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

(完整word版)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

★精品文档★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出国留学高考为大家提供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站的更新!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9★精品文档★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高中历史术语

高中历史术语

历史答题术语
1、原因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2)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3)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4)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7)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影响类(1)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5)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6)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7)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8)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0)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评价类(1)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3)全面评价科举制
(4)从近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5)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7)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8)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4、认识类
(1)如何认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2)比较认识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3)如何认识清明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
(4)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中国社会的巨变
(5)多角度地认识三民主义
(6)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7)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8)如何认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
(9)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10)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造化随顺,风雅之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第一单元1.王位世袭制:起源于夏朝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将政治权利在一家一姓中进行传承。

其影响是为后代创造了一个“家天下”的局面,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取代。

2.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与此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施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再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

其有利影响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其不利影响是诸侯的独立性很强,到了西周后期天子的威望下降,王权遭到威胁。

3.宗法制:西周时期实行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其影响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皇帝制:秦朝始创的政治制度。

在秦兼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定“皇帝”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世万世地传承。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5.三公九卿:秦朝设立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在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其影响是这些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控在皇帝手中。

2018年高考历史全套笔记

2018年高考历史全套笔记

2018年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高中历史中的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中的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中的名词解释导语: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和未来。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重要的名词,掌握这些名词的含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一些高中历史中的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我们理解历史的意义。

1.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欧洲的一场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以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和艺术、科学的繁荣为特点。

人们在这一时期开始重新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强调人本主义思想,反对宗教的束缚。

文艺复兴的影响深远,对于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拉丁文的再次普及、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的繁荣以及科学知识的积累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成果。

2. 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是指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的一场社会经济变革。

这一时期由于科技和机械的发展,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

蒸汽机、纺织机械等发明的应用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化生产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和人口的迁徙。

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阶级分化和环境问题。

3. 殖民主义(Colonialism)殖民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领他国并建立殖民地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欧洲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欧洲列强如英国、法国、荷兰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许多殖民地。

殖民主义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获取商品、资源和劳动力,并通过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来推动本国的发展。

然而,殖民主义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原住民的剥削和人权的侵犯等,并对后世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后果。

4. 世界大战(World War)世界大战是指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参与的、规模庞大的战争。

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1914年至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从1939年持续到1945年。

这两场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动荡。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分封制: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5、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8、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9、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1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2、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

2018届高三历史考点解读(必修二)

2018届高三历史考点解读(必修二)

2018届高三历史考点解读(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业(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阶段: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

(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和铁制工具。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②曲柄锄(便于中耕)、大镰(便于收割)、耦犁(二牛牵引抬杠)、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③农耕生产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

④东汉时,在某些地区出现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⑤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汉代以后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革命性进步。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演变: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铁器、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开垦;(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变;(3)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4)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北魏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自耕农(小农)土地所有制。

(三)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农具技术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2018届高中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8届高中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笔记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朝代表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知识网络】☆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2、宗法制: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

“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

“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

(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

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

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

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

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

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

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

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

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

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

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

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

……。

“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

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一般设问的形式是“联系(结合)……,分析/说明/评价……等”。

在这类设问中,“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据”、“依据”、“根据”,题意并为发生变化。

联系(结合)的对象,在历史题目中实际上是以之作背景和依据而存在的,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的内容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都是答案所在,但前者要简明扼要,重心应放在分析/评价/说明的事物而不是联系(结合)的对象。

例如:“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

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结合”题要注意“结合”后面与之搭配的求答词的不同。

4、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

(1)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

(2)原因: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因素。

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原因有一因和多因之分,多因又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之分,甚至在主要原因中还可以分出最主要的原因和“决定性因素”。

对于这些相关概念的内涵如果没有准确清楚地认识,不能区别对待,肯定会出现严重失误。

一般地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都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在这诸多原因中,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一般指历史条件)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人们促成事物发展的主观努力)则是主观原因。

“主要原因”和“主观原因”大相径庭,它是指在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诸多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时还不止一种,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又可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

在众多原因中,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历史客观规律的要求。

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

★尽管‘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都反映都反映了人们的历史认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根本原因”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例如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分析,就应该从农民起义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理论高度来加以认识。

这样才能透过“中外反动势力绞杀”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所以,“根本原因”揭示的是事物实质。

“根本原因”不同于“主要原因”,但某些单项组合选择题的设计,也有将“根本原因”并列为“主要原因”的情况,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种特殊情况。

在这种设计中,“根本原因”本身的性质并为改变。

“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

如西安事变的直接原因是张、杨不愿意打内战,要求抗日,与坚持内战剿共的蒋介石发生了矛盾;而事变的根本原因则是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

(3)条件: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

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

在历史试题中,原因和条件含义基本接近,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

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是“必要性”。

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

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

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其它一般条件。

★解答历史选择题,一定要区别题干中这些相关概念的内涵,明确考察的指向,这样才能减少失误。

5、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目的”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属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主要目的”。

目的有近期、长远之分,一般将近期而又明显的目的称为“直接目的”,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根本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是从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例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其直接目的在于分割王国的封地,而根本目的则是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分析根本目的要求作深入的思考,它往往反映了我们的历史认识,揭示的是本质问题。

例1 (2000·全国卷)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解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即按照实际情况降低工农业指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建立国民经济新的平衡。

而工农业指标过高正是“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的具体表现,所以尽管这一方针有助于克服严重的自然灾难、有助于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但起着主导作用的目的则是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故答案为D项。

例2(2000·上海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

显然,史实A、D不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

史实C项并存于苏俄的其它经济政策中,主要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特点。

通过比较,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项。

5、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

这种题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在题目中规定了比较的项目,就要按题目规定的项目(也包括顺序)作答,例如:“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等远航在目的、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二是在题目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比较项目,这样题目难度就加大了许多,先要在头脑中按历史事件的前(原因、背景、条件等)、中(过程、性质、特点等)、后(结果、作用、影响等)顺序回顾出各自的内容,然后进行提炼、归纳,最后按异、同进行分类作答,这样作出的答案既全面又层次清晰。

6、分析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综合”相对。

7、经过过程、经历。

一个历史事件的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

8、状况(情况):情形。

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

9、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历史试题中“现象”、“表现”都指历史史实或情况,回答时要将与其前面限定语相关的史实(或情况)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