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禅境界

合集下载

《西游记》中的人性探索与解读

《西游记》中的人性探索与解读

西游记中的人性探索与解读《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东方奇幻文学的典范。

该小说通过宏伟的叙事描绘了孙悟空等主要角色在取经过程中所展现的丰富多样的人性特征。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涉及到的人性问题进行探索和解读。

1. 人性的多面性1.1 孙悟空:机智与狡黠并存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深刻、个性鲜明的角色之一。

他聪明机智,有着出类拔萃的本领,但也不能否认他有时候会表现出狡诈和顽劣。

这种矛盾之处反映了人性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

1.2 猪八戒:贪婪与愚蠢交织猪八戒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禽兽”形象,既贪婪自私,却又有着天真可爱的一面。

他身上同时体现了贪心与愚蠢两种极端,并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1.3 唐僧:坚定与脆弱并存作为佛门高僧,唐僧承担着取经任务,他信仰坚定、心怀善良,但也暴露出自身的脆弱和犹豫。

这种内在矛盾表明人性中波动和不稳定的一面。

2.1 师徒四人的共同成长之路《西游记》中四位主角师徒关系牢固,在取经过程中相互磨合、共同成长。

他们通过各种困难和挑战,揭示出人性迷茫与觉悟之间的微妙关系。

2.2 妖魔与修行者的纠缠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妖魔角色,其中有些妖魔具备了渐渐变得有智慧、趋向于正道的特点。

这种转折说明了修行者与妖魔之间存在深层次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3. 人性的善恶对立与化解3.1 见识世俗险恶后对善的坚持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曾多次遇到险恶之事,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善意的坚守。

这种善与恶对立让我们思考当面对困境时,人性中真善美的价值。

3.2 妖魔化身为人类与喜、怒、哀、乐共鸣在小说中,有大量的妖魔悟道后愿意放弃自我妖性,转化成人类。

这种化解纷争和敌对关系的方式丰富了小说的人性描写,并引发读者对于人性本质与内心渴望的思考。

4.1 悟空的禅悟与超脱孙悟空通过一系列修行和历练最终达到大圆满境界,突破了原有形态束缚,实现了令众生羡慕但难以企及的自由。

这种功德加持展现出了人性升华和超越自我的一种可能。

《西游记》佛教思想论略

《西游记》佛教思想论略

佛国梵天的架构与解构——《西游记》佛教思想论略内容摘要:西游故事演化过程中,即表现为佛教思想的淡化和世俗化特色的增强。

百回本《西游记》架构了一个庞大的佛教世界:从大的结构框架来看,作品没有脱离取经故事的佛教性质;作品描写了完整的佛教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佛教人物,表现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救度观念、因果报应观念和地狱观念,宣扬了佛教教义。

同时,百回本《西游记》又解构了自己所架构的佛教世界:作品并没有将西牛贺洲及天竺国描写成为真正的佛国净土;作品对不少佛教人物都有所批评和讽刺;作者对某些教义持批判态度;作品某些内容违背甚至是反佛教的。

作品的佛教内容,只是作者构建故事、表达思想的手段。

关键词:《西游记》佛教思想打开《西游记》,处处可见佛国梵天的灵光在闪耀,那一行五众向着西天极乐世界奔走的身影时时告诉我们,光明灿烂的前途就在他们所要到达的那个清净庄严的净土。

然而,读完《西游记》,却不能不让我们大失所望,西天佛国耀眼的光芒黯然失色。

特别是当理性的思维透过表面轰轰烈烈的取经故事,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这部旷古名著的时候,我们便不难发现,宠罩在全书表面的佛光却原来只是冰山在阳光照射下美丽的光环,而远远不是冰山本身。

换句话说,《西游记》的作者架构了他的佛教世界,同时又解构了这个世界。

试论如下,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当今我们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实际上是汇聚了无数说话艺人和下层文人智慧的结晶。

