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的咏鸟篇之鹦鹉【唐白居易】

合集下载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鸟》 作者:白居易 谁道群生*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译文: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诗文赏析】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和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诗人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之后,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如果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平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白诗人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他曾经以为生命的不平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平等。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的社会,皇家贵族*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诗人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那是乌托邦还是桃花源?朱门桃李双争艳,贫家薄衫难遮寒。劝君莫有穷富论,一般骨肉一般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咏鹦鹉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鹦鹉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鹦鹉原文翻译及赏析咏鹦鹉原文翻译及赏析咏鹦鹉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罩向金笼好羽仪,分明喉舌似君稀。

不须一向随人语,须信人心有是非。

翻译释教祈求众生都能完成无上正觉,僧徒不但自身避恶从善,而且劝人弃恶就善。

一些僧人还写有劝戒诗。

这种诗因为旨在劝戒,所以语言一般比较通俗浅显,且常借某种事物以为缘起,极尽殷殷劝戒之意。

定渚写的《咏鹦鹉》就是这样的诗。

此诗有两层意思:一是警告人不要人云亦云,“随人语”,搬弄是非,而应该明白并相信,“人心有是非”,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这是站在世俗立场对世人的劝戒。

另一层是站在释教的立场,佛门的角度,要僧徒、佛众跳出世人的是非圈,把定自性,捐弃世俗的语言,不让它沾污自性的清净。

为了说清这个道理并让人接受,作者选取鹦鹉这一富有特征的形象加以描摹、刻划、渲染,使道理蕴含在形象之中,为人所自然领悟。

此诗的前两句是对鹦鹉形象的描摹。

鹦鹉罩在美丽的饰金的笼里,有着一身漂亮的羽衣和仪容,容易引起人的好感。

它还有喉舌,可把各种事情说得天花乱坠,叫人非听非信不可。

“羽仪”也好,“喉舌”也罢,全都是它迷人的手段。

针对这情况,后两句提出劝戒,强调随人语的祸害。

话是对鹦鹉说的,实际上是在对人说的。

此诗用的是托物寓意的方法,既形象生动,易为人所理解,又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赏析释教祈求众生都能完成无上正觉,僧徒不但自身避恶从善,而且劝人弃恶就善。

一些僧人还写有劝戒诗。

这种诗因为旨在劝戒,所以语言一般比较通俗浅显,且常借某种事物以为缘起,极尽殷殷劝戒之意。

定渚写的《咏鹦鹉》就是这样的诗。

此诗有两层意思:一是警告人不要人云亦云,“随人语”,搬弄是非,而应该明白并相信,“人心有是非”,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这是站在世俗立场对世人的劝戒。

另一层是站在释教的立场,佛门的角度,要僧徒、佛众跳出世人的是非圈,把定自性,捐弃世俗的语言,不让它沾污自性的清净。

为了说清这个道理并让人接受,作者选取鹦鹉这一富有特征的形象加以描摹、刻划、渲染,使道理蕴含在形象之中,为人所自然领悟。

白居易的古诗鸟

白居易的古诗鸟

白居易的古诗鸟白居易的古诗鸟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鸟儿的存在显得生机勃勃,因为有了鸟儿的存在显得绚丽多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的古诗鸟,你听过这首诗吗?一起来看看吧。

鸟白居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注释①道:说。

②莫:不要。

③子:小鸟。

望:盼望。

翻译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赏析诗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诗人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

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传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诗人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

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要是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平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

白诗人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

他曾经以为的生命不平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平等。

此诗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诗人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

文学赏析“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此诗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反问的语气使感情抒发更加强烈,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

诚然,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间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类应该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它们,绝不能伤害它们。

之后的“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两句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的劝诫,并以幼鸟盼望母鸟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劝说效果十分显著。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鸟》作者:白居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译文: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诗文赏析】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和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

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诗人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之后,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

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如果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平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

白诗人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

他曾经以为生命的不平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平等。

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的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诗人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那是乌托邦还是桃花源?朱门桃李双争艳,贫家薄衫难遮寒。

劝君莫有穷富论,一般骨肉一般情。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古诗《鸟》赏析

白居易古诗《鸟》赏析

白居易古诗《鸟》赏析白居易的《鸟》这首诗借描写动物,提醒人们要爱护它们,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对动物的怜悯之情,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白居易古诗《鸟》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鸟白居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注释①道:说。

②莫:不要。

③子:小鸟。

望:盼望。

译文谁说这一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和所有的生命一样它们都是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赏析1诗人白居易在这一首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

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诗人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

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如果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平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

白诗人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

他曾经以为的生命不平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平等。

此诗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诗人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

