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33张PPT)

产请生回答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对 西(方1)文结化合的材料盲,目谈崇谈拜新的文偏化运激动方有向何局限性?
知评识价网:络
四、影响:
积极影响: (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识分子在运动
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产生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 文化的盲目崇拜的偏激方向,对当时和后来的历 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知《法识俄网革命络之比较观》、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布《尔庶什民维的主胜义利的》胜、利》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1918年,李大钊发表____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军阀混战、民族危机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3、思想——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问题探究
1、什么是令人窒息的铁屋子? 2、起身呐喊的人们是谁?他们在呼 唤些什么?
二、概况 二、概况:
知识网络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民主 科学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系统而全面地被介绍到中国。 1919年,李大钊主编了《_马__克__思__研__究__专__号__》_;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_社__团___出现; 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者; 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_组__织____; 创办了_工__人__补__习__学校 出版了工人刊物《 劳__动__界__ 》《 劳__动__者__》《 劳__动__音__ 》。
深化认识
材料六: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 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 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 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 级)说也。
知评识价网:络
四、影响:
积极影响: (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识分子在运动
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产生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 文化的盲目崇拜的偏激方向,对当时和后来的历 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知《法识俄网革命络之比较观》、
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布《尔庶什民维的主胜义利的》胜、利》 (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1918年,李大钊发表____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军阀混战、民族危机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3、思想——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问题探究
1、什么是令人窒息的铁屋子? 2、起身呐喊的人们是谁?他们在呼 唤些什么?
二、概况 二、概况:
知识网络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 民主 科学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系统而全面地被介绍到中国。 1919年,李大钊主编了《_马__克__思__研__究__专__号__》_;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_社__团___出现; 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者; 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_组__织____; 创办了_工__人__补__习__学校 出版了工人刊物《 劳__动__界__ 》《 劳__动__者__》《 劳__动__音__ 》。
深化认识
材料六: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 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 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 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 级)说也。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运用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b)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a)对本节课所学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b)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a)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b)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a)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b)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
a)采用问答、书面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b)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
a)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运用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b)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a)对本节课所学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b)强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法:
a)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b)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a)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b)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
a)采用问答、书面练习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b)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指导。
3.教学目标:
a)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运动的背景和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评价新文化运动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栏
目
2.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史实,
链 接
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栏 目 链 接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_资__本__主__义_进一步发展。
(2)政治需要: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_民__主__制__度_;袁世凯
纳入其中,而其影响主要从立足于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角
度思考。
精讲阐释:(1)“新”领导: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民
栏 目
主主义者,他们不同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后期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
链 接
(2)“新”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 一步发展(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 (阶级基础)。
要 思想空前解放。 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
条件。
A.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
栏 目
链
B.新文化运动遭受挫折
接
C.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应用 示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由
于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民主共和实践面临困境,部
分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找新的革命道路中接受了马克思主
栏
目
义,故选A项。
链 接
答案:A
栏 目 链 接
4.意义:
(1)猛烈地冲击了_封_建__思__想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 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__科__学__的洗礼。 (3)为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

4、建党:1921年中共诞生
毛泽东
周恩来
邓中夏
瞿秋白
本课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初期
提倡民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十月革命以后
传播马克思 主义
课堂练习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本条件是( )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持统治 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背景: 2、兴起标志:
3、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4、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胡适 5、主要阵地: 《新青年》 6、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北大老校址红 楼,今为新文化 运动纪念馆
当时北大的名声不好,由于开办时收的学生 是“京官”,所以学生一向都被称为“老爷”。 学生对教员的评价,不是看学术水平,而是看 他在政府中的官阶。教员在这里也多是敷衍塞 责,上课时读讲义,不管学生听与不听;考试 时把题目和范围告诉学生,以避免学生怀恨和 顾全自己的体面。 蔡元培到校后,针对以往的陋习 加以改革。他在就任的演说中说: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 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 学而来。” “我不为名,不为利, 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 去整顿谁去呢?”
4.前期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掀起了文学革命的新时期
D.启发知识分子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远的影 响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课件

二、新文化运动 内容: 民主 与_____, 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1)提倡_____ 打倒孔家店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此,提出了“___________” 的口号。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3)提倡_______,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①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
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
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学。 ——陈独秀 材料三 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功夫,为精确之研究„„
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本杂志„„以吾 国文字,表西来之思想„„吾国文字,自可适时达意,固无须更
2.(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曾任北大校长并提出“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人物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 C.蔡元培 D.李大钊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新文化运动时
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201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 ( A.民族独立 C.民主与科学 B.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
张其一定之文法,摧残其优美之形质也。
——《学衡杂志简章》(1922年)
请分析: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政治 革命”之外,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什么主张?其旗帜是什么?
提示:(1)原因:三次革命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中国人在
思想领域中封建意识根深蒂固。
(2)主张:进行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历史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
3.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
探究本课难点问题。
3.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代表人物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请大家回顾一下,辛亥革命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译介、传播到实践的阶段。
2.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更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代表人物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请大家回顾一下,辛亥革命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译介、传播到实践的阶段。
2.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更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 态度:反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
“文 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主 张从形式到内容 上彻底改革旧文 学,标志着文学 革命的开始。
《祭孔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亲自抵达 孔庙,三跪九叩。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各地成立 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的组织。
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3)思想: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 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上,在中 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还必须进 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兴起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1915 年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蔡元培
北大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蔡元培,北大校长,生肖属兔。陈独秀,北大 文学院院长兼《新青年》刊主编,比蔡小十二岁, 属兔。胡适,北大哲学系教授,比陈小十二岁,属 兔。1917年,三位联手,打破旧传统,人称‚改变 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的。‛。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 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这 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 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 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 大都能够采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 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 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 态度:反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
“文 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主 张从形式到内容 上彻底改革旧文 学,标志着文学 革命的开始。
《祭孔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亲自抵达 孔庙,三跪九叩。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各地成立 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的组织。
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3)思想: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 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上,在中 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还必须进 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兴起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1915 年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蔡元培
北大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蔡元培,北大校长,生肖属兔。陈独秀,北大 文学院院长兼《新青年》刊主编,比蔡小十二岁, 属兔。胡适,北大哲学系教授,比陈小十二岁,属 兔。1917年,三位联手,打破旧传统,人称‚改变 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的。‛。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 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这 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 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 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 大都能够采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 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 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