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完整版

合集下载

制种玉米管理制度

制种玉米管理制度

制种玉米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提高种植玉米的管理水平,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种植玉米的农户和种植基地。

第三条种植玉米应遵循科学种植、合理施肥、适时浇水、及时防治病虫害的原则。

第四条玉米的种植应遵循“绿色、安全、高效”的原则,促进玉米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

第五条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供种苗、肥料、农药等农资保障,指导农户科学种植。

第六条建立玉米生产档案,记录种植过程、生长情况及产量情况,以便后期总结经验。

第七条对于不遵守本制度的农户或种植基地,应及时给予纠正和处罚。

第二章种植准备第八条选择合适的土地种植,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为宜。

第九条进行土壤检测,选择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壤,并进行必要的改良。

第十条选择优质的玉米种子,进行处理后再种植,确保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势。

第十一条进行适时的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科学配比肥料,保证玉米的养分需求。

第十二条及时准备好种植用具和农药农业,做好防护工作。

第三章种植管理第十三条按照适当的时间和深度进行播种,保证种植均匀和密度适中。

第十四条及时浇水,保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湿,防止病虫害的滋生。

第十五条及时除草,保持玉米的生长空间和光照充足。

第十六条及时施肥,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调整肥料用量和施肥时间。

第十七条定期检查玉米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做好防治工作。

第十八条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培训农户种植技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第四章收获和管理第十九条根据玉米的成熟情况,确定适当的收获时间,并采取适当的收获方式。

第二十条对收获的玉米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玉米的品质和安全。

第二十一条对收获后的土壤进行保护和修复,准备下一季的种植工作。

第二十二条收获后做好玉米的保存和储存,确保玉米的质量和安全。

第五章监督与评估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种植玉米的管理和指导。

第二十四条定期进行评估和总结,检查种植玉米的效果和管理水平。

第二十五条对表现优秀的农户和种植基地,及时给予奖励和鼓励。

中国主要粮食产区分布情况

中国主要粮食产区分布情况

中国主要粮食产区分布情况中国主要粮食产区分布情况一、玉米的分布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有3亿亩左右。

分布在约24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是主省、区。

1983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12962.7万公顷,总产为44925.5万吨,平均单产为3466kg/ha.。

中国种植玉米18824万公顷,68190万吨,是一年四季都有玉米生长的国家。

北起黑龙江省的讷河,南到海南省,都有玉米种植。

全国玉米分为六个种植区:*北方春播玉米区,以东北3省、内蒙古和宁夏为主,种植面积稳定在650多万公顷,占全国36%左右;总产2700多万吨,占全国的40%左右。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以山东和河南为主,种植面积约6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32%,总产约2200万吨,占全国34%左右。

*西南山地玉米区,以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主,面积约占全国的22%,总产占18%左右。

*南方丘陵玉米区,以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和江西为主。

种植面积为全国的6%,总产不足5%。

*西北灌溉玉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一部分地区。

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5%,总产约占3%。

*青藏高原玉米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海拔高,种植面积及总产,都不足全国的百分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号玉米生产大国,年产量亿余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同时,我国也是玉米的头号消费大国,消费量的90%以上靠国内生产。

在过去五年,我国有两年进口玉米,有三年出口玉米。

尽管进出口量每年在数百万吨到一千余万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第二的位臵(头号出口国是美国,头号进口国是日本),但占国内的消费量,一般在5%一10%。

我国传统的玉米出口市场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传统的玉米进口来源国是美国、阿根廷等。

东北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其中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的第一大玉米主产省。

1996年吉林省产玉米175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

其次是山东省和黑龙江省,产量分别为1600万吨和1450万吨。

玉米种植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玉米种植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玉米种植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玉米种植管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玉米种植区的玉米种植管理活动。

第三条玉米种植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环保、节本、高效的原则,确保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玉米种植管理应加强品种选育、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储存等环节的管理,提高玉米整体生产水平。

第二章品种选育与推广第五条品种选育应注重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特性,筛选适宜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

第六条加强新品种的推广工作,积极引进适宜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品种的更新速度。

第七条加强对玉米品种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障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播种与施肥第八条播种前应进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耕作性能,确保播种质量。

第九条掌握适宜的播种时间,确保播种深度和密度适宜,避免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第十条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需肥规律,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

第四章灌溉与排水第十一条根据玉米生长需水规律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确定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水分浪费。

第十二条加强排水设施建设,防止水分过多导致田间积水,影响玉米生长。

第五章病虫害防治第十三条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第十四条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第十五条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安全。

