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刊杂剧三十种》看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浅析中国古代戏剧的大团圆结尾》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一3题。

屮国古代的戏剧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大团圆结尾。

这种“大团圆”结尾的结构模式, 其成因是多方而的。

元朝的民族压迫和吏治腐败深深地刺痛着报国无门的文人,于是大批公案豪侠剧面世,作家们用戏剧赞扬英雄、鞭笞小人,揭露阴暗、痛斥腐败,以此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懣。

然而,这种鞭挞似乎于现实并无太大的影响,他们就把这种扶危济世的理想加以美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

以苦开头,以乐结束,用惩恶扬善的结尾,使戏剧洋溢出了浓厚大团圆色彩。

如《窦娥冤》中先借窦娥的冤屈揭露政治的黑喑、吏治的腐败,结尾用窦娥的平反昭雪來表达贪官污吏受到惩治的美好愿望。

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就借川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是元代文人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

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被压抑的情感多少得以宣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在各种爱情婚姻刷作屮得以实现。

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艰辛曲折之后获得团圆,表达了对礼教的不满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到了明清两代,想文化专制愈演愈烈,许多作家把创作转向了神仙道化剧。

比如《宝剑记》和《鸣风记》,尽管是反映沉痛的历史,最终都还是正义被伸张而邪恶被惩治,既批判了政治黑暗,也留了个光明的尾巴。

而婚恋剧(如《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则更强烈地反映了作家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戏曲与诗、词、文等雅文学不同,它属于市民俗文学的范畴。

戏曲能否搬上舞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观众态度的制约。

剧作家和演员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剧本来维持。

因而,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娱众。

中国的老百性大多善良厚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S底层,在现实生活屮,他们遭受了冤屈难以讨回公道,舞台上善得善报、恶得恶果的故事便成为了他们心理的安慰。

他们不能接受好人的悲剧结局,各不得坏人没有恶报的结果。

他们需要舞台上的精神安慰,“如果连舞台上的一点正义的呼声都失去了,那么这些戏刷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元杂剧

元杂剧

三、《窦娥冤》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 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 一。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 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发展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 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 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 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 感。
3、历史剧:采用历史题材,表达作者对现实 社会认知。
《单刀会》《西蜀梦》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方面,以现实主义为主。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 真实地描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 深刻地揭示。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突 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三、诗文概况
元代前期,北方主要继承金朝的传统,元好问继续领导 文坛。南方则主要是秉承江湖诗派的余绪,由宋入元的赵孟 頫、戴表元、邓牧等成为当时文坛创作的主体。
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诗四大家)。 元代后期,作家们的写实倾向大大增强,主要诗人有王 冕(《墨梅》)、杨维桢(“铁崖体”)等。
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3、角色分工:一角众脚。
杂剧一般是正末(男主 角)或正旦(女主角) 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 旦本。
其他角色主要有净(扮 反面滑稽形象)、杂 (孤扮官员;卜儿扮老 年妇女;孛老扮老年男 子;俫儿扮儿童)、外 (外末、外旦、外净)
三、元杂剧的分类
今人按内容分为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社会剧、 历史剧、公案剧等几种。 四大爱情剧 : 《西厢记》《拜月亭》 《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四大悲剧 《窦娥冤》《汉宫秋》 《梧桐雨》《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家 :“关马郑白”

2第二章 元杂剧的特征与发展演变

2第二章   元杂剧的特征与发展演变

第二章元杂剧的特征与发展演变第一节元杂剧的特征一、元杂剧的段落学术界公认,元杂剧经过明代人的改动,只有《元刊杂剧三十种》大体保留了元杂剧的本来面目。

从该书看,元杂剧是连篇而下,不分段落的。

但是,在稍具元杂剧常识的人看来,元杂剧的段落可谓灿如眉目(插图)。

而且据文献记载,元杂剧也确实是分段落的。

这种“段落”,当时或者称“折”或者称“段”。

比如《录鬼簿》对李时中《黄粱梦》的注说:“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学士,第四折红字李二。

