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术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吸痰术

吸痰术

• 每次吸痰不超过多少秒? • 吸痰的负压是多少?
•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者吸痰导管 插入深度是多少? • 以下吸痰顺序对吗?为什么? 1口咽→口咽深部→经口咽气管
2口腔→鼻腔→气管插管、切开的气管内
5、其他操作方法同口咽吸痰。
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 发病率无影响;密闭式吸痰装置无须每日更换。如果无污 染、堵塞,可每周更换。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者吸痰以插至导管内口为宜。
成人气管导管插管深度为:导管内口距门齿21-23cm
成人气管套管长度为:7-8cm
气囊压力:18.4---21.8cmH2O
6、吸痰后
1)抽吸无菌溶液冲洗导管; 2)脱手套、反套吸痰管、关闭开关; 3)擦净患者面部分泌物 ,检查其口腔粘膜有无损 伤。观察气道是否通畅,如一次未吸尽,隔3-5分 钟重吸,应每次更换吸痰管; 4)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5)整理用物、分类放置,吸痰器断开电源,痰液配 置成1000mg/L有效氯浸泡半小时后倒入统一污物 池。痰瓶用1000mg/L有效氯浸泡半小时后,流动 水冲净,晾干备用。 6)洗手、记录吸痰的次数,吸出物的性质、量,呼 吸改善的情况。
气囊上方的分泌物需要吸吗?
1、气囊放气或拔除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 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防止气囊以上的 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从而引起或加重肺 部感染。 2、对带有气囊导管或套管(拔管或放气前) 的吸痰:两人操作,一人吸痰,一人放气,先 吸气管→再吸口鼻腔→吸气管气囊处的分 泌物→放气
吸引顺序及插管深度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的病 人,如危重病人、年老体弱、昏迷、 麻醉未清醒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不能有 效咳嗽者。
四、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一)环境准备:安静、整洁、温湿度 18-22℃ 50%-60% (二)护士准备:护士服、帽子、口罩 (三)用物准备:电源、电动吸引器、无菌 吸痰盅、无菌溶液、无菌连接管、无菌连 接接头、无菌手套、无菌吸痰管数根、手 消毒液、无菌镊子一把、无菌空瓶子一个 手电筒、听诊器。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 器、舌钳。

吸痰术

吸痰术

吸痰术(sputum suctioning)(一)一、目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发生。

二,用物及设备电动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1消毒瓶(或试管,内盛消毒液)-------------------1治疗盘--------------------------------------------------- 1有盖罐(分别盛无菌生理盐水,消毒吸痰管数根)--2导管------------------------------------------------ 1玻璃接管------------------------------------------- 1无菌纱布罐------------------------------------- 1无菌血管钳(或镊子)--------------------------1压舌板(必要时)-------------------------------- 1开口器(必要时)-------------------------------- 1舌钳(必要时)---------------------------------- 1电插盘(必要时)-------------------------------- 1电动吸引器由马达、偏心轮、气体过滤器、压力表、安全瓶和贮液瓶组成。

安全瓶和贮液瓶容量为1000L,其瓶塞上各有两个玻璃管,并有橡胶管相互连接。

接通电源后马达带动偏心轮,从吸气孔吸出瓶内空气,并由排气孔排出,不断循环转动,使瓶内产生负压,将痰液吸出。

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是将吸引管道连接到各病床单位,使用时只需接上吸痰导管,开启开关即可吸痰,十分方便。

三、操作程序(一)准备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安全。

3.用物准备(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将消毒瓶或试管系于床头。

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

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

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对于需要进行呼吸道护理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正确的吸痰操作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吸痰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好吸痰管、吸引器、生理盐水、护理垫、口腔护理用具等。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吸痰的频率,以便制定合理的吸痰计划。

2. 洗手。

在进行吸痰操作之前,护士要先洗手,并且戴上手套,以避免交叉感染。

3. 通知患者。

在进行吸痰之前,要事先告知患者,并得到患者的配合。

可以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和过程,让患者了解吸痰的重要性,以便患者能够配合完成吸痰操作。

