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ppt课件最终版.ppt

合集下载

《礼记》二则课件(共40张PPT)

《礼记》二则课件(共40张PPT)

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大同”
4.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一方面,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 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 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 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1.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论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接着 阐述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教 学相长。
2.多用对偶,增强气势。
文章多用对偶句,第一句,以两个“虽有……弗 ……”的类比,引出论点;第二、三句,分别用两个 “……然后知……”“知……然后能……”的句式 ,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这种句式,两两对 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不仅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 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文章开头由“嘉肴”写起有何作用?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 ”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 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其论 证思路。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知识梳理
通假字
(1)学学半(同“ 敩”,教导) (2)选贤与能(同“ 举”)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 鳏” ,老而无妻)
一词多义 学学半(动词,同“ 敩”,教导)
学 学学半(名词,学习)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只是)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

部编版《《礼记》二则》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礼记》二则》PPT优秀课件
写作特点
总结《礼记》二则的写作特点, 如语言风格、论证方法等。
关键词句解析与翻译
关键词句
挑选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解析,如 名言警句、重要概念等。
词句翻译
对关键词句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帮助 学生理解其含义。
思想内涵及启示意义
思想内涵
深入剖析《礼记》二则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儒家思想、道 德教育等。
启示意义
性格特征分析与评价
孔子
孔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博学、谦逊、仁爱和坚定。他善于倾听他人意见,注 重自我反省,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曾子
曾子的性格特征则体现为孝顺、谨慎、自省和勤奋。他时刻铭记父母的教诲,严 于律己,不断追求自我提升,成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
人物关系梳理与解读
孔子与曾子的师徒关系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阐述《礼记》二则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 ,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
03 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CHAPTER
主要人物形象描绘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礼记》中被描绘为一位博学多才、注重礼仪 、倡导仁爱的智者形象。
曾子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在文中以孝行著称,被描绘为一位恪守孝道、注重内 省、追求自我完善的贤者形象。
象。
行为描写
作者通过描绘孔子和曾子的行为举 止,如孔子的授课场景、曾子的孝 行等,进一步凸显了他们的性格特 征和人物形象。
环境烘托
作者还通过描绘时代背景、社会环 境等因素,为孔子和曾子的形象塑 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烘托。
04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CHAPTER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 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

礼记二则教学PPT课件

礼记二则教学PPT课件

家庭生活中传统礼仪传承
家庭称谓礼仪
正确使用称谓,尊重长辈和家庭成员。
家庭餐桌礼仪
遵守餐桌规矩,不随意插话,不浪费食物,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家庭聚会礼仪
提前通知,按时赴约,尊重主人,注意言行 举止。
家庭拜访礼仪
提前预约,注意时间,尊重他人隐私,不乱 动他人物品。
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礼仪要求
网络语言规范
当代国际交往中礼仪融合趋势
尊重文化差异
在国际交往中,越来越强调尊 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差异

礼仪简化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礼仪逐 渐趋向简化,更注重实用性和 效率。
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国际交往中,具备跨文化交 流能力的人才更受欢迎,能够 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礼仪要求。
融合创新
在保持传统礼仪的基础上,不 断融合创新,形成适应当代社
03
未来学习计划与展 望
激发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并展望在未来的学习中如何更 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
教师点评及建议
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回应
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建设性的意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对课堂互动的总结
回顾课堂互动环节,点评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文本解读与赏析
重点回顾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段落大意及艺术 特色。
礼仪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深入剖析礼记二则所体现的礼仪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扬。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分享
01
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与感悟
鼓励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对礼 记二则及礼仪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
02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 客观评价,并反思在学习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礼记》二则ppt课件

《礼记》二则ppt课件

儒家思想对礼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儒家思想对礼乐文化的重视
儒家思想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 社会和谐的关键。儒家经典《礼记》详细阐述了礼的种种 规定和内涵。
儒家思想对礼乐文化的传承
儒家学者通过著书立说、传承经典等方式,不断弘扬和发 展礼乐文化。他们强调礼的实践意义,提倡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践行礼仪规范。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 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THANK YOU
思想内涵及价值观念探讨
思想内涵概述
阐述两则篇章所蕴含的主要思想 内涵,如儒家思想、礼仪文化等