”这是元杂剧分“折”的记载。

但是,元杂剧的“折”或者是“段”究竟是什么概念?划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仍然有不同的说法。

就《元曲选》而言,所谓“折”,显然是包含“曲白科”的一个“段落”。

因此“一折”即是一个情节段落,它就像电视连续剧的“一集”。

一般而言,元杂剧每个剧本都是四折,通常称“一本四折”。

就今存的150余种元杂剧而言,例外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每本5折,具体有关汉卿《五侯宴》、•纪君详《赵氏孤儿》、白朴《东墙记》、刘唐卿《降桑椹》、无名氏《锁魔镜》5剧;二是多本多折,此仅《西厢记》一种,为5本20或21折。

“折”之外,元杂剧的另一段落形式就是“楔子”。

闵遇五《西厢笺疑》说:“元曲本止四折,其有余情难入四折者,另为楔子。

”确实,楔子就是“难入”四折的“余情”。

就现存的150余种元杂剧来看,楔子有在剧首的,也有在剧中即折与折之间的。

在剧首的楔子,其作用相当于剧作的“序幕”或“开端”,在剧中的楔子,则相当于承上启下的“过场戏”。

二、元杂剧的构成因素元杂剧由歌唱的“曲”、念诵的“白”、表演动作与音响效果的说明的“科”三部分组成。

(1)白通称宾白或说白。

为什么“说白”称“宾白”呢?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

”杂剧艺术是以曲为核心的,两相比较,歌唱的曲较为艰涩难懂而说的白则浅显易懂。

徐渭的说法,大体符合杂剧艺术的实际,因此徐渭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现象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现象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在结局的处理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

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中国戏曲大团圆结局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文化意蕴引言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戏剧艺术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就其产生渊源而言,它和中华文化尚圆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戏剧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的发展,宋元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

当然,中国疆域广大,一方有一方之风气,地域文化差异极大,再加上不时的政治分裂,也就导致了戏剧形制的差异,譬如南戏于杂剧。

不过,在对结局的处理上,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

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一、大团圆结局与传统文论观戏曲离不开剧本,剧本的创作离不开文学。

所以“大团圆”式结局与中国文学自身追求“中和”之美的美学风范和“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态度有关。

(一)中国文学强调和谐、平衡、统一的美,即“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文化大力推崇的美学规范,是指符合适中原则的和谐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庸之道进入审美意识转化而成的,二者在意义之上是有联系的而且有相通之处。

实际上中庸兼有中和之意。

中庸之道的根本含义就是对立方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发展,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以保持整体上的融洽和谐。

人生本无尽团圆——论关汉卿杂剧团圆结局的悲剧性

人生本无尽团圆——论关汉卿杂剧团圆结局的悲剧性
“ 我们 普 遍发 现现 实 并 不令 人满 意 , 出于 这个 原 因 , 热衷 于 一 便 种幻 想 的人格 , 中我 们 编 织 出种种 愿 望满 足 的情景 来 弥 补现 从
娥只是向人们证明了自己确实是冤枉的,却无法为 自己正名 ,
且 谋 财 害命 的张 驴儿 还 逍遥 法外 , 赃 枉 法 的桃 杌太 守 也依 旧 贪 加 官 晋 级 。由皇帝 任 命 “ 廉访 使 ” 的父 亲 , 在平 反 冤 案 中却要 求
【 键 词 】关 汉 卿 ; 杂 剧 ; 圆 结 局 ; 剧 性 关 元 团 悲
元代杂剧多是以团圆结局收场 , 王国维 曾在《 红楼梦评论》
中概括 古典 戏 曲和 小说 的结 构 模式 时 言:吾 国人 之 精神 . 间 “ 世 的也 , 天 的也 , 乐 故代 表 其 精 神之 戏 、 说 , 往 而 不 着此 乐 天 小 无
窦天章来为己平冤昭雪。窦娥被冤却要成为鬼魂才能申冤 , 现
实生 活 中人 死不 能 复生 , 窦 娥鬼 魂 最后 争得 的胜 利是 虚 幻 的 故 胜 利 , 深 了作 品 的悲剧 意 味 。 然 三 桩誓 愿都 一 一实 现 , 加 虽 但窦
况下, 本应跻身天子朝堂 的文人 自是郁愤难终 , 转而将现实生 活中的坎坷 、 窘迫及 由此衍生的不平灌输人杂剧中 , 借助作 品 描绘的人生境界抒发心中抑郁之气 ,在精神世界里寻求平衡。
就创作者的角度而言元初的数十年废除科举读书人失去了跻身仕途的机会沦落到与娼妓乞丐为伍的境地这种情况下本应跻身天子朝堂的文人自是郁愤难终转而将现实生活中的坎坷窘迫及由此衍生的不平灌输入杂剧中借助作品描绘的人生境界抒发心中抑郁之气在精神世界里寻求平衡
室 曼
人 生 本 无 尽

