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第一次研讨会综述

合集下载

“北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第一次研讨会综述

“北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第一次研讨会综述
彭五 堂 , 张建 刚
( 中国社会 科 学院 马 克思 主义研 究 院 ,北 京 10 3 ) 0 72
中 图分 类 号 :4 G 文献标志码 : A ’ 章 编 号 :6 4— 5 1 2 1 )4— 0 1 0 文 17 6 1 ( 0 1 0 09 — 6
为 了加 强青 年 马克思 主义 经 济学 者之 间 的学术 交 流 , 动 马克 思主 义经 济学 的研 究 和创新 , 中国 推 由 社会 科 学 院马克 思 主义研 究 院 马克思 主义 原理 研究 部 和经 济社 会发 展研 究 中心 主办 的北 京 马克思 主义 经 济学 青年 论坛 , 2 1 于 0 1年 5月 4日在 北京举 行 第 次研 讨会 。来 自中 国社 会科 学 院 、 国人 民大学 、 中
2 1 年 8月 01
譬j 千 宇 I 』
Ju a fMa a e n o r l n g me t n o
Au 201 g. 1
第2 4卷
第 4期
V 12 . 0 . 4 No 4
‘ 京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青 年论 坛 " ‘ 北 第 一 次 研 讨 会 综 述
作者简介 : 彭五 堂( 9 9一) 男 , 16 , 山西左 云人 , 经济 学博 士, 中国社会科 学院马 克思主义研 究院助理研 究员。研 究方 向: 马克 思主义经济学 与西方经济 学比较 。

91 ・
后 10多 年来 的新 材 料 , 实 马 克 思 已有 的研 究 成 0 充 果 。形式 上 的现代 化包 括三个 方 面 : 一是 通俗 化 , 使
收稿 日期 :0 1 0 0 2 1 — 6— 6
国3 O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过程 , 中国经济学 是 建立 和发 展 的过程 , 是 中国经 济学现 代化 的过 程 , 也 中国经济 的 繁荣发 展必 将带来 中 国经 济学 的繁荣 和 发展 。近 些年 来 , 由于西 方 经 济 学 的 一些 思 潮 在 理 论界 、 教育界的传播 , 导致经济学研究出现了一些不 正确 的方法。如大量使用数学公式、 数学模型 , 使经 济研究成为一种模型化 、 程式化的东西 。只有正确 合理地使用数学方法才能使经济学更具有科学性 。 程恩 富教 授在 致研 讨会 的 贺词 中总结 了改革 开 放 以来 中 国经 济 学 现代 化 的成 就 。他 认 为 , 国经 中 济学 的现 代化 在 5个 方 面 取 得 了重 大 的进 展 : 是 一 对重 大现 实经 济 问题进 行体 现科 学发展 观 的理论 和 政策 探讨 , 是对 经济 学原理 的超 越性 发展 , 二 三是 对 政治 经济 学理 论 的数 学 表 达 和分 析 , 四是 用 现 代 政 治经 济学 引领 应用 经 济 学 创新 , 是 注 重 与 国外 马 五 克思 主义 经济 学 的互动 。 余斌研究员认为 , 中国经济学 的现代化 , 就是 中 国化 马克 思 主义经 济 学 的现 代化 , 体包 括 内容 和 具 形式 两个 方 面的现 代化 。内容上 的现代 化包 括两 个 方面: 一是要参考马克思生前 的一些材料 , 并且还要 参 考 马克 思之 后 这 10多 年 来 的新 材 料 , 力 完 成 0 努 马 克思没 有完 成 的研 究 工 作 ; 是 要 结合 马克 思 之 二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研究综述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研究综述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研究综述作者:王玉来源:《党政论坛》2018年第11期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在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

与之相应,《新青年》研究颇具规模,成果也较丰富,学者们从思想、文化、文学、报刊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在介绍《新青年》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时,大多会提到6卷5号集中、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意义。

《新青年》6卷5号出版于1919年5月,本期杂志刊登了7篇专门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文章,其中包括李大钊的名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因此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专号”。

现将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一、整体研究的视角把《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论文不多,较早的一个话题是关于其实际出版时间。

1960年8月4日,刘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个必要的“考据”——关于〈新青年〉六卷五号的出版日期》。

他根据《民国日报》刊登的广告,认为6卷5号《新青年》出版于1919年9月;又依据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引用了1919年8月3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33号的内容,提出该文直到8月份仍在写作中。

2009年,杨琥在《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谈〈新青年〉6卷5号的编辑和印行》一文中通过考证,将《新青年》6卷5号的出版时间具体到9月初即9月10日之前,并认为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至迟也应在1919年8月初完成,但主体部分在5月前已经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整体评价不是太高。

