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

合集下载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整体设计本节概述本课着重阐释了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以与在其影响、推动下,局部先进知识分子承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史实。

本课分三目,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突出了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蔡元培和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特定的历史背景。

第二目“新文化运动〞全面表示了先进知识分子从理论、道德和文学三个层面对封建思想进展的猛烈批判,分析了这一运动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说明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日益传播,在此根底上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关键力量。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全面评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与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节课有较多的专业名词,在教学时应把握好重点,把教师讲授、学生探讨相结合,实行互动式教学;选取典型图文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做到化难为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特定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同时,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将本课内容与上一课相联系,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所作的不懈努力,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课件

二、新文化运动 内容: 民主 与_____, 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1)提倡_____ 打倒孔家店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此,提出了“___________” 的口号。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3)提倡_______,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①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
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
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学。 ——陈独秀 材料三 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功夫,为精确之研究„„
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本杂志„„以吾 国文字,表西来之思想„„吾国文字,自可适时达意,固无须更
2.(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曾任北大校长并提出“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人物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 C.蔡元培 D.李大钊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新文化运动时
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201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 ( A.民族独立 C.民主与科学 B.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
张其一定之文法,摧残其优美之形质也。
——《学衡杂志简章》(1922年)
请分析: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政治 革命”之外,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什么主张?其旗帜是什么?
提示:(1)原因:三次革命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中国人在
思想领域中封建意识根深蒂固。
(2)主张:进行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1
3.案例分析,深化理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5.适时总结,巩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内容。
9.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图片展示、问题驱动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关注。首先,展示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人物肖像,以及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吗?这场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主要人物及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曲折过程。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

 3.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
 探究本课难点问题。

 3.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 启蒙运动; 2、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 3、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5、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五、后期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
时间 1895--1911 1912--1918 平均投资 687万 2300万 平均办厂 17家 29家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根本 原因
80 60 40 20 0 纱厂 纱锭 资本(百万 1911年 1919年
纺织工业: 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 经济:从地区分布、规模、数量、资金上 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 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 ‚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 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象 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 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 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 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中华民国
《刀大杀人多》 猿(袁)家之天下
材料一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 政治: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政治 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 黑暗,中国两半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III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13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新文化运动:①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梳理】一、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1.背景:(1)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根本)(2)政治上:袁世凯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3)思想文化上: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________的逆流;辛亥革命使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兴起:(1)代表:陈独秀、______、胡适、________等。

(2)标志:1915 年,陈独秀创办《_________》,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_______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主要阵地和主要活动基地:《________》和北京大学。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内容:(1)提倡______与科学,反对_____和愚昧、迷信。

(2)提倡________,反对旧道德。

(3)提倡_______,反对旧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①文学革命的开端:1917 年,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和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

②新文学的典范:鲁迅的《__________》、《孔乙己》等小说。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性质: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意义:(1)进步性:①冲击了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为__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核心要点突破】(一)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传播原因:(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核心)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形式、手段)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 3、特点: • ①李大钊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起核心领导
作用;
• ②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封建专制
愚昧迷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共26张PPT)
李大钊在“黑暗的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如同 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 …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
年知①识李分子大接钊受等了先马进克知思主识义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高二历史必修3_《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参考学案2

高二历史必修3_《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参考学案2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图片说史】陈独秀,字仲甫,1915年创办《新青年》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新青年》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绉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以及胡适最早的一批白话诗作。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课标点击】(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清单】清单一 《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一战期间,①________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3)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②______的逆流。

2.概况(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③______》,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主要阵地:《④______》和北京大学(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主要内容a.提倡⑤_____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b.提倡⑥______,反对旧道德。

c.提倡⑦______,反对旧文学。

(5)历史意义: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单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1)先驱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①_____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②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要求】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落实】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和强烈要求民主。

(3)政治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4)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5)直接原因:。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第二年底迁到北京。


3.口号:民主、科学
4.阵地:《新青年》;基地:北京大学。

5.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6.主要内容
◆前期:
(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和陈独秀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7.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1)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发表《》倡导新文学。

(2)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实行“”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阵地。

(3)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把相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5)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发表《》,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8.历史影响:
(1)积极性:①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③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④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的;②前期脱离群众,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 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后:①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④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⑤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传播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核心倡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运动相结合;(3)以著书立说、创办报刊为传播手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思潮?这说明了什么?
1.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其他思想的纷纷破产;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

2.说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历史意义:
(1)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

(3)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重难点突破】
一、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思想认识的比较
二、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史料研读】科学无国界之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
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学是人类全体的,…… 科学是非西方民族所普遍看重和追求的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

实际上,正是科学及与它有关的技术,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

因此,从前的从属民族如今正力求通过弄清楚西方对人类作出伟大而独特的贡献的秘密来矫正不平衡状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

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

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材料三明白的说,照我的意思,是要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

……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人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只有踏实的奠定一种人生,才可以真吸收溶取了科学和德莫克拉西两精神下的种种学术、种种思潮而有个结果。

否则我敢说新文化是没有结果的。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
请回答:
(1)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来矫正不平衡状态”的?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什么局限?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法?
(4)20 世纪20年代,科学在国内为广大知识青年所推崇。

综合上述材料及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其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