日本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

日本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

日本的《元刊杂剧三十种》研究焦浩【摘要】日本的元刊杂剧研究历史已有约四十年,系统的整理与校订始于1983年.目前共校出15种,另外15种仍在校订和研究之中.其研究情况可大致分为覆元椠本的形成与流传、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文献的校注译四大方面.优秀而且有传承的研究团队和审慎的研究态度是其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保证.中国传统小学知识的欠缺是日本学者校注元刊杂剧的不足之处,由此造成了一些误校、误注,但这并不影响日本的元刊杂剧研究能够形成一个优秀的校本.【期刊名称】《艺术百家》【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6页(P93-98)【关键词】戏曲艺术;日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整理;研究【作者】焦浩【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的元刻本杂剧剧本集,共收杂剧三十种,是研究元杂剧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书最早是明代李开先旧藏[1]168-174,清代先后经何煌、元和顾氏等人收藏,最终被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荛圃)收藏,黄氏于书匣上题楷书“元刻古今杂剧乙编士礼居藏”十二字,另有隶书“集部”二字。

民国初年,该书为罗振玉所有,后归国立北平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

自王国维《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一文始,该书在国内被定名为《元刊杂剧三十种》(简称元刊杂剧)。

元刊杂剧在题名、体制、形态等方面均与明传本的元杂剧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其中还保留了元代很多由汉、蒙语言接触造成的特殊语法现象,是研究元杂剧、元代汉语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文学、文献学、戏曲学、语言学价值。

因此,元刊杂剧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青睐。

国内的研究情况已有多位学者做过综述①,不再赘述。

国外的研究以日本为重镇,本文拟对其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

一、“覆元椠本”的形成与流传1914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从罗振玉处借得元刊杂剧原书,请当时湖北著名刻工陶子麟(又名陶子林)进行复刻,重题为《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是为“覆元椠本”。

论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

论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

2012.No192摘 要 纵观戏曲几百年,其剧作大多以团圆来收尾,要么死而复生如《牡丹亭》;要么大小登科如《琵琶记》。

这似乎是中国戏曲一个颠扑不破的模式或者说是套路。

大团圆的结局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独特性。

当然,并不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戏曲当中我们就可以这么说,而是因为这一结局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传统文化,还是由戏曲的本体性所决定的。

关键词 戏曲 大团圆 审美朱光潜说“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印象很少是阴郁。

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过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的”[1]大团圆的结局是中国古典戏曲被批判不存在悲剧的一个重要证据。

而被王国维褒奖为可立于世界大悲剧中而无愧色的《赵氏孤儿》也是以圆满收尾的。

程勃在降服屠岸贾后将其交由主公处置,魏绛代主公言之“则为屠岸贾损害忠良,百般的挠乱朝纲;将赵盾满门良贱,都一朝无罪遭殃。

那其间颇多仗义,岂真谓天道微茫。

幸孤儿能偿积怨,把奸臣身首分张。

可复姓赐名赵武,袭父祖列爵卿行。

韩厥后仍为上将,给程婴十顷田庄。

老公孙立碑造墓,弥明辈概与褒扬。

普国内从今更始,同瞻仰主德无疆。

”[2]如此这般平定了十六年来的恩恩怨怨。

而另外一部《窦娥冤》也以窦天章的出现来使蒙冤者平反。

纵观戏曲几百年,其剧作大多以团圆来收尾,要么死而复生如《牡丹亭》;要么大小登科如《琵琶记》。

这似乎是中国戏曲一个颠扑不破的模式或者说是套路。

大团圆的结局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独特性。

当然,并不是因为它普遍存在于戏曲当中我们就可以这么说,而是因为这一结局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传统文化,还是由戏曲的本体性所决定的。

