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罗伯特·莫顿归纳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例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更是经常表扬,回到家中也倍受宠爱,如此优越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也不都是欢乐。
学生们给他的是这样的“优待”,风言风语声声:“老师就想着他一个,什么好处都是他的。
”
“老师就夸他能力强,经常出风头,能力能不强吗?他有缺点,但老师还要护着他。
”“什么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干部,都是他得的,老师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等等。
这类事情在学校并不鲜见,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就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学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分化、对立。
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这样说:要偏爱差生,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基本介绍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1]。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马太效应,所谓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大丈夫立世,不应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赢得了物质或者精神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了你的积极主动性,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历史发展名字来源马太效应《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的概述1. 马太效应的提出马太效应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得越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所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用马太效应这个术语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归纳为: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进步或成功,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马太效应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不是哪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这种心理现象表现的强度不一样。
在人类产生之初或者是在原始社会这种现象表现得并不突出,因为马太效应这种现象所指向的对象是对资源的占有,而在原始社会那种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人们所能占有的社会总资源是相当少的,即使少数的人占有了资源也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此人们对资源独自占有的欲望并不强烈,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时的马太效应只是一种观念性的或者只是少数人渴求的,并没有成为一种明显的社会现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成为人们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或扩大,人们便想方设法扩充自己的私人占有,而且对于那些已经占有的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的人来说,他们会更容易去占有更多的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或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社会总资源不会发生太大的量的变化,一部分人占有的资源多,必然会导致其他人所占的社会资源相对减少,这样,马太效应便浮现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不同的社会,体现出的马太效应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总体上来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生产力越发达,社会资源越丰富,资源占有的差距就会越大,马太效应这种现象表现的就会越突出,当然这段很长时期的前提是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2、马太效应无处不在的几种原因分析(1)规模效应在关于马太效应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分析中,规模效应的解释最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马太效应解释

马太效应解释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马太效应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名字来自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关于此效应的诞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多说几句。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其实老子看明白的更早,也更透彻,顺便把坏处也指明了。
与马太效应对应的是张弓效应。
张弓效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张弓效应的主要作用是“仗义疏财”机制,讲究的是公平;马太效应的主要作用是“赢家通吃”机制,讲究的是效率。
张弓效应与马太效应,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机制。
张弓效应来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不就像开弓射箭一样吗?瞄准目标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减小一些,不够就补足一些。
理想社会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据此看来,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与马太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惊人吻合!既然大同理想社会的法则与世俗经济社会的法则相对应,那么,有与马太效应相对应的相关效应吗?有。
老子已经告诉我们,只是未被发现、命名而已,《三七理论》作者现姑妄名之,就是老子的张弓效应。
张弓效应正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所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什么是马太效应?

什么是马太效应?一、马太效应的由来马太效应又称塔兰特寓言(塔兰特是古罗马的货币)。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古罗马一个国王要远行,将三个仆人叫到面前,交给每人一锭银子,并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说完国王就出发了,国王回来时,三个仆人一起来见国王,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对他的成绩予以肯定,并奖励他10座城。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国王对他的成绩也予以了肯定,奖励了他5座城。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取回来,赏给第一个仆人。
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拥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二、马太效应的应用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组织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组织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1.把过去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
2.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经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
因此,容易引证的人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
3.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
4.承认和奖励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机构的人员,而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缘地区的机构里的人员则很难得到适当的承认。
三、马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1.“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拥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多么深刻语言。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 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按才能授•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 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 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 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 五千。 •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 埋藏了。
赢家通吃
•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 莫顿 (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 这种社会心理现象。默顿,最早用这句话 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 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 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 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便是“马太效应”。
天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 道者。”老子《道德经》 苍天的常理是用富余的去补足缺失的, 而人的常理却不是,是以不足的去满足富余 的,谁能以富余去满足天下,就是得道的人 。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 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 的快乐。 •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 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 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 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 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 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 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 这一千来,交给那两千和五千的。他们有生产的就会更多, 那没生产的 话就会拿走。 •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p719 14-30
常用的几种效应

常用的几种效应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中的一则寓言。
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木桶效应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彼得。
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蝴蝶效应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
马太效应内容及解析

经济学十大定律——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即两极分化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目录1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2 马太效应的社会现象3 股市马太效应4 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5 马太效应扩展6 老子提出的马太效应7 参与文献[编辑]马太福音中的寓言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太效应-罗伯特·莫顿归纳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马太效应的现象?○使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基督教《圣经》语云:“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
”由此衍生出“马太效应”的说法。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
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又如,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