1958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在《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介绍该期杂志时说,李大钊通过《新青年》来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6卷1号起,《新青年》成立编辑委员会,实行轮流担任编辑的办法,李大钊同志便把他所主编的6卷5号编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号,以便引起对这种学说的注意。

他自己写成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经济和福祉相辅相成

经济和福祉相辅相成
学院、 北京教 育科学研 究院德 育研 究 中心 、 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 》 《 杂志社 为积极 心理
学走进 中国 中小学所做 出的努 力和贡献表 示敬 意 , 国际积极 心理 学协会 、 对 全球 华人 积极心理 学协会 及我的 学生赵 昱鲲 先生为本 次研讨会 成功举 办所提供 的友好协助 , 表
国人 的理解相去 甚远 。 么, 构建福祉 时 , 那 在 必须要 尊重 中国的历 史、 治和哲 学 , 政 才能
构建更 多的积极情 绪、 意义 、 际关 系和成 就。 人

个独特的尊 重传 统的 中国积极心理 学 , 对未来 中国的福祉 至 关重要 。 有人说 , 既
然在 低收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 家 , 济增 长和福 祉增 长 几乎 同步 , 么 , 们 只要 注重发 展 经 济就行 经 那 我 了, 而无需发展 积极心理 学 , 也许 积极心理 学对 中国来说还 太早 。是 的 , 中国经济正在
经 济 和 福 祉 相 辅 本 成 目
口 [ ] 丁・ 美 马 塞里格 曼 ( at S l m n [ H r1 ei a ) ] g 1 中国首届 “ 积极 心理 学与教 育 国际研 讨会” 0 0 8月在 北京举行 , 21 年 这是 一次历
史性 的盛会。 对此事一 直保持 高度 关 注并给 与 了充分 支持 。 我 我对 北京师范 大学心理
提 高人 民福祉的政 策。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提 出构 建和谐 社会非 常有意义 , 与积极心理 学的 目 和 内容在很 多方面是 一 标 致 的。 望 “ 期 积极 心理 学与教 育 国际研 讨会 ” 的召开 , 能使 积极心理 学的研 究成果及 时 运 用到 中国中小学教 学之 中, 以造福 于更 多中国教 师和 学生。

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两条原因

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两条原因

浅谈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两条原因【摘要】马克思思想从辩证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转变。

通过对马克思经典原著的阅读,本文认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孕育、诞生、反思与成熟的过程中,以下两点原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黑格尔思辨哲学与现实物质利益问题的矛盾,促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自觉清算与批判,实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

二是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引导和启发,促使了马克思由一个坚定的唯心主义者转到了唯物主义这一边,并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

接下来,本文试通过对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并结合原著进行分析,证实以上两点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转变;黑格尔思辨哲学;费尔巴哈;物质利益—、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继承1.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1年,马克思写出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直接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把黑格尔“绝对精神”而来的精神或“自我意识”看做世界的本源。

此时,马克思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家,其在博士论文中深入挖掘和批判改造伊壁鸠鲁哲学的过程中,虽也表现出了超越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些思想,但此时马克思还停留在黑格尔实践观的理论框架内,还不了解理论批判与生产实践的真正关系,不了解理论批判的力量和能动性来自政治实践和生产实践。

1842年,伴随着鲍威尔等人在大学讲师的职位被罢除,马克思也失去了在大学教书的机会。

他开始在《莱茵报》担任主编。

8月,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了第一篇文章《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通过考察,马克思在这里首次探讨了物质利益的问题,认识到了德国的社会结构,觉察到了省议会辩论后深深隐藏着的各等级利益的对立,从而发觉决定议员思想和态度的并不是如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性,而是受着一定物质利益的制约。

新时代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发展的新思路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第三届学术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新时代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发展的新思路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第三届学术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2、增强国际化元素:为了提高论坛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将增加国际化元素, 包括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论坛、举办国际经济问题专题研讨会等。同时,鼓励 并支持青年学者发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论文,提升中国经济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3、强化研究支持:为了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学研究,我们将加大对研究项目 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资源,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同时,加强对 青年学者的培养和支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6、培养论坛文化:论坛将积极培养一种开放、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鼓 励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同时,注重论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 举办文化活动、沙龙等形式,增进学者之间的感情,加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
三、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和交流,学术理事会成员对新时代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 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具体的规划。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的 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第三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举行,让我们看到了华语电影未来的 光明前景。新青年电影人的才华和激情,以及他们在电影制作上的创新和追求, 让我们看到了华语电影的无限可能。我们期待着这些新星在未来继续闪耀,引领 华语电影走向新的高峰。
感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次,会议提出了新时代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发展的新思路。一是要注重国 际化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 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和开放合作。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期刊和学术论坛的交流与 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二是要注重创新性和差异化发展。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于经济学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研究领域,注 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差异化发展。我们需要鼓励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 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我国经济学研究的特色发展。 三是要注重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发展的 重要趋势,经济学期刊学术论坛也需要注重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历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而作为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立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崇高的信仰追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对历史经济学进行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也是信仰追求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举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活动,马克思以高票位居第一名。

