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资源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响应分析
国土资源情况汇报

国土资源情况汇报我国国土资源是指国家领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国土资源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
下面将就我国国土资源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就土地资源而言,我国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另外,土地的质量也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部分地区土地退化严重,需要加强保护和治理。
其次,矿产资源是国土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但在开采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要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再者,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地域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森林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森林资源总体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功能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我国国土资源的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丰富但不均衡、利用但不合理的特点。
为了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需要加强资源管理和监测,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政策,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希望各级部门和广大群众能够共同努力,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国土资源更加丰富、更加美丽!。
20XX年XX耕地保护状况调研报告(个人总结年终总结述职报告类)

(2012年总结、计划类)耕地保护状况调研报告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前提,其数目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域的人口承载量与可继续发展能力,也是乡村可继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假如没有足够数目和必然质量的耕地资源作支持,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兴起,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我国耕地数目继续削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增强耕地资源的应用与维护研讨,对合理应用耕地,节制耕地上积的进一步削减,维护区域耕地的总量动态均衡都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
我们如何继续发扬山区优势,准确处置积极自动服务与严格标准治理的关系,如何促使抢抓时机、加速完成跨越,依照“积极自动服务,严格标准治理”的总体要要求国土资源部提出的“保增进,保红线”明确指示,实行部分职责,提高服务程度,据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我们对我县的耕地维护近况及问题做了比较深化的分析,并提出了响应的对策建议。
一、县土地与耕有利地势用近况1、县土地应用近况依据县土地应用改变查询后果分析得出,全县土地总面积174106.44公顷,二次查询面积173959.15公顷。
其中农用地164128.96公顷(耕地21498.4公顷,其中水田13339.52公顷,旱地7079.85公顷,水浇地1079.03公顷。
场地3813.11公顷,其中果园1278.58公顷,茶园558.69公顷,其他场地1975.84公顷。
林地134752.13公顷,其中有林地131824.27公顷,灌木林地943.42公顷,其他林地1984.44公顷。
草地358.69公顷。
其他农用地3706.63公顷。
),占二次查询面积的94.35%;建设用地7356.56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231.2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418.07公顷,水利设备用地707.27公顷),占二次查询面积的4.23%;未应用地2473.63公顷,占二次查询面积的1.4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摘要: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造成了我国许多地方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不是非常到位,其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城市不断进行扩建,但是在扩建过程中没有进行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导致周围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让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社会对于土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愈发的关注,所以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有意义以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分析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不断增长,但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却受到影响。
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土地沙漠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等。
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的影响(一)城市化用地利用不合理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速度逐渐加快,原有的耕地被政府、企业大量征用,使得工业用地逐年增加。
如今,我国可以利用的耕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而逐渐减少,同时还存在不科学、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
因为用于商业、住宅、工业的土地所占的比例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从而导致无法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被浪费并且无法高效的开发利用土地。
(二)污水排放严重破坏土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在进步,我国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同时也给土地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
其中工业、生活排放的垃圾造成的土地污染最为严重。
在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分散在不同的乡镇中,在工业企业建立初期以及发展的过程中,通常存在资金不足,机械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都比较落后的现象。
这些企业会将工业的“三废”排放到河流或农田中,给土地造成严重污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同时也给土地带来了更多的负担。
(三)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土地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开发利用,对于后期的恢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资金。
实地调研耕地情况汇报

实地调研耕地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对某地区的耕地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结果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耕地进行了全面的实地勘察。
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该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大,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部分地块存在土壤流失和退化的情况,部分地区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我们对该地区的耕作方式进行了观察和了解。
我们发现,农民们在耕作过程中普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这导致了劳动力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低下。
另外,部分农民在施肥和农药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土地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再者,我们还就该地区的耕地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对耕地保护重视不够,导致了一些非农建设对耕地的侵占,以及一些违法的土地开垦行为。
这些都对当地的耕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我们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
耕地的保护和管理,推广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应该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力度,加强对非法占用耕地的监管和处罚。