4. 采取正确体位。

在进行吸痰之前,要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一般采用半卧位或侧卧位。

这样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并且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5. 吸痰操作。

a. 手持吸痰管,用另一只手将患者的下颚向上抬起,以便插入吸痰管。

b. 缓慢而稳定地将吸痰管插入患者的口腔,直至达到咽喉部。

c. 用一只手持吸引器,另一只手控制吸引器的开关,进行吸痰。

吸痰的力度要适中,避免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刺激。

d. 在吸痰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吸痰,并及时处理。

6. 清洁口腔。

吸痰结束后,要及时为患者清洁口腔,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帮助患者清洁口腔,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7. 记录。

吸痰结束后,要及时记录吸痰的时间、吸痰的量及患者的反应等信息,以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估。

8. 护理垫更换。

吸痰结束后,要及时更换护理垫,保持患者的床铺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以上就是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正确的吸痰操作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士在进行吸痰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吸痰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吸痰健康教育

吸痰健康教育

吸痰健康教育
《吸痰健康教育》
吸痰是一种常见的健康护理技能,适用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患有呼吸困难的患者。

而正确的吸痰方法和频率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吸痰的健康教育知识。

首先,需要了解何时需要吸痰。

患者在有痰或者呼吸不畅时需要吸痰,这样可以避免痰液堵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

在患者进行呼吸护理时,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吸痰。

其次,吸痰的频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轻度吸痰的患者每天吸痰2-3次即可。

而严重吸痰的患者则需要更频繁的吸痰,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在进行吸痰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洗手、清洁吸痰器具、适量的生理盐水、吸痰袋等。

同时,要确保患者的姿势正确,可以选择半坐位或卧位,这样有利于痰液排出。

另外,在吸痰时需要温柔并且耐心,以避免刺激患者的呼吸道,导致不适。

最后,考虑到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比如呼吸困难、咳嗽等。

所以,在吸痰后需要观察患者的情况,并且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不适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总的来说,吸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技能,正确的吸痰方法
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和患者本人都能更好地了解吸痰的相关知识,并且有效地进行吸痰护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吸痰知识点笔记总结

吸痰知识点笔记总结

吸痰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吸痰概述1. 定义:吸痰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将痰液从呼吸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2. 目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轻呼吸困难,改善通气状态,预防肺部感染。

3. 适应症: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受阻,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吸痰的方法1. 咳痰:通过刺激咳嗽反射,使痰液排出体外。

2. 手工吸痰:使用手动吸痰器、吸痰球等工具,通过负压吸出痰液。

3. 机械吸痰:使用电动吸痰器或气动吸痰器,通过机械装置将痰液吸出体外。

4. 呼吸内科护理:引导患者做深呼吸、咳痰,帮助患者改变体位,促进痰液排出。

三、吸痰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受阻,呼吸困难等症状。

2. 禁忌症:严重出血性疾病、呼吸衰竭、昏迷状态、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喉部异物等情况。

四、吸痰的护理操作1. 准备工作:准备吸痰器、生理盐水、护理垫、口腔护理用品等。

2. 安全措施:确认患者身份、仔细核对吸痰器使用说明、做好手部消毒、确保吸痰器正常运转等。

3. 操作步骤: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用生理盐水进行湿化处理、逐次进行吸痰等。

4. 注意事项:观察吸痰后患者的呼吸状态、监测痰液性状、定时清洗吸痰器具等。

五、常见吸痰相关并发症1. 感染:操作不当、器具清洁不彻底易导致继发性感染。

2. 气道刺激反应:吸痰过程中易引起气道刺激反应,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3. 氧饱和度下降:吸痰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六、吸痰的护理评估1. 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包括呼吸频率、深度、呼吸节律等情况。

2. 观察痰液性状:包括痰液颜色、黏稠度、气味等情况。

3. 观察吸痰后患者的舒适程度:包括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疼痛感、情绪状态等情况。