第六章收获与储存第十六条掌握适宜的收获时间,确保玉米成熟度,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第十七条加强玉米收获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提高收获效率和损失率。

第十八条合理储存玉米,防止霉烂、虫蛀等现象发生,确保玉米质量。

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十九条加强对玉米种植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种植管理水平。

第二十条建立健全玉米种植管理档案,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确保玉米生产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玉米种植管理制度

玉米种植管理制度

玉米种植管理制度一、前期准备阶段1. 地力评估:在选择种植玉米的土地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地力评估,了解土壤的性质、养分含量、PH值等,以便合理施肥。

2. 土地整理:在种植前对土地进行杂草清除、翻耕和平整,保证土壤松软透气。

3. 种子选用:选择耐逆、高产、高抗病性的玉米种子,确保良种繁育。

二、播种阶段1.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最佳播种时间,避免遭受霜害或夏季高温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

2. 播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和病虫害情况确定适当的密度,一般每亩播种量为20-25kg。

3. 播种深度:玉米种子的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避免深埋或过浅,影响发芽生长。

三、生长管理阶段1. 施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生长需求,科学选择氮、磷、钾等肥料,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

2. 灌溉:确保及时浇水,避免干旱对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同时要注意避免水浸对玉米根系的危害。

3. 病虫防治: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害扩散影响产量和质量。

4. 杂草防治:对田间杂草定期除草,避免杂草与玉米竞争养分,影响玉米生长发育。

5. 支蘖控制和穗部保护:在玉米生长期间,适时对玉米进行支蘖控制,保持主茎畅通,同时注意穗部保护,避免玉米插秧倒伏。

四、收获阶段1. 收获时间: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天气条件和干湿度等确定最佳收获时间,避免收获时期的损失。

2. 收获方式:可选择机械收割或人工收割,保证收割效率和玉米颗粒完整度。

3. 收获后处理:收获后对玉米进行干燥、筛选和包装,确保玉米质量和保存。

以上就是一套完整的玉米种植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助力。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病虫害情况,灵活调整管理措施,确保玉米顺利生长和丰收。

Hope this helps.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any further assistance.。

玉米基地管理制度

玉米基地管理制度

玉米基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玉米基地的管理,保证玉米生产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玉米基地是指专门用于种植和管理玉米的农田或农场。

第三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种植玉米的农田和农场。

第四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原则是依法合规,科学规范,安全高效。

第五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玉米生产档案,真实完整记录玉米生产的所有过程,包括种植、施肥、喷药、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第六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农业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擅自违法种植转基因玉米,不得违规使用农药和化肥。

第七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护和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防止土壤流失和水污染。

第八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基地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安全意识,确保工作安全。

第二章玉米种植管理第九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并按照规定的播种时间和密度进行种植。

第十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采用科学的施肥和灌溉措施,确保玉米生长的需要。

第十一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采用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第十二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检查玉米生长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

第十三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做好玉米的采收工作,确保玉米的质量和产量。

第三章玉米基地的安全管理第十四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第十五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第十六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基地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七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保证基地周边的安全防护设施完好,确保基地安全。

第四章玉米基地的质量管理第十八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玉米质量检测工作。

第十九条玉米基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玉米质量追溯制度,确保玉米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玉米种植区划

玉米种植区划

玉米种植区划
玉米种植区划通常是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种植技术要求划分的。

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划分:
1. 地理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将玉米种植区划分为北方、南方、中部等不同地区。

- 北方玉米种植区:包括东北地区和北方平原,这些地区气候条件较为寒冷,适合种植早熟品种的玉米。

- 南方玉米种植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较为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晚熟品种的玉米。

2. 海拔划分: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将玉米种植区划分为高海拔区、中海拔区和低海拔区等。

- 高海拔玉米种植区:通常指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这些地区气温较低,日照时间短,适合种植早熟品种的玉米。

- 中海拔玉米种植区:通常指海拔500-1000米的地区,这些地区气温适中,日照时间较长,适合种植中熟品种的玉米。

- 低海拔玉米种植区:通常指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这些地区气温较高,日照时间较长,适合种植晚熟品种的玉米。

3. 气候划分: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将玉米种植区划分为寒温带、温带和热带等。

- 寒温带玉米种植区:通常指纬度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冬季严寒,夏季气
温较高,适合种植早熟品种的玉米。