综上所述,我们对该地区的耕地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和分析。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当地的耕地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智慧耕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新时期“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智慧耕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目录一、内容简述 (2)二、智慧耕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背景 (2)三、系统设计目标及功能要求 (3)四、系统架构设计 (4)4.1 硬件设备层 (5)4.2 数据采集层 (7)4.3 数据处理层 (9)4.4 应用服务层 (11)五、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3)5.1 耕地信息管理模块 (14)5.2 耕地监测与预警模块 (15)5.3 耕地质量评价与提升模块 (16)5.4 决策支持与服务模块 (18)六、系统实现技术细节 (19)6.1 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选择 (21)6.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21)6.3 系统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优化 (22)七、系统测试与优化运行 (24)八、系统应用与效果评估 (25)九、“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策略在新时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 (26)十、结论与展望 (28)一、内容简述随着新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耕地保护和智慧农业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档旨在研究并实现一套“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智慧耕地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将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农业种植与养殖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从而实现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档首先对新时期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介绍了智慧耕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了本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功能需求。
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关键技术和实施步骤,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等环节。
对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建议。
二、智慧耕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耕地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耕地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影响的研究进展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影响的研究进展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生态和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状态正经历着速的变化。
随着遥感技术、物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我们可以获得海量的、多维度的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围绕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驱动因素和生态响应的研究大量涌现,对长江流域的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本文梳理了当前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按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和生态效应两个方面,阐述了研究方法和结论。
最后本文从土地利用产品差异、驱动因素区域性、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的复杂性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综合性方面讨论了现有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生态效应;长江流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人类长期以来的改造利用下,土地利用发生剧烈的变化,土地利用强度也日益增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导致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1],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归纳了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和变化带来的生态效应,归纳了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方法,为未来长江流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2]。
1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由于空间数据的缺失,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大多仅使用统计资料分析[3],逐渐转变为利用基于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借助相关指数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众多研究中,因基础研究数据、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和研究的时空尺度差异,部分实验结果可能稍有差异[4]。
为了便于对比,本文参考众多研究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湿地、园地和未利用地8个大类。
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和草地。
土地情况汇报

土地情况汇报
根据最新的调查和实地考察,我将就土地情况进行汇报。
目前,我们所关注的
土地主要分为农用地、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三大类,以下将对各类土地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针对农用地的情况,经过实地勘察发现,我国的农用地总体面积较大,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农用地被用于建设等其他用途,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同时,部分农用地存在着土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等问题,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以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工业用地的情况也需要重点关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需
求量逐渐增加,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部分地区存在着工业用地供应不足的情况。
同时,工业用地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加强土地开发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工业用地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最后,建设用地的情况也需要引起重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
求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建设用地利用不够合理,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城市扩张不受控制。
因此,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和利用建设用地,确保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土地情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
合理利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土地问题,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保障。
宜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马 成, 宜阳 土 利 变 的 态 境 应 析 军 等: 县 地 用 化 生 环 效 分
农 村经 管
宣阳县±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马军成 ’陈 , 春0
( . 南省科 学 院地 理研 究所 , 南 郑 州 1河 河
4 0 5 ;. 州煤业 股份有 限公 司, 东 济 宁 2 2 0 土 地 利 用 是 一 个 把 土 地 的 自然 生 态 系 统 变 为 人 工 生 态 系
根 据 宜 阳 县 实 际 ,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的 基 础 上 , 宜 阳 县 土 地 利 在 将 用类型划分为耕地 、 地 、 地 、 地 、 园 林 草 水域 、 设 用地 、 涂 、 建 滩 未 利 用 地 和 其 他 农 用 地 等 9个 类 型 。水 域 面 积 以坑 塘 水 面 、 殖 养 水 面 、 库 水 面 和 河 流 水 面 面 积 的 总 和 统 计 ; 他 农 用 地 以 农 水 其 村 道 路 、 田水 利 、 坎 、 谷 场 和 畜 禽 饲 养 地 面 积 总 和 统 计 。 农 田 打
内 的土 地 利 用 变 化 进 行 分 析 。 其公 式 表 达 为 :
K:
U a
I
. . .
x 0%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资源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响应分析作者:罗铁军李心怡冯琦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9年第03期摘要; 为分析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的协调发展,本文基于湖南省2009-2017年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计算两者的互馈关系。
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社会发展之间动态响应呈现差异性,表现为方向上的正负转换和趋势上的强弱起伏;耕地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远远高于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变化的贡献度。