因此,要了解《西游记》的佛教思想,首先有必要了解《西游记》故事演变过程及佛教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的演化与变迁。

从总体来看,随着西游故事的流变,其佛教内容有一个逐步淡化的过程。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玄奘取经的故事,但也融合了诸如朱士行、法显、不空等人的取经事迹。

这些取经者前往印度取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弄清佛教教义,并借以宣扬佛教。

法显取经是因为其“慨律藏残缺”,故“至天竺寻求戒律”[1];玄奘取经是因为中土佛教诸派对教义的解释众说纷纭,查考佛经也是“隐显有异”[2],令人莫知所从。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作者:吴承恩注释:黄肃秋校订:李洪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55年2月
此版为2014年12月第38次印刷
师徒四众径投大路西来,一日秋晚来到
山间,见一簇松阴处有几间房舍,便去投宿。

悟空识得这处院落祥云笼罩,知是仙人有意
安排,不便透漏天机,与大家一同随这家老
妇人进了厅房。

妇人一边命人看茶,一边倒
出想给自己和三个女儿招男眷的想法,暗示师徒四人。

唐僧一听急忙瞑目宁心,避而不答。

那妇人又将女儿及家产一番赞赏、罗列,想以此打动取经四人。

唐僧三人不语,唯有八戒心痒难挠,暗自去寻那妇人求亲叫娘。

这一切被变做蜻蜓的悟空看在眼里,回了师父。

唐僧无奈,由八戒而去,其它人便各自睡去了。

八戒本以为会得个好归宿,却不想受了四位菩萨的教训,被绑吊于山林中。

第二天三人睡醒,方知那院女子是四菩萨换化探试众人的禅心,众人救了八戒,继续西去。

感想:八戒心性愚顽,凡心未除,所以才遇此一劫。

八戒答话时,被唐僧一通大骂,也只是为自己找个台阶,免得一时无话,搞得气氛尴尬不已。

唐僧被索婚,吃了人家,喝了人家,自然不好当面谢绝。

八戒要去,他也不便阻拦,不知心里是何滋味。

2015年12月16日记录。

《西游记》中的部分佛教思想探究

《西游记》中的部分佛教思想探究

《西游记》中的部分佛教思想探究作者:苏振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6期摘要:《西游记》作为明朝中叶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这部小说中佛教文化尤为突出,道教和儒教则主要是为了宣扬和反衬佛教而存在。

究其根源,应是当时社会接受佛教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吴承恩个人对于佛教更加推崇而导致。

这体现了作者和当时社会人士对于佛教信仰的推崇和当时个性解放的萌芽。

关键词:《西游记》宗教思想佛教[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06-01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佛、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西游记》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神话故事,无论男女老少都广为喜欢。

其实,《西游记》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现象中虚构一些神的化身,将大家带领到如今我们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理想的社会和平、平等、人们安居乐业,甚为人们所憧憬。

殊不知这就是佛的世界,佛的最高境界。

《西游记》中,处处体现了佛教的宣扬和佛教的理念,通过生动的人物来完成对于佛教的说教,可谓是吴承恩的高境界了。

(1)《西游记》中的赎罪意识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方能成大事也。

佛教宣扬的是赎罪,人最重要的不是保证不犯错,而是知道犯错后知道赎罪,《西游记》里面到处都充满了赎罪的意识。

先说主要人物唐僧吧,唐僧原本是西天如来手下的二徒弟“金蝉子”,因当年不好好听佛祖说法,怠慢了西天大教,被贬到下界东土转生。

佛教所谓的“罪”其实就是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或者是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可以通过赎罪来减少罪孽。

这样说,师父唐僧犯有前科,属于没有做好本分工作,也就属于“戴罪立功”之身了。

《西游记》知识点整理

《西游记》知识点整理

《西游记》知识点整理一、作品名片《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小说。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唐僧西行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唐太宗贞观初年,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前往天竺取经。

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后来,玄奘的弟子辩机根据玄奘口述的西行见闻,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到他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

