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刚 “书象”作为文献
《全宋文》佛教碑记讹误及其补正举隅

第40卷第2期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i.40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Apr.2021《全宋文》佛教碑记讹误及其补正举隅赵军伟(东华理工大学抚州师范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摘要:《全宋文》内容驳杂,包罗万象,其中佛教寺院碑记更涉及丰富的佛教知识。
《全宋文》编者由于对佛教经典、佛教制度、佛教历史掌握不充分,对寺院历史掌故、文章内容、文字表达等缺乏足够了解与理解,以及文献调查不全面,从而导致了部分寺院碑记的文字、标点讹误与内容脱漏。
补正这些错误,有助于《全宋文》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佛教;《全宋文》;碑记;致误之由;补正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12(2021)02-0148-04赵军伟.《全宋文》佛教碑记讹误及其补正举隅[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2):148-51.Zhao Jun-wet.Errors and corrections te buddhist inscriptions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the song dynasty(J].Journai ofEastChinaUnieeesityopTechnoogy(Socia8Science),2021,40(2):148-151.《全宋文》有360册之多,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而其文章来源又多样复杂,因此点校《全宋文》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储备。
《全宋文》编者由于对佛教经典、佛教制度、佛教历史掌握不充分,对寺院历史掌故、文章内容、文字表达等了解与理解不充分,以及对文献调查不充分,从而导致了《全宋文》所收录部分佛教碑记文字、标点、内容出现了讹误与遗漏&1由对佛教经典、佛教制度、佛教历史掌握不充分而导致讹误宋代佛教寺院碑记多涉及佛教方面的知识,点校者需要有一定的佛教知识储备。
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学派与学者

古代文献学中的重要学派与学者古代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重构历史的学科,承载着传承和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古代文献学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与学者,他们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学中的几个重要学派以及代表性的学者。
一、宋元学派宋代及元代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被合称为宋元学派。
该学派注重从实际文献出发,强调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整理。
其中最为著名的学者是杨时和白鲁、刘复之。
1. 杨时:杨时是北宋时期的学者,他的主要成就是整理了《周易》。
杨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周易》进行比较研究,最终编纂出一本较为完善的版本。
他的研究方法影响了后世许多文献学家。
2. 白鲁:白鲁是南宋时期的文献学家,他的研究重点是《史记》。
通过对《史记》中不同版本的比对和整理,白鲁还原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原意,提出了一些有关史书研究的重要观点。
3. 刘复之:刘复之是元代著名学者,他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元天宝遗文》的整理上。
刘复之对遗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的整理方法也为后世文献学家所借鉴。
二、明清学派明清时期,中国的文献学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期,但仍然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学者,他们为文献学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学派是王引之派和黄宗羲派。
1. 王引之:王引之是明代的文献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尚书》。
王引之通过对《尚书》中文字和版本的考据,还原了其中的原始意义。
他对《尚书》的研究成果为后世文献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黄宗羲:黄宗羲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学者,他被称为“史学大家”。
黄宗羲对《春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史无绝书之任”和“辨伪求真之旨”的观点。
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西方学派随着现代研究方法的引入,西方的文献学也逐渐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西方学派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探寻制度与文献形成的互动——过常宝教授《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评介