关键词; 耕地资源;社会发展;向量自回归模型;湖南省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Chan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aking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Luo Teijun1, Li Xinyi2, Feng Qi2(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 410001;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Hunan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7, and calculate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response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different,which is manifested 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nge in direction and strength and weakness in the trend;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d land change.Keyword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social development;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Hunan Province耕地作為最常见的土地利用方式之一,其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地区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耕地利用变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耕地在2000年后快速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倍增。
局部区域耕地利用面临集约化和生态脆弱化等问题。
因而,增强对耕地利用变化及效应研究,对增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耕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耦合类型等分析。
例如:刘彦随(2014)等认为农业发展是影响区域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应当如何更好地保护耕地。
焦伟杰(2010)等认为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具有双向作用,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
张浩等认为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耕地的保护具有耦合协调关系。
柯新利等认为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对耕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可见,学术界普遍认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耕地变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单向考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研究耕地利用变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动关系。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耕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都会造成影响,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分析2009-2017年湖南省耕地利用变化情况,测算耕地变化的动态度,变化幅度,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解释耕地利用变化对城镇化水平和零食安全的影响,以期为湖南省耕地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区概况湖南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
同时,湖南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发展区域。
21世纪以后,湖南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发生极大的变化,耕地面临的压力倍增。
因此湖南省为研究社会发展和耕地变化的动态响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1 研究方法2.1.1 动态度指的是某地区在一段时期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速度,其计算公式为:式中: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和分别代表研究初期与研究末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为研究时段长。
值的“±”表示某一地类转型的方向,“+”表示转入,“-”表示转出。
2.1.2 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由Sims提出,主要用于研究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耕地动态度指标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城镇化水平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指标,进行耕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分析。
其表达式为:(式4-6)式中,为内生变量,为外生变量,p为内生变量的滞后时间间隔,T代表研究单元数量,为扰动向量。
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社会经济发展的表征指标具有多样性,根据湖南省的的实际情况,分别选取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之比)和人均GDP来表示湖南省的社会发展阶段。
城镇化水平反映社会城镇建设水平,人均GDP反映国民收入水平,两者结合更能反映社会的发展阶段。
耕地变化采用耕地总面积和耕地动态度来反映,总面积能够代表耕地的基数,动态度代表耕地的变化程度。
两者能够较为全面的表示耕地的拥有量和变化情况。
本文以基于2009-2017年数据进行分析,耕地数据均来源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社会发展数据包括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均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
具体指标和表征含义如表1所示:3; 耕地变化分析为更好地揭示湖南省耕地利用变化情况和区域差异情况,采用《湖南省主体功能规划》中的区域划分,将湖南省分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分析其耕地利用变化情况。
2009-2017年,湖南省耕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除2014年和2016年耕地数量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耕地数量均有增加,研究期内共增加16千公顷。
耕地类型变化明显,水田与水浇地面积逐年减少,而旱地面积增长明显。
全省耕地动态度为0.04%,变化幅度较小。
由此可见研究期内,湖南省十分注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有效地协调了耕地保护和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
2017年,农产品主产区耕地总面积为1756.25千公顷,占全省耕地比重为42.31%,相比2009年增加了5.35千公顷,但占全省比重降低了0.03%;研究期内耕地资源总体呈上升的趋势,除2011年耕地面积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年度耕地面积均有所增加。
耕地动态度为0.034%,属于耕地变化较小的区域,變化程度略小于全省整体状况。
可见2009-2017年湖南省积极推动该区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2017年,重点开发区耕地面积为1056.22千公顷,占全省耕地的比重为25.44%,相比2009年耕地面积减少了4.95千公顷,占比降低了0.22%;耕地资源总体呈下降的趋势,除2011年耕地面积有所上升之外,其余年度耕地面积均有所下降。
耕地动态度为-0.05%,是全省唯一耕地减少的区域,变化速度与全省整体水平相似,略大于全省整体状况。
说明随着该区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工商业体系的完善,建设用地扩张导致耕地减少。
2017年,重点生态功能区耕地面积为1338.55千公顷,占全省耕地的比重为32.25%,相比2009年耕地面积增加了15.60千公顷,占耕地比重上升了0.25%;研究期内耕地资源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015年以前耕地增长明显,2015年后耕地减少显著。
耕地动态度为0.13%,是全省耕地速度变化最快的区域,远远大于全省整体状况。
可见2009-2017年期间,该区耕地生态功能转型效果显著,粮食安全保障逐步向生态功能建设转变。
4; 回归结果分析在进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之前,需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用Fisher ADF检验,结果表明var模型的单位根均落在单位圆内(见图1),表明通过平稳性检验。
可进行标准差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var模型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城镇化、人均GDP和耕地动态变化度分别做脉冲响应分析,具体结果如下:4.1耕地动态度与城镇化变化的脉冲响应从耕地动态度对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冲击响应来看(见表2、图2),城镇化水平增长对来自耕地变化的扰动并没有立即做出响应,城镇化水平在第一期的响应为0,在第三期,城镇化水平对耕地变化扰动所做出的响应达到最大且为负向;随后响应呈波动增大趋势变化,直到第12期左右稳定地趋于0;城镇化水平变化的累计响应值为负值。
脉冲响应表明耕地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对城镇化水平增长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这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增长,但耕地的变化对城镇化水平变化的脉冲响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也就是说,耕地变化较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往往会受到限制而提升较慢,因此,必须改变以前盲目对土地进行扩张和转变来寻求快速的城市化提升的态度,即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才是湖南未来的必然选择。
从城镇化水平变化对耕地动态度的冲击响应来看(表2、图2),当耕地动态度受到一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时,立即做出响应,前两期是增长,在第三期时迅速下降达到最大且为负向;随后是逐渐上升,然后下降,直到第10期左右稳定地趋于0;整个响应期内耕地动态度呈波动减小趋势,变化的累计响应值为正值。
这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对耕地的变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这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增长。
但耕地动态度的脉冲响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城镇化水平提升过快会导致耕地压力增加,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通过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能够减小其变化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