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人心_初二作文
初二写人作文:青灯伴禅理----读《禅解人意》_500字

三一文库()初二写人作文
青灯伴禅理----读《禅解人意》_500字
得与失,苦与乐,对与错,参透即是佛。
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一花一净土,一沙
一如来。
-----题记
褐黄的书面,陈旧的墨迹,隐约的妙笔。
不经意间,恍然大悟。
瞧!翻开第一面,首先
引入眼帘的是目录,那象征着作者精湛的概括
本领。
第一章“生死参悟”,第二章“不求回报”,第三章“进退之道”……如此标题,似乎掌
握了人的整个生命。
一开始认为禅理需大动
脑筋方能大彻大悟,谁会想那一个个小故事是
那样的简洁明了,而且里面暗藏玄机——告诉
我们人人皆知的道理。
那故事似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在为你讲述
一个个禅理。
这会让你一语不发,更让你感受
到佛的境界,让您细细品味,然后回味无穷。
世间万物,众所不一。
聪明的禅师,愚笨的
和尚;心地善良的少妇,狠心的丈夫。
忠奸善
恶的人,富有穷贫的和尚……书中的情节并非
扑朔迷离,惊天动地,但它时时扣人心弦。
20 × 20。
经典禅意散文_禅意经典短文文章

经典禅意散文_禅意经典短文文章禅的生活,不是依靠想象力掩盖不如意,而是用禅意智慧明朗地照亮心念,自我心净,通达物我两忘、冷暖皆知的至高境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经典禅意散文,供大家欣赏。
经典禅意散文(一)掬一捧清澈的水,采一片悠然的云,清饮了山居的滋味,淡尝了幽林的寂静,任岁月在岭头飘逝,世事在红尘里消长,此刻的我,只想把蒲团默默冷坐,在这悠然宁静的山谷中,和所有的红尘往事挥手诀别,褪去尘世里华丽的衣裳,伴着那首叫做云水禅心的曲子,独坐于这幽谷深山之中,只要布衣清欢,只要空谷禅韵。
夜色如水,静静地流淌着那些经年的过往。
一个人,焚一炷香,煮一盏禅茶,静坐下来,没有白日里的喧嚣疲惫,亦没有流落街头时的迷茫怅惘。
听着那首叫做空谷禅韵的歌曲,心中便是寂静安然的模样,仿佛那潺潺清泉自我的内心轻轻流过,滋润了那久已干涸的心田。
我仿佛看见,那个独行者,杧鞋破鉢,没有行囊,亦不曾有过包袱,以行者的姿态淡然行走于这空谷山林,行山路,枕寒霜,饮清泉,食林果。
夜来块石枕头,清风为被,修竹为友,于清泉石畔,枕听流水潺潺,静悟虚实人生。
来日夜雨访林,便枕琴听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泉水清澈灵动,自山间潺潺流下,行过山谷,访遍幽林,途经日月,抵达般若。
山间小径,落花深掩,繁花离枝,不曾眷恋,落于小径,与人重逢,是缘分,亦是宿命;萎落于尘土,化为春泥,来年花期之时,护花润土,亦为慈悲;或是随水而逝,在山间流淌,随水浮沉,去留随意,聚散随缘,则更是禅意的流淌。
流水,落花,山谷,幽林,素简宁静,禅意悠然。
行走在这样的途中,恍若身处寂静的禅林,世事忘机,岁月清简。
诗佛王摩诘有诗云“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时。
”当年,他一个人独自行走于南山边陲,至水穷之处,再不见清泉流淌,然而朵朵白云却从山头冉冉升起,似袅袅的炊烟,洁净飘逸,诗人此时仿佛也化作了一片白云,在那无人的、宁静的山林间自在飘荡,任意东西。
虽不见流水,却总有行云,流水与云,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诗人也早已物我两忘,心境澄澈,“独坐幽篁中,弹琴复长啸。
读禅悟人生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禅宗便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式,吸引着无数追求内心宁静和人生智慧的人们。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禅宗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生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六祖坛经》等禅宗经典,对禅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禅宗的核心理念禅宗认为,人生在世,烦恼无尽,而禅宗的修行便是帮助人们消除烦恼,达到内心的清净和平和。
禅宗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即直接指向人的本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关键在于发现和回归自己的本性。
2.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宗认为,佛性本自具足,文字、语言只是辅助人们悟道的工具,过分依赖文字和语言反而会束缚人的本性。
3. 顿悟法门。
禅宗主张顿悟,认为修行者通过直接领悟,瞬间达到开悟的境界,而非循序渐进。
4. 修行在行。
禅宗强调修行不仅在禅堂,更在日常生活中,主张将禅的智慧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读禅悟人生的感悟1. 发现内心的宁静在阅读禅宗经典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内心的宁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
禅宗教导我们要放下执着,不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关注内心的感受。
当我们学会放下,内心的宁静便会油然而生。
2. 洞察人生的真谛禅宗认为,人生如梦,世间万物皆是过客。
通过阅读禅宗经典,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于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不要为过去的遗憾而懊悔,也不要为未来的未知而担忧,把握住每一个瞬间,便是人生的意义。
3. 学会包容与接纳禅宗强调“无我”,即放下自我,接纳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执着而与他人产生矛盾。
通过禅宗的修行,我学会了包容与接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人的不足,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 勇于面对困境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境。
禅宗教导我们要勇于面对困境,将困境视为成长的契机。
在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
禅200字作文