斯文(第二辑)2018年1月第321 ~ 327页探寻制度与文献形成的互动过常宝教授《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评介李明阳*摘要:2015年4月,《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由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过常宝教授为先秦文献研究名家,全书关注周初礼乐制度和宗教观念发展对早期文献生成的重要影响,对书类文献、诗类文献、占卜文献和青铜铭文的文本体制和文化内涵做出了实证性分析,为“周公摄政”“周初八诰”等先秦文献研究界聚讼纷纭的重大 问题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独特看法。
本书体现出作者会通文史的人文修养和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观点新颖、思路晓畅,极具方法论开拓价值。
关键词:《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礼乐文献生成“古史辨”派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变局,史源学、神话学、文体学等研究视角的发展正是这一变局的结果。
古典文献学也由 于人们对古代史籍生成方式的探究而逐渐成为显学,涌现出大量体现“一 代之学术”的经典成果。
过常宝教授《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即是 此趋势下的重要著作。
该书2015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录 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全书共分六章,近40万字。
全书的内李明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
^斯文(第二辑)容旨在以制礼作乐与文献生成的关系为视角,阐释我国早期的文献意识及 其成因,前两章厘清了制礼作乐的相关史实,并讨论了西周时期的基本文 献制度,后四章则具体考察了四大类文献,分别是以《逸周书》《尚书》为 代表的“书”文献;以《周易》为代表的占卜文献;以《诗经》为代表的 “诗”文献;青铜铭文。
最后总结礼仪与文献的关系,形成了层次分明、严 谨有序的论证结构。
《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一书的研究理路,秉承郭预衡先生开创 的散文史研究传统,将历史文化考证融人古代文体研究中,对先秦几大类 型文献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立体考察。
关于文献生成和文本体制的研究是作 者最为学界熟知的学术贡献,由宗教、职事、话语而文献,是作者惯用的 理论视角,本书在这一丰富的理论储备基础上,堪进一步,从礼仪的内涵 和形式两个方面,探讨西周制礼作乐过程中文献生成的内在机理,形成了 兼综而善的特色,略呈两点如次。
谶纬成为内学文献的学术机遇

才 谕
THE N0RTHERN F0RUM
N o . 1 ,2 0 1 8 T o t a l No . 2 6 7
编者语 :两汉经学和纬学在 中国学术 史和思想 史上 具有重要 的地位和 意义。在汉代 ,作为儒 学载体 的 《 六经》 ,
t o Be c o me t h e L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e I m pe r i a l Pa l a c e
CAO S h e n g—g a o ,GENG Z h a n —c h a o
( 1 .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h a a n x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n 7 1 0 1 1 9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wa s c o l l e c t e d a n d c o l l a t e d b y b o t h i mp e r i a l p Ma c e a n d e x t e r i o r i mp e ia r l c o u r t i n t h e Ha n Dy n a s t y。 t h u s ,t h e i mp e ia r l a n d e x t e io r r i mp e ia r l c o u t r a c a d e mi c s y s t e m f o r me d r e s p e c t i v e l y,w h i c h we r e b o t h o p p o s i t e a n d u n i t a r y t o e a c h o t h - e r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a t he t i mp e ia r l p la a c e c o l l e c t e d c o u l d n o t b e r e v e a l e d t o t he o u t s i d e 。