赏析2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此诗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反问的语气使感情抒发更加强烈,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

诚然,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间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类应该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它们,绝不能伤害它们。

之后的“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两句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的劝诫,并以幼鸟盼望母鸟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劝说效果十分显著。

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词唐代白居易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译文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点点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

斜靠着栏杆背向鹦鹉,思忖着为什么不再回过头来?注释春词:春怨之词。

妆楼:华美的楼房,古代常指富家女子的居处。

背鹦鹉:以背对鹦鹉。

鹦鹉是一种鸟,善学人语。

思量:思忖。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大和三年(829)春天。

这时朝廷中宦官气焰日张,白居易的好友宰相韦处厚已经逝世,李宗闵勾结宦官将出任宰相,政敌王涯也于这年正月自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常卿。

所以是年春天,对作者来说是个极不愉快的季节。

于是作得此诗。

赏析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是青年女子,并且交代了地点,其余都是对女子的刻画,通过“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等一系列的静态描绘,展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一幅始终处在低气压中的画面。

低低的花和绿树掩映下的小楼,将愁带入了少女的眉心,点点的愁一下就进入了主题的表达层面。

写出了这个女子心中的不快和幽怨。

但后二句,也是少女在此情此景对愁思的回应,最妙是“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给全诗带来了重重叠叠的神秘感。

结尾没有说明其“愁”的原因,只是点出一句“思量何事”,引得读者自去联想,这虽然是出自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但也正因其“愁”才更容易惹人去联想,因为关于女性悲愁的经典语境早已确立并成为了传统。

至于究竟为了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这正是供读者体味的地方。

但聪明的读者已可以猜到是伤春伤别,之所以背向鹦鹉,怕的是鸟儿学舌,勾起伤心之事。

此诗虽然显得比较纤巧,但也说明了作者观察人物的'细致。

这首诗既写春愁,又刺春愁,对只会冥想不会寻求解脱春愁办法的人进行讽刺。

白居易的古诗鸟鉴赏

白居易的古诗鸟鉴赏

白居易的古诗鸟鉴赏
鸟一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鸟古诗白居易译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鸟古诗原文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鸟古诗白居易译文
谁说这群小鸟生命微小,与所有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鸟古诗白居易鉴赏: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白居易善良、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

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居易曾是高傲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生灵都有同样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

一首简单易懂《鸟》,把鸟儿生命看得与人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生死。

如果说自然界定义是生灵皆平等,那么人类社会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

白居易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

他曾经以为生命不平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万物平等。

此诗说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皮肉,都有母子情深,白居易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

咏鹦鹉原文赏析

咏鹦鹉原文赏析

咏鹦鹉原文赏析咏鹦鹉原文赏析1原文:罩向金笼好羽仪,分明喉舌似君稀。

不须一向随人语,须信人心有是非。

诗词赏析:释教祈求众生都能完成无上正觉,僧徒不但自身避恶从善,而且劝人弃恶就善。

一些僧人还写有劝戒诗。

这种诗因为旨在劝戒,所以语言一般比较通俗浅显,且常借某种事物以为缘起,极尽殷殷劝戒之意。

定渚写的《咏鹦鹉》就是这样的诗。

此诗有两层意思:一是警告人不要人云亦云,“随人语”,搬弄是非,而应该明白并相信,“人心有是非”,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这是站在世俗立场对世人的劝戒。

另一层是站在释教的立场,佛门的角度,要僧徒、佛众跳出世人的是非圈,把定自性,捐弃世俗的语言,不让它沾污自性的清净。

为了说清这个道理并让人接受,作者选取鹦鹉这一富有特征的形象加以描摹、刻划、渲染,使道理蕴含在形象之中,为人所自然领悟。

此诗的前两句是对鹦鹉形象的描摹。

鹦鹉罩在美丽的饰金的笼里,有着一身漂亮的羽衣和仪容,容易引起人的好感。

它还有喉舌,可把各种事情说得天花乱坠,叫人非听非信不可。

“羽仪”也好,“喉舌”也罢,全都是它迷人的手段。

针对这情况,后两句提出劝戒,强调随人语的祸害。

话是对鹦鹉说的,实际上是在对人说的。

此诗用的是托物寓意的方法,既形象生动,易为人所理解,又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咏鹦鹉原文赏析2原文: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

常寻金殿里,每话玉阶前。

贾谊才方达,扬雄老未迁。

能言既有地,何惜为闻天。

诗词赏析:胡皓这一首有名的五律,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同二相以下群官乐游园宴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咏鹦鹉原文赏析3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落羽辞金殿,孤鸣咤绣衣。

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

古诗简介《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作者以鹦鹉自比,通过鹦鹉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愤懑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