作者通过虚幻的世界,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颇可玩味。

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悟空的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黑暗不言而喻。

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而《西游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二、作者简介吴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

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汉族,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在81岁左右时去世。

【易失分点】专练02:《西游记》(原卷版)

【易失分点】专练02:《西游记》(原卷版)

七年级上册【易失分点解读】【易失分点“避雷”】【主要人物、相关故事情节、性格特点】孙悟空勇闹水帘洞,闹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囚禁五行山,大闹黑风山,云栈洞收八戒,神化引婴儿,大闹五庄观,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留名三清观,显法车迟国,大闹金兜洞,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计盗紫金铃,三探无底洞,大战青龙山无所畏惧,除恶务尽,重情重义,机智过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恶作剧。

唐僧秉诚建大会,浮屠山受心经,四圣试禅心。

恨逐美猴王,有灾沉水宅,女儿国逼婚,路阻火焰山,木仙庵谈诗,朱紫国论前世,黑松林逢魔,供状玄英洞,灭法国受阻,地灵县斋僧。

心地善良,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立场坚定,勇往直前,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猪八戒天庭戏嫦娥,被贬投猪胎,高老庄招亲,半山开路,大战流沙河,承恩转山林,义激美猴王,四圣试禅心,助力败魔王,忘形濯垢泉,大战青龙山。

忠勇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吃苦耐劳,好吃懒做,见识短浅,贪恋女色,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爱挑拨是非。

沙僧失手打破琉璃盏,被贬流沙河,大战流沙河,大战黄袍怪,大战青龙山取经意志坚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偶尔犯错,但知错能改。

观音菩萨寻找取经人,设置磨难,鹰愁涧收服小白龙,收服熊罢怪,流沙河点化沙和尚,五庄观医活人参果,火云洞智取红孩儿,捉拿灵感大王,麒麟山招回赛太岁,灭法国化身传信。

心存仁爱,大慈大悲,普救众生,法力无边,手段高强。

红孩儿骗取唐僧,擒八戒,战悟空,不敬观世音。

武艺高强,拥有喷烟吐火的法力;奸诈阴险,富有智谋;顽劣凶残,胆大妄为。

铁扇公主掌管芭蕉扇,扇走孙悟空,假扇骗悟空,献扇救夫。

狡猾奸诈,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倔强泼辣,温柔多情,富有人情味【艺术特色】1.神魔小说《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解读

《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解读

《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解读【内容提要】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

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个性的整合与重塑。

【关键词】《西游记》人格修炼人性重塑《西游记》作为文人创作神魔小说,与古代的中国神话和外国神话相比,其神话思维是自觉的,而不是朦胧的;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是文学的,而不是神话的。

但它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寓言性质。

因而,透过小说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们将文本切分为三个层面来解读。

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是表层意义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

所谓表层意义,是就取经过程而言的。

由取经队伍组成人员的出身、经历、遭遇和结果等事件序列所构成的意义,是直接浮于故事表层一望即知的,也是故事直接明示的部分,故而将其视为文本的表层意义。

首先,取经之于取经人而言,是一个由仙界——凡间——回归仙界的历程。

这一历程,恰好画出一个起点与终点相重合的圆形图式:降落——出发——回归。

这种图式在带有道教神话色彩的故事中,屡见不鲜。

仙界之神因触犯天条而被贬谪人间,历经一番磨难后,又重返天界,再度成为仙界的一员。

《西游记》对取经人物及过程的设计,是将一个原本佛教的故事道教化了。

这一过程,用小说中惯用的语言来表述,是一个从“放心”到“归心”,从“有心”到“无心”,从“多心”到“一心”的“炼魔”的过程。

这套术语,与晚明时期“心学”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故事在流传演变过程中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以小说虽然讲的是一个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但在叙事中却同时使用了儒、释、道三套话语。