在当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打击的背景下,这样的评选结果不是偶然的,它恰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依旧受到世人的如此关注和敬爱,这种关注和敬爱出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也出于马克思主义瞄向了全人类,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

”[1]马克思主义不仅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强烈的感性的人民品格。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和信仰追求的统一。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坚定,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知。

越是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就越坚定。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是信仰坚定性的理论前提,而信仰坚定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知的升华。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基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视角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基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视角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基于“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视角胡家勇李繁荣摘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新发展阶段明确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实践机遇和挑战,新发展理念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新发展格局指明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当前必须基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按照新发展理念全面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生产和流通的各环节打通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堵点,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的重要论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为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者简介:胡家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繁荣(通讯作者),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2)01-0005-08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这一时代背景对经济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只有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对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考察,才能透过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现‘零污染’的影响机理、潜力评价体系与推进机制研究”(20BJL08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二元化所有制结构下《资本论》及其手稿所有制理论当代价值研究”(19YLC790084);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绿色生态乡村发展研究——实施乡村‘零污染’的保障机制”(2020YJ163)。

5考,更好地探索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二、《资本论》的主要理论 及其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三)资本积累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地租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五)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1.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2.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过去对唯物主义坚持的 不够彻底的地方
例如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及对“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认识。
在《资本论》中,资本是物化了 的资本家,资本家是人格化了的资 本。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人类社会
剩余劳动实现和占有的规 律是分析人类一切社会矛盾运动 的基础。
首先对生产力的分析
有了剩余劳动就有了社 会分工,有了科了技术,有 了生产社会化。
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 商品拜物教 货币的起源、本质及职能,货币 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价值、价格、货币、供求)
2.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 (2)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3)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4)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劳动价值理论
四次科技革命。
四次科技革命
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四次意义深远的革命。 第一次是工具制造革命,大约发生在250万年前, 它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类进入原始文化发展阶段。 第二次是农业革命,大约发生在1万年前,它使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人类随后进 入农业文明发展阶段。第三次是工业革命,大约 发生在200多年前,它使人类生产方式从手工生 产变成机器生产,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发展阶段。 第四次是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大约发生在20 多年前,它使人类消费模式从物质消费型转向知 识消费型,人类进入知识文明发展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第一次研讨会综述摘要:2011年5月4日,北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第一次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对中国经济学现代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等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坚持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企改革;新自由主义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8―0120―052011年5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第一次研讨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央编译局、南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青年学者共50余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包括中国经济学现代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改革等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坚持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问题与会学者认为,对中国经济学界来说,经济学研究的现代化一直是各学派所倡导和追求的时代主题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过程,是中国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必将带来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

近年来,由于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导致经济学研究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趋势。

如,大量使用数学公式、数学模型,使经济研究成为一种模型化、公式化的东西。

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数学方法才能使经济学更具有科学性。

余斌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具体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现代化。

内容上的现代化,一要参考马克思生前的一些材料,努力完成马克思没有完成的研究工作;二要结合马克思去世之后一百多年来的新材料,充实马克思已有的研究成果。

形式上的现代化包括三方面:一是通俗化,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二是数学化,但在数学化的过程中要避免重蹈西方经济学的覆辙,科学地利用数学形式;三是外语化,要积极利用国内外的外文杂志,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中央财经大学副研究员林光彬指出,经济学的现代化不是进行技术化、数理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都强调分析的实证化、数理化、计量化,并把这些形式主义的表征作为现代化的一个指标或象征。

要对这种发展态势和发展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梳理。

他认为,经济学的现代化,仅仅技术化、数理化是不够的,需要哲学大思考,需要处理好道与器、情与理、古与今、东与西、表与里、具体与抽象、个体与整体、综合化与纵深化、证伪与证实等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把自由价格机制作为物理世界的机械放在人类经济社会来使用,并把人类的自私欲望无限放大,扶优扶强,缺少对人尤其是对穷人的终极关怀。

尽管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许多优点,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研究技术与方法,也就失去了魅力。

