“和”】在活动中,有些问题需要全班讨论。

为避免出现消极应对、恶语伤人等情况,特拟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请你给下面的规则补写两条。

要求语言简明。

(4分)【答案】(1)①(2②(2分)六尺巷(2)(4 分)围绕“升级议事规则”来谈,语言简明,每条2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传统文化常识100题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传统文化常识100题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传统文化常识100题专项练习题1.“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汉语表意十分丰富,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垂髫”也指“童年”,“夫妻”又称“伉俪”,“汗青”也指“史册”等。

B.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C.《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D.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文章书画稿费。

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端午佳节。

下列民间习俗哪一项不会在节日里出现()A.贴“倒福”B.吃粽子C.插艾蒿D.剪艾虎4.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月亮。

C.《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D.《庄子》是法家思想代表著作。

5.下列对联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的顺序排列准确的一项是()①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②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③德行齐辉一门合庆福寿大衍百岁同符④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A.②①④③B.②④③①C.①②④③D.①②③④6.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形成了一系列祭奠先人的习惯风俗。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明节习俗的一项是()A.踏青B.插柳C.扫墓D.插艾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出身不好。

B.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C.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完整)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最全总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最全总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中考传统文化知识总复习题1、下面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立春中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B、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小寒就是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表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C、春分和秋分中的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表示天气晴朗,草木繁茂;雨水表示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D小满表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雨水表示降雨开始,雨量渐增;谷雨表示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B)。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3、下面有关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A、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节气是夏至。

B 、反映气候特征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C、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D、白露、霜降、寒露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第三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1)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中考传统文化题分类透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理想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为我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着丰厚的营养,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绽放在语文生活中,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观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传统文化题考查可谓摇曳多姿,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一、窥诵经典作品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中蕴含着先贤们思想的精髓,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魏风骨、唐诗宋词、元明剧曲、明清小说……一座座神奇瑰丽的宝库,一篇篇辉煌灿烂的文化,一个个世人景仰的名人,带给我们为人宗旨、做人教养、博爱精神、普世情怀、民族骨气、审美情趣等等。

诵读经典文化作品,有利于培育学生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例1.(20xx年天津卷)在“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

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题。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一个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_____________(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xx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_____________传统美德:_____________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提示:经典作品中的中国传统美德、古人立身行事、仁人志士事迹,具有启人心志的作用。

孔孟思想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文化和精神境界,其中不乏经典之语。

对于健康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挑选、学习、创新,为我所用。

参考答案:(1)仁政(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2)示例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好客;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

示例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示例三:礼之用,和为贵;重礼尚和;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二、挖掘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所形成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传统节日除了清晰地展示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还包含着挥之不去的情感根源。

传统节日里蕴含着民族精神、文化氛围、风俗习惯、传说佳话,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

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是我们共同珍视的节日,而众多的民族和地域节日,又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在外国节日充斥的今天,保护、继承、发扬传统节日已显得刻不容缓。

例2.(20xx年福建三明卷)今年是农历虎年,班级开展以“虎年话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请写出三个含有“虎”的四字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与虎结下不解之缘的英雄人物,请猜猜他是谁。

①祈岭西风九月秋,雌雄虎子聚林丘。

因将老母残躯啖,致使英雄血泪流。

猛拼一身探虎穴,立诛四虎报冤仇。

(英雄:_____________)②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

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

昂头踊跃逞牙爪,麋鹿之属皆奔忙。

清风壮士酒未醒,冈头独坐忙相迎。

(壮士:_____________)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_____________)(3)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虎”文化现象,探究其内涵。

(写出两点即可)a.“虎”是十二生肖之一,中国人往往有在虎年生子的愿望。

b.在民间,父母常常称孩子为“虎子”、“虎妞”、“虎娃”等,还有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和在孩子脑门上画“王”字的习俗。

c.古代将调兵遣将用的凭证称为“虎符”,《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被封为“五虎上将”。

d.民间谚语:“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提示:传统节日包罗万象,喜庆、相思、渴盼、团聚等情感挥之不去。