价值观念探讨
分析篇章中体现的价值观念,如尊 卑有序、和谐共处等,并探讨这些 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现代启示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探讨两则篇章 对于当代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03
文化背景与拓展延伸
礼乐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礼仪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 术价值。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概述
01
02
03
《礼记》概述
简要介绍《礼记》的作者 、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
选文篇章结构
分析所选两则篇章的整体 结构,包括篇章的开头、 主体和结尾部分。
04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文学手法运用及艺术效果分析
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道 德观念具象化,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 染力。

《礼记二则》ppt课件

《礼记二则》ppt课件

大道之行也
初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
读音准确 句读分明
语句流利 流畅 音韵铿锵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xīng),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字字会解释:利用注释 利用已学知识
2.句句会翻译:字字落实 调整语句 注意句式
利用工具书 推测意思 连词成句 适当增删
大道之行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是。
同“举”,推举。
用作动词,以……为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合作探究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
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 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 证。 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之间 是主从关系。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 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 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2 《礼记》二则课件(共34张PPT)

22 《礼记》二则课件(共34张PPT)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 相成。
内容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 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 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 理”。
2.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 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 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 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 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 有的擅长心理描写。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 句,精辟而深刻。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的?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类比论证,最终引出本文 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 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鉴赏评价
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品味赏析
品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礼记二则》ppt课件

《礼记二则》ppt课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指儒家推崇的 上古时代的政 治制度。
读出—文中对偶之美
文中对偶句式的工整、节奏分明、琅琅上口,师 生对读,师读上句,生读下句。 (师读)人/不独/亲其亲 (生读)不独/子其子 (师读)男/有分 (生读)女/有归。 (师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生读)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读出—文章大意之美
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将疑难处标记出 来,以小组为单位,释疑——解疑。
两类或者两个某些属性相同或者 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 得出有关结论的一种证明或者说 理的技巧。
论证思路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 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 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 理;
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 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 结论;
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13
回品“嘉肴”,悟善道之至
《说文解字》对“学”这样解释:“学”,同“ 教”,觉悟也,从教从冖(mì)。”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虽有嘉肴》中“学 学半”“教学相长”的理解。
挑战:试结合《经典常谈》所学和注释一,填空
作品介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 儒 家学者解 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名《小戴礼记》。与《 仪礼》 《 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记载和论述 了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 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原则。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课件(17张PPT)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课件(17张PPT)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思考探究
1.怎样实施“大道”,构建“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思考探究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生存需求
职分,职守 出嫁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 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疏通文意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可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
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读课文,多读几遍, 读至流畅。注意读准以下字音。(3分钟)
选贤与能 jǔ 男有分 fèn
矜寡孤独 货恶其弃于地也
guān wù
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施行 同“举”,推举 指才干出众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满足发展的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思考探究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和“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22《礼记》二则
(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虽记有》佳二肴则
《礼记》
演示课件
虽有佳肴
节选自《礼记·学记》,是中国教育 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 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 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 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 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演示课件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演示课件
结构脉络
演示课件
互动论坛 探究主题: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同”理想?
《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曰“学学半”
同“说” 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பைடு நூலகம்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
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
演示课件
3.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音xiào,同“敩”,教导 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其 不知其旨也 指代“佳肴”
演示课件
内容归纳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演示课件
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演示课件
即使
(1)虽有嘉 肴
美味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
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
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 社会。
演示课件
课堂总结
试归纳《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阐 述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社会上亲如一家,各个年龄 段的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安排;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 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 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 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演示课件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有才干的(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培养 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 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 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 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财货,憎恨把它扔在 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 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诈之心闭塞 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因此 (家家户户的)门从外面带上而用不关闭。这就叫作理想 社会。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 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强 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演示课件
问题探究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 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 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 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 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演示课件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
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 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 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 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 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 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演示课件
课堂反思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是没 掌握的?
演示课件
大道之行也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 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 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演示课件
原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演示课件
知识归纳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演示课件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同“鳏”,老而无妻)
演示课件
2.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均为名 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 幼童)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演示课件
问题探究
《虽有嘉肴》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
论证思路:重视实践→在实践中“知不 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进步与发展。
演示课件
问题探究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 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 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化 主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演示课件
3.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大路。
男有分
古义:职分,职守。
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
女有归
古义:归宿。例句:
今义:返回;归还。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指造反。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指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
演示课件
课堂总结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最好的道理
译 注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释
所以
困惑
演示课件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促进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释
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
演示课件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