因此,必须在扬弃历史传统中发展、创新,用现代形式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反映;用现代形式构建新的研究主题、概念、范畴和理论,说明新现象,回答新问题,揭示新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佳菲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尤其是1949年以前在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实践,应成为中国经济学及其现代化的研究内容。

如,抗日时期革命根据地实施的货币政策对于当代的金融稳定政策就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党在根据地制定实施的金融稳定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科学的政策与认识在实践中形成,又反过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的经济实践及思想对我们今天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货币金融理论,深入思考世界货币体系格局变动及人民币的发展前景,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从本土经济思想中汲取科学养分.重视这些经济思想中反映的一般经济规律和中国特殊经济国情的精华。

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批判与会多数学者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除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外,也与新自由主义在世界的泛滥有极大的关系。

我们要认清新自由主义的本质,避免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走弯路。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张春敏指出,我们要从经济人的哲学基础来揭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本质。

经济人假设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前提,其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总体演进过程中,从抽象到具体的环节。

自由主义经济学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的原理与其他文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不能独立分开。

当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已经丢掉了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时期的制度辩护性和21世纪下半叶的实用性,而成为资本主导的全球世界体系的文化传播工具。

所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应用主要是在垄断资本所控制的落后国家,而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传播过程中,只强调经济学本身的原理,而不涉及其他制度和历史等前提,起到一定的欺骗作用。

所以,明确经济人的哲学基础,对理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本质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制约具有积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高校的教学现状和改革趋向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高校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学课堂中,西方经济学占据了主导地位,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趋势加剧。

教学改革虽有进展,但成效并不明显。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中,关键是教师,要让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占领教学阵地。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沈尤佳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堪忧,应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政治经济学相关课程的比例一降再降,个别高校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

其次,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材或引进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蔚然成风。

再次,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包括政治经济学具有传统优势的著名高校在内,理论经济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中虽然包含政治经济学,但政治经济学所占比重为1/3或以下,西方经济学所占比重为2/3或以上。

但还是有部分高校做出了教学改革的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谭晓军认为,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中,要以鲜活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影响学生。

她结合自己在高校的《资本论》教学经历以及在日本的留学体验指出,学生并不是真的不喜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身为引导者的教师没有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没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导致学生们的厌学。

上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课,一是要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如,要讲《资本论》就一定要讲完三卷才算完整,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进行比较。

要敢于面对西方经济学对学生的吸引力,积极引导学生去比较两个经济学理论的不同,进而引导他们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对有价值的内容予以吸收。

三是要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经典,我们现今仍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中,诸多矛盾、问题都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解释和说明的。

因此,联系现实问题的分析、讲解才能使学生更加信服。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郑吉伟指出,斯大林经济思想研究对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来看,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有两个动力来源,一是现实,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二是经典著作的研究的深化,也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

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在经济理论的发展,所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要关注党的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

经典著作的研究长期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重要研究内容。

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源泉。

近些年,随着原苏联档案的公开,西方出现了斯大林及其经济思想研究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英语国家对它的研究的关注度高于恩格斯和列宁。

我国对斯大林思想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实际上,我国在2000年前并没有一本研究斯大林经济思想的著作。

国内在20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出版了几本研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著作,我们对斯大林经济思想的整体研究还很不够。

我们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重视对斯大林经济思想的研究。

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与会者认为,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物质基础,它承担着私人企业无法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简单地以盈利能力来评判国有企业的成败。

国有资产改革的目标应是确立国有资产“为民所有”的产权管理模式,实现“为民所用”的预算监督模式,健全“为民所管”的监管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中保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要弄清楚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二是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有企业;三是如何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三个问题紧密相关,如果不清楚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谈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和自我。

同样,对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原因认识不同,也就导致提出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和措施也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实现微观经济的劳动平等和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合理论证了作为公有制企业的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性。

把国有企业如何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所面临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完善全体人民与国有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机制、监督机制和利润分享机制是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取向。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刘震指出,“私有化”不是国有资产进一步改革的目标。

国有资产改革的目标在于确立国有资产“为民所有”的产权管理模式,实现“为民所用”的预算监督模式,健全“为民所管”的监管体系。

国有资产的存在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公有资产体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并有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调节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从而在总量上提高了社会的最终消费率,遏制有效需求不足;第二,通过建立公有资产体系,使政府能够掌握一部分社会资源,通过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来实现公共产品和消费的生产和供给,从而提高边际和最终消费率,真正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彭五堂指出,国有企业不同于民营企业的关键之处是国有企业承担着民营企业无法承担的社会责任。

因此,不能简单地以盈利能力来评判国有企业的成败,而应根据它是否具有它应具备的社会功能来评价国有企业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