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跟踪训练10古诗词鉴赏20190304289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望江南·超然台①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②。
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
不同于雨前茶,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的茶,称作雨前茶,比明前茶稍晚,算不上新茶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句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词人由近及远登临远眺,借“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将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一切令词人心旷神怡。
C.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D.下阕紧承上阕所写之景,触景生情,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E. 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虽质朴无华,但写出了词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
其词风是豪迈与婉约相兼。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AB2.“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词人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词人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景引起了词人对故国故人的思念感伤之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之情。
“诗酒趁年华”作为全词的词眼,表现了词人为解脱苦闷而自我心理调适,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超然达观心态。
超然物外,忘却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之意。
【解析】1.A错误,上阕首句以拟人、通感修辞手法。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2.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3.“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
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 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首联: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颔联: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出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高贵品格。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诗歌的前两联突出“菊”的美好品质,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
尾联则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
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的意思是: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所以,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入朝的思想。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课外古诗词阅读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请你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2.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答案】1.(1)比喻:以雪喻梨花(具体指出写法),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和繁盛的特点;(2)对比:将梨花的“淡白”与“柳条”的“深青”对比,言春已去,夏将至,时光易逝;(3)衬托:以柳青衬托梨白,更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表达对梨花的赞美、留恋之情。
2.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解析】1.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鉴赏。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润州金山寺张祜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①,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泛指尘世。
1.诗中润州金山寺地理位置独特,该寺建在。
2.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
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岛上(或者“江中”、“水中”、“江上”、“水上”)2.①金山寺地处江中,四周烟波浩渺,与尘世隔绝;②没有世俗的喧嚣,静谧的氛围使人有离群之感;③清晨,佛堂云雾缭绕,给人神秘高远之感。
3.对尘世生活的鄙弃(厌恶)(或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
【解析】1.从诗句“僧归夜船月”“树色中流见”,中流:水流的中央。
可知建在“水中”。
2.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诗人从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尘世来到金山寺,使他突然感受自己来到了一个没有名缰利锁的世外桃源;,这里环境之优美清净,岛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景色迷人,恍若仙境;寺院钟声,回响两岸,使人心中顿消杂念烦恼。
纵游名山大川,广与僧人交往,借以寄托自己苦闷的情怀。
因而有了“超然离世群”的心境。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张祜金山寺诗写作时间三十岁以前,那时的张祜风流倜傥,意气风发,有远大的抱负,很想有一番作为。
作金山诗时正值第一次诸侯书荐失败归来,因为仕途的失意,张祜整日借酒浇愁,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翻思”二字使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既反映出诗人对佛寺清静之地的羡慕之情,又突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厌恶。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题中的“岳”是指______,请写出“五岳”中另一座山的名称: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青未了”写出了山色郁郁苍苍,连绵无际,浩茫混涵,难以言尽。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
②筼筜(yúndāng),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带的大竹,高达数丈。
专题10 古诗词赏析-2019年浙江新中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资料(解析版)

课外古诗文是中考语文必考的题型,选取的都是课外的古诗,出题的意象大都是对比分析、文眼的理解、表现手法、作者的情感等。
归类到古诗文的阅读中,大部分是单独古诗词的赏析,也有综合到文言文中考查的,试题的难易度适中。
2018年浙江省各地的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模块,考查的内容如下:杭州市考查的是梳理诗歌意象特点和分析表现手法;湖州市考查选择与给出诗歌相同情感意象;嘉兴市考查诗歌的文眼妙处;金华、丽水市考查诗歌的意象及诗歌的意境特点;宁波市考查的是赏析和理解;衢州市考查的是赏析古诗;温州市考查的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台州市考查的是古诗对比分析。
以上可知,古诗词的赏析依旧是以赏析为主,侧重点和解题技巧在考纲和应考策略里分析。
【中考考纲解读】2018年浙江中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题材仍是课外古诗词鉴赏,题型仍是以填空与简答为主,分值在4分左右。
考查的侧重点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评析炼字、赏析名句为主。
其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这两个考点尤得命题者的钟爱,长考不衰。
复习时,根据本书整理的考点和应考策略进行针对练习即可。
中考考纲古诗词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1、掌握诗词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2、揣摩品味诗词语言,特别是关键性的词语,如文眼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等,以感受其凝练、形象的特点;3、鉴赏评价;4、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向和应考策略】要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应该多读、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并有意识有目的地读一些诗歌赏析文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这也是提高诗歌鉴赏解答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下是常见的古诗赏析试题及答题方法: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2.请从用典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的情感。
【答案】1.①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气焰的嚣张。
②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鲜明的色彩写出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③用浓重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达将士们忘身报国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训练10 古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的小令,回答后面的题目。
凭阑人·金陵道中[元]乔吉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描绘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人物形象分析类)(2)任选一个角度(语言、写法、构思),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2. (2018·嘉兴、舟山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真定怀古[元]陈孚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②故宫秋草合,尉陀③荒冢莫④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释】①滹(hū)水:滹沱河。