对于取经人来说,取经之事既是一个灵魂的救赎过程,又是一个人格修炼的过程。

取经队伍的一师三徒一马,本系神佛之界的人物,兹因误犯禁令而被贬落人间。

玄奘原是佛界的金禅子,“只为无心听佛讲”而被打入尘凡;孙悟空则因大闹天宫而被压五行山下;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而遭贬;沙僧原本天上的卷帘大将,因“打破玉玻璃”而被贬流沙河;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触犯天条被贬鹰愁陡涧。

哲学解读《西游记》

哲学解读《西游记》

哲学解读《西游记》前言用哲学家的眼光去洞察隐匿在神话故事中的中华哲学发展史;用善良的真心去体会印证在求经途中的中华哲学坎坷路,用超凡的智慧去领悟暗喻在两界山中的道佛学说神奇境,用儒雅的学风去描述包容在三教中的炎黄文化之真经。

第一章《西游记》故事的哲学意境以及主要人物寓意介绍《西游记》故事以两界山为界,前后用了两种语境阐述。

前者是以道家语境阐述道哲学文化以及演化过程,后者为佛家语境阐述佛学哲学理念以及参禅要义。

本书中的人物名称、法号以及物件在不同的语境中都隐喻了特定的哲学含义以下对主要人物名称、法号简单做以下介绍:1、在道家语境中:孙悟空:是石猴的道家法名。

代表道学之道---善。

是道家文化和道家人性的化身。

玉皇大帝:是统治思想的化身。

太上老君:道家的创始老祖,代表了道的根源。

四海龙王:儒家文字的化身。

托塔李天王:唐前正统文化宝库的化身。

太白金星:中华正统文化的灵魂---中庸的化身。

菩萨:是四处游走的和尚,是佛学文化的传教士,。

陈玄奘(zang):是唐朝年间,去印度学佛求经的和尚。

唐玄奘(za ng):代表了大唐文化。

唐玄藏(ca ng)本身寓意大唐特色的佛性化身在大唐特色佛性化身之外还玄藏了道、儒两教的人性化身唐三藏(zan g):是陈玄奘的法号。

三藏(zang):寓意经、率、论之三藏中华佛学。

:如来:是佛家文化的本元化身。

2、在佛家语境中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正宗佛学文化和正宗的佛性三藏(cang)指唐僧本身之外暗藏起来的道、佛、儒三家之人性唐僧:是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的佛化身,代表中华佛家的佛性—梵孙行者是三藏所藏(cang)的道教人化身,代表道家文化中的人性—猿性孙悟空:是孙行者的佛家法号,寓意猿性人修行之佛果。

猪刚鬣:是三藏所藏(cang)的佛家人化身,代表佛家文化中的人性--猪性猪八戒:是猪刚鬣的佛家法号,寓意猪性人修行之佛果。

沙和尚:是三藏所藏(cang)的儒教人化身代表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沙性沙悟净:是沙和尚的佛家法号,寓意沙性人修行之佛果菩萨:是传播佛学的高僧;是佛学中的善化身;是帮助参禅者修成正果的外部善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佛教境界《西游记》所表现的虽然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全真道中却包含着儒、释、道三教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

而三教合一,最根本的焦点便在于“心性”二字。

儒家要“存心养性”,道家要“修心炼性”,佛家则是“明心见性”。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大道说》云: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

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

教虽三分,其道一也。

《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菩提祖师: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那么,《西游记》到底表现了禅宗的什么样的境界呢?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人觉悟,首先在于“明心见性”。

孙悟空西游求法之时,来到祖师洞前,见: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

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这个说法,就是佛教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彼岸就在此心。

而“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十字,则又是中国文字的道家游戏。

“灵台”是脊柱上的一个穴位,正好对着心脏。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涵养本源救护命宝》云: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

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论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

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

”论其形也。

同上《普照图》中,明明把心脏部位称做“灵台”、“灵关”、“灵山”、“方寸”等名称,且画一偃月,上挂三星。

而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天心图》画了一个“心”字,东边一点写“龙”字,西边一点写“虎”字,下边一弯钩写“偃月”,只有上边一点空白而无字。