首先,从审美这个层面而言,大团圆是中国戏曲的普遍审美取向。

悲剧产生的最根本的审美作用是使观者产生悲剧快感。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瑟罗》的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他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3],观众不仅要对悲剧主人公产生怜悯、同情和恐惧等情绪,更重要的是观众自己的情感得以宣泄。

元刊杂剧三十种 影印

元刊杂剧三十种 影印

元刊杂剧三十种影印引言概述:元刊杂剧三十种影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影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元代的戏曲文化。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元刊杂剧三十种影印的重要性和价值。

正文内容:一、保护文化遗产1.1 保存原始文献: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元代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影印保护可以保存原始文献,防止其丢失或损坏。

1.2 传承文化传统: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元代戏曲的重要代表,通过影印保护可以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传统,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二、研究历史文化2.1 深入研究元代文化: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影印,可以深入研究元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为研究元代文化提供珍贵的资料。

2.2 探索戏曲发展演变: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元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印可以追溯戏曲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其演变规律和特点。

2.3 研究文学艺术风格:元刊杂剧三十种代表了元代戏曲的文学艺术风格,通过影印可以研究其艺术特点和演出形式,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三、促进学术交流3.1 学术研究与交流: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影印,可以促进学术界对元代戏曲的研究和交流,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3.2 国际文化交流:元刊杂剧三十种影印的传播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3 学术资源共享:通过影印,可以将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学术资源共享给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促进学术合作和共同发展。

四、推动数字化技术应用4.1 数字化保存:通过影印元刊杂剧三十种,可以将其数字化保存,提高文献保存的效率和可靠性。

4.2 虚拟展览与传播: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影印作品制作成虚拟展览,实现线上展览和传播,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4.3 数据挖掘与分析:通过数字化的影印资料,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深入研究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特点和规律。

五、文化教育与传承5.1 教育价值:通过影印元刊杂剧三十种,可以将其应用于文化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元代的戏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元刊杂剧三十种》看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特点
作者:雷会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
摘 ; 要:“大团圆结局”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很为普遍一种文学现象,尤其在戏曲小说之中更为突出。

本文避开以往总是从文化传统与民族心理来作“大团圆”探因的研究模式,以元刊杂剧的文本——《元刊杂剧三十种》为考察对象,从微观入手,探寻元杂剧文体形态与叙事方式对故事结局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元刊杂剧三十种》;大团圆结局
中图分类号:I20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148-01
一、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特点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的元代杂剧本子,它是当时一些单行演出脚本的汇刻的坊本,错字、俗字很多,宾白不全,不分折,以致王国维先生认为它不能代表元人杂剧的真面目,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入手看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特点最接近元杂剧本来面目的。

从书中三十个剧目的结局的分析来看,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完成报仇任务的是儿子
“复仇报恩”式的团圆结局中,来完成报仇任务的往往不是受害者本人,而是受害者的后代,主要是儿子。

对比《汗衫记》和《赵氏孤儿》这两个故事,我们发现虽然一个视角对准的是上层阶级中忠臣与奸臣之间的斗争,一个视角对准的是普通百姓中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但最后团圆的终结人物都是忠臣或好人的后代——儿子来复仇。

《汗衫记》中受害者张孝友的遗腹子陈豹明白事情真相后,在赵兴孙的帮助之下,除掉了忘恩负义的奸人陈虎,使得祖孙三代得以团聚。

《赵氏孤儿》中为赵盾洗清冤屈,报仇雪恨的也是他的遗孤——赵氏孤儿。

尽管在元刊本中赵氏孤儿的报仇行动还未实施,但从赵氏孤儿知道实情后的满腔愤怒中,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