禅
年级:初二字数:200字体裁:诗歌
用一种解脱叠压一种痛苦
心与菩提之间看树叶漫舞
望不见路何其漫长
暮鼓晨钟,高山幽谷
谁会得到超然
喧嚣之后的一个乐途
空灵与寂静间的交融
情亦菲情,物亦非物
一个另外的世界
在另外一种感受之后
年轮的堆积让人生沉重
豁然的开悟是一种逃脱
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纠缠是一种魔力让生活发憷
不如步入虚无四大皆空
却总觉得还有一种未了似云海沉浮
禅从何起,何为禅落
听高山流水,看山势巍峨
在心中搭乘一条心路
漠然、忘却,乃至入定而坐从那片尘土而来
想象着梵音释然过往
从清静无为中而去
在“禅”中荡涤自我。
佛理禅趣作文范文初中作文范文素材禅理故事

佛理禅趣作文范文初中作文范文素材禅理故事初中作文素材禅理故事一人生态度决定人生高度有位哲学家带弟子们出行。
途中,他问弟子:“有一种东西,跑得比光速还快,瞬间能穿越银河系,到达遥远的地方……这是什么”弟子们争着回答:“是思想!”哲学家微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那么,有另外一种东西,跑得比乌龟慢,当春花怒放时,它还停留在冬天;当头发雪白时,它仍然是个小孩子的模样,那又是什么”弟子们不知如何回答。
“还有,不前进也不后退,没出生也不死亡,始终漂浮在一个定点。
谁能告诉我,这又是什么”弟子们更加茫然。
“答案都是思想!它们是思想的三种表现,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比喻成三种人生。
”望着聚精会神的弟子们,哲学家解释说:“第一种是积极奋斗的人生。
当一个人不断力争上游,对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和信心时,这种人的心灵就不受时空限制,他就好比一支射出去的箭,总有一天会超越光速,驾驭万物之上。
第二种是懒惰的人生。
他永远落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捡拾他人丢弃的东西,这种人注定被遗忘。
第三种是醉生梦死的人生。
当一个人放弃努力、苟且偷生时,他的命运是冰封的,没有任何机会来敲门,不快乐也无所谓痛苦。
这是一个注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壳漂浮于海中,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也不在梦境里……”弟子们大悟。
播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将收获怎样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人的一生中,要紧处只有几步,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态度至关重要。
初中作文素材禅理故事二凡人与大师凡人对大师说:“我象你一样勤奋努力,也象你一样执着追求,然而我依然是个凡人,而你却成了大师,这是为什么”大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他出了一个题目:“假如现在横亘在你我之间是一条河流,你怎样跨越”凡人回答道:“第一条路径,如果有座桥,我就直接过桥跨越;第二条路径,如果有渡船,我就乘船跨越;第三条路径,如果我会游泳,我就游泳跨越。
”大师说道:“你第一条路径过河,是依靠别人造的桥过河,不能算你完成了跨越。
你第二条路径过河,是依靠别人造的船过河,也不能算你完成了跨越。
初二事理作文:禅与悟