- 温带玉米种植区:通常指纬度介于寒温带和热带之间的地区,气温适中,适合种植中熟品种的玉米。

- 热带玉米种植区:通常指纬度较低的地区,气温较高,适合种植晚熟品种的玉米。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玉米种植区划,具体的划分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玉米种植管理规章制度最新

玉米种植管理规章制度最新

玉米种植管理规章制度最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农田管理,规范玉米种植工作,提高产量和品质,本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用于玉米的种植管理工作。

第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玉米的种植活动中均应遵守本制度规定。

第三条玉米种植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管理、人文关怀、绿色种植、安全生产”的原则,努力提高玉米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田块选择第四条选择玉米种植的田块应符合以下条件:(一)土地肥沃,排水良好,适合玉米生长的环境;(二)离其他农作物种植区域较远,避免病虫害传播;(三)土壤PH值适宜,无重金属和有害物质超标。

第五条在选择田块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避免遭受极端气候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第六条在确定田块后,应对土地进行充分的清理和准备工作,保证土地的肥沃度和透气性。

第三章种子选择和预处理第七条选用抗病虫玉米种子,并确保种子的质量和来源,避免带入病虫害。

第八条在种植前应对种子进行预处理,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和萌发速度。

第九条种子预处理的方法包括浸种、打磨、播前浸种等,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第四章植株管理第十条在种植过程中要做好植株管理工作,包括及时除草、喷洒农药、施肥等,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第十一条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做到有害物质残留量在国家标准以下。

第十二条在植株生长的过程中,应及时处理病虫害,确保植株的健康。

第五章收获和储存第十三条在玉米成熟后,应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收获,保证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第十四条收获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植株,避免破坏玉米的外观和口感。

第十五条收获后,玉米应尽快进行干燥和储存,避免霉变和虫害。

第六章安全生产第十六条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发生事故。

第十七条在操作过程中应佩戴好安全防护用具,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第十八条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做好应急准备措施。

第七章监督检查第十九条相关部门应定期对玉米种植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玉米种植管理规章制度大全

玉米种植管理规章制度大全

玉米种植管理规章制度大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提升玉米种植管理水平,保障玉米种植质量和产量,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玉米种植基地管理部门和农民玉米种植户。

第三条:玉米种植管理应遵循“科学种植、标准管理、绿色生产、环保节能”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玉米种植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第二章:土地选址与准备第五条:玉米种植基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块进行种植。

第六条:玉米种植基地应进行合理的土地整理和肥力调查,确保土地适宜作物生长。

第七条:玉米种植基地应根据土地特点做好相应的土壤改良和施肥工作。

第八条:玉米种植基地应及时清理地表垃圾,保持田间整洁。

第三章:品种选择与种植密度第九条: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

第十条:根据种植密度的要求,合理安排种植行距和株距。

第十一条:玉米种植基地应定期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种植密度。

第四章:土壤养分管理第十二条:玉米种植基地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科学合理施肥。

第十三条:合理施用有机肥、矿质肥、生物肥等多种肥料,保证作物养分供应均衡。

第十四条:严禁过量施肥或连续施用同一种肥料,避免土壤养分积累过多。

第五章:灌溉和排水管理第十五条:根据玉米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

第十六条:保持玉米种植基地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防止水涝。

第十七条:排水设施应畅通,并定期清理排水沟和渠道,确保排水通畅。

第六章:病虫害防治管理第十八条:定期巡查农田,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十九条:采取轮作、间作、套种等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第二十条:严格执行农药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施用或误施。

第七章:收获和储存管理第二十一条:根据玉米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收获时间,确保玉米成熟度和品质。

第二十二条:收获时选择干燥天气,避免收获过湿,影响玉米储存质量。

第二十三条:储存玉米时应注意通风、遮光、干燥等措施,防止发霉变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我国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核心提示: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2013年2月21日讯? 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划分玉米种植区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历史的延续性; 2.根据不同地区光温水和无霜期等自然资源特点,及玉米生长发育对资源条件的要求划分种植区;3.在分区命名时要体现种植制度的基本特征;4.考虑到玉米在各生态区内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根据上述原则,将中国的主要玉米种植区划分为五个明显各具特色的生态区:一.北方春播玉米区1.分区范围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

1995年玉米播种面积约893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的%,总产量占全国的%(吴景锋)。

北方春播玉米区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带,冬季低温干燥,无霜期130-170天。

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大部份地区温度适宜,日照充足,适于种植玉米,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玉米主要种植在旱地,有灌溉条件的玉米面积不足五分之一。