有四句话云:钩横偃月,三点台星。

斗杓斡运,虎啸龙吟。

王重阳有两句诗云:“莫问龙儿与虎儿,心头一点是明师。

”这一点正合的是心山心洞里的菩提祖师,也是孙悟空自己心中的觉悟之心。

这一段,便是佛家禅宗所讲的“明心”。

正是见到了自家的心地,所以这猴头才会不慌不忙,“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玩耍”。

明明来到这里是要学仙求道,但到了神仙的洞窟却不进去,竟然有心思去玩耍,足以说明他已经无心,而无心方能见到真心,所以妙就妙在一个“耍”字上。

进到洞中,祖师要为他取姓,便是“见性”的过程。

依照禅宗的教义,见性便能成佛,所以含糊不得。

祖师问道:“你姓什么?”他回答道:我无性。

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

一生无性。

这里,作者用猴王的憨态将姓名的“姓”变成了佛性的“性”,这就说明这师徒两个已经石火电光接上机了。

祖师再问:“不是这个性。

你父母原来姓什么?”这是欲盖弥彰,让猴王找自己父母的性,便是要他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父母有姓,即是佛教大乘的“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思想,即使是坏人恶棍,都有佛性在其身。

只要他们放下屠刀,便可以立地成佛。

猴王说自己没有父母,祖师问他:“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树上生的也有佛性,便是“一切草木,皆有佛性”的命题。

禅宗认为:“青青翠竹,无非法身。

郁郁黄花,皆是般若。

”这里体现的,又比“众生有性“更进一步,说明了草木含灵都是有佛性的,只要见到这个性,就是可以成就佛身的。

猴王知道自己的出身,所以回答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

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这里所体现的,又前进了一步,唐代湛然和尚有篇《金刚錍》,中云:佛性遍在,安弃草木瓦石耶!是的,佛性既然无处不在,那么生活存在在宇宙之中的一切,都无不具有佛性。

草木既然有佛性,瓦砾石头怎么会没有佛性呢?正如《庄子》中说的“道在屎尿”一样,这是禅宗对于佛性说的革命。

祖师一听,心中暗喜,“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

石头也是天地生成的,沐浴在佛光性海之中,所以可以成就。

这就是“见性”的一步。

如何见性呢?让猴王走走看,祖师要从他的身上给他取个姓,说明佛性在自身,或者说性在本心。

如六祖慧能《法宝坛经》云:“心是地,性是王。

”但让他姓“孙”(孫),则又与道家和儒家的宗旨发生了关系,祖师说道: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

正合婴儿之本论。

教你姓“孙”罢。

这应了孟子所说的:“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

”孙子就是赤子;道家则把铅比作婴儿,要配姹女而结丹。

“孙”也就是道家修炼所讲究的“元神”,等到孙悟空回到水帘洞,众猴说道:“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便是回目说的“断魔归本合元神”了。

到了这个地步,猴王才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

”这就是“见性”。

然而,明心见性的境界到底如何呢?《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禅宗说:“言语道断,张口必错。

”这种明心见性后的境界,的确是难以讲述的。

因为人类的语言总是蹩脚的,有限的,一旦对那种觉悟后的境界加以界说,那种境界也就有了局限。

但是,人类要认识事物,要把握宇宙人生,就一定需要参照物,需要角度,所以不得不用语言进行表白,所以猴王便对师父说道:“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

”就如释迦牟尼说法,明知道不可说,却必须去说,所以就借假说真,便立个名目叫做“四大皆空”。

能够觉悟诸法空性,便能成佛。

须菩提解悟了“诸法性空”的道理,证得了“第一离欲阿罗汉”,所以又把这个传统传给了猴王,唤他做“悟空”。

祖师说他的门中有十二字:“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

”这十二个字都是对于本来佛性的描述。

悟空学艺一段,祖师教他术、流、动、静的傍门外道之法,他都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

