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客观因素:
十月革命鼓舞 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2)主观因素: A、多次失败的教训 B、孙中山顺应潮流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国民党一大: 1924、1 广州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大宣言》: 接受中共主张 ——反帝反封建 确立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重解三民主义
二 辛亥革命
、
三
民
主
义
的实维护民主践源自共· 和的斗争结果失败
《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春 内容:主权在民、国民平等
实质: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 建立、反对
二次革命
护 国 运 动
护法运动失败时(1917年)
扶助农工
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民革
新三民主义
交集:反帝反封建
补集: 革命思想、主力、前途等 阶级差异
4、地位和作用:
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两次转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弃资产阶级改 良走革命道路,提出指导革命的三民主义。 2、20世纪20年代,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 主义,完成国共合作,实现其一生最伟大 的转变。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说课稿

《三民主义的形成》说课稿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三民主义的形成》,它是现行人教版教材高二学年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二学年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节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位伟人,一个纲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引发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的理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共和国。
从向西方学习的角度看,是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从最初的器物到这次的学习制度。
这是对以前的一次继,更是一次升华,起到了一种总结作用。
另外,从三民主义的指导性看,本课是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开篇章,三民主义指导了资产阶级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
同时它又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因此又具有具有引领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书中起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从能力上已初步具备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
另外从知识积累上高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些学生们都学过,也为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
但本课对三民主义思想方面的深层次的挖掘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结合学案,运用适量的,难度适中的材料,进行教学来减少学生学习本课的难度。
本节课课标要求是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故此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主要内容,并感受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的探索精神。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材料和探究题,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及乐于探究精神。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3.内容:
纲领
含义
“驱除鞑虏,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
民族主义 恢复中华”
_清__朝__封建统治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立资产阶级_民__主__共__和__国__
民生主义
“平__均__地__权__”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 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 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开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2.提出: (1)1905年,_中__国__同__盟__会__成立,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_平__均__ _地__权__〞。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 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4.(2021·沈阳高二检测)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 ) A.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民族压迫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选D。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应选D。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5.(2021·南京高二检测)孙中山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 以土地,资其耕作〞,“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 织,使日趋于兴旺。〞这些主张有利于 ( ) A.加速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 B.促进近代前期中国农业开展 C.激发民众参加国民革命 D.推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补偿训练】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三大主义是 ( )
A.民有、民治、民享
B.民族、民权、民生
C.自由、平等、博爱
D.民主、科学、法制
【解析】选B。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论从史出】
多角度看待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 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 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 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是指导国民革命的主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5.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有力地推动了国民 革命的发展。
二、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原因 1.从性质上说,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中 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两个纲领的性质是一 样的,这是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政治基础的根本所在。 2.从内容上看,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一 致。 3.由于当时共产党的力量比较弱小,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就需要在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国共联 合。
[易错提醒] 1.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的“鞑虏”不是指帝国主 义,而是指满洲贵族。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 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 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教你读史]
末句“推翻清朝统治”是关键。
[我的思考]__宗__旨__:__推__翻__清__政__府__统__治__。__局__限__:__没__有__提__到__反__对__帝__国__主__义__。__失____ _误__:__把__国__内__的__民__族__矛__盾__、__民__族__问__题__与__外__国__侵__略__的__界__限__混__淆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与地位:《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属于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内容、发展及其影响。
作为三民主义的创始人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理论历年都是考察的重点,因此本课地位相当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设计合理的探究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但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说教法情境创设法确定依据-突破理论教学的枯燥;适合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表格比较分析法确定依据-难点知识在系统比较之后清楚明了适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
谈话引导法确定依据-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需要进行适时的谈话引导法说学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逢中国的重大节日和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画像,与毛泽东画像遥遥相对据说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定下的规矩。
为什么毛泽东要定下这样的规矩,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二)、讲授新课:1、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来源、个人因素方面分析。
3、三民主义的实践,播放《走向共和》视频——《国父的困惑》感受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孙中山的困惑以便于过渡到下一子目的学习。
4、三民主义的发展(二)、课堂小结:一位伟人一个纲领一个思想一种精神(三)、布置作业:。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课件1: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核定地价” “平均地权”,希望达到什么 目的呢?
