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必修3-人教版高三必修3历史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某某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X三李四是同时人。
X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X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考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某某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 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某某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从“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可知《新青年》没有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2015-2019高考历史五年真题分类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全国卷Ⅰ·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考点】近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材料揭示了1915—1918年“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年“科学”“革命”等词出现的次数大大超过“民主”。
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故A项正确。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排除B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非否定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答案】A2.(2019·全国卷Ⅲ·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考点】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解析】根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强调个人人格、个人之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中国传统道德政治却没有给予国民个人人格和权利,再结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目的可知,其意在批判封建伦理,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人格及个人之权,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宣传的就是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
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9·全国卷Ⅲ·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五)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跟踪检测(五十五)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1.《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2.(2015·江门模拟)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道:“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3.(2015·北京西城区检测)19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其意在( )A.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B.普及宪政常识,倡导五四运动C.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D.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4.(2015·大连模拟)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和途径有( )①发表文章②利用讲坛③进行思想论战④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 D.①②③④6.针对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主义的热潮,胡适回应:“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近代以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拉开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
以下著作,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①《文学革命论》②《海国图志》③《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④《孔子改制考》A. 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 ②④③① D. ③④①②2.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初中国思想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
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A.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使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一次民主思想的洗礼3.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鄙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行仁政无以异也。
”这说明陈独秀()A. 认为民众觉悟低中国不具备立宪政治的条件B. 认识到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C. 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中国现行的民主共和制D. 认为奴隶制和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的进步4.蔡元培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原则是()A. 学识优先B. 重视道德C. 思想自由D. 民主科学5.“(20世纪初)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
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
针对该现象,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A. 师夷长技B. 变法图存C. 民主共和D. 民主科学6.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
“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
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A. 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 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 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7.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2、兴起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1915年《青年杂志》
陈 李 胡 鲁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 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 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 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 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 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 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 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4、评价:
①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①政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专制 ②经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③思想:A.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Hale Waihona Puke 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思 想 自 由
兼 容 并 包
蔡元培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
1、传入:
十 月 革 命 胜 利
1、传入:
①内容:宣传十月革命,介绍社会主义 ②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 大旗之第一人
③发表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李大钊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②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 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④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有计划宣传马克思主义。 ⑤1921年,中共诞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 1.李大钊发表《法俄革 命之比较》《庶民的胜 利》和《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等,主张学习 俄国,改造中国。 2.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 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 工作。
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
内容
定了理论基础。
一张图学透
五四运动后 1.《新青年》刊登了 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 义传入中
国
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第(1)题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故C项排除;D项夸大了广告的 作用,排除。
(2)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 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而是因为 “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 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新文化运动
1
政治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主呼声高涨, 袁世凯复辟称帝引发各阶层的 强烈反对。
经济背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思想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随着新式学堂、留学 生的增多,西方启蒙思想进一 步传入中国。
一张图学透 新文化运
动
袁世凯祭天
大生纱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整合版一轮复习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历 史 大 背 景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 制度
辛亥革命
历史必修Ⅲ
知识梳 理
一、新文化运动 (前期) 1.兴起背景: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2.兴起概况:
标志 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3.内容: 三提倡三反对 4.评价: 性质 进步性 局限性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 1.背景: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2.概况: 十月革命后传入 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 3.特点:内容 形式 推动者 4.影响:为五四运动及中共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 .(广东省2011届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在新文化潮流的 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 ‘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 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地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 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 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 了有利条件。结合材料信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 思想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答案选A。 • 答案:A
阵地
代表人 物及其 贡献
阶段
前期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宣传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
后期
功绩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 解放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魏源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4分)【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解析】(1)第一小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是不满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弊端;根据材料”邪教毒烟受之“,结合所学,可知魏源是批评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以宗教、鸦片为代表的西方侵略,清政府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的现状;据材料“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针对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果实,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事实有感而发;第二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以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的思想启蒙等角度分别归纳。
这儿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各自的主张,前两人因为没有实践运动,显得主张比较明显,而陈独秀的主张如果考生不注意,很有可能答成“新文化运动”,这就不怎么贴切了,应该是从思想启蒙、启迪民智、思想解放的角度来表达比较贴合设问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考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 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从“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可知《新青年》没有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6·上海单科·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解析】“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可知,这份出版物应该是宣传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刊物。
《时务报》是梁启超主笔宣传维新思想的刊物,故A项错误;《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故B项正确;《民报》是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故C项错误;《申报》是近代主要的商业报纸,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6·海南单科·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由“进步报刊《每周评论》”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前卫的知识分子,不代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故A项错误;由“《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可以看出只是对民众力量的认可,还没有到组织群众形成力量的时机,故B项错误;从“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已开始认识到推翻反动势力的重要性,已经具有向光明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认识,故C项正确;由此看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处在开始阶段,没有进入深入传播的阶段,故D项错误。
【答案】C5.(2016·北京文综·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考点】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中共“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因在广州工作没能出席会议,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故A项错误;由于对党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被缺席选举为书记,故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故C项错误;周恩来指挥了南昌起义,故D项错误。
【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海南单科·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结合时间“1919年”分析材料中的参议院议员属于北洋军阀政府,因此他批评的北京大学教授“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当时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因此应是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不是对军阀统治的抨击,故B项错误;提倡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此不属于“离经叛道”,故C项错误;提倡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A2014年题组1.(2014·上海单科·35)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中西文化论战【解析】杜亚泉对于西方文明给以批判,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杜亚泉通过中西文明比较,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明,陈独秀通过比较,结论却相反,故B项是最佳选项;论战双方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故C、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2013年题组1.(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
ABC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
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2.(2013·上海单科·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
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
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勃兴【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
故选D。
【答案】D2012年题组1.(2012·福建文综·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解析】注意题干五四运动时,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大概念,这个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不要个人崇拜,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
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
【答案】D2.(2012·上海单科·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解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答案】D二、非选择题1.(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