该地区玉米产量很高,平均达到每公顷6吨左右。

最高产量达到每公顷15吨。

2.种植制度北方春播玉米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

种植方式有三种类型:(1)玉米清种。

约占玉米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东北三省平原和内蒙古、陕西、甘肃、山西、河北的北部高寒地区。

由于无霜期短,气温较低,玉米为单季种植,但玉米在轮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与春小麦、高梁、谷子、大豆等作物轮作。

这种情况在1970年代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玉米播种面积迅速增加,轮作倒茬已经很困难,因此发展成为玉米连作制。

(2)玉米大豆间作。

约占本区面积40%左右,是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主要形式。

玉米大豆间作,充分利用两种作物形态及生理上的差异,合理搭配,提高了对光能、水份、土壤和空气资源的利用率。

玉米大豆间作一般可以增产粮豆20%左右。

(3)春小麦套种玉米。

70年代以后,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辽宁、甘肃、内蒙古部分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逐渐形成春小麦套种玉米的种植方式。

主要采用宽畦播种小麦,畦埂套种或育苗移栽春玉米的方式,一般可增产20-30%。

3.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北方春播玉米区实际上包括东北和华北两个地区。

东北地区需要成熟期适中或较早熟、耐低温且丰产性好的品种。

东北地区基本上没有病毒病和小斑病流行,但有大斑病和丝黑穗病,有时还发生玉米螟危害,因此要求抗这些病虫害。

根据1997年统计,东北地区种植的主要玉米杂交种有本玉9号、吉单159、四单19、中单2号、掖单19、丹玉13、掖单13和沈单7号等。

华北地区春播玉米遭受严重的病毒病(SCMV和MRDV)危害,此外还有茎腐病、大小斑病等,因此对品种要求更严格。

栽培的品种主要有:掖单13、掖单12、掖单19、西玉3号、掖单2号、中单2号和烟单14等。

4.生产条件分析北方春播区发展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光热资源较丰富。

该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玉米增产潜力很大,具有商品生产的优势。

本地区限制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五条:一是产区集中,流通不畅,玉米收获后储、运、加工、销售都非常困难;二是秋霜早,气温低,籽粒脱水缓慢,降低质量等级和增加能源消耗;三是干旱少雨,灌溉设施和水资源不足;四是投入少,特别是肥料不足,氮磷钾比例不合理;五是缺乏稳产高产的新品种。

本地区进一步发展玉米生产应采取稳定面积,提高产量的策略。

5.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措施(1)更换新品种。

迫切需要选育或引进早熟、高产、抗倒伏、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的新杂交种。

需要籽粒灌浆后期脱水快和品质优良,抗丝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和耐玉米螟的优良新品种。

(2)增加投入。

该地区1996年平均每亩施用化肥仅14公斤,而黑龙江省为公斤,比西藏还少,居全国倒数第三位,内蒙古自治区施肥量最少,每亩只有7公斤。

该地区化肥投入量距亩产千斤玉米对氮磷钾的需求相差悬殊,如不增加肥料投入,长期连作玉米将会严重破坏地力,使农业系统丧失可持续性。

如能做到因地平衡施肥,产量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3)扩大地膜覆盖面积。

黑龙江省玉米地膜覆盖面积已经达到300万亩,目前正在试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新技术,这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有力措施之一。

山西、内蒙和辽宁、吉林部分地区也适宜发展玉米地膜覆盖技术。

(4)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扩大流通渠道,同时还要增加烘干机械和仓储加工设施。

在品种含水量高的情况下,要装备烘干机械,加快玉米收获后籽粒脱水速度,妥善解决粮食安全储藏、运输和流通问题,提高质量等级,扩大出口能力。

还要重视产后加工业的发展,多条途径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生产。

二、黄淮海夏播玉米区1.分区范围包括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的全部,河北的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和江苏省徐淮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玉米播种面积约747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总产量占全国%(吴景锋,)。

单位面积产量吨/公顷。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无霜期170-220天,降雨量丰富。

本区处于黄淮海三条河流水系下游,地上水和地下水资源都比较丰富,灌溉面积占50%左右。

本区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过分集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经常发生春旱夏涝,而且常有风、雹、盐碱、病虫等自然灾害发生,对生产不利。

2.种植制度本区属于一年两熟生态区,玉米种植方式多种多样,间套复种并存。

其中小麦、玉米两茬套种占60%以上。

(1)小麦玉米两茬复种曾经是50年代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主要种植方式,但两茬复种只能种植早熟玉米品种,不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产量较低,而且麦收后复播玉米常受雨涝威胁,因此70年代在北部地区逐渐被套种玉米所取代,到80年代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两茬复种又有所发展。