4. 监测吸痰后患者的氧饱和度:及时掌握患者的氧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七、吸痰的护理效果评估1. 痰液排出情况:观察吸痰后痰液的排出情况,包括痰液量、颜色等情况。

2. 患者的呼吸状态:观察吸痰后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氧饱和度等情况。

吸痰ppt课件

吸痰ppt课件

吸痰操作流程
01
02
03
准备物品
备齐所需物品,如吸痰器 、消毒液、棉签、纸巾等 。
核对患者信息
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 身份。
消毒
用消毒液清洗患者口鼻部 ,以减少感染机会。
吸痰操作流程
插入吸痰管
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呼吸道 内,深度适宜,一般插入 10-15cm左右。
吸引
打开吸引器开关,吸引患 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吸引 时应适度用力,避免过度 吸引。
提高睡眠质量
通过吸痰,可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助于提高 睡眠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好的休息。
3
增强患者信心
对于一些长期受到呼吸道疾病困扰的患者,吸痰 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症状,增强信心,提高生活质 量。
04 吸痰的并发症及处理
CHAPTER
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及处理
原因
吸痰过程中,痰液被迅速吸走,导致 肺通气不足,氧合作用下降,引起低 氧血症。
吸痰管的使用
吸痰管应选择适当的大小,插入深度不宜 过深,以免损伤呼吸道。使用前应先检查 是否通畅,有无破损。
连接管的使用
连接管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如有破损 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开关的使用
开关应灵活,易于操作。使用时应注意开 关方向,避免反向吸引,造成负压过高, 损伤呼吸道。
过滤器的使用
过滤器应定期清洗,如有堵塞,应及时更 换。
02
吸痰是临床护理的重要操作之一 ,尤其适用于昏迷、咳痰无力、 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的患者。
吸痰的适应症
适用于昏迷、咳痰无 力、呼吸道分泌物潴 留的患者。
适用于长期卧床的患 者,预防肺部感染和 窒息。
适用于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的患者,保持 呼吸道通畅。

吸痰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吸痰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操作前准备
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 状态、呼吸状况及合作
程度。
解释操作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吸痰 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 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准备用物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负 压吸引装置、无菌手套
、消毒液等。
环境准备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安 静,关闭门窗,调节适
宜的温湿度。
02
吸痰技术操作流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控制吸痰负压
针对老年患者呼吸道黏膜脆弱的特点 ,应适当降低吸痰负压,避免黏膜损 伤。
加强沟通与安慰
在吸痰过程中,加强与老年患者的沟 通,给予安慰和鼓励,缓解其紧张情 绪。
婴幼儿吸痰注意事项
保持婴幼儿呼吸道通畅
选择合适吸痰管
在吸痰前,应确保婴幼儿呼吸道通畅,避 免因痰液堵塞导致窒息。
根据婴幼儿年龄和口腔大小,选择合适的 吸痰管,避免过大或过小造成不适或损伤 。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头偏向一侧。
操作步骤详解
连接吸痰管,试吸少量生理盐水 以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患者口腔或鼻 腔,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同一
部位长时间停留。
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 、呼吸及痰液性状。
操作步骤详解
01
吸痰后,用生理盐水抽吸冲洗管道。
02
操作后处理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出血处理措施
轻柔操作避免损伤
在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动作 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患者
气道粘膜,减少出血风险。
观察出血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如出血 量、颜色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
处理措施。
止血处理