春节充满温暖与亲情,“年”的气息分外浓厚,生肖文化代表着一种喜气和祥瑞充溢民间。

例题将成语、名著、民俗等融为一体,考查学生积累与探究。

在生肖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里,传统文化成为一道丰盛的快餐。

参考答案:(1)示例:龙腾虎跃、虎口拔牙、虎背熊腰、如虎添翼等。

(2)①李这。

②武松。

③孙权。

(3)①在民间,属“虎”的人被认为具有富贵之相、刚猛之力、王者霸气。

②戴虎帽、穿虎鞋等习俗表达了老百姓借虎的威猛达到趋利避邪、保平安健康的愿望。

③“虎”常被作为力量、勇猛和权威的象征。

④“虎”往往被作为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英雄人物的象征。

三、陶醉艺术风采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创造了许多灿烂而优秀的文化艺术。

如琴棋书画、曲艺民乐、金石图案、建筑工艺、语言文字等等。

这些除了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还潜移默化地使人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

认识、热爱、保护稀有珍贵艺术,让艺术文化发扬光大,还任重而道远。

例3.(20xx年福建漳州卷)综合探究。

材料一: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与此。

材料二:一组玉雕图。

材料三:古往今来,玉是美的化身,象征高洁、坚贞的精神。

“冰肌玉骨”、“锦衣玉食”,人们用玉字组词,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屈原将玉比作美德,用玉抒写贞操和志气……(1)“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中国人对玉可谓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请根据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含“玉”的成语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请写出两个。

(材料出现的除外)(3)请运用上述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华夏涛篇流意韵下联:_____________提示:中华艺术绚丽多姿,吹拉弹奏、戏剧皮影、篆刻书法、国画雕塑、剪纸刺绣、园林楼阁、对联灯谜、器物饰品等都影响着一代代人珍视和赏玩。

玉,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其形态、质地、颜色都有着文化气息。

例题考查学生探究、积累、运用能力,题型多样,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艺术风采。

参考答案:(1)玉文化历史悠久:玉有审美价值(造型优美,色彩瑰丽);玉有象征意义(象征美好、高洁、坚贞精神);玉文化底蕴丰富。

(2)示例:冰清玉洁;玉树临风;抛砖引玉;琼楼玉宇;如花似玉;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3)示例:九州美玉见精神。

四、领略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地方特产、餐饮美食、珍禽异兽、风俗习俗、传说神话、礼仪禁忌、方言文化、民间绝活、歌谣乐舞、赏花品茗、自然风貌等等都成为民俗风情的重要内容。

领略传统民俗,打造独特的乡土地域文化,成为新时期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例4.(20xx年福建厦门卷)学校学生会举办“书香飘海峡,亲情通两岸”的主题活动。

请你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完成以下任务吧。

[书之韵](1)同学们去参加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会标。

这一会标有着丰富的内涵,请仔细观察下图,就图中的某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书”的繁体字为“害”,“CSBF”为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英文简称) [语之思](2)在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同学们参加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

会上大家就“如何传承闽南方言”这一议题畅所欲言。

请你根据与会者提供的材料,也谈谈对如何传承闽南方言的建议。

(要求:至少说出两点)材料~:目前,在厦门能够说一口流利闽南话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中老年人。

闽南文化是联系闽台两岸人民精神家园的纽带,专家呼吁,抢救闽南语迫在眉睫。

材料二:20xx年台湾已接待近100万的大陆访客。

台湾导游接待厦门赴台观光团时,会全程都用闽南语讲解。

厦门游客在感受对岸城市迷人风采的同时,领略了不同地域同源文化魅力。

材料三:“火车行到磅空里,磅空的水滴落来”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齐声诵读的,是一首传统闽南语童谣《丢丢铜》。

在新学期,厦门市18所小学以及10所幼儿园成为闽南语教学试点校,大概有1万多名学生开始以这样的方式接受闽南语教育。

提示:各地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容纳万千。

丰富的人文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灿烂的乡土风俗给人赏心悦目之舒畅。

例题涉及汉字文化、民俗方言文化等多种文化,考查学生观察、理解、表述等多种能力。

(1)要据主题理解图像及符号的抽象形象与意义;(2)可综合材料为传承古老方言提建议说方法。

参考答案:(1)示例:会标中有一扇正欲推开的门(窗),门既代表厦门,也代表交易之门、交流之门,体现了图书推开了两岸交流之门的含义;会标中汉字“书”以繁体来体现,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也体现了两岸交流的诚意(台湾一直使用繁体字),其笔画之间交流、互动,具有图书交流的含义,图案设计别具匠心;会标标明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会在中国厦门举行,体现了两岸的图书文化交流。

(2)示例:利用政府行为,大力提倡闽南语,建设闽南童谣文化中心,利用它为文化传承的基地衍;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等媒体加强传承闽南方言的宣传,开设闽南方言学习专栏;加强两岸交流,促进闽南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邀请台湾中小学学生一起参加“闽南方言诵古诗(或闽南传统童谣)”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