三一文库()初二事理作文
禅与悟
禅的奥妙需要人们来悟,而恰恰是这个悟字,迷却了许多的人。
禅是意,不可言。
而有意之禅,失去了禅意,又非禅。
理不清,想不懂,不欲求甚解,愚人自怡。
也许这就是那传说中的“水平思考”了。
在词典里“水平思考”是指:(通过非传统的方式为棘手问题寻找解答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它是打破僵化的思维和观念,挣脱束缚,从而看到心的方向,契机。
让沉闷而彷徨的生命在富活力。
不过这种解释是否算作是另一种的定式呢?呵呵不去想了。
“何为玄妙?”答曰:“没问之前。
”看到这句对话,感悟到了什么不说,不想,我怕感觉趁机溜走。
其实没有什么是重要的,如果说一定要有的话.那就是读完这段文字。
不要问这篇文的主旨是什么。
如果说出来,那你就无法得到答案。
20 × 20。
初中初一作文话题作文:禅语

禅语
本文作文是关于初一作文的话题作文禅语,欢迎阅读。
夜,睁开了迷离的双眼,黑亮的眸子,唤醒初日的晨光。
露,悄然滑落,带着阳光的芳香,落入尘土。
晨光穿过树梢的缝隙,露出点点曙光,印下一片模糊的暗影。
高林直插苍穹,守护着古寺旷古以来的幽静。
青寺梦寐在高林的倒影里,呢喃着佛祖的嘱托,叹息着凡世的辛酸。
漫步曲径,心如清泉;怜花惜叶,泛起清漪。
幽幽的曲径,繁花簇团,朵朵风中摇曳,似灿霞,如清雪,若白雾。
池中的青莲傲世孤立,却是何等落寞,似在盼着什么。
莫不是风尘里的那枝梅,佛前苦等三百年,只为盛开一次,惊艳旁人?
潭静,山空,鸟鸣,莺啭。
佛光普照,心思空潭,山光淡影,弃世红尘。
世间多少浪子奢华恋世,却只不过是金丝囚鸟,囚在乱世红花之中,永不会打开笼子,也不愿打开。
所谓逍遥,不过是用来炫耀罢了。
有谁知逍遥,有谁懂逍遥,有谁在逍遥?
无人应答。
似乎在沉思,此刻再无声:鸟听,莺思,风愁,树郁,花叹,叶息。
顷刻再无声,那是寺中的钟鼓缠绵,不紧不慢,不言不语,不慌不忙,余音绕梁,在空幽的山谷里回荡,轻盈沈缓的,在诉说:
佛,
才是真正的,
逍遥
此刻,再无声
初一:0000000000。
禅茶一味,道悟人生_初中作文

