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分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运用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b)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a)对本节课所学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b)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a)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b)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a)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b)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
a)采用问答、书面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b)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
a)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3.案例分析,深化理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5.适时总结,巩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内容。
9.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图片展示、问题驱动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关注。首先,展示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人物肖像,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吗?这场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主要人物及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曲折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
。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提倡科
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周礼·天官》
太太出门要跟从, 太太命令要服从, 太太说错要盲从; 太太化妆要等得, 太太生日要记得, 太太打骂要忍得, 太太花钱要舍得。
15分钟后,他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 是这样写的:“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你用了12个字,而我的文言文电报却只 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意4义):①影冲响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
年人的思想空前解放。 • ②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场民主与科学的洗
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须言之有物
内容
不作无病之呻吟
情感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文体
•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3)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 本质。
敢与夏了,除,天 同地天,长非一啊 您合下冬江是辈! 断到起天、山子我 绝一了雷黄没也要 !起大声河有不和
——胡适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 平等。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三纲五常传 统道德。
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 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 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
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到半夜,才从字缝 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
3.内容(前期)“先生我:可们以认救定治现中在国只政有治这上两、位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教材内容主要涉及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运动起因、思潮与影响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相关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结合。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结合的复杂关系;•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呈现一张图片或一个小视频,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引导他们对该课题的思考。

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新课呈现(1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研究相关资料的兴趣和欲望。

通过教师讲解和相关材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初步理解和分析。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讨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并撰写小组报告。

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查阅资料,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知识的全面框架和梳理思路。

4. 小组报告(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深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5. 教师讲解与总结(15分钟)教师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并对学生的讨论和报告进行总结和点评,整理出共性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 态度:反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
“文 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主 张从形式到内容 上彻底改革旧文 学,标志着文学 革命的开始。
《祭孔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亲自抵达 孔庙,三跪九叩。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各地成立 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的组织。
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3)思想: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 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上,在中 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还必须进 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兴起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1915 年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蔡元培
北大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蔡元培,北大校长,生肖属兔。陈独秀,北大 文学院院长兼《新青年》刊主编,比蔡小十二岁, 属兔。胡适,北大哲学系教授,比陈小十二岁,属 兔。1917年,三位联手,打破旧传统,人称‚改变 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的。‛。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 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这 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 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 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 大都能够采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 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 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4.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树立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评价,全面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7.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元化史料,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2.设计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代入角色,体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氛围,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少于300字。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及教后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教学案例及教后记
3.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角度,理解其对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具备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5.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教学,创设历史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感受那个时代的热烈与激荡。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史料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态度。
5.通过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探寻历史真相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二)讲授新知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加剧、民主思想的传播等。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如《新青年》、《晨钟报》等报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物。
-阐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讲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如李大钊、陈望道等人的译介和传播。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研究,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发表观点,倾听他人意见,达成共识。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写道:“国人而 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 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以此文的发表 为开端的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维新变法运动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某班学生展开辩论,你认为哪一项是不 妥的 A.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
2、进一步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
文章刊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劳动界》 《劳动者》《劳动音》等
内 容
团体学校:“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 斯研究会”、工人补习学校
建立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与工 人运动相结合。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成为文学的典范。
提倡 新道德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
反对 旧道德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辩论,你认为哪一项是不妥的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 ①康有为 ②王韬 ③梁启超 ④严复 ⑤郑观应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B. 实践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最终以失败告终 D. 变革了封建制度,遭到顽固派的阻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
发表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创办刊物 《新青年》《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创办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归纳与思考
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前期: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资产阶级 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起到社会启蒙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 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
和民主制度。
精神、科学方法。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立于 1898年。当时入学者,多为出身举人、进士的京 官,校舍在马神庙公主府。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 一度停办。辛丑后续办,并增设速成科,分仕学, 师范两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馆 等。清末宣统年间,改办分科大学,设有经、法、 文、工、商等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1912— 1916年先后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分别是严复、何时、 胡仁源等。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将 北京大学逐步改为文、理、法三科,并进行大刀 阔斧的改革。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材料1:“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 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陈独秀
材料2:“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 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材料3: 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方面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二)兴起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 1、兴起标志: 创办《青年杂志》 2、口号: 民主,科学 3、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4、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5、宣传阵地:《新青年》 6、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7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必废其一。
——陈独秀
打倒“孔家店”
结合图片,谈谈 该如何正确对待 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 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4: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 主 张 推 倒 陈 腐 , 雕 琢 ,
言文。
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
鲜、平易、通俗的新文
学。
鲁迅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孔人乙日己记》》鲁 话迅 文把 形反 式封有建机内结容合与起白来, 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四)意义
1.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空前解放
教学目标: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背景、过程、 口号、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 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史实,认识马克 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袁世凯专制独裁,企图复辟称帝制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了人们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是
2. 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一次否民有主局与限科性学?的洗礼
3. 为马克思主义的对传东播西创方造文了化全有盘利肯条定件或否定。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比如钱
玄同为了反孔而主张“唯有将中国书籍一概 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 “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传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率先举起 社会主义的旗帜
2.概况
(1)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3) 使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 (4) 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宣传
马克思主义。 (5) 1921年,中共诞生。
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北大校长蔡元培以 “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的理念治校
大学者,研究高深
学问者也。……诸
君须抱定宗旨,请为思考:
求学而来。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办学
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倡导传播资产 阶级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前期: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民主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 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指出,以孔 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 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指出,孔 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骨”“历代帝王 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
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新民主主 义性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
旧道德:
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 道德。
君为臣纲
纲 三 父为子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夫为妻纲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新文化 运动的矛头指向封建传统思想?
材料一:“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李大钊
材料二:孔教与共和是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
根本原因
思想: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材料 一
《刀大杀人多》
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 实为猿(袁)家之天下。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
平均投资
1895--1911
687万
1912--1918
2300万
平均办厂 17家 29家
材料三:“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 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 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 国之根本。”——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
(一个主题)
向由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
西表 “师夷长方技以及制夷”
学里
技术 地主阶级洋务派(曾、李)“中学为习 的体,, 层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
特层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
点深 :入
制度
戊戌变法
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循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
民主共和序 渐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