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说课稿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2.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时代背景,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对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个子目有两层逻辑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即列宁主义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二是革命与建设,即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3.内容取舍的考虑第一子目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新增的内容,除历史知识外,还涉及“列宁主义”的理论概念,旨在深化学生对十月革命的主观条件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第二子目是本课的重点,突出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历史环节,并专设一段概括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三子目涉及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成就和问题都有适当的表述。
考虑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的内容与初中历史教科书有一定的重合,建议采用简略叙述历史过程、突出重点内容、加强理论分析的方式处理。
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第一,对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理论贡献作简要说明。
本课第一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是初中历史教科书没有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重要概念,需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讲解。
同时,要注意历史教学的特点,把列宁主义的形成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以及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讲述,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认识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
在这一子目的教学中,应着重把握两个环节:(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时代和俄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关于世界历史时代,本单元的导言和第14课第一子目已经作了说明,可以在导人本课时重温上一课的相关内容,并联系本课内容,让学生理解“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

2.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 事件。
(1)建立了第一个 无产阶级 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 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 解放斗争 ,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
(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摘自《列宁全集》
[探究]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 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
[提示] 原因: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 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 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明历史解释]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三 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 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 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 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 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 际问题。
——摘自《列宁选集》第三卷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 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图知史实
一语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列宁主义形 成。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家面临着严 峻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反攻,为了稳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秩 序稳定,苏俄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 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苏联强大国家的基础,但这种发 展模式后来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3、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材料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 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 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 机构。大会之后,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各自分散活动。统 一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实际没有建立起来。 ——吴于廑、齐 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三)评价: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①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 ①历史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
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际相结合,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②对俄国的认识:“帝国主义链条中 与发展。
最薄弱的一环”。
③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 ②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 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数国首先获胜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内获得胜利”。
(二)列宁主义
2、主要内容:
④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肯定无产阶级的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作用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话”
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无
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是维护工农联盟。
肯定工农联盟的
作用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七月流血抛幻想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 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 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 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 的方针。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

1. 过程
(1)二月革命后的局势。资产阶级 临时 政府掌握政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 反抗。
(2)革命战略和策略。1917 年 4 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 革命 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列宁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11 月 7 日,即俄历10 月 25 日,革命武装占 领临时政府所在地 冬宫 。
(4)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 国家的诞生。
2. 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 社会主义 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 内容。
合作探究
一、
二、
三、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四
链接高考
1. [2018·海南卷]在俄国十月革命 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 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 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 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 整( B ) A. 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A.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B.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C.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D.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4.列宁在回顾十月革命时说:不管同 1789 年、1793年法国革命相比,还是同
(新)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说课稿

(新)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七单元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是世界史的现代内容。
本单元的重点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及影响。
本单元包括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它们之间大的逻辑关系是:第14课与第15、16课是历史因果关系。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内容要求: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立意在于通过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不足。
本课有三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是递进关系,即先讲列宁主义的形成,再讲十月革命的胜利,然后讲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二个子目和第三个子目是重点。
三、教学目标1.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和不足。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理论探索、实践探索爆发的原因、过程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核心概念
列宁主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2、内容
——张建华《俄国史》
思考:利用材料分析,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经济严重匮乏
材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
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
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思考: 1、据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
2、其实质是?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 “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 遍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 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据此理解十月革命 的性质是( )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垄断组织出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阶级:工人阶级在大城市集中,力量壮大。 3.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 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6.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
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 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
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来自避免的。继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承
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 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俄国国情: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 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 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
19世纪末俄国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然只占劳 动力总数的10%,却蕴藏着强大的革命能量。——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不仅有垄断资本的无情剥削,而且 有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的残酷压榨。——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垄断组织出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阶级:工人阶级在大城市集中,力量壮大。 3.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共三个子目。
“列宁主义的形成”一目描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矛盾的集合点,工业的发展促进俄国社会民主共党的成立。
列宁主义在一时期产生,主张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十月革命”的胜利一目讲述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第三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探索。
本课讲述了世界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突出其历史意义,强调其历史经验。
【教学目标】1.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间,理解其重要意义。
2.通过史料的解读、归纳与辨析,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及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重要性。
3.领悟苏俄在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开创性与艰辛,感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满曲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列宁、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教学过程】环节一:播放纪念列宁150周年诞辰视频。
过渡:列宁在现在的俄国人眼中,仍然是传奇般的存在,今天我们将会一起学习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探索。
环节二:出示材料,讲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进入20世纪的俄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然而总体上俄国发展仍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几乎每年都发生局部的饥荒……俄国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代产业工人,他们虽然只占劳力总数的10%,却蕴藏着强大的革命能量……俄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居全欧洲末位,平均每天劳动时间却长达11个小时,劳动条件恶劣,职业病流行。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工人群体的壮大,他们渴望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渴望发出工人群体的诉求,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七单元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是世界史的现代内容。
本单元的重点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及影响。
本单元包括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它们之间大的逻辑关系是:第14课与第15、16课是历史因果关系。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立意在于通过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