s t i l l f u th r e r ,t h e r o y a l f a mi l y wa s a b l e t o c o n -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文献学概要(大一下)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说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文献学的内涵别断丰富和扩大,如今所谓的文献,算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能够是文字的、图像的、也能够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进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咨询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不、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要紧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办法、文献的鉴不、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进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不集、地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咨询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咨询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咨询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普通任务:文献整理最后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可以对别同版本举行鉴不,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个儿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是张舜徽教授长期学术活动的重要成果。
他对中国文献学的研究,由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影响深远。
张舜徽教授在中国文献学研究领域有独到的贡献。
他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结合文献学与考古学、学术史与政治史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国文献学研究理论体系。
他深入研究了汉魏明清的文献性质、类型、内容和影响等问题,挖掘出文献所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历史信息,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治学提供了权威的参考资料。
张老师的学术著作,从深处探讨了当代中国文献发展的现实状况及其历史演变脉络,对文献学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颖的视角和宽泛的视野下,拓展了中国文献学的发展范畴和发展路径,成为新型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和支撑。
此外,张老师在论文《中国文献学》中,系统总结了中国文献发展的历史信息,提出了新的文献学理论,并提出了多种新的文献收集方法和文献分析方法,为研究文献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帮助。
张老师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著作是一部开创性的文献学著作,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这本书不仅反映了当时文献学的发展现状,还为后来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张舜徽教授编写的《中国文献学》是一部杰出的文献学著作,其内容全面性和深度,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张舜徽教授的著作研究,不仅深入挖掘了汉魏明清文献的性质、类型、内容和影响,而且从深刻的视角和宽泛的视野,拓展了中国文献学的发展范畴和发展路径,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帮助,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希望学界能够进一步挖掘文献知识价值,加强文献学研究,为中国文史研究尽一份心力。
张舜徽教授的《中国文献学》是一部杰出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文献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中国文史研究尽一份心力。
一部特色鲜明的碑刻文献著作——《汉魏六朝碑刻校注》评介

四、 校注 内容详赡
校 注是作 者用 功最 多 .最能 体现该 书 学术价 值
新材 料 的发现极 为 有 限 . 已有材 料 的整 理 又很 不 对
汉魏 六朝碑 刻材 料丰 富而零散 .资料搜 集是 一
项 费时 、费力 的基 础 工作 。作 者全 面查 阅了历史上
有 关收 集碑 刻文 献 资料 的专 著 , 翻检 了《 物 》 《 文 、 考
够。 碑 刻作为 出土新材 料 . 史十 分悠久 . 历 数量 特别
明 先 生校 注 的 《 汉魏 六 朝 碑 刻 校 注》 下 简称 《 ( 校 注》 , ) 已于 2 0 0 8年 由北 京 线装 书 局 出版 , 书共 分 全
系统性 、条理 性和科 学性 。具体 表现在 材料 收集 比 较零散 , 文本 释读 不够 准确 , 释 比较 随 意 , 究 不 解 研 够 深入 . 体例不尽 完备 , 这些 问题严 重制 约了对该 时
期碑 刻文 献的研 究和 有效利用 .显得 十分 可惜 。因
1 册 ( 1 册为碑 刻 目录索 引 )精装 8开本 。 1 第 】 , 这既
是整理 研 究汉 魏六 朝碑 刻 文献 的 最新 成果 . 又是 历
此. 从史学 和文献 学 的角度全 面整理 、 校注汉 魏六朝
时期 的碑刻 文献 .显得 格外重 要 。毛远 明先 生花 费
收 稿 日期 :00 O 一 0 2 1一 l 2
探索正史民族史特色的力作——读张莉著《〈魏书〉研究》

历史” 等史学理论和方法论 的变革 , 则明显加剧 了正
