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人民版历史复习——全国高考1卷第42题专项练习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详解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详解2018年全国1卷42题开放性试题参考示例五则(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首先提取情节,根据小说梗概可提取的情节主要有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并贩卖黑奴;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进行开发,建立了自己的领地;鲁滨逊自学《圣经》,获取精神动力;等等。
其次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情节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可知开办种植园、贩卖黑奴,在海岛上建立领地等情节反映了近代早期西欧的殖民扩张;自学《圣经》反映了宗教改革;等等。
最后进行概述和评价,概述时要注意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如概述近代早期西欧的殖民扩张,需要指出它的时间(始于新航路开辟)、地域(亚非拉地区)、方式(武力掠夺、贩卖黑奴、商品贸易等)等要素;最后评价时要全面合理,辩证评价。
示例一:小说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2018高考全国卷1文综(历史部分,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洋 利 用 指 出 二 人 学 认 识 的 共 通 张 , 并 加 代法国民族主 地方自治的
的 主 要 科 技 成 果 之处。
以 简 要 评 义内涵的相同 历史背景。
变 化 及 命 运 不 同 (3)我们应当 价。
之处,并说明 (3)说明
启示。 的原因。 以 什 么 样 的 态
不同之处及其 村民自治的
【答案】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 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分)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 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 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 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 统称为中华民族。
全国卷42题的解题思考(2018-2019)

自拟论题类 自拟论题类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 自拟论题类 论题进行阐述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
14~15世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 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
纪 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
全国卷42题解题指导
一、试题回顾
年份 2011 2012
2013
卷别 课标 课标 卷1
卷2
卷1 2014
卷2
卷1 2015
卷2
卷1 2016 卷2
卷3
试题内容(素材)
试题设问
类型
欧洲崛起的方式 中国近代化的动力 东汉唐代地方区划方式的比较
“评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
观点论证类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中外关联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较 为准确,论证较充分,结论合理;逻辑较严谨,表述 通顺。
4-6 能够拟出论题,基本符合要求;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 题,有一定的分析和论证,表述通顺。
0-3 能够拟出论题;能够运用史实说明。
其次找到中外关联:要对材料的史实进行解读,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2,怎样拟论题
钟表的发展历程 钟表的前生今世 钟表的发展史 钟表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这些论题只是罗列所给的材料, 对所给信息没有进行由表及里的深 入思考,只是泛泛地总结归纳,是 假论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汉代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5.A.B.C.D.26A.B.C.D.27.图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A.B.C.D.A.B.C.D.31.图7深山,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我国A.B.C.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新课标全国Ⅰ卷)(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福建 10省使用)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5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曾,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木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平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2018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全国卷42题解题思路指导 (共76张PPT)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二、解题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
例2,评论历史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 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观点;
例3,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 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 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 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按 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 式主要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贡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 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 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本题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 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 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 个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 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题练习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1 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万吨)——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论题: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
(3分)阐述: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
(9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论题: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一降一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
(3分)阐述:一战后政治环境才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
(9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仪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下表是晚清民国时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据戚其章《晚清史治要》、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等从表中提取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观点论证说明:该题中的“传统文化”应做广义的文化理解,即不仅包括思想文化,而包括中国古代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类似观点一至观点四可以从两个方面或两个阶段予以说明;类似观点五六可以采用正反论证予以说明。
观点一: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巨大挑战;观点二: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出路存在局限性;观点三: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以全盘西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观点四:晚清民国时期提出的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观点五:梁启超提出的将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结合的主张具有合理性;观点六:毛泽东提出的将传统文化与科学理论和国情相结合的主张符合传统文化转型方向;……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比较两幅地图,提取有关反映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1:信息: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从南方农村,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北方沦陷区。
说明: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选择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实力的壮大,迫使国民党对其展开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促使中共进行长征,实施战略转移,红军主力于1936年在陕北会师,完成了革命重心的转移,保存了有生力量。
适逢日军加紧侵略中国,北方大部沦陷。
中共在日军沦陷区展开游击斗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革命力量不断成长,并成为抗战后期的主要力量。
结论:根据地的转移反映出中国革命(战略)中心的转移。
示例2: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示例3: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示例4:中共的政治斗争策略的变化。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
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
——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答案】论题: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礼崩乐坏表明中国外交由宗藩外交逐步转向近代外交。
举例: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
乾隆时代,坚持马戛尔尼行跪拜礼以及擅改外交文书,表明清政府闭目塞听,闭关锁国,完全落后于世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然坚持藩属外交,进一步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腐朽,背离了近代化的潮流。
同治时代,外国使节终于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反映了中国外交终于由宗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是社会转型的表现。
但是清政府内部在这一问题上的激烈争论表明,保守愚昧势力仍然强大,近代化进程面临严重阻碍。
外交礼仪的争执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这一过程表明,尽管面临重重阻力,但近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资产阶级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的消费。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示例1:观点: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3分)论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
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抢占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形成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状况,使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
此外,资产阶级还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使亚、非、拉等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9分)示例2:观点: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3分)论述:15世纪末1 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荷、法、英等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使非洲沿海岸、美洲大部、亚洲沿海地区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 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国殖民扩张使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 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
总之,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各地逐步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9分)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洛克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及联邦权(管理对外事务)的分立,同时承认体现在议会中的立法权的优越地位。
但是立法权并不是无限制的,它有责任尊重公民的人身及财产的自由。
体现在国王及其政府身上的行政权在立法权的控制下管理国家;立法权在国王及其政府的行动破坏国家的法律时,有权更换国王及其政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分权思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论题:洛克分权思想与实践。
(2分)阐述:洛克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及联邦权(管理对外事务)的分立,同时承认体现在议会中的立法权的优越地位,但是立法权并不是无限制的,它有责任尊重公民的人身及财产的自由。
体现在国王及其政府身上的行政权在立法权的控制下管理国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议会是立法机构,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徳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洛克的分权思想。
(10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论题:孟徳斯鸠分权思想与实践。
(2分)闻述: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主张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代表;行政权属于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
三者互相独立而又相互监督。
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衡以通止专制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10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5 近代中国竹枝词节选——据顾炳权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等解读上述两首或两首以上竹枝词,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1:论题:交通工具的变化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阐述:①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以后,火车、汽车、轮船等新式机械交通工具传入中国,日渐取代人力畜力的传统交通工具,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流动等生活方式;②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和推广,使人们感受到出行的便捷,对中国人认识和接受近代工业文明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③新旧交通工具的交替,使得人们的出行方式商业化、大众化程度大增,轿子等体现的等级色彩趋于淡化,促进了中国人的平等意识。
④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满足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商贸活动增多的需求,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变化在社会、思想、经济等领域推动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示例2:论题: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交通工具的演变。
阐述:①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小农生活与外界联系少,依靠人力、畜力为动力的轿子、小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在乡村和内陆仍继续使用;②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工业革命发明的机械化的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尤其在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日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推动了中国人交通方式的革命性变革;③日本创制的人力车传入中国后,以轻便价廉的优势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近代中国城市最普通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总结: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新旧、城乡交通工具的并行与更替,反映了中外文明在冲突中交融。
示例3:论题: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化与竹枝词的创作。
阐述:①竹枝词中对轿子、小车的描绘折射出,由于传统小农生活对交通的需求有限,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传统交通工具仍被人们使用;②竹节词中描述的自行车、人力车的传入折射出,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以后半机械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民众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