(二)“鬼魂告状”表现出对皇权的忠心
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鬼魂形象的出现也造成了一类团圆结局,但在这里鬼魂的出现并不像《窦娥冤》中窦娥一样,鬼魂告状只是个人为了洗清自己的不白之冤,而是为了社稷的安危,国家的利益。

这两个故事都取材于历史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赫赫有名的岳飞还
是霍光都是一代忠臣,他们都是站在社稷和国家的立场上,至死效忠,表现出皇权的维护和忠心。

《霍光鬼谏》中霍光为了社稷安定,做了鬼后还要像皇帝托梦揭发自己两个儿子的不义行为,大义灭亲。

《东窗事范》中岳飞死后也是化身为地臧王,设计让奸臣原形毕露,为大宋除了一个祸根。

岳飞之所以成为忠臣,让人敬重,秦桧之所以成为奸臣,让人痛恨,其根本区别也就在于一个精忠报国,一个通敌卖国。

(三)神仙道教剧的广泛传播
无论是《竹叶舟》中吕洞宾度化陈季卿,还是《任风子》中马丹阳三度任屠户,都反映出元代社会浓厚的道教氛围。

元代道教戏剧的兴盛一方面与文人生存环境有关,文人面对黑暗现实,无法找到出路,从抗世、避世到隐世、出世,神仙世界成了文人精神寄托的家园,文人用他们特有的诗情和浪漫为民众勾勒理想的生活蓝图。

另一方面与统治阶级的提倡有关。

从统治阶层立场来看,正是看重了元代道教戏剧的教化功能:让民众将目光从黑暗的现实转向虚幻的神仙世界。

神仙世界是充满诱惑的乐园,现实确实是愁苦的,正是有了这一精神寄托,眼前的悲苦都可以暂时忘却。

从某种程度上来将这同时也是戏剧自身为了生存需要迎合统治阶层的要求的产物。

大团圆结局诠释了“人人成仙,个个了道”的道教理想主义与乐观主义。

大团圆的结局是寄托更是解脱。

(四)才子佳人团圆结局的丰富性
在《元曲选》中,才子佳人式的团圆结局,最后总是穷书生中状元后夫荣妻贵,一家俱受旌表,然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家团圆。

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三个剧目——《拜月亭》、《调风月》、《紫云庭》来看,最后团圆的方式并没有那么统一,而是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

考察这三个剧本,我们发现就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这三个剧本都算得上是元杂剧中的佼佼者,看三部剧本的具体内容,我们发现内容丰富,各个不同,同一主题,表现出不同的面貌。

(五)清官形象中“吏”的形象突出
在“圣断明冤”类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元代的一种特殊的官吏关系,那就是“官昏”而“吏能”。

《魔合罗》中的主角是河南府六案都孔目张鼎,在张鼎介入之前,无辜的平民百姓刘玉娘已经因为歹人陷害、令史受贿被屈打成招,论成死罪。

复审时,女真族府尹又急于结案,马虎了事,准备同意原判。

在这种情况下,张鼎认为案情还有诸多的疑点和破绽,指出应当重新勘察。

尽管府尹恼恨他越葅代疱,无事生非。

但是,张鼎还是冒着将头寄在府尹的“势剑铜铡”上的风险,坚持要重新审理此案。

张鼎经过了从审讯中寻找线索、进行实地勘察、审讯知情人、逻辑推理的过程,奇迹般地将无头公案在三日之内调查清楚后,找出了真凶,解救了无辜。

这个作品的作者显然是把张鼎放在与府尹、县令对比的位置上加以歌颂的。

张鼎的观念和他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实质上与元人杂剧中的清官包拯、张天觉等并无差异,都是作者理想的清官模式。

二、结语
总的看来,“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还是非常普遍的,从对“大团圆结局”的类型分类来看,对结局的处理方式还是比较多样化的。

但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模式最后的定型、模式化却是随着《元曲选》的推广普及而得以强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