心术 , 章学诚称之为“ 史德” 史德” 。“ 如何 , 确实关乎史 家认识历史和编纂历史的主体状态 , 直接影响着史家 的采纂原则和评价标准 。 但历史毕竟是一种客观的存 在, 不容史 家随意涂抹 剪裁 , 以单纯从人品或 “ 所 史 德” 来断定一部史书的价值 , 未免有点不得要领。 一部 史书的价值 , 是通过它本身所反映的历史 内容和史家 的“ 史识” 来体现的。所以那些为《 魏书》 的人不纠 辩诬 缠于魏收的人品问题 , 而是深入《 魏书》 所反映的社会 历史本身, 探讨魏收的书法与义例 、 事实与论断, 指出
使命 ,使它在政治和文化上承担起续命继统的重任 ,
造成 了聚讼千年 的正闰、 华夷之辨 , 从而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和塑造 了中国古人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降及近代 , 随着西学的涌入 , 传统文化面临考验, 包括正史在 内的传统史学也受到了激烈而深刻的批 判, 人们看待正史的眼光开始变得挑剔起来 。最为著 名的批评 , 是梁启超在《 新史学 》 中提出的“ 四弊二病 ” 之说。从此 以后 ,二十四姓之家谱” “ 就成了二十四史 的代称, 正史的价值和意义被改变 了。人们勇于怀疑 和否定正史所记载 的中国古史 , 史记》 从《 以来所建立 的中国古史体系受到挑战, 、 信古 泥古者 固然有之 , 疑 古、 释古者同样大有人在 , 且有后来居上之势。一时 间 , 中国古史系统成为一股学术风潮。在这股风 重建 潮 的裹挟下 , 古代史家编纂正史的动机与用意 自然也 受到拷问。 于是 , 历代正史中的正统论 、 华夷观等也在 近代 国家与民族思想 的比照下被清算 , 笼罩在正史头 上的神圣面纱被揭开,正史 日益 回归其学术本位 , 成 为近代史家建构科学史学的史料基础。也就是说 , 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立刚 “书象”作为文献
作者:暂无
来源:《文苑·艺术汇》 2013年第10期
采访/撰文:王针
“书象”是魏立刚一种极具个人方式的面貌,在“书象”的建立中,其并置的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性和绘画性,还包括着
世界万物的物质资源。“书像”的体系是唯一的,由文字、书法产生,在魏立刚的建构中,其所属的范畴已经被打开,呈
现出得是东方文化最深层次的精神本质
关于“书象”,最初从字面和画面中的表层观看,自以为“书”即书法,而“象”为抽象,看似合情合理的自我归纳其实
正曲解着“书象”的本质。“象”指的不是抽象而是万象,“书”正是魏立刚的“矿产资源”。“书象”作为学科是通过文字、书法
产生的,但是魏立刚将其延伸到更广义的范畴,也便形成了“书象”派。所以将“书象”作为文献来观看是极具线索性和研
究性的。
“书象”的质
魏立刚在“书象”中将书法转换成一种视觉性的图示来提供观看,但是指向的并不是视觉层面,“书象”针对的是古文
字,而中国古文字本身就是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所以魏立刚所做的工作本质便不是将书法转化为抽象的视觉绘画,
而是将书法、汉字做松绑与解构以类汉字的面貌出现。所以“书象”的本质并不是绘画,它关乎汉字最深层的精神气度、
关乎构字术及东方气韵。
参照中国文字形成之前的图符来观看“书象”,感知到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写作意图,是一种深远、古朴的历史追溯。
在这个层面上,魏立刚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本体的抽象艺术的形成通过古文字、书法来构建是最好的途径,而如
果按照西方的抽象体系来做具有中国文化的抽象艺术,那只不过是在重复、延续西方美术史的变革中增加了地域的特
质,是不具备线索性的。
“书象”最早是由刘晓纯老师提出的——“‘书象’是参照日本的‘墨象’概念提出的,但两者又有些差异。‘墨象’着眼于材
料,‘书象’着眼于内质,它强调这类艺术作品与书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材料的天地却可以十分广阔,它完全可以
扩至毛笔、水墨、宣纸之外。这是东方极为特殊的抽象艺术。”而提出这个概念,刘晓纯也有一个用意—“有志于此的艺
术家们需要淡化过分膨胀的对传统书法的批判激情,将矛头由颠覆传统转向自身建设。”
魏立刚正是将“书象”作为自身的体系延展开来,将“书象”建立起学派,同时建立了“国际书象学社”以此来组织艺术
家专门研究“书象”课题,魏立刚以一种自我组织的方式不断整合着“书象”系统。设立书象学社对于魏立刚来说还有一个
抱负,在教育越来越产业化的今天,他希望以此来提出回到教育本身并且承担起将书法拉回到学术层面建立当代高峰
责任。而这些层面的基础可能就是让“书象”获得更多、更广的共识性。
从具体的经验到抽象的图示
在魏立刚的观点中,“书象”的抽象状态与西方从具象中形成的抽象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具体性在“书象”中是突显
的,这里的具体并不是视觉的具体,而是艺术家个体经验、经历的具体。
“艺术作品是一个镜子,人们看它的时候就会折射出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它有多么的丰厚、广大,艺术家任何一方
面的知识都会置入在作品当中。”魏立刚的经历很有意思,他最初是学数学的,而这个学习背景其实是他对最尖端的抽
象工作的长时间体验,他也坦言,如果没有这段经历,现如今所做的抽象类的工作可能就会很不一样。从魏立刚的个
人实践中看,“书象”其实是魏立刚从书法中的抽离,是重构的一个个人化。“从传统书法走到现代书法,而在现代书法
的实践阶段,我的脚步已经跨出了当时现代书法的既定范畴。当时也保持着自我的控制,但是对于汉字的“松动”依旧保
持在书法的范畴。大概在七八年前,我从现代书法中延伸出类绘画的作品,并在不同展览中做不同的分类,可是逐渐
地,这种现象没有了,我变得只集中于一个任务——创立一种有足够个人面貌的东方抽象绘画。”
在魏立刚大量的“书象”作品中,我们发现其题材也好、方式也好并没有局限在一个范围内,“魏氏魔块系列”、“一字
系列”、“平行线系列”、“缠绕系列”、“金墨大草系列”等等同属于他的艺术实践。不同的呈现其实就是不同的情感分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