两茬复种的优点是适合机械化作业,有利于保全苗,田间植株分布均匀,群体结构合理。

缺点是易受旱涝低温灾害,稳产性较差,目前缺乏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所以种植面积受到限制。

夏播早熟玉米全生育期80-100天,所需有效积温1900-2300℃;中熟种生育期100-110天,有效积温2300-2700℃;晚熟品种生育期110-130天,需要有效积温2700-2900℃。

如果不能满足这些热量要求,则玉米生长不良,后期遇低温胁迫会影响灌浆,不能正常成熟,而且降低质量等级。

黄淮海平原地区的热量资源分布有限,小麦收获后复播玉米,至适时播种下一季冬小麦为止,从北向南只有90-110天的生长期。

如果扣除农耗,积温就更少了。

为了确保小麦和玉米高产稳产,复播玉米只在机械化水平较高,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推广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复播玉米的产量潜力和质量等级。

(2)小麦玉米两茬套种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地空间,能够复种中晚熟玉米品种,使产量水平明显提高,而且不影响下一季冬小麦正常播种,因而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占很大比例,主要有四种套种形式。

第一种,平播套种。

在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分布较多,包括山东南部,河北石家庄以南和河南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都采用这种方式。

其特点是小麦密播,不专门预留套种行,或只留30厘米的窄行。

通常麦收前7-10天套种玉米。

由于选用中晚熟玉米品种,因此产量明显提高,而且田间玉米植株分布均匀,群体结构合理,光热资源和土地利用较合理,缓和了麦收和夏种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有利于小麦和玉米双获高产。

缺点是收麦和套种玉米完全要手工操作,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保全苗也很困难。

第二种,窄带套种。

麦田做成米宽的畦状,内种6-8行小麦,占地约1米,预留米的畦埂,麦收前一个月套种2行晚熟玉米。

麦收以后,玉米成为宽窄行分布。

同两茬复种相比,小麦占地减少,但玉米可换成晚熟品种,因而总体产量较高。

这种套种方式在河北省北部和京津郊区无霜期较短而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能够争取季节,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获得较高产量。

第三种,中带套种。

也叫小畦大背套种法。

两米宽的畦内机播8-9行小麦,预留约70厘米套种两行玉米。

一般麦收前30-40天套种晚熟玉米。

这种方式能够使用小型农业机械作业,包括麦收、中耕、施肥等。

麦收后的宽行间可套种豆类或绿肥等。

第四种,宽带套种。

畦宽约3米,机播14-16行小麦,麦收前25-35天在预留田埂上套种2行中熟玉米品种。

麦收后在宽行间套种玉米、豆类、薯类或绿肥等作物。

(3)玉米豆类间作以玉米和大豆间作为主,也有与小豆、绿豆间作混种者。

原则上是玉米不减产,适当增收豆类。

通常采用6:2或4:2间作,实现粮豆双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调剂生活。

3.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黄淮海地区主要是夏播玉米产区,玉米生长季节受前后两茬冬小麦约束,因此需要中早熟品种。

这一地区种植制度复杂,玉米病毒病特别严重,还发生很严重的大小斑病、茎腐病和弯孢菌属叶斑病,因此对品种的抗病性要求特别严格。

种植的骨干杂交种有:掖单2号、掖单13、丹玉13、烟单14、掖单19、掖单12号、中单2号、郑单14和农大60等。

4.生产条件分析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这两类作物争地矛盾较明显。

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也存在争地问题。

因而间作套种就成为本区玉米生产的明显特征。

本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玉米面积占50%以上。

黄淮海平原各地之间玉米产量差异悬殊,平均产量每公顷吨,大面积高产田达到吨,小面积高产记录15吨。

对多数地区来说,增产潜力很大。

本地区发展玉米生产的策略是稳定面积,提高产量。

5.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措施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玉米重点产区之一,但缺少适应本区生产特点的新杂交种,迫切需要选育和推广适合复种或套种栽培的高产新品种。

目前推广使用的杂交品种产量潜力和抗病性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商品玉米品质很差,抗病性也不如人意。

今后需要高产、抗病、抗倒伏、耐密植和生育期适中的优良杂交种。

本区化肥投入较多,据1996年统计,平均施肥量每公顷约480公斤,但由于复种指数较高,真正用于玉米生产的肥料可能不到一半,距离每公顷吨产量对氮磷钾元素的需求相差很远,应继续增加化肥投入,侧重发展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