(医学课件)护理操作吸痰

(医学课件)护理操作吸痰

低氧血症
原因
吸痰过程中,痰液被吸出,呼吸道内的氧气可能会减少,导致低氧血症。
处理
吸痰前后应给予充足的氧气吸入,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一次吸痰不超过15秒,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低氧 血症,需给予氧气吸入。
支气管痉挛
原因
由于吸痰过程中对呼吸道的刺激,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
处理
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患者支气管舒张剂,观察生命体征,如症状未缓解,需请医生治疗。
吸痰操作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对于长期卧床、术后病 人、意识障碍等病人,吸痰操作可以预防和治疗肺部并发症。
吸痰操作可以用于急救,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在急 救中,吸痰操作可以快速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为病人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案例分享
•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感冒后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呼吸衰竭。入院后诊断为重症肺炎合 并呼吸衰竭,给予吸氧、抗感染等治疗措施,但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症状持续不缓解。
• 考虑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影响通气和氧合,需要进行吸痰操作。护理人员使用合适的吸痰管,在无 负压的情况下插入气道,当吸痰管到达气道后,打开负压吸引器,将分泌物从气道内吸出。
• 吸痰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如面色、呼吸、心率等。同时注意吸痰的 次数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病人不适或损伤呼吸道黏膜。
咳嗽、咯血等不良反应。
呼吸道烧伤、气管食管瘘等:这些患者吸痰 操作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
等。
禁忌症
严重咯血、心脏病及全身情况衰竭:吸痰操 作的刺激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心跳 骤停、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吸痰术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流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重点步骤
• 14、预防感染: •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 (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 • (3)吸痰管及其他用物应符合无菌标准,
吸痰管应一用一灭菌或一用一更换。 • (4)口鼻腔吸痰后,更换吸痰管,再进行
• (3)吸痰后听诊肺部,判断是否吸净痰液, 若有痰,间隔3~5min,待血氧饱和度回升 再吸。
护理重点步骤
• (4)观察痰液的量和性状,根据痰液黏稠 度的判断,选择相应湿化措施并绝定吸痰 频次。
• (5)监测外周血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情 况(评均动脉压值和心律)。吸痰前、中、 后,如果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室性异位心 律増多和(或)氧饱和度下降,应立即停 止吸痰,并给予氧气或连接呼吸机辅助呼 吸。
护理重点步骤
• 11、掌握非人工气道内的吸痰方法。经口 鼻腔吸痰时,当吸痰管插入至咽部,嘱患 者深吸气或咳嗽,以便吸痰管进入气管内, 刺激患者咳嗽,以便痰液排出,必要时插 入鼻通气管及调整吸痰管插入角度,以利 于吸干净痰液。
护理重点步骤
• 12、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吸 痰。
• 13、做好人员防护。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的患者,必须使用密闭式吸痰法。操作者 须佩戴N95口罩、护目镜、面罩、防护服等 相应防护措施。
护理重点步骤
• ⑤气道压力增高,或气道内可见痰液。⑥ 呼吸机流量或压力曲线呈锯齿状震荡(排 除了呼吸机管路积水)。⑦怀疑误吸。⑧ 明显的呼吸费力。⑨血氧饱和度下降。⑩ 胸片改变与分泌物蓄积一致,需要留取痰 标本检验。
护理重点步骤
• (2)翻身、拍背、雾化等促进痰液引流措 施后,应立即吸痰,以获得最佳效果。