②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
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
③尉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
④莫:同“暮”。
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
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
(品味炼字类)3.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南宋]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1)“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品味炼字类)(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寄仲高①[南宋]陆游东望山阴②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释】①此词作于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之前,当时词人在蜀地。
②山阴:作者故乡绍兴。
(1)有人评价“写得家书空满纸”中“空”“满”两个词意蕴丰富,你如何理解?(品味炼字类)(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有“将军白发征夫泪”,如果用此句替代这首词中的“鬓丝几缕茶烟里”,是否合适?请简述理由。
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春光好[五代]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1)“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品味炼字类)(2)“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这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试作分析。
(名句赏析类)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江上[明]孙蕡①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主旨情感类)7.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九日寄子约[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1)“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想象描述类)(2)“不堪羁宦日”的“堪”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境?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戏题盘石[唐]王维可怜注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释】可怜:可爱。
(1)适当想象,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
(想象描述类)(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9.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登高①[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
②渚:水中的小洲。
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回答以下两题。
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想象描述类)②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同,请写出两者异同。
10.(2018·杭州中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①[南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②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释】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á)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表达技巧类)1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不见[唐]杜甫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例一种并作赏析。
(表达技巧类)、1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村行[北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表达技巧类)(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13. (2018·台州中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明]朱曜一犁春雨润新田,小犊还宫老牸①眠。
笑摘园蔬漉②村酿,夜灯儿女说丰年。
雨夜[南宋]项安世夜雨疏窗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注释】①牸(zì):母牛。
②漉:滤。
这两首写了“雨”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主旨情感类)1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代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首联“”“”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主旨情感类)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齐安①郡中偶题(其一)[唐]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南宋]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②中。
【注释】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
842年,杜牧谪迁外放为黄州刺史。
②碧伞:荷叶。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花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主旨情感类)1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若耶溪上①[南宋]陆游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
村场②酒薄何妨醉,菰③正堪④烹蟹正肥。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
②村场:村庄祭神的场地。
③菰(ɡū):俗称茭白,可食用。
④堪:能够,可以。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卸任后的落寞之感。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主旨情感类)参考答案考点跟踪训练10 古诗词鉴赏1. (1)沦落天涯、孤寂愁苦(或: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子)的形象。
(2)语言:①用语奇特,精练传神,以“瘦”状马,以“倦”绘鸟,言简义丰,以形传神。
②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人鬓华,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写法:①衬托。
人物的落泊困顿,孤寂悲凉,乡思愁绪,均是通过对“马”“鸟”“柳花”的描写烘托出来,含蓄蕴藉。
②白描。
小令语言不尚藻饰,质朴自然,却能将景物、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鲜明突出;使意境典雅,动人心魄。
③寓情于景。
借对“马”“鸟”“柳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孤寂思乡的愁苦心情。
2. 第一层级:只是对最后两联的意思解释,没有感悟思考。
示例:主父、尉陀等人在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可到如今,他们留下的故居、荒冢,却都湮没在暮烟秋草中难以寻觅,仅在开元寺下的青苔石上,还刻有他们的姓名。
第二层级:结合最后两联来谈。
对最后两联意思理解正确,并有所思考感悟,但只写出一点且理解认识较肤浅。
示例一:主父、尉陀等人在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可到如今,他们留下的故居、荒冢,都湮没在暮烟秋草中难以寻觅,虽然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还能依稀可见,但被青苔完全掩盖,也只是早晚之事。
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
示例二:恒山逶迤北去,但见日日云气蒸腾;滹沱河自西而来,长流不断,能听到年年雁声嘹亮;而主父、尉陀,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到如今,他们留下的故居、荒冢,却都湮没在暮烟秋草中难以寻觅,他们的名字也都早已被人忘记,仅在开元寺的青苔石上,还刻有他们的姓名。
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
第三层级:只是结合最后两联来谈。
对最后两联意思分析理解正确,并写出两点思考感悟,表述有条理。
示例:主父、尉陀等人在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可到如今,他们留下的故居、荒冢,却都湮没在暮烟秋草中难以寻觅,虽然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还能依稀可见,但被青苔完全掩盖,也只是早晚之事;唯有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
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
第四层级:能结合诗歌内容整体分析思考,理解准确、全面、深刻,表述流畅、清晰。
示例: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
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
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在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也已难以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
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
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解析】考查古诗鉴赏中的字词鉴赏能力。
结合全诗,先要概括整首诗的内容,诗歌主要是描以看出“犹”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繁华的追忆与思念之情。
3. (1)①姿致轻盈:花瓣薄如蝶翅,轻盈有致。
②形小色艳:花朵固小,却猩红如燃,鲜艳娇美。
(2)上阕“道是天公不惜花”是扬,下阕“道是天公果惜花”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4. (1)“空”,指独自、白白地,有枉然之意;“满”,指满满地,极言所写字数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