禅茶一味,道悟人生
禅意明心茶间道,陌上清涟自清方。
——题记
凡世浮华,身行其中,莫过于:执念惹尘埃,瘦尽一世霜。
待过繁华后,方知意味长。
常言道:凡事自有存在的道理,莫需自惊自扰。
一直很喜欢这句话,一则因其朴实无华;二则因其意味深远,且诠释了儒、道、禅的博大精深。
根,在地下相交;叶,在蓝天相拥,唯身,矗立浮尘间,历尽风雨,洗尽铅华,方能成材。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或物,或事,或人,各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陌上红尘,君行其中,贵在拥有“厚德载物”的担当,“大智若愚”的品性。
人生若得偶闲时,杯盏清茗伴知音。
时想,人生之幸,人生之乐,莫过于:若得闲时,邀聚三两知友,席地对坐,围炉品茶香,畅谈美文,阔论人生,完全沉于“结庐在人
境,而无车马喧”的自然意境里。
素清人生,若拥此雅致与闲逸,美极!足矣!想到此景,此遇,忽然顿悟了那句俗语:“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亦能醉人”。
“缘聚缘散缘如水,花开花落花如梦”。
纷扰人生,如流往事。
应多一些简单,少一些复杂,用恬淡雅致的情怀生活,用宽容与理解的心境处世,将人生过的淡味真切。
茶至无味仍余香,人若无妄心自清。
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实简约,雅致纯清。
游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
意境如茶,浓时不骄,淡时而有余味,心境如禅,般若清栏,自若自清。
禅在茶的余味里得道,茶在禅意里衍生。
禅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悟人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几个非常有趣的等式:
“life+love=happy,life-love=sad,life=1/2happy+1/2sad”从以上等式中,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生活需要爱,有爱才愉悦,无爱的人生是可悲的。
二是人生就是喜忧参半的,不必太过纠结,要淡然。
我是一名无神论者,却喜从禅诗、佛经故事中悟得为人的道理。
佛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
其中,生、老、病、死是肉体、生理上的苦,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心理上的苦,五阴炽盛苦总结了身心诸苦。
其实,除生老病死外,人生诸苦,无不是由心念起。
常持淡泊心
人生在世,总有这样那样的烦忧。
对于紧握在手的,应当珍惜;对于求而不得,应当淡然。
身处顺境之时,不必沾沾自喜,须知乐极生悲;身处逆境之时,也不必妄自菲薄,要相信否极泰来。
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凡事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充满了变数。
“人生不过百,常怀千古忧。
”历史长河的风云变幻,落在每个人身上,归根到底,真正能改变历史,起到转折性、决定性作用的不过那么几个,更多的人只是被蛮荒洪流一笔带过,也许激起过小浪花,却最终被湮灭。
我们都是看电影的人,虽然会有短暂的感同身受,随着剧情变化而激动,却终究无法代替剧中的人去生活,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只是自己仅有的短短几十年光景而已。
《红楼梦》中说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其实这句话放在每个
凡俗之人身上,都能有所影射,种种不甘心、不舍得、不放手都是烦恼的本源。
一念无明,妄执为惑,执念不放,自然要受煎熬之苦。
世间万物自有其发展变化规律,人大可随性随缘。
无舍何来得?舍去妄念,得来坦然;舍去不甘,得来恬淡……
身为一个不被赋予重大历史使命的平凡人来说,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既不能获得恒久的铭记,也无法焕发无限深厚的影响,但至少可以凡事看淡些、看远些,让快乐在生命中所占的比率尽可能拓展得更多些,让短暂的人生经历留下更多的闪光点。
谨修公正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如镜子般“物来则应、去而不留”的忘我境界,但至少可以尽可能减少因“有我”而先入为主的不客观臆断。
以不识斗字却见性成佛著称的慧能禅师在剃度之前有个故事很有意思:当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讲解《涅槃经》时,风吹幡动,有两个小和尚争论:一说是幡动,一说是风吹幡动,应为风动;慧能在旁一语道破天机:“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在动。
”
“关心则乱”,人是处于交际社会中的一个细胞,总有着这样那样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在涉及利益分配的时候,没有人真正可以做到无我的公正,只有严格遵守回避制度,才可使当局者从迷津纠结中跳脱出来,以无我的公平之心,明辨是非。
世间万物,于人而言,是外在的客观世界,思想、心性才是主观
的有我之心,是客观世界在人心投射的烙印。
而唯有无我的本心才是佛性。
诸多落马的高官,最早也是受国家正统思想教育的好干部、好公仆,只因在职场、官场各种潜规则的熏陶之下,难以抵御钱、权、色的腐蚀,对本我附加了太多的欲望,起了贪念,动了私心,才变成了掉进窄口瓶的硕鼠,瘦着进去,吃肥了却再出不来了。
恰如慧能禅师偈语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不动,则万物空,正所谓无欲则刚,公则明断。
存念慈悲心
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诠释的虽是她无望的爱情,却也道出了人们慈悲心的所在。
心怀慈悲,必是深刻了解对方的感受,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分忧的细腻情感,是对生命万物的尊重和敬仰。
有一则佛教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也引人顿悟:两个和尚下山化缘,遇一妇人要过河,大和尚背起妇人淌水而过,小和尚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忍不住问:虽说慈悲为怀,但对方是为女子,又怎可抛却男女授受不清的清规戒律呢?和尚回答:过得河去,我已把妇人放下,而你却还记在心里,没把她放下。
其实,心存善念,并不局限于外在的形式和阻碍,而在于内心的妥贴安稳、不求回报。
真正的慷慨,不是将诸多自己弃而不用的东西施舍给他人,而是舍得拿出自己珍爱的东西与人分享。
一个百万富翁捐出他十分之一的财富,与一个乞丐捐出一天的口粮相比,虽然富翁付出的钱财在绝对
值上是远远优胜于乞丐,但其诚意却远不及乞丐,因为对于乞丐而言,是倾其所有扶助他人,其慈悲仁爱之心,绝不亚于佛经故事里尸毗王割肉饲鹰、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之境。
人心不可测、不可夺,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引导朋友们在感悟禅理、提升修为的过程中自觉、觉他,时常修持淡泊心、公正心、慈悲心,勿陷于忧烦、苦恼,而不自知、不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