பைடு நூலகம் 护理目标
•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 无并发症发生。
护理重点步骤
• 评估患者是否需要经口腔和(或)气管吸 痰,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口腔情况, 自主排痰能力,spo2,痰液的部位,量和 性状,听诊湿啰音的部位和程度,以及正 确评估吸痰指征。
• 评估生命体征及呼吸机支持力度及缺氧耐 受能力。
概述
• 将吸痰管插入气道连接负压吸出气道分泌 物的同时,也对气管黏膜形成刺激引起咳 嗽、气道痉挛或损伤,可导致肺出血、颅 内压增高、血压增高或降低;吸痰同时也 抽出一部分的氧气,影响患者的气体交换, 出现低血氧、肺不张等并发症。
概述
• 因此,气管内吸痰前必须正确评估患者吸 痰指征,做到按需吸痰,以尽量减少吸痰 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吸痰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吸痰的目的、配合 方法,如插入吸痰管时患者做深慢呼吸。
护理重点步骤
• 吸痰前后给予足够的氧气。吸痰患者增加 氧流量至6~8L/min ,机械通气患者给予 100%纯氧2~3min或智能吸痰,以増加患者 氧储备,减少吸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低氧 血症损害;不建议采用短暂增加潮气量、 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呼吸频率,或 手控呼吸方式增加氧储备。
护理重点步骤
• 掌握吸痰指征和时机,遵循最小吸痰频次原则, 按需吸痰:
• (1)需要吸痰的情况:①有气道不顺畅或通气功 能低下或障碍;患者咳嗽有痰,听诊痰鸣音。② 直接听见痰鸣音,听诊呼吸音粗糙或肺部有湿啰 音。③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容量控制式时气道峰压 增加或采用压力控制式时潮气量减少。④患者不 能进行完整有效的自主咳嗽(如痰液连续刺激呛 咳)。
护理重点步骤
• (5)当气管切开的皮肤切口有大量分泌物 溢出时,先吸切口外分泌物,接着按以上 顺序和方法吸痰。
护理重点步骤
• 9、控制吸引压力。选择能吸出痰液的最小 压力,临床常用吸痰压力成年人为-400~300mmHg。
护理重点步骤
• 10、控制气管内吸痰的持续时间。吸痰持 续时间取决于分泌物的清除情况及患者对 吸痰的反应和患者对缺氧耐受能力。一般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间歇3~5min。当 评估患者呼吸支持力度大、缺氧耐受能力 差时,在有效吸引情况下,吸痰的持续时 间尽量缩短,吸痰间歇时间延长,以减轻 因吸痰引起低血氧等并发症。
气管内吸痰
外一科 刘意玲
概述
• 气管内吸痰( endotracheal suction)是将 吸痰管插入患者气管内加以负压吸出气道 分泌物的过程,其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 物,保持气道通畅。
概述
• 气管内吸痰是肺部治疗和护理的必需组成 部分,对预防肺部感染,以及已知肺部感 染的控制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气管内吸 痰是侵入性操作,对于患者来说不仅是一 种痛苦的经历,也充满风险。
护理重点步骤
• 8、掌握气管内吸痰的顺序和部位: • (1)一般情况下,先吸人工气道内的痰液。
先将吸痰管不带负压直接进到气管深部, 遇到助力时向外提1cm(避免吸到并损伤气 道粘膜),再加负压吸引。 • (2)当口鼻腔分泌物明显増多时,先吸口 鼻腔分泌物,再吸人工气道内分泌物。两 次吸痰应用不同的吸痰管。
护理重点步骤
• (3)有声门下吸引者,人工气道吸引前后 均应先清理声门下分泌物。
• (4)当外露人工气道或呼吸机螺纹管有分 泌物时,应分3步:先使吸痰管带负压由浅 入深进行吸痰,直至吸痰管送至气管插管 30~35cm或送至气管切开套管10~15cm; 然后松开负压,送吸痰管到深部,遇到阻 力向外提1cm,再加负压吸引;最后吸口鼻 腔分泌物。
护理重点步骤
• 采用密闭式或半开放式(通过打开呼吸螺 旋接头三通帽)吸痰。吸痰时保持患者与 呼吸机的连接,以维持患者连续机械通气 和给氧。呼吸机将在吸痰期间为维持预设 的压力或容量而进行漏气补偿,可以降低 肺萎陷的发生。
护理重点步骤
• 正确选用吸痰工具。选择粗细合适(小于气管套 管内径的1/2),长短合适(经口鼻吸痰、气管切 开的吸痰长管约30cm,经气管插管吸痰管长约 55cm),柔韧度适宜的吸痰管。密闭切开的吸痰 管选用有两个注水孔(一孔为气道内注水口,另 一孔为冲洗吸痰管用),当FIO2>50﹪、PEEP >5cmH2O,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管,以减轻因开 放吸痰引起氧气和PEEP泄漏。建议对建立人工气 道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详见相关链接)。人 工气道吸痰管和口鼻腔吸痰管应分开使用,即避 免交叉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