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背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背影》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朱自清,体裁为散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凡人”,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要求学生从课文所写的凡人琐事中感受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

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

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名篇,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对真善美有了一定的领会和鉴别能力,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这对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通过细节描写(对背影的四次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是难以理解到位的。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亲情,学会珍惜亲情。

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两课时1、听说读写结合法。

2、提示法。

3、赏识成功教育。

第一课时再现情境品“背影”一、新课导入一封家书,勾起了儿子对多年前车站离别的深情回忆:父亲送儿子坐车,翻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蹒跚“背影”,写满了生活的辛酸无奈。

然而那种“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深情,却流淌在儿子的深情追忆之中。

上善若水,大爱无痕。

让我们重温生活中的父子(女)亲情,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疆大爱。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交卸.(xiè) 迂.腐(yū) 栅.栏(zhà) 颓.唐(tuí) 举箸.(zhù)琐屑..(sù sù)..(pán shān) 簌簌..(suǒ xiè) 踌躇..(chóu chú) 蹒跚2.积累文中多音字,读准字音。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篇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篇

《背影》第二课时的教案设计4篇教学目标:1.体会并精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详细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会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缘由;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1.导读法:在教师引导下依据阅读常规分析构造,概括段意。

2.研讨法:就重点问题先个体思索,再小组争论,后大组沟通。

另有比拟法、以写促读法等。

教学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针对教学目标,每一课时重点完成其中的一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力争充分表达如下几个原则: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作为重头戏,赐予时间和教学流程上的保证。

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索;感、思以充分的阅读为根底,充分的阅读是为了更精确深刻地理解和领悟。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必要的方法和程序的交待性引导外,不越俎代庖。

固然,学生的分析理解应当是他个体独立思索所得,也可以是他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所得,就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也可作些微调,比方,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带着一种观点参加争论,和学生公平对话和沟通;又如,在同学的分析讨论遭受阻隔时,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对文章理解的短小随感的。

写作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特殊情境的描写活动,但前者是为加深理解的层次,使之更臻于精确,后者是更为真实的体验,感受那一种特别的乃至难以名状也即“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情境。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内容、情感的体会理解,揣摩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细腻、简单;其次课时,以描写的艺术为主体进展讨论,在领悟其写法超群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精确体会。

课前预习布置:根本要求: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分析理解:4.按你的理解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5.结合文后习题作一点思索。

6.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质疑:7.阅读思索后,就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提出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2.正音.释义:
琐屑xiè颓唐tuí差使chāi交卸xiè奔丧sāng狼籍jí簌簌sù
蹒跚pānshān迂腐yū触目伤怀chù不能自己jǐ变卖典质zhì赋闲fùXiān惟一wēi举箸zhù橘子jú妥贴tuǒ栅栏zhà拭干shì晶莹jīngyíng情郁于中yù
三、问题探究
①作者为何写此文?(可用最后一节中的话回答)
感情升华,练笔抒情。
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到了何时,我们永远是父母怀里长不大的一个孩子。送与不送和犹豫那是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事无巨细更能体现一个父亲爱子之“执着”。
朱自清是幸福的,因为他对父亲理解,他的忏悔,他的父亲看到了,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中有没有不理解父母的一些行为,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写下来。
-------史骐生
2、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贾平凹《关于父子》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学习
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学习
难点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 Nhomakorabea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点。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全文线索是。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二、自主学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7、背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课前预习】一、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家长听读一遍。

2.整理字词3.问题导航①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你认为文章的主旨应该是什么?②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词句。

4.阅读批注,提出疑问(批注写在书上,问题写在教学案上)5.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

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背影》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0月,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惟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背影》(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背影第二课时知识回顾1、《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写的一篇反映()的散文。

作者在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是。

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

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2)凄惨暗淡,不景气()(3)看到心里感到悲伤()(4)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5)细小而繁多(的事)()(6)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合作探究一、研读课文第6段(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本段共写了“我”两次流泪,两次流泪感情一样吗?为什么?(6)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当堂检测1、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的“聪明过分”是什么意思?(2)如何理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一词?(3)概括这段文字的段意。

(4)在文章后面的情节中、对父亲买橘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分析正确的是()A.儿子有橘子吃了,路途上不怕渴了。

B.即将送走儿子,可去忙自己的事了。

C.越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D.过铁道买橘太累了,买回来可以歇一歇了。

2、文中几次写作者流泪,请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流泪中包含的情感。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7《背影》(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7《背影》(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一:通过跳读课文,能找出文中父亲的几句话,体会父亲对“我”的深情。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方法:跳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
时间:3分钟
要求:1、找出文中父亲的几句话。分析这几句话包含的父爱。
自学检测一:
a、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家境如此,父亲还这样对儿子说,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与体贴。
1、能从文中找出父亲的几句话。
2、能分析出这几句话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二:通过分析“望父买橘”这一细节,能说出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父子情深。
自学指导二:
内容:第六自然段
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时间:8分钟
要求:能回答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b、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唯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C、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再尽一次做父亲的责任,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关怀无微不至。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Hale Waihona Puke 儿子旅途是否平安,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e、进去吧,里边没人。
惦记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2、这段文字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3、勾画出描写父亲穿戴和动作的的词语,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4、望父买橘的背影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5、“我赶紧去搀他”这一动作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6、“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轻松”一词表现出父亲当是怎样的心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7《背影》(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背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作家作品(教师讲授)1、朱自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2、《背影》介绍:《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