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

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这里采取的是禅宗接济学人的当头“棒喝”,就是让他觉悟。

《西游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冥顽不灵的石头,通过不懈的努力,精进而成佛。

由“有情有性”进入了“无情有性”,这是对佛性说的最大贡献。

《楞严经》将心相分作七十二种,第七十二种即是猿猴相。

《西游记》以此作为契机,塑造了一个代表心灵的心猿“美猴王”,让他具有了七十二种变化,也即是心灵的七十二种变相和活动。

有心便有意识,即是那心念活动的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代表着意识的跳跃。

照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说法,也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

……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得。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便是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的意思,也就是一念善即在极乐,一念迷就在苦海。

佛性在此身,不离此心觉;悟得此心空,便是圣仙佛。

悟彻菩提、学成变化、意识活动之后,悟空的真心便进入后天,所以会呈弄变化,有变化就会有生死。

禅宗认为“即心即佛”,所以《西游记》一行五众真正成就佛身的就只有一个孙悟空。

唐僧成就“旃檀功德佛”,“旃檀”是檀香木,“功德”是供入瞻拜而种福田求功德的。

这说明旃檀功德佛不是真正的佛,只是旃檀雕刻而成的一尊木佛,而真正的佛则是孙悟空所证得的“斗战胜佛”。

孙悟空一路上所战斗的,都是自己心灵中的杂念和身体上的欲望,是在清除自身的“十恶八邪”。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的一开篇,便引用了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若知无心又无物,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净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张伯端虽然是道教祖师,但却参悟佛禅,得大领悟,所以合一三教,提倡全真。

佛教《楞严经》云:“眼、耳、鼻、舌及与身、心为贼媒,自劫家宝。

”谓这六种感觉器官与外界接触,贪着执迷,引起情志损伤,仿佛是贼一般,将自家的宝贝都盗光了。

这六贼又称六根,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构成对应,从而形成六识,共为十八界或者十八层地狱。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第十四回的回目便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谓修道先须收心,收心之后便要拴意,所以孙悟空心猿所代表的元心被套上紧箍归正之后,那么代表六种感觉器官的六贼也就没有踪影了。

果然,那六个贼的名字叫做:眼看喜、耳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正是眼看色而生喜识、耳听声而生怒识、舌尝味而生思识、身本触而生忧识、意见法而生欲识。

然而,这里所讲的却是道教的说法,逍遥翁有首诗云:扫除六贼净心基,荣辱悲欢事勿追。

专气致柔窥内景,自然神室产摩尼。

要唐僧不受外界的刺激,家宝不再被盗,然后专志于内观自心,摩尼宝珠就会自然成就。

孙悟空打杀六贼,即打的是唐僧的感觉器官,他当然不会高兴的。

道教在三教合一的旗帜下,尤其是在心性学的契合点上,特别重视佛教经典,尤其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曾被当做全真道的教材。

《西游记》中,“取经”的话题占了九十三回,但所取的佛经到底是什么,我们却不大知道,甚至还出现如鲁迅等前辈学者所指出的荒唐无稽的佛经书名。

而唯一一部被全文抄录的佛经,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始终被重视,常常被提起,在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由乌巢禅师隆重地传给玄奘。

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初,(玄奘)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

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般若心经》),因常诵习。

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

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可见,这部《心经》的确对唐僧取经起过很大的作用。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是佛教大般若部的核心经典,而《西游记》作为道教全真道教义的体现,则将《心经》具体化为修心之径路,也即心灵之路的历程。

《般若心经》所讲,乃是:观自在菩萨(观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等人类思想意识形成的五个过程。

思想过程或者说感受认识世界的主体都是空无的,那么所感受和观照到的世界也自然是空无而不实的。

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会再去执着了,痛苦灾难自然也不会再有了。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邪正说》云:……众生因配偶有淫欲,因生育有恩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