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富人专制,防止贫富分化,进而实现国富民富。
3.评价 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结束封建帝制,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 有制。
3.内容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 推翻清王朝封 主义 建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中 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①未明确反帝 →明确反帝 ②反满→各民 族平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
平均地权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 有,凡真正反对帝国 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 人及团体,均得享有 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 行“耕者有其田”
依据图片结合课本,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
状况。 图材
说料
鸦片战争
李鸿章
历二
史:
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救国方 案屡屡碰壁。
康有为
林肯
材料三:The gove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people,and for the people。
……兄弟(孙中山)把它译作“民 有”、“民治”、“民享”。…… 这就是兄弟(孙中山)的“民族”、 “民权”、“民生”主义。
形成
三民主义
实践
发展
背景 内容 评价
背景 提出 内容 影响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课件1: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政治: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
启蒙思想学说)的广泛传播 (4)组织: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5)个人努力:孙中山思想的转化由改良转向革命
同
革
志
命
仍
尚
须
未
努
成
力
功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发展
5.评价 (1)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
①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3)局限性: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反帝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 清朝的封建统治。这是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 次实践。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 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 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捍卫成果 (1)背景: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
企图复辟帝制; (2)行动: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
2.准备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丰富了民 主革命思想。 3.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 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 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 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4.内容 内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共30张PPT)

C.夺取地主土地 D.国家核定Fra bibliotek价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 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 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 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 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 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材料一: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 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 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 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材料二: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 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 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一)成功的实践:
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2.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 3.1912年,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二)捍卫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两次护法运动。
教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中国是走不通的。
1.《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 主要目的是( ) A. 提倡民主自由 B. 宣传排满革命 C. 倡导个人崇拜 D. 反对帝国主义
局限性:未保障一般民众的民主权利;便利旧 官僚投机革命
材料三: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 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 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
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国 民共享”等,是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局限性: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 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 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提 出:《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
其田”
关心工农生活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3、评价
进步性 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 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 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D.“知难行易”学说
5、下列文献中能反映20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历史发 展方向的是
“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
前提
核心 补充和发展
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
局限性:没有明确
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 阶级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 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
评 价
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 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时
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
代和阶级局限性)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民族主义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3.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民主义
4.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而
告终。
(2)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影响与帮助。
(3)孙中山的伟大转变,毅然改组国民党。
2.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共的反帝 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的作用。
1.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客观原因: 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改良救国方案失败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主观原因: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这是19世纪末革命党人绘 制的一幅图,反映了清末 中华民族的危机形势。图 中各国的代表物:熊—— 沙俄;虎——英国;蛙— —法国;太阳——日本; 鹰——美国;肠子——德 国。
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
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中国近代史》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
享”思想的启迪
1899年的孙中山
2.三民主义的提出
(1)1905年同盟会成立 (2)纲领
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11、10、10 武昌起义
1912、2、12 溥仪退位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颁布:1912、孙中山
B.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C.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 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 步意义
3. 失败:袁世凯篡权
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
府,还我主权。……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
家。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反映了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在哪里? 进步性: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民权主义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 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 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 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和 他的民主 政治追求
提出背景
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
评价
成立中华民国
三民
主义 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
实践
继续努力
新三民 主义
提出背景 基本内容 评价
从孙中山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1.与时俱进,不 断探索的精神。
2.屡战屡败、屡 败屡战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3.为民族革命鞠 躬尽瘁的精神。
课堂练习
1.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
用”“兴办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
)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2.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 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 ,即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评价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内容
民族革命
内容 政治革命
内容 社会革命
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族危机加深
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 “中体西用”
改良救国方案失败
康有为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 有680万,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 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900年以后,在国内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反映了民权主义的进步性在哪里?
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要求;反 映了中国人民对民主权利的渴望。
民生主义
图片反映了民生主义的 局限性是什么?
局限性:没有彻底的土 地革命纲领,未解决农 民的土地要求。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发动辛亥革命:1911、建立中华民国、推翻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旧三民主义
推翻清王朝,实 现民族独立 推翻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国民主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核定地价 涨价归公
新三民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 各民族一律平等
明确提出反帝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 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 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普遍、具体的民权;反帝反封建 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