父子亲情,罄竹难书。

但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

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

三、整体感知(师生互动)1、思考问题。

⑴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买橘送别。

⑵本文出现了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思念父亲,惦记背影⑴父子深情望父买橘,刻画背影⑹父子分手,惜别背影⑹别后思念,再现背影⑺2、朗读并分析、重点研讨。

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背影(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背影(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背影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朴实、凝练的语言风格。

2、理解作者对父子之间的情感,特别是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3、学习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人物形象特征的描写方法。

2、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背影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而父亲在火车站这件事发生于1917年。

同学们你们说,当时父亲送作者离开,帮作者艰难的行为让作者感动了吗?如果感动了,为何当时他没有写下背影这篇文章,而在时隔8年后才写出背影?二、深入探究1.写作背景1917年那年冬天,朱自清先生和父亲奔丧回家。

朱自清因父亲做了些错事而在心里对父亲产生了些怨恨,即使父亲在火车站为儿子艰难买桔和送行之后,朱自清也没能原谅父亲。

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者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

前一年朱自清和妻子又双双得病。

10月份收到父亲的来信,主动要求照顾作者一家。

其实父亲当时身体也不好,但依然写信给朱自清伸出援助之手,这一瞬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怨恨解开,感动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2.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完成(1)找出文中有关作者对父亲的态度的句子。

(2)画出文中作者说的话。

教师小结:作者从一开始“聪明过分”到“笑父亲迂”到“泪很快留下来”,再到“眼泪又来了和八年后读信时晶莹泪光”,体现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作者已经从父亲对自己的好中逐渐原谅了父亲的过错,父子之间的恩怨逐渐解开。

三、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X。

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

结论:文章的明线------背影。

(2)文章开始儿子对父亲的态度;而后被父亲的行为感动;再到父子恩怨逐渐解开,儿子原谅父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第2课时
【课前探究】
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

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
1、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
2、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
3、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习交流】
1、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2、小组质疑。

【互助提升】
1、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

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2、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

3、本文
4、
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

请认真阅读、体会:
(1)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2)作者从背影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运用了哪些准确生动而又饱含父子深情的词语?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的感受和心情吗?
【体验成功】
1. 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回答问题。

父亲的体形特征是_ __;穿戴的服饰是_ ___;走路时的身形特点是_ ___;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_ _ _
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说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进去吧,里边没人。

”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说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第(15)句该怎样理解?
【快乐心得】
【中考写真】
1.请根据划线的句子仿写一句,使其成为排比句。

(3分)
第四单元是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单元。

在《俗世奇人》中,我们看到了冯骥才用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两位神形兼备的民间高手;在《春酒》中,我们读到了琦君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一位热情大方的善良母亲;在《云南的歌会》中,。

这些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2.综合性学习。

(9分)
老字号大多秉承“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

在各种媒体上,打过广告的老字号少之又少,老字号的宣传主要依靠百年累积的名气,随着老字号品牌观念的逐步减淡,近年来许多老字号都处于市场的尴尬境地,就经营与管理而言,加强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试题。

材料一: “老字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通常是指有多年成功的经营经历,在一定区域内有良好声誉的商号。

此商号以自己极富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原创产品深受消费者的亲睐。

老字号平均都有160年以上的历史,最长的甚至达到三四百年。

材料二:目前,老字号日渐势弱,在发展中有许多制约。

“草包金”现象严重。

有人说中国货是“草包金”,凭借质量卖钱。

缺乏品牌延伸意识。

不失时机地实施品牌延伸,借以增加利润增长点,做大市场“蛋糕”,是老字号要思考的问题。

法律保护意识差。

老字号的名字
通常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故事,在产品经营中,名字就是“金字招牌”,但缺乏现代商标保护意识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当然缺少现代化经营意识也是老字号发展的桎梏。

(材料来源:《京城“老字号”》)(1)请根据材料一,用四字词语概括“老字号”商号的特点。

(3分)
(2)请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为“老字号”的未来发展提几条建议。

(3分)
(3)马聚源,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

是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

在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曾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由此可见马聚源的帽子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它生产的帽子,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花色繁多而著称于世。

为改变“老字号”的“草包金”现象,帮助马聚源的发展,请你为马聚源写一份广告词。

(要求:不少于一种修辞,字数不超过30字)(3分)
3.现代文阅读
青虫之爱
毕淑敏
①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

②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这个毛病。

早春天,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

待她走进教室,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从此再也不敢锻炼她了。

③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

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

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

【A】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

然后用杀虫剂将那虫子扑死,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
④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

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吃了什么抗过敏药?
⑤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

只是我已经练得能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

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撇撇嘴说,我又不是你妈,我怎么会知道啊!
⑥女友说,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叫虫蛰了。

从此以后我妈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
件反射,看到虫子,真魂出窍。

⑦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女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

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

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⑧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⑨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

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

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

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

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于是我硬是把喷到舌尖的叫,咽了下去。

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一定从此种下了虫可怕的印象。

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了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

⑩【B】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长大以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

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⑪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

虫子没什么可怕的。

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

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⑫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

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拜……”。

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

衣服早已被粘粘的汗浸湿。

⑬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我说,原来你的药,就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⑭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1.熟读文本,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字数要求:30字以内)(3分)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
(1)【A】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
...扔出老远。

(从修辞角度)
.....像着了火的手榴弹
(2)【B】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长大以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
去地观赏
..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从描写角度)
3. 联系全文思考,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分)
4. 细读文本,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文中的女友是位怎样的母亲?(3分)
5. 结